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的起源和历史**
下元节又称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起源于民间百姓的信仰活动。据史书记载,下元节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并在宋代逐渐确立了庆祝日期和相关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下元节是为了纪念道教徒认为的“天官赐福”的日子。在历史长河中,下元节逐渐融合了汉族传统的祭神、祭祖活动,形成了独特的节庆文化。
**下元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下元节,人们会举行祭灶、祭祖、祭神等活动,还有特有的吃汤圆和贴春联等习俗。在各地,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庆祝方式,如在南方地区,人们会点灯、舞龙等,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此外,下元节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既有与年俗相关的庙会游玩、戏曲表演等娱乐活动,也有家庭聚餐、祭祀先祖的隆重活动,让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下元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下元节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信仰活动中,人们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健康、平安,增进对家庭、对祖先的思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祖、敬畏自然的传统观念;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则体现了中国人勤劳朴实、喜庆祥和的生活态度,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元节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的进程,下元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也在发生改变。一些旧有的习俗逐渐失传,但在一些地方,也会举办一些新的庆典活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随着文化传媒和旅游业的发展,下元节也逐渐成为了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和吸引游客的文化符号,呈现出一种更新的传承方式。
**下元节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下元节作为中国传统古老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其丰富多彩的习俗和祭祀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世俗文化,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增进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下元节的保护和传承对策**
为了保护和传承下元节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鼓励学校和社会机构加强下元节的宣传和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重视和参与下元节的庆祝活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应提倡在现代社会中赋予下元节新的内涵和意义,使其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下元节的起源和历史**
下元节又称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起源于民间百姓的信仰活动。据史书记载,下元节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并在宋代逐渐确立了庆祝日期和相关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下元节是为了纪念道教徒认为的“天官赐福”的日子。在历史长河中,下元节逐渐融合了汉族传统的祭神、祭祖活动,形成了独特的节庆文化。
**下元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下元节,人们会举行祭灶、祭祖、祭神等活动,还有特有的吃汤圆和贴春联等习俗。在各地,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庆祝方式,如在南方地区,人们会点灯、舞龙等,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此外,下元节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既有与年俗相关的庙会游玩、戏曲表演等娱乐活动,也有家庭聚餐、祭祀先祖的隆重活动,让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下元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下元节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信仰活动中,人们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健康、平安,增进对家庭、对祖先的思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祖、敬畏自然的传统观念;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则体现了中国人勤劳朴实、喜庆祥和的生活态度,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元节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的进程,下元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也在发生改变。一些旧有的习俗逐渐失传,但在一些地方,也会举办一些新的庆典活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随着文化传媒和旅游业的发展,下元节也逐渐成为了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和吸引游客的文化符号,呈现出一种更新的传承方式。
**下元节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下元节作为中国传统古老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其丰富多彩的习俗和祭祀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世俗文化,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增进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下元节的保护和传承对策**
为了保护和传承下元节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鼓励学校和社会机构加强下元节的宣传和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重视和参与下元节的庆祝活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应提倡在现代社会中赋予下元节新的内涵和意义,使其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
正月十五日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下元节来历】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
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下元节习俗】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
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
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
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下元节吃什么?】
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那在这一天,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1、米果
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称“五谷主生”。
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五谷主偶像”是用米粉加开水搓捏,做成像古代人那样头盘发髻,有眉目嘴鼻和耳朵,身缀以豆、麦的人形状,除了个别做技艺较高,有包以少量的馅料外,一般是没有包馅料的。
2、麻腐包子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
吃麻腐包子,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下元节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
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
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
3、糍粑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
下元节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
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糍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讲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也有用红糖和白糖做佐料的。
吃糍粑最过瘾的吃法就是吃烤糍粑,冬日的山区阴寒潮湿,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大伙围坐一团。
将糍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糍粑在炭火中渐渐鼓胀,叽叽作响,表皮微微隆起后像个大包子。
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腾出,用口撕咬外酥内软外黄里白,似一个“金包银”的糍粑拿在手里软乎乎的,但千万要注意避免烫了口舌。
4、芋仔包
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说的就是芋子包。
芋子包就是将芋头捣成芋泥后,加适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包成的一种包子,内馅为瘦猪肉、香菇、冬笋丝、虾仁、箩卜丝、葱白等。
待皮薄滑嫩的芋子包出锅摆盘后,放入麻油、猪油等调料,立刻满屋香气四溢。
芋头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素,其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口感特别绵软。
正如农谚所言:“番薯芋头半年粮”,芋头被视为“农家最重之蔬”,它既可当蔬菜,又可当粮食。
【下元节诗词】
《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
杨万里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七绝·下元节》
路人拂晓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
送上纸衣能取暖,阴间先祖也知寒。
《诗寄下元节》
馅是秋风皮是诗,情濡香糯意犹痴。
杆头旗飐红尘梦,应是三官眷顾时。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下元节,是水节,也是月亮节,更是一个祭祖的节日。
它融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
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更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蕴含着劳动人民的美好祝福。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五,被称为“下元日”“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除了下元节之外,还有上元节和中元节,统称为“三元”。那么“三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元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文史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上元节是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民间习俗。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在南方,也被称为“鬼节”;传说地府在该日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同样要进行重大的纪念活动。
据侯印国介绍,“三元”的来历与道教有关。根据道教的说法:这三个日子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对天、地、水的崇拜,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并在先秦时就形成相应的祭祀制度。《仪礼》中说“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意思就是:祭天用焚烧薪柴的方法;祭山和丘陵,是到山上悬挂祭物或埋藏祭物;祭河流是把祭物投到水中,任其或浮或沉;祭地,就是祭后把祭物掩埋起来。道教产生后,形成了“三官信仰”,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太上三官经》中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有各自的执掌,天官主管赐福,地官主管赦罪,水官主管解厄。早期道教中有治病禳灾的仪式就叫“三官手书”,也就是把信众的姓名以及祈祷诉求一式三份,写在纸上或刻在金属片上,分别投入山上、地下以及水中,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天、地、水的祈祷。
《三官出巡图》 宋代马麟绘
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时间固定下来,也就是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十五),这三天被认为分别是天、地、水三官的生辰。在下元节,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在这一天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代时,下元节还有三天官方假期。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
古人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清心示诚,称为斋戒。以前,人们会在空旷的原野放孔明灯,在河面上放河灯;或者焚烧“金银包”、纸钱等,来祭拜祖先亡灵;同时,也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让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祛除水患、农作物平安过冬。也愿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古代民间也有将水官视为“道德天君”,也就是“太上老君”的说法。民间故事中,“老君”最有代表性的法宝是炼丹炉,因此也被视为“炉神”,与炉相关的行业,比如铁匠等,也将太上老君尊为祖师爷,并在下元节这一天祭祀炉神。
《三官出巡图》局部(水官)
现在,人们可在家中纪念祖先,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在这一天,对一些身患疾病或者遭受不幸的亲朋好友,大家可以一起为其祷告、解厄,希望其缓解病苦、放松身心,早日康复。
作为节日,自然都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身影。最后,我们来欣赏一首苏轼在下元节所作的诗《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农历十月十五,又逢一个月圆之夜,苏轼与同僚好友一起登上徐州黄楼。黄楼,是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楼成之时,苏轼心情极为畅快,作此诗以记之。
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座位的旁边。“不用红纱”是反衬“明月皎洁”。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就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这是写“下元之佳景”。
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泛舟五湖之上,已经有约。这是写“下元之志趣”,有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值得一提的是,这句并不是虚写。不久,秦少游也来徐州,同登黄楼,并写下《黄楼赋》,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
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五,被称为“下元日”“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除了下元节之外,还有上元节和中元节,统称为“三元”。那么“三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元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文史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上元节是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民间习俗。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在南方,也被称为“鬼节”;传说地府在该日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同样要进行重大的纪念活动。
据侯印国介绍,“三元”的来历与道教有关。根据道教的说法:这三个日子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对天、地、水的崇拜,在道教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并在先秦时就形成相应的祭祀制度。《仪礼》中说“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意思就是:祭天用焚烧薪柴的方法;祭山和丘陵,是到山上悬挂祭物或埋藏祭物;祭河流是把祭物投到水中,任其或浮或沉;祭地,就是祭后把祭物掩埋起来。道教产生后,形成了“三官信仰”,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太上三官经》中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有各自的执掌,天官主管赐福,地官主管赦罪,水官主管解厄。早期道教中有治病禳灾的仪式就叫“三官手书”,也就是把信众的姓名以及祈祷诉求一式三份,写在纸上或刻在金属片上,分别投入山上、地下以及水中,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天、地、水的祈祷。
《三官出巡图》 宋代马麟绘
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时间固定下来,也就是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十五),这三天被认为分别是天、地、水三官的生辰。在下元节,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在这一天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代时,下元节还有三天官方假期。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后代。全国各地在具体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习俗。
古人在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清心示诚,称为斋戒。以前,人们会在空旷的原野放孔明灯,在河面上放河灯;或者焚烧“金银包”、纸钱等,来祭拜祖先亡灵;同时,也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让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祛除水患、农作物平安过冬。也愿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古代民间也有将水官视为“道德天君”,也就是“太上老君”的说法。民间故事中,“老君”最有代表性的法宝是炼丹炉,因此也被视为“炉神”,与炉相关的行业,比如铁匠等,也将太上老君尊为祖师爷,并在下元节这一天祭祀炉神。
《三官出巡图》局部(水官)
现在,人们可在家中纪念祖先,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在这一天,对一些身患疾病或者遭受不幸的亲朋好友,大家可以一起为其祷告、解厄,希望其缓解病苦、放松身心,早日康复。
作为节日,自然都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身影。最后,我们来欣赏一首苏轼在下元节所作的诗《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
农历十月十五,又逢一个月圆之夜,苏轼与同僚好友一起登上徐州黄楼。黄楼,是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楼成之时,苏轼心情极为畅快,作此诗以记之。
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座位的旁边。“不用红纱”是反衬“明月皎洁”。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就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这是写“下元之佳景”。
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泛舟五湖之上,已经有约。这是写“下元之志趣”,有李商隐“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值得一提的是,这句并不是虚写。不久,秦少游也来徐州,同登黄楼,并写下《黄楼赋》,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
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姚依依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