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炮声隆隆黄洋界教学反思 炮声隆隆黄洋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4-15 02:58:28作者:心若向阳来源:网友上传

炮声隆隆黄洋界教学反思 炮声隆隆黄洋界教学设计

本文目录一览:

《红楼梦》“癸酉本”:大众“红学”盛开出的“恶之花”

一个幽灵,一个“鬼本”(“癸酉本”的谐音)的幽灵,正在中文互联网各大平台的红楼梦话题中游荡:2008年,一位网名“何莉莉”的男子声称自己的祖父母收藏了一套全本《红楼梦》,在网友“金俊俊”的帮助下陆续在网上公布了后二十八回的文字,称之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作者题为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在何莉莉、金俊俊、吴雪松等人的策划下,这二十八回文本于2014、2015年前后由三家不同的出版社出版,其文本互有增删。书中批语称全书“癸酉腊月全书誊清”,因此按照红学界习惯称之为“癸酉本”。然而,何莉莉始终无法拿出原本书稿供学界和爱好者检阅,更是在2018年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吴氏石头记”的倒塌》,《光明日报》2018年2月27日07版)承认有关吴梅村是作者、全书是在明末清初的癸酉年(1693年,比学界普遍认为的《红楼梦》权威底本“庚辰本”定稿早了六十多年)完成的两条批语都是他个人伪造的。

《红楼梦》手绘插画,清代,孙温

按理说,《红楼梦》成书之后续书众多,打着“真本”旗号进行伪造的也如过江之鲫,何莉莉等人的“骗局”也似乎早就被人识破,也没有多大的讨论价值:然而“癸酉本”强韧的生命力完全超出任何人预料。2019年开始,B站知名影视区up主“木鱼水心”、红学up主“女王泡面”等一系列讲解视频将“癸酉本”带进大众视野,彻底打开了这一“红学公案”的“潘多拉魔盒”:尽管从学术角度判定“癸酉本”为假没有任何争议可言(因此学术界几无对“癸酉本”的严肃研究,这也是“癸酉本”支持者认定主流红学对其“打压”的“罪证”),但依然有众多读者、包括不少对《红楼梦》研习颇深的读者,从阅读体验和文本直觉上高度肯定“癸酉本”的价值乃至“真实性”。支持者和反对者在网络上掀起了多轮争端,对战双方越发处于无法相互理解的极化状态,“癸酉本”的浩荡声势和其庞大的粉丝基础,已然成为当代《红楼梦》相关话题下的一大奇观和“神话”。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言之凿凿地笃信这一本从客观证据角度来说必是“伪造”的红楼续书?为什么这本文字粗糙、诗歌不合韵脚,与前八十回文字水平相距甚远的作品,依然能够得到不少“红迷”认可,甚至已在中文互联网环境中取得了“唯一真本”的地位,成为直指主流红学界、“反抗学阀”的草根立场斗争旗帜?回望近百年“红学”历史,“癸酉本”是在“刘心武说红楼”沉寂多年之后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对红学的大众参与,几成一场“大众红学运动”,而相较于文献学立场的不屑一顾,从“癸酉本”的“悼明”挽歌里,我们也许能够听见寥远而沉重的时代精神回声。

“鬼本”/“真本”?看似荒诞不经,却又严丝合缝

将“癸酉本”称作“鬼本”自然是反对者对其的戏言和蔑称,这一文本出处诡谲,后来的发展途径也鬼魅莫名,如今所造成的影响更是匪夷所思。说到底,“癸酉本”最“鬼”之处在于,按照其支持者的说法,我们现在看到的“癸酉本”二十八回文本并非真正的原书文本,而是何莉莉或者何莉莉的“姐姐”按照阅读后留下的记忆所复述出来的——何莉莉称这套从时期保存下来的一套九本共108回的《红楼梦》“真本”要么是被当废品卖了,要么是被他(“何莉莉”皮下是一位中年男子)送到台湾去了,总之不仅原稿弗如,连原稿文本也渺然不可得,我们现在能够读到并进行讨论的,只是复述而来的一套情节梗概大纲而已。

这不得不说是堪比晋文公“退避三舍”,令反对者无处下手的高明策略,这一叙事能够自洽地解释所有对“癸酉本”文本范畴的质疑:文字粗糙庸俗?因为不是原文,只是初中文化水平的读者的复述;诗歌水平低下,甚至不合平仄韵脚?因为记不住了(有一情节称黛玉作《十独吟》十首,但“癸酉本”文本里只有两篇,解释说因为何莉莉只背下了两首);三个出版社的版本前后不一,文本时刻在变化?因为何莉莉等人在不断追索记忆,做出修订,力图“还原真本原貌”——“癸酉本”的这套叙事天然地规避了文献学和版本学角度对文本本身的质疑,因为没有原文,所以“一切皆有可能”,从而将争端的主战场从客观判断转移到主观感受之上,而“癸酉本”在情节写作上的“优势”,是“癸酉本”支持者最大的底气和旺盛生命力的来源,“鬼本”之名,恐怕不仅来自出处之诡,更来自其情节之炸裂诡谲。在这里试举三例:

林黛玉之“玉带林中挂”:黛玉和宝玉计划成亲,然而婚礼当晚贾环、赵姨娘、冷子兴、柳湘莲等人携土匪(农民“义军”)进攻大观园,宝玉在混乱中被绑架流落,黛玉一人率领大观园家丁苦苦支撑。黛玉经验不足无法服众,又听信谗言中了“反间计”将战斗颇为得力的小红绑在树上活活鞭打至死,离心离德,大观园最终陷落,最终在一棵槐树上上吊而亡。第二年宝玉回大观园才收其尸骨安葬(合《葬花吟》),其鬼魂喊了一句“宝玉,你好”。

薛宝钗之“金簪雪里埋”:大观园被查抄,宝钗搬至蒋玉菡的山庄紫檀堡。宝玉被茜雪救至紫檀堡,宝钗劝其当作黛玉已死。第二年与宝玉回大观园安葬黛玉,“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当晚便嫁与宝玉。然而终究二人不合宝玉出走,宝钗孤独中见到贾雨村心生爱慕,着薄纱荡秋千勾引了贾雨村,先做妾后扶正。最终,贾雨村获罪流放东北,宝钗跟随,病死于冰天雪地,就地掩埋。

王熙凤之“知命强英雄”:贾家败落,熙凤入狱,不堪受辱自杀,死后回到太虚幻境掌管结怨司。凤姐思家心切,一日乘无防备下凡回到人间,见大观园空荡,家国颠覆,痛彻心扉,发誓复仇,杀死鸳鸯、王仁、卜世仁等祸害贾家的罪首,还要飞去京城欲杀新帝,被天兵天将及时拿下返天,劝其不要逞命强英雄——堪称“癸酉本”最为奇幻一章。

除这三例之外,如元春带兵打仗因猜忌被凌迟处死、贾环带贼攻入大观园手刃贾政,贾政做主要宝玉娶妙玉为妻黛玉为妾、妙玉沦落风尘几无人形等“鬼畜”情节,读来无不令人毛发震悚,惊心动魄,颠覆固有认知,让读者对红楼的印象改头换面,有评论甚至玩笑说写成了《水浒传》《金瓶梅》,怕是施耐庵手笔。粗糙幼稚的文字伴随着时刻“炸裂”的情节设置,使得“鬼本”之鬼更鬼在情节之鬼畜乱炖,鬼在故事之匪夷所思,鬼在书中议论皆为腐儒俗言。面对不少质疑,连始作俑者何莉莉都对《光明日报》表示:“后二十八回内容太雷人、太血腥了,我不太喜欢这个情节,不能接受,不明白这个本子为什么会火。”

然而“癸酉本”的文本魅力正蕴含在其荒诞不经、炸裂雷人的外表之下:“癸酉本”的支持者最普遍的话术是,没有任何一本续书能够做到“癸酉本”这样对前八十回留下的伏笔和线索做到一一对应,严丝合缝乃至“浑然天成”,因此他们认为尽管在文献学、版本学的角度“癸酉本”的真假不值一驳,但仅凭对文本的阅读直觉,他们就敢于相信这是“原本”——仅前文所举黛玉、宝钗、王熙凤三人的荒谬结局,其实也暗合前文留下的判词、批语和伏线:比如林黛玉组织家丁镇守大观园抵御贼寇看似胡说八道,但判词说“堪怜咏絮才”是拿林黛玉与谢道韫相比,谢道韫晚年正有组织家丁抵抗五斗米道之事迹,结局也同样是独木难支遭遇失败;黛玉在树上自缢合“玉带林中挂”,曝尸一年后由宝玉收敛尸骨也正合“他年葬侬知是谁”;宝钗刚和宝玉入殓黛玉,当晚就与宝玉圆房看似人设崩塌,实则先是呼应了宝玉见了宝钗雪白胳臂一章,又合了《好了歌》里的“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而后来让宝钗嫁给贾雨村这一炸裂情节,其实也是合了“钗于奁内待时飞”;至于“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在感叹“癸酉本”作者想象力之丰富的同时,却也有“一夜北风紧”“凤姐扫雪拾玉”的伏笔回收,最荒谬的情节中也存在理性和逻辑把控,有对前文伏线的干净收束,“虽然都是疯话,细想来却有道理在内”(《哈姆雷特》波格涅斯语)——这种极致疯狂中的合理性,炸裂颠覆的解构背后的逻辑建构与对应,确实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独特写照,具备难以言喻的文本吸引力乃至魅惑性:毕竟,按照多年来红学研究对前八十回伏笔的研究成果,大多数读者基本都能猜测、勾勒出主要人物的结局,可是“癸酉本”却不是庸常的平铺直叙,而是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求奇求险的“末日怪谈”,竟然又能在文本上与伏笔严格照应,这恐怕是一般的续书者不能为也,这种“混沌”与“缜密”互存的极端复杂状态,在“癸酉本”支持者看来,只有“原本”这一个解释可通。

因此,对“癸酉本”的支持其实并非单纯针对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二十八回具体文本,在不少“癸酉本”支持者看来,推出“癸酉本”的何莉莉等人的文化水平众人皆知,显然不可能有这样强悍的文本把控能力,那么“癸酉本”的文本来源必然另有其人。如果“癸酉本”具体文字水准奇差和情节写作、伏笔收束能力极强这两个矛盾的特征同时存在,那么“癸酉本”是何莉莉等人偶然发现的“原本”,确实是合乎逻辑的解释。一个符号学中“丢失能指”的运作出现了:何莉莉等人当然是骗子、傻子、不值一提的蠢物,但“癸酉本”的情节大纲,却被不少红学爱好者奉为“唯一真本”,更通过网络传媒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大众支持:因为缺乏文献客观证据而将“鬼本”一棍打死,和因为文本的魅力和情节的书写而从直觉上“相信”“癸酉本”为真,这已经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之间不可调和的本质性冲突,是“科学信仰”与“文本信仰”在《红楼梦》这一主题上的意外对垒。

知乎“檀信介”分析认为,“癸酉本”必然是原创续书无疑,但其能广为流行并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是“百年畸形红学自己结出的恶果”。红学研究长期来缺乏实物证据和新的考古发现,只能以“文本细读”的手段在前八十回的文本中持续做阐释游戏,而“癸酉本”恰好是百年来红学文本游戏、过度阐释的集大成之作,很多深受红学研究影响的读者,“乍一看觉得癸酉本很扯,但是过后细细琢磨一下又发现,它里面的很多东西是符合权威红学家的一些学说的,这让接受了主流红学几十年浸淫的读者很容易动摇观点”。实际上,“癸酉本”的流行更是暗含了当代读者对主流红学“曹家身世说”的失望与对“索隐派”的重新发现——摆脱胡适、俞平伯等人开创的曹家路线,攻击主流红学,回到初期,重新将《红楼梦》解读为一本“反清复明”的“悼明”之作,恐怕才是“癸酉本”作为一次大众红学运动的本质核心。

“悼明”/“悼情”?“癸酉本”的落后本质与大众红学的末路

历数“癸酉本”支持者们的立场,不难看出他们完全通晓何莉莉的骗局并主动将其抛弃,也并不在意“癸酉本”具体的文字,他们支持的是纯粹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理想的“真空球鸡”式的“癸酉本”,这一“信仰”背后有三重的意识形态维度:首先是反对曹雪芹作者说,反对曹家身世说,支持“索隐派”的“反清复明”“悼明”说,这里夹杂着互联网上死灰复燃的皇汉民族主义思想渣滓;其次是以攻击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以及现在坚持“身世说”的主流学界,构思了一个“主流红学集团”的假想敌,以民间、大众乃至“民科”的群氓式立场批判学阀,批判主流学术界;再次,也是最深层次的“恶之花”,即以国家、集体、理性的宏大叙事,来压制个体、情感、情绪主导的微观生命,试图对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乃至文学作品的“作用”做出功利主义的、实用主义的时代重估。

平心而论,从胡适开端的“曹家身世说”的确常年遭到质疑:相关资料留存极少甚至互相矛盾,长久以来缺乏新的资料和实证,这使得曹雪芹是作者、《红楼梦》写的是江宁织造府曹家之事这一判断如今缺乏权威说服力,近几十年来认为《红楼梦》作者另有其人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不过这些研究依旧都还是“身世说”的变种,比如“明珠家事”“洪昇家事”“曹家参与康熙立储之争”等说,然而“癸酉本”高举近百年来主流学术界已不复再提的“索隐派”大旗,主张《红楼梦》是“反清悼明”的禁书,尽管这个观点在期间并不新鲜(鲁迅就曾开过索隐派的玩笑),但在百年后的现在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癸酉本”支持者认为“鬼本”不是现代人所作的判断可能是有道理的,否则很难解释这场在“身世说”统治近百年的情况下突然的“索隐派”复兴。

“悼明”之说,令“癸酉本”在贴合前八十回判词判曲、脂砚斋畸笏叟等人批语的同时,更成了一门对明末历史“神神叨叨”,不入流的谶纬之学:“癸酉本”直接指出故事发生在“戎羌”入侵、改朝换代之时,贾家和大观园的败落并不是内因,而更多的是战乱四起,流民贼寇的外因;黛玉镇守大观园失败自杀就是崇祯丢失北京的隐喻,听信谗言杀了小红就是伏袁崇焕之事,连带炮制谣言导致小红被杀的始作俑者薛宝钗也成了皇太极的隐喻,而黛玉最终恰好也是在崇祯上吊的“槐树”上吊的;不仅黛玉伏崇祯,还有贾敬伏嘉靖,秦可卿伏泰昌,王熙凤伏魏忠贤,元春,小红伏袁崇焕,另外三春伏南明皇帝等等,“癸酉本”以完全不能算“隐喻”的方式直接将《红楼梦》的结局写成了明朝灭亡、尸骨累累的国仇家恨。甚至,在奇幻的“熙凤下凡”一段中,作者的“悼明”表达之“直抒胸臆”,已然堪称格调低下了:

凤姐跪在贾母、王夫人牌位前号啕大哭道:“我来迟了,老祖宗,咱们家都败了,已经没人了。”说着悲愤难抑,在地上一边号啕一边翻滚,又哭道:“去他娘的戎羌,害的我家破人亡,这国仇血恨我二百年也忘不了。我恨我自己,不能重振家业,连家人的命都救不回来,我算什么当过家的,人人白叫我二奶奶了。我愧对祖宗,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孽自然悲哀,可那有家破人亡更叫人断肠的啊!”说着拽着自己的头发自打耳光,明知无益又奔了出去,嘴里骂个不停。(“癸酉本”第一百五回 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因为“癸酉本”的“悼明”堪称字字血泪,白骨累累,因此《红楼梦》是“悼明之书”,也恐怕是在明末清初的癸酉年(1693年)由明朝遗老们集体创作(八大山人、吴梅村、洪昇等人纷纷被点名),也必然在清朝是一本禁书,因此被“曹雪芹”拿到做了“二创修改”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前八十回,所以回到结论:“癸酉本”必然是真本——这就是“癸酉本”支持者在“悼明”这一“索隐派”主旨下深信不疑的逻辑自洽,虽然完全属于虚构创作,但却有一定煽动性和说服力的精彩“循环论证”。

甚至在这个循环论证之上,何莉莉等人拿不出“癸酉本”的原稿的造假事实也被“民科”叙事化了,成为主流学界“迫害”民间学术的“铁证”:因为“害怕主流红学的压迫”,所以何莉莉“不敢拿出原稿”——多年来学术界对“癸酉本”基本持不屑一顾的态度,让“癸酉本”支持者们深感主流学界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傲慢,更加深了“癸酉本”的存在能够“撼动主流红学”的“民科”信仰。《光明日报》记者2018年对何莉莉进行调查的起因,也正是一篇来自“癸酉本”支持者的题为《旧时真本横空出世 红学大厦轰然坍塌》的营销号文章:在这个民间、草根、大众对抗精英、主流、学阀的反抗叙事里,“癸酉本”到底持“悼明说”还是“身世说”其实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恐怕只是一个长期被打压、批判、忽略的“索隐派”的受害者立场罢了。

不过,“民科”叙事绝非“癸酉本”这一大众红学运动的核心矛盾——“癸酉本”和“悼明”说的流行虽然存在大众反抗精英权威的集体心理,也有我不愿细谈的皇汉民族主义的沉渣泛起,但最深层次的、也是最亟待我们警觉的“恶之花”,是对《红楼梦》内核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乃至法西斯式的,强理性轻感性的机械理解倾向。一位普通读者在B站上的留言颇具代表性:

如果红楼不是影射国破家亡史,只是讲富贵人家纨绔子弟那些风花雪月,它凭什么敢被称为四大名著之首啊?不管多好的文笔,去写莺莺燕燕,最多也就是个西厢记的地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才是中国文人心中最高的理想啊。

尽管说来也许令人难以接受,但“癸酉本”的流行恐怕让大众之中的不少人觉得自己真正“理解”了《红楼梦》:在这些人看来,女性的生存境遇和无可奈何的逝去不是深刻的,快乐、天真、纯洁的丧失不是深刻的,情感、情绪、情爱是浅薄的,甚至一个封建家族的覆灭和封建制度必然走向万劫不复的衰亡,所有“美”和“精致”必将死去,一切坚固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等等的主题都不是深刻的——而只有哀悼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国仇家恨的宏大叙事,虚无缥缈的“家国情怀”才是深刻的,才能让他们理解《红楼梦》的伟大:情情爱爱不伟大,女性不伟大,美不伟大,时代的永恒挽歌不伟大,连人性和人生都不伟大,只有具体的,现世的“家国”“历史”“大明”最伟大。

这恐怕才是“癸酉本”和“悼明说”最为腐朽落后的思维本质,也是其如今获得如此浩大声势最令人恐惧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灵光消逝”,它意味着一切私人的,情绪化的,情感的,人性的涟漪,都要让位给集体的,宏大的,理性的,“生存第一”的心灵的法西斯主义,意味着一切精致易碎的美好都会被认为没有价值,意味这将是一个大众多么失却审美能力、情感能力和基本人性,只剩下正确和立场的可悲的文学批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癸酉本”确实是长久以来难得的、却也恐怕是最后的“大众红学运动”,因为当《红楼梦》都最终被如此扁平化、平面化的解读了后,红学、乃至文学研究都将必然走向不可挽回的衰微,“癸酉本”以宛若原子弹爆炸、“灿烂千阳”般的璀璨焰火,宣告了大众红学最后的辉煌和最终的穷途末路,“红学”以这样的一场“爆炸”走向终结,也带有些许不是诗意的诗意:也许现在,我们还会去争论《红楼梦》在表达什么,恐怕未来,《红楼梦》再也不会是我们所关心的东西了。

大家都记得《红楼梦》第五回里,宝玉见了一联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好像我们都学到了什么——不过我更同意脂砚斋对此的批语:

“此联极俗”。

解读二〇二一刷屏网络的军事新闻“热词”

那些沉淀在中人心中的“热词”

■解放军报记者 谭靓青 特约记者 袁 帅

火箭升空、舰船入列、建党百年,一个个镜头定格着关于2021的年度记忆。

回顾2021,你会想起什么?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每逢年终归纳“热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一个又一个的“热点”背后,那些穿越了一年时光、沉淀在人们心中的“热词”,往往更值得我们思考、咀嚼。

前不久,网友总结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当大家纷纷讨论这些词语时,火箭军某旅下士郭建翔心头想到了属于自己的“年度热词”——“梦想”。

“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当人们被《我和我的父辈》中这首诗感动时,21岁的郭建翔第一次按下导弹的点火按钮。

火红的尾焰,映衬出这位年轻军人坚毅的脸庞。长长的轨迹,仿佛是中队2021年的青春诗行。

“历史会记住每一朵翻腾的浪花,会记住每一条血性的江河,会记住他们曾经怎样在呐喊中奔流向前。”回望2021,我们试着寻找一些“词句”来保留那些记忆深处的感动,铭记那些“最可爱的人”。

中队的2021,起笔于感动。

年初,一篇名为《英雄屹立喀喇昆仑》的新闻报道,在国内国际引起强烈反响。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用生命捍卫使命的事迹,让无数国人为之泪目。

“保家卫国”,这个“热词”是中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密码。

中队的2021,与时代同行。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恰逢中国成立100周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起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听党指挥”,这个“热词”是中队在历史云雾中始终保持正确航线的信仰密码。

中队的2021,以打赢为要。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在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总结的“九个必须”中,“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郑重写入中国这篇举世瞩目的“政治宣言书”。新的征程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

“枕戈待旦”,这个“热词”是中队走向未来战场的胜战密码。

2021年,一些故事永远在心中铭记,一些话语始终在耳畔低吟。过去一年,那些沉淀在中人心中的“热词”,拼接出过去一年中队波澜壮阔的奋进前行全景。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让我们借这些“热词”回顾一年来的难忘瞬间,见证人民军队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铿锵步伐。

二〇二一·解读刷屏网络的军事新闻“热词”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袁 帅 通讯员 郭淑军

团长祁发宝的背影,让无数国人为之泪目。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坚定的信念把浮躁和畏惧过滤,只留下清澈、纯粹的初心

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耸入云。

在很多人看来,这座横亘于高原之上的山脉,充斥着神秘和浪漫主义。

对于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官兵来说,这里不只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境,更有英雄无畏的牺牲。

今年2月19日,本报刊发边防斗争一线官兵先进事迹的报道,首次披露我军4名官兵在边境牺牲的全过程。

那是一场不能被忘记的战斗——冰冷的河谷里,中人热血澎湃;山体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几个大字熠熠发光,那是融进血脉的忠诚和信仰。

不能被忘记的,还有那些名字——面对数倍于己的外军,站在队伍最前列的团长祁发宝受重伤,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牺牲。

“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前赴后继的身影中,中人筑牢了铁一样的边防。

95后战士肖思远的钱包里珍藏着一张女孩的照片,他曾说:“我想娶她,给她做一辈子的菜……”;还有4个多月就要当爸爸的陈红军答应过妻子,“等到退役后就一起带孩子、做饭、钓鱼……”;牺牲那天,23岁的王焯冉在蹚河时,一只脚不慎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缝中,他拼尽全力把身旁战友推向岸边,大喊:“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

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事迹一经刊发,瞬间引爆舆论场。2月20号,一条“他们是为我而死”的留言登上微博热搜。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也成为举国为之动容的“热词”。为守护人民而生,为守护国土而死。“热词”背后,是人民子弟兵不变的信念。这坚定的信念把浮躁和畏惧过滤,只留下最清澈、纯粹的初心。

7月,在郑州瓢泼的大雨中,我们也见过这颗滚烫的初心。

郑州阜外华中中心医院被洪水围困,超过5000人滞留于此,情况十分紧急。

“军车!是军车!解放军来了!”狂风暴雨中,一辆军车朝着医院的方向涉水前行。实习医生张佳琪用手机记录下了当时的画面——

这辆军车大半个车体没入水中,但依然缓慢、坚定地前行。车身悬挂的红色条幅上写着7个大字:“危难时刻见忠诚”。

张佳琪拍摄的这段视频,很快刷屏网络,“最牛军车”的称号叫响全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最牛军车”驾驶员、来自火箭军某部的王赟赟历历在目:“当时水已没过了轮胎,驾驶室也开始进水了,但是我必须一直往前开。”

“一直往前开”是 “危难时刻”的行动,更是对“忠诚”的最好表达。

为了人民,一无所惜。

今年清明前夕,杭州安贤陵园王伟烈士的衣冠冢前多了一封信。

写信的人叫章原,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与此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一名退伍军人。

章原曾在海军南海舰队某部服役,他所在的部队保障“海空卫士”王伟执行过飞行任务。这种“奇妙的联系”,让他觉得必须要来看看王伟。

“现在请让我们从您手中接过接力棒,无论敌人多么凶残,我们也绝不后退、绝不妥协、绝不投降”。章原信中的这句话,写出了中人保家卫国精神的坚定与传承。

帕米尔高原,年轻的下士帅佳宏因突发心源性休克倒在了执勤哨位上;风雪巡逻路,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下士李波为救落水战友壮烈牺牲……

和平年代也有牺牲。2021即将过去,但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无论是边防一线,还是万里海空,中人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刻画出中人的好样子。

今日盛世,如你所愿

永远追寻真理,就像溪流追寻大海那样坚定不移

“你,看到了什么?”

初夏,黄洋界上雨雾蒙蒙。努力向远处眺望,记者在心中不断地自问。

历史的回响,随着山风扑面而来。90多年前,这里曾有过这样一场著名对白——

“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问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们抢着回答:“可以看到江西。”“还可以看到湖南。”

意味深长地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因为相信,所以能够看见;因为信念,所以能够看见别人看不见的远方;因为信仰,所以能够坚持走向远方。

建党百年之际,年轻的军事记者们实地踏访党史、军史上的红色地标,在一个个高山、关隘、村庄、河流、桥梁之上,追寻人民军队征战步伐,追寻“胜利之光”。

从炮声隆隆的黄洋界到弹痕累累的腊子口;从血染黄沙的平型关到涛声依旧的鸭绿江……走遍地图上那些红色足迹,如今它们已是繁花似锦,安宁祥和。

血战湘江的主战场之一——凤凰嘴渡口几百米外,一座连通南北的凤凰嘴大桥即将建成,当年的天堑即将变为通途。风雨娄山关,距此20公里的沙湾社区,2019年已经实现整体脱贫,近1500亩的林地、水田、苗圃铺于群山之间,将今日娄山关绘成一幅美丽新画卷。泸定桥上,人群熙熙攘攘,穿着当年红军衣服的年轻大学生拿起手机自拍杆,将洋溢着青春的面庞与饱经沧桑的铁索桥定格在一起……

回首这段峥嵘岁月,我们一遍又一遍追问,人民军队为了什么出发,又将去往何处?

答案似乎写在漫长的岁月里——

今年6月,91岁老兵李泽林和老伴同时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孙子问他:“您最骄傲的是什么?”这位14岁参加新四军、16岁加入中国的老兵回答:“我最骄傲的是加入了中国,把我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

在海军博物馆展厅,老英雄麦贤得看到了从自己头部取出来的那枚弹片。面对镜头,老人口齿略显不清,但誓言依旧铿锵有力:“为我们党,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人民,一代传一代,青春永不变!”

答案似乎写在奔涌的“后浪”中——

“你好,100年!你好,红船!这里是辽宁舰航母编队……”这是人民海军发布的一段献礼建党百年的短视频。视频中这段跨越时空的创意“对话”感动无数国人。网友们说:如果说辽宁舰是21世纪的“00后”,那么红船就是20世纪的“00后”。

今年以来,全军部队深入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在一大纪念馆,武警上海总队战士徐子健作为义务讲解员正向游客们讲解一大的历史;在遵义会议旧址,火箭军某部营长杨京通利用直播平台组织官兵现地教学;春季征兵中,江西省军区将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作为役前教育训练的活教材,在方志敏等革命先烈事迹的感召下,江西省有850名新兵选择到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服役……

“不管走了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永远追寻真理,就像溪流追寻大海那样坚定不移。”在远洋深海,在大漠戈壁,在南国密林……在神州大地的座座军营里,年轻军人们用文字倾诉衷肠。

“今日盛世,如你所愿。”跨越百年,21世纪的“00后”用行动向20世纪的“00后”报告:强军有我,请党放心!

一张张青春面孔连接在一起,续写着这支军队红色基因的传承序列。

镜头拉远,站在红色国土抬头仰望,浩瀚的宇宙里,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太空新家园。

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100多年前,在《湘江评论》上疾呼:“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面前!”

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红旗皆为信仰。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复兴大业一定能实现,革命先烈所期盼的“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不远的明天。

为了胜利,一往无前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11月24日,一条信息刷爆网络,电影《长津湖》票房达到56.95亿元,登顶中国影视票房榜。这部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电影,让一个个穿越烽火硝烟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再次映入人们眼帘。

与电影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一段出现在影片末尾的文字:“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这句由特级英雄杨根思留下的人生格言,曾经是全军的战斗口号。如今,“三个不相信”代表着中人对胜利的永恒追寻,再次被叫响。

电影中的情节随着长津湖战役的胜利而落幕,但如何弘扬先辈敢打必胜的优良传统,关于如何打赢,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带着对未来的思考,我们在座座演训场寻找联合制胜之道——

“当体系训练的‘公转速度’加快,各兵种要素的‘自转速度’必须要跟上。”抬头仰望,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与航空兵部队展开多次体系对抗,某连每一名官兵都有一张精确到分秒、精细到每个动作的训练流程图;雪线之上,陆军第77集团军紧紧围绕发挥合成营核心作用,寻求诸兵种“1+1>N”的作战效能;高原戈壁,西部战区空军某基地积极探索体系作战能力,陆军防空兵、航空兵、火箭军、国防动员系统的参谋们相继走上该基地“中军帐”战位;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组织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学员进行岗位实践,170余名学员被编组派遣到重要方向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嵌入指挥席位进行跟班见习……

视角转换、观念交锋、目标融合,新思维新理念的交织在“联合”“体系”的大熔炉中放射出绚烂钢花。

紧盯实战化考卷,我们在一场场演练现场抵近观战——

密林中,火箭军某旅组织常态化蓝军分队,用一条条搅动战局的“带刺鲶鱼”检验导弹部队发射能力底数;北国平原,“功臣号”坦克连正面临着转型重塑的时验,新一代坦克乘员与“老典型”走上攻守擂台一决高下;战术对抗馆内,武警山东总队广泛运用数字化练兵手段,刚入伍几个月的新兵“挑战”经验丰富的老兵,竟然战至平局;第78集团军某旅狠抓指挥员训练,“战斗从残局开始打起”“胜利在望突遭临阵换将”成为演练场上的新景观……

模拟战场、真打实备、科技融合,新时代新使命的要求让实战化训练的“指标”越来越贴近未来战场的“靶标”。

带着对深蓝的向往,我们在军港码头见证大国重器入列——

4月的三亚,天高海阔,日暖风清。军港内,三型主战舰艇一字排开,按海军最高礼仪悬挂满旗。

经中央军委批准,三型主战舰艇正式交接进入人民海军序列。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交接入列活动并登上舰艇视察。

有关军事专家评论,此次集中入列创下三个“首次”:国家最高统帅首次同时为三艘大型主战舰艇入列授旗;海军首次同一天一次性入列三艘主战舰艇;一支舰队同天接收三艘水面、水下大型主战装备也是首次。

多个“首次”背后,显示出在研发、生产、驾驭新式装备等各个环节中的“中国加速度”。

“为了胜利,一往无前。”历史证明,只有拥有一支始终常备不懈、箭在弦上的强大军队,才能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幸福。

每次前行都是一次重新出发,每次出发都是为了新的抵达。在这个并不平凡的2021年里,人民军队步履铿锵,始终将责任扛在肩上,将信仰融进使命。

未来,人民军队定将高举旗帜、不负重托,向着强国强军的伟大梦想,向着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前进,前进,前进!

来源: 中网-解放军报

解读二〇二一刷屏网络的军事新闻“热词”

那些沉淀在中人心中的“热词”

■解放军报记者 谭靓青 特约记者 袁 帅

火箭升空、舰船入列、建党百年,一个个镜头定格着关于2021的年度记忆。

回顾2021,你会想起什么?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每逢年终归纳“热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一个又一个的“热点”背后,那些穿越了一年时光、沉淀在人们心中的“热词”,往往更值得我们思考、咀嚼。

前不久,网友总结了2021年十大流行语。当大家纷纷讨论这些词语时,火箭军某旅下士郭建翔心头想到了属于自己的“年度热词”——“梦想”。

“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当人们被《我和我的父辈》中这首诗感动时,21岁的郭建翔第一次按下导弹的点火按钮。

火红的尾焰,映衬出这位年轻军人坚毅的脸庞。长长的轨迹,仿佛是中队2021年的青春诗行。

“历史会记住每一朵翻腾的浪花,会记住每一条血性的江河,会记住他们曾经怎样在呐喊中奔流向前。”回望2021,我们试着寻找一些“词句”来保留那些记忆深处的感动,铭记那些“最可爱的人”。

中队的2021,起笔于感动。

年初,一篇名为《英雄屹立喀喇昆仑》的新闻报道,在国内国际引起强烈反响。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用生命捍卫使命的事迹,让无数国人为之泪目。

“保家卫国”,这个“热词”是中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密码。

中队的2021,与时代同行。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恰逢中国成立100周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起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听党指挥”,这个“热词”是中队在历史云雾中始终保持正确航线的信仰密码。

中队的2021,以打赢为要。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在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总结的“九个必须”中,“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郑重写入中国这篇举世瞩目的“政治宣言书”。新的征程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

“枕戈待旦”,这个“热词”是中队走向未来战场的胜战密码。

2021年,一些故事永远在心中铭记,一些话语始终在耳畔低吟。过去一年,那些沉淀在中人心中的“热词”,拼接出过去一年中队波澜壮阔的奋进前行全景。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让我们借这些“热词”回顾一年来的难忘瞬间,见证人民军队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铿锵步伐。

二〇二一·解读刷屏网络的军事新闻“热词”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袁 帅 通讯员 郭淑军

团长祁发宝的背影,让无数国人为之泪目。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坚定的信念把浮躁和畏惧过滤,只留下清澈、纯粹的初心

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耸入云。

在很多人看来,这座横亘于高原之上的山脉,充斥着神秘和浪漫主义。

对于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官兵来说,这里不只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境,更有英雄无畏的牺牲。

今年2月19日,本报刊发边防斗争一线官兵先进事迹的报道,首次披露我军4名官兵在边境牺牲的全过程。

那是一场不能被忘记的战斗——冰冷的河谷里,中人热血澎湃;山体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几个大字熠熠发光,那是融进血脉的忠诚和信仰。

不能被忘记的,还有那些名字——面对数倍于己的外军,站在队伍最前列的团长祁发宝受重伤,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牺牲。

“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前赴后继的身影中,中人筑牢了铁一样的边防。

95后战士肖思远的钱包里珍藏着一张女孩的照片,他曾说:“我想娶她,给她做一辈子的菜……”;还有4个多月就要当爸爸的陈红军答应过妻子,“等到退役后就一起带孩子、做饭、钓鱼……”;牺牲那天,23岁的王焯冉在蹚河时,一只脚不慎被卡在了水下巨石缝中,他拼尽全力把身旁战友推向岸边,大喊:“如果我死了,照顾好我老娘!”

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事迹一经刊发,瞬间引爆舆论场。2月20号,一条“他们是为我而死”的留言登上微博热搜。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也成为举国为之动容的“热词”。为守护人民而生,为守护国土而死。“热词”背后,是人民子弟兵不变的信念。这坚定的信念把浮躁和畏惧过滤,只留下最清澈、纯粹的初心。

7月,在郑州瓢泼的大雨中,我们也见过这颗滚烫的初心。

郑州阜外华中中心医院被洪水围困,超过5000人滞留于此,情况十分紧急。

“军车!是军车!解放军来了!”狂风暴雨中,一辆军车朝着医院的方向涉水前行。实习医生张佳琪用手机记录下了当时的画面——

这辆军车大半个车体没入水中,但依然缓慢、坚定地前行。车身悬挂的红色条幅上写着7个大字:“危难时刻见忠诚”。

张佳琪拍摄的这段视频,很快刷屏网络,“最牛军车”的称号叫响全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最牛军车”驾驶员、来自火箭军某部的王赟赟历历在目:“当时水已没过了轮胎,驾驶室也开始进水了,但是我必须一直往前开。”

“一直往前开”是 “危难时刻”的行动,更是对“忠诚”的最好表达。

为了人民,一无所惜。

今年清明前夕,杭州安贤陵园王伟烈士的衣冠冢前多了一封信。

写信的人叫章原,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与此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一名退伍军人。

章原曾在海军南海舰队某部服役,他所在的部队保障“海空卫士”王伟执行过飞行任务。这种“奇妙的联系”,让他觉得必须要来看看王伟。

“现在请让我们从您手中接过接力棒,无论敌人多么凶残,我们也绝不后退、绝不妥协、绝不投降”。章原信中的这句话,写出了中人保家卫国精神的坚定与传承。

帕米尔高原,年轻的下士帅佳宏因突发心源性休克倒在了执勤哨位上;风雪巡逻路,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下士李波为救落水战友壮烈牺牲……

和平年代也有牺牲。2021即将过去,但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无论是边防一线,还是万里海空,中人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刻画出中人的好样子。

今日盛世,如你所愿

永远追寻真理,就像溪流追寻大海那样坚定不移

“你,看到了什么?”

初夏,黄洋界上雨雾蒙蒙。努力向远处眺望,记者在心中不断地自问。

历史的回响,随着山风扑面而来。90多年前,这里曾有过这样一场著名对白——

“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问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们抢着回答:“可以看到江西。”“还可以看到湖南。”

意味深长地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因为相信,所以能够看见;因为信念,所以能够看见别人看不见的远方;因为信仰,所以能够坚持走向远方。

建党百年之际,年轻的军事记者们实地踏访党史、军史上的红色地标,在一个个高山、关隘、村庄、河流、桥梁之上,追寻人民军队征战步伐,追寻“胜利之光”。

从炮声隆隆的黄洋界到弹痕累累的腊子口;从血染黄沙的平型关到涛声依旧的鸭绿江……走遍地图上那些红色足迹,如今它们已是繁花似锦,安宁祥和。

血战湘江的主战场之一——凤凰嘴渡口几百米外,一座连通南北的凤凰嘴大桥即将建成,当年的天堑即将变为通途。风雨娄山关,距此20公里的沙湾社区,2019年已经实现整体脱贫,近1500亩的林地、水田、苗圃铺于群山之间,将今日娄山关绘成一幅美丽新画卷。泸定桥上,人群熙熙攘攘,穿着当年红军衣服的年轻大学生拿起手机自拍杆,将洋溢着青春的面庞与饱经沧桑的铁索桥定格在一起……

回首这段峥嵘岁月,我们一遍又一遍追问,人民军队为了什么出发,又将去往何处?

答案似乎写在漫长的岁月里——

今年6月,91岁老兵李泽林和老伴同时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孙子问他:“您最骄傲的是什么?”这位14岁参加新四军、16岁加入中国的老兵回答:“我最骄傲的是加入了中国,把我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

在海军博物馆展厅,老英雄麦贤得看到了从自己头部取出来的那枚弹片。面对镜头,老人口齿略显不清,但誓言依旧铿锵有力:“为我们党,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人民,一代传一代,青春永不变!”

答案似乎写在奔涌的“后浪”中——

“你好,100年!你好,红船!这里是辽宁舰航母编队……”这是人民海军发布的一段献礼建党百年的短视频。视频中这段跨越时空的创意“对话”感动无数国人。网友们说:如果说辽宁舰是21世纪的“00后”,那么红船就是20世纪的“00后”。

今年以来,全军部队深入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在一大纪念馆,武警上海总队战士徐子健作为义务讲解员正向游客们讲解一大的历史;在遵义会议旧址,火箭军某部营长杨京通利用直播平台组织官兵现地教学;春季征兵中,江西省军区将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作为役前教育训练的活教材,在方志敏等革命先烈事迹的感召下,江西省有850名新兵选择到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服役……

“不管走了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永远追寻真理,就像溪流追寻大海那样坚定不移。”在远洋深海,在大漠戈壁,在南国密林……在神州大地的座座军营里,年轻军人们用文字倾诉衷肠。

“今日盛世,如你所愿。”跨越百年,21世纪的“00后”用行动向20世纪的“00后”报告:强军有我,请党放心!

一张张青春面孔连接在一起,续写着这支军队红色基因的传承序列。

镜头拉远,站在红色国土抬头仰望,浩瀚的宇宙里,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太空新家园。

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100多年前,在《湘江评论》上疾呼:“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面前!”

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红旗皆为信仰。我们有理由相信,民族复兴大业一定能实现,革命先烈所期盼的“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不远的明天。

为了胜利,一往无前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11月24日,一条信息刷爆网络,电影《长津湖》票房达到56.95亿元,登顶中国影视票房榜。这部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电影,让一个个穿越烽火硝烟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再次映入人们眼帘。

与电影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一段出现在影片末尾的文字:“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这句由特级英雄杨根思留下的人生格言,曾经是全军的战斗口号。如今,“三个不相信”代表着中人对胜利的永恒追寻,再次被叫响。

电影中的情节随着长津湖战役的胜利而落幕,但如何弘扬先辈敢打必胜的优良传统,关于如何打赢,我们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带着对未来的思考,我们在座座演训场寻找联合制胜之道——

“当体系训练的‘公转速度’加快,各兵种要素的‘自转速度’必须要跟上。”抬头仰望,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旅与航空兵部队展开多次体系对抗,某连每一名官兵都有一张精确到分秒、精细到每个动作的训练流程图;雪线之上,陆军第77集团军紧紧围绕发挥合成营核心作用,寻求诸兵种“1+1>N”的作战效能;高原戈壁,西部战区空军某基地积极探索体系作战能力,陆军防空兵、航空兵、火箭军、国防动员系统的参谋们相继走上该基地“中军帐”战位;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组织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学员进行岗位实践,170余名学员被编组派遣到重要方向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嵌入指挥席位进行跟班见习……

视角转换、观念交锋、目标融合,新思维新理念的交织在“联合”“体系”的大熔炉中放射出绚烂钢花。

紧盯实战化考卷,我们在一场场演练现场抵近观战——

密林中,火箭军某旅组织常态化蓝军分队,用一条条搅动战局的“带刺鲶鱼”检验导弹部队发射能力底数;北国平原,“功臣号”坦克连正面临着转型重塑的时验,新一代坦克乘员与“老典型”走上攻守擂台一决高下;战术对抗馆内,武警山东总队广泛运用数字化练兵手段,刚入伍几个月的新兵“挑战”经验丰富的老兵,竟然战至平局;第78集团军某旅狠抓指挥员训练,“战斗从残局开始打起”“胜利在望突遭临阵换将”成为演练场上的新景观……

模拟战场、真打实备、科技融合,新时代新使命的要求让实战化训练的“指标”越来越贴近未来战场的“靶标”。

带着对深蓝的向往,我们在军港码头见证大国重器入列——

4月的三亚,天高海阔,日暖风清。军港内,三型主战舰艇一字排开,按海军最高礼仪悬挂满旗。

经中央军委批准,三型主战舰艇正式交接进入人民海军序列。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交接入列活动并登上舰艇视察。

有关军事专家评论,此次集中入列创下三个“首次”:国家最高统帅首次同时为三艘大型主战舰艇入列授旗;海军首次同一天一次性入列三艘主战舰艇;一支舰队同天接收三艘水面、水下大型主战装备也是首次。

多个“首次”背后,显示出在研发、生产、驾驭新式装备等各个环节中的“中国加速度”。

“为了胜利,一往无前。”历史证明,只有拥有一支始终常备不懈、箭在弦上的强大军队,才能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幸福。

每次前行都是一次重新出发,每次出发都是为了新的抵达。在这个并不平凡的2021年里,人民军队步履铿锵,始终将责任扛在肩上,将信仰融进使命。

未来,人民军队定将高举旗帜、不负重托,向着强国强军的伟大梦想,向着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前进,前进,前进!

来源: 中网-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