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蜡月是哪一个月(蜡月)

发布时间:2024-04-20 16:36:56作者:超甜的布丁来源:用户分享

蜡月是哪一个月(蜡月)

本文目录一览:

每周一俗:腊月又称蜡月

文/L斯雨

腊月又称蜡月

农历十二月,历来世俗通称为“腊月”,或称为“蜡月”。

“腊”字本作“臘”或作“臆"”,“蜡”字或作“蓿”,皆为古祭名。《礼记·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为蜡。”一说尹耆即神农,一说伊耆亦作“伊祁”即帝尧,可见蜡祭由来久远。然其称谓,夏、殷、周三代则各不相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第三》云:“腊,谨按《礼传》: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按周代以蜡、腊为二祭,蜡祭是在郊外合祭百神,腊祭是在宗庙祭祀祖先,但同为周历十二月(即夏历十月)祭礼。至汉代则改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见汉许慎《说文解字》),而其日期则在夏历十二月末,报祭百神,享祠祖先,旁及“五祀”,并统称为“腊祭”。后来,腊祭和蜡祭的日期,虽然或有所不同,但大多都在夏历十二月上旬,因此,世俗遂相沿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或“蜡月”。

魏晋时期仍承汉代礼制,只是分别以夏历十二月辰日和丑日为腊日(见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卷五《祖腊》)。而至南朝时,则以夏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见梁宗惊《荆楚岁时记》)。隋初尝循周制十二月(即夏历十月)腊祭,而至开皇四年十一月则诏改以夏历十二月举祭。唐贞观之际,尝以夏历十二月前寅日蜡祭百神.卯日祭社宫,辰日腊祭宗庙;而至开元年间始定礼制,乃合三祭同于辰日举行。宋朝初期又曾改于夏历十二月前戌日为腊祭,但独以 此前七日即辛卯日为蜡祭,后则改与腊祭同日举行。参见宋《曾巩集》卷第四十九《本朝政要策·裙祭》。按祭即蜡祭,此兼指腊祭。

自明代起,蜡祭逐渐演变为民间年末多种与百神相关的祭俗,腊祭乃为年终祭祖之俗。至清代,传统的蜡祭和腊祭礼仪逐渐废止。参见清乾隆《铜陵县志》卷之五《坛墙·蜡祭》。但世俗仍习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或“蜡月”。

日语里12个月份,还有这么诗意的说法啊……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标准日本语 (ID:xinbiaori)

在最初学习日语的时候,都会学到日语里12个月份的读法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背会呀。

现在12月份的读法都变得很简单,从1直接数到12,但是很多传统的月份说法,其实是极富风雅的,每个月份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因为都是古时的叫法,所以大多针对的是农历月份。那今天就来学习下这充满诗意的月份表达方法吧。

一月:睦月(むつき)

别称:正月、祝月、初春月、年始月、太郎月、年端月

“睦”代表着和好、亲近,一月正是新年走亲访友的日子,所以“睦月”意味着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是和睦的月份。

二月:如月(きさらぎ)

别称:梅见月、梅月、雪解月、初花月、小草生月、木芽月

如月与日语里的“衣更着”读音相同,意思是二月虽然天气有所转暖,但是因为春寒又把脱下的厚衣穿了起来,仍需添衣保暖。

而且“如”还有顺从的意思。二月万物复苏,一切都相随而出。

三月:弥生(やよい)

别称:桜月、花见月、花咲月、桃月、嘉月、春惜月、梦见月

弥生来自于“草木滋长之月(木草弥や生ひ月)”的略写“やよひ”,所以弥生就是草木逐渐生长的月份。

这也意味着春天来临,草木初生,花草吐露新芽。

四月:卯月(うづき)

别称:卯の花月、鸟月、花残月、清和月、得鸟羽月、夏初月

有种叫溲疏的小花,在日本就叫做“卯の花(うのはな)”,四月就是这种花盛开的季节。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地支字第四为“卯”,因此四月被称为“卯月”。

五月:皐月(さつき)

别称:早苗月、五月雨月、雨月、橘月、早月、菖蒲月

早苗月的日语发音是“さなへつき”,意思是开始插秧的月份,皐月(さつき)是其略写。

同时“さつき”也是杜鹃花(さつきつつじ)的略写,五月正是杜鹃花的花期。

六月:水无月(みなづき)

别称:风待月、松风月、伏月、常夏月、鸣神月、鸣雷月、葵月

看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啦,梅雨时节刚过,降水量减少,所以就是没水的一个月啦。

七月:文月(ふみづき)

别称:七夕月、七夜月、女郎花月、兰月、凉月、文披月

农历七月最重要的节日就是七夕了,奈良时期从中国传入日本后,牛郎织女的传说更被广为传颂。

尤其七夕节前后,大家都为其赋诗作文,所以七月也被称为“文月”。

八月:叶月(はづき)

别称:秋风月、月见月、木染月、浓染月、叶月、红染月、雁来月

农历八月其实已经入秋了,树叶逐渐转红并掉落。所以“叶月”是“葉落月(はおちづき)”的略写。

九月:长月(ながつき)

别称:菊月、菊咲月、夜长月、小田刈月、红叶月、寝觉月

夜月是“夜长月(よながつき)”的略写,指的是进入九月后,夜晚逐渐变长。

十月:神无月(かんなづき)

别称:神有月(出云)、神去月、雷无月、初霜月、时雨月

传说中,日本全国的神明都会在十月份去往出云之国(今岛根县),谈论一年发生的大事。

所以除了出云国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神明了,就叫做“神无月”。而在出云国,十月就叫做“神有月”。

十一月:霜月(しもつき)

别称:霜降月、雪待月、神乐月、神归月、雪见月、露隐叶月

十一月是霜降开始的月份,本来叫做“霜降月”,后来演变成了“霜月”。

十二月:师走(しわす)

别称:极月、蜡月、春待月、限月、果月、亲子月、梅初月

这个从字面不是很好理解,指的是年末繁忙,连平时清闲的师傅都开始四处奔走,所以叫做“师走月”。

也有种说法是十二月是僧侣到处颂经的时候,寺庙里的师傅都在忙碌,也叫“师走”。

除此以外,日本民间对于十二月份还有更加文雅的说法,就是:

初空、梅见、夜樱、清和、浴兰、蝉羽、凉月、月见、竹醉、时雨、神乐、胧月

是不是感觉每个词都别有意境,仿佛是古诗里走出来的词,集合了每个月的节气或景象。

初空,一月就是正月,代表新的一年,新的一天。

梅见,二月早春梅花开放,凌寒独自开。

夜樱,三月夜晚有樱花悄悄绽放,日本樱花可是极美的。

清和,四月清明时节,虽然日本人不过清明节,但是他们保留了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其中四月就有清明这个节气,是万物更新的好时候。

浴兰,五月端午正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古人就以兰草汤沐浴去污。所以端午节也叫做浴兰节。

蝉羽,六月盛夏,处处都是蝉鸣。

凉月,农历七月之后,大暑消去,夜晚在屋外乘凉,月光下吹着清凉的风。

月见,八月中秋是赏月的节日,在日语里赏月的汉字写法就是“月见”,这个词也别有一番味道。

竹醉,九月竹子长势茂盛,而且日本七夕会把心愿挂在竹子上,不仅是好看的装饰,也有吉祥的寓意。

时雨,十月时常有断断续续的阵雨。

神乐,十一月是神仙欢聚的日子,他们回到天上欢笑一堂。

胧月,十二月夜晚清冷,月色朦胧。这个时间大家都希望一年能圆满的结束。话说甄嬛传里也有个胧月公主...

其实不仅是日本对于12个月份有各种别称,中国对于12月份更是有很多风雅的表达方式,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查找一下哦~

- 完 -

小通长期撩想兼职投稿的小伙伴

后台回复【投稿】即可见详情

日本通丨517japan

转载原创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致力于做新鲜有趣的日本相关科普

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日本

腊月并不一定是阴历十二月!“腊”和“蜡”“猎”是什么关系?

现在的历书一般将阴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其实,早在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代,“腊月”具体在哪个月份涉及先秦三代腊祭时间的安排问题。

阴历十二月除了称“腊月”外,还有“蜡月”、“嘉平”、“清礼”等叫法。“腊月”最早是从秦汉时期开始流行的,原本是“狩猎之月”,猎、蜡、腊这三个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腊”和“蜡”“猎”是什么关系?

腊月之“腊”这个字,迄今在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已发现最早的“腊”字见于金文。

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腊”条引《礼传》:“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篇注引《五经要义》亦称:“三代名腊: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总谓之腊。”可见,先秦时各朝代年终大祭有不同的称谓,阴历十二月除了称“腊月”外,还有“蜡月”、“嘉平”、“清礼”等叫法。

周代改称夏代的“嘉平”、殷商的“清祀”为“大蜡”,“大蜡”又称“蜡”,活动举行的月份也被称为“蜡月”。实际上,腊月原本是“狩猎之月”的意思,早期写作“猎月”才对。《风俗通义》称:“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可见,猎→腊→蜡这三个字之间是一种扯不断的关系:狩猎来的禽兽用来制作腊肉,制作好的腊肉用来蜡祭。

“腊月”到底是哪个月?

现代一般都将阴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其实在早期并不一定是十二月。“腊月”最早从秦汉时期开始流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已使用了这个概念:“(秦二世胡亥二年)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有人翻译《史记》时将陈胜被杀的“腊月”译成“十二月”,而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语则称:“秦之腊月,夏之九月。”

为什么同是秦腊月却说法不同?这又涉及先秦三代腊祭时间的安排问题。西汉以前,岁首即每年第一个月(正月、元月)是有变化的,夏代、商代、周代的历法并不统一,出现了“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的“三正”现象。这里的寅、丑、子为“十二地支”用字,根据北斗星的指向来划分季节、确定月份,便有了“建寅之月”、“建丑之月”的说法。

山东莒县东莞镇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描绘的狩猎场景:上层放犬猎兔,下层二人一前一后射猎野猪(现收藏于山东莒县博物馆)。

建寅之月就是北斗星的“勺柄”指向黄道中的寅位时,相当于阴历正月,即所谓“夏正建寅”。现在使用的阴历便是根据夏历来的,所以阴历与夏历月份与四季一致,因此人们很多时候将“阴历”与“夏历”混同。

“殷正建丑”则是将阴历的十二月定为岁首;周历与夏历和殷历又都不同,将“建子之月”即阴历十一月定为岁首。岁首不同,随之而来的“年底”和“十二月”也不同。

相应的,年终大祭的时间安排就不同:夏代的“嘉平”在阴历十二月举行,殷代的“清祀”在阴历十一月,周代的“大蜡”安排在阴历十月。由于年终大祭所在月份都称“腊月”,因此,夏代腊月是阴历十二月,殷代腊月是阴历十一月,周代腊月是阴历十月。

秦承周制,秦的腊月不是阴历十二月而是阴历十月。这么说来,将陈胜被杀的腊月译为“十二月”是不是错误?不是错误!因为在公元前216年,秦朝将历制改回了夏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这样,陈胜被杀的秦二世胡亥二年(公元前208年)的腊月,就是阴历十二月了。

“腊日”为何称为“休废日”?

腊月里最重要的日子是“腊日”,“腊日”出现的时间远早于“腊月”。用来祭祀神灵和辞旧迎新,这就是最原始的“腊日”,汉代称为“休废日”,这也是现代“节假日”概念的由来。

腊日是最原始的年节,过完腊日便是“初岁”,又称“小新岁”。《史记·天官书》称:“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因为腊日之后就是初岁,所以《风俗通义·祀典》“腊”条又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大祭以报功也。”

反映腊月风俗的清代山东高密年画《冬安图》

汉武帝前,腊日并不固定,汉武帝将其固定在了冬至节气后的第三个“戌日”。“戌日”与大寒节气时间相近,大寒后逢戌日“立腊(祭祀活动)”便成了风俗,一直到元明以后,立腊做法才被淡化。继而又出现了“腊八”的概念,“腊八节”流行开来,“腊八”与“年”联系更紧密了,故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

腊日是古人最看重的腊月节,为整个腊月增加了“年味”。在古代,朝廷会举行盛大的朝会,称为“腊会”;还会有隆重的赏赐活动,名叫“腊赐”。民间在腊日到来前要大扫除逐疫,叫“腊除”,这一天则叫“除日”,与“腊日”相对。南北朝时,南方荆楚地区的逐疫活动还会打鼓以恫吓疫鬼,称作“腊鼓”,谚语“腊鼓鸣,春草生”就是这么来的。

文字 | 倪方六(有删改)

实习编辑 | 陆琪

“昔”字玄机

今日(20221214)研究一下“昔”字。

还是先看看“昔”字的古往今来。

来自百度百科

昔(拼音:xī),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字形是日字和两三条水平波浪形线条,或日在线条之上或在线条之下。

后世学者把波浪形线条理解为波浪,代表上古之时的洪水,所以昔字有过去的意义。问题是这种理解是否正确?

昔字,从易的高度来看,日为离卦,水为坎卦,所以整个昔字是水火即济卦(波浪线在上者)或火水未济卦(波浪线在下者)的意象,总之是阴阳间隔形态。这是关键。

我们知道,论时间则白天为阳,夜晚为阴,阴阳间隔交替出现就有日月轮回白天黑夜交替之意象,因此,昔字之字形就有古往今来之意象,故可表示往日、过去的意义(也可表未来)。

过去的日日夜夜是已经出现了的,可知的,故昔字的时间方面的意义主要指过往的日日夜夜,即过去。

昔字的这个意象,根本不需要联想到上古洪水的传说即可得解。

在金文(图C是“何尊”的金文,图D是“善鼎”的金文)里,“昔”还是保持了“水和日”的构形,只是“何尊”的“日”已少了中间的一点,而水的形象也已与前不太相同了(图L),有向羊字头转变的趋势。这个会意字发展到秦篆(图E)阶段,却把波翻浪滚的水形象讹变为(图M)的样子,失去浩浩荡荡的景象了。发展到隶书阶段,秦代古隶(图F)还保留了金文的形体,但汉隶(图G,即今隶)则把表示洪水的符号讹变为(图N)的“”。以后,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成为楷书“昔”(图H),人们已很难从字的形体上辨形知义而想到“昔”是“水和日”之组合了。

昔字的时间概念:

【1,从前;过去(与“今”相对) [former times;the past]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易·说卦传》

又如:抚今追昔;今非昔比;今胜于昔;在昔(过去,从前);昔来(往日以来);昔士(古之贤人)

2,昨日 [yesterday]

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孟子·公孙丑下》。赵岐注:“昔者,昨天也。”

3,傍晚[sunset;dusk]

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庄子·齐物论》

4,夜晚[evening]

通昔不寐矣。——《庄子·天运》

昔,夜也。——《广雅》】

昔字笼统地可表示过往的时间概念,精确一点指过去的一天或几天,再精确一点指昨日的夜晚。因为人们碰面对话大多是白天,为阳,前一个是阴就代表昨晚。

同样道理,下一个阴就代表当日的夜晚。

由夜晚进一步引伸出刚交天黑的时候,即傍晚。

以上就是昔字所表示的时间概念的道理。

昔字与别的字符进行组合,其表意原理仍以此易理为纲领,即阴阳交替。

下面举几个字例分析一下。

第一个字,借。借字从人从昔,表示东西从别人那儿转移到自己这儿。别人是阴,自己是阳,物从别人那儿转移到自己这儿,就是使用权阴变阳的交替,故借字有此意象。

第二个字“惜”。惜字从心从昔,昔指时光流逝,以珍惜时光得惜字字义。

同样道理得“腊”字字义。宰杀腌漬后长期放置或风干的肉为腊肉,因天气原因,大多制作于冬季腊月。腊字中的昔字仍取时光流逝的意义。

第四个字“错”。错字指一种金属加工工艺,在一种金属上开槽,形成某种图案,再用另一种与基体金属有色差的金属嵌入,形成图案,就是错。金属表面的剖面上成为材质、色泽或软硬不同的沟槽,即有昔字阴阳相间的样子。

《周易》离之初九卦繇辞之“履错”,即是指在高低交错的道路上前进。此两字即构成一个意义,不与后面的“然”字组合。

含“昔”的字还有多个常用字,读者自思,就不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