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河南郡(秦朝时期设三川郡。到了西汉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年,则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所在雄阳,即今河南洛阳)。其一,源出子姓。春秋时期,宋桓公(子姓,名御说,宋庄公之子,宋闵公之弟)之后,食采于向,遂为向氏。世为宋卿,向魋又称桓氏,弟向犁字牛,又别姓司马氏。孔子弟子。其二,又姜姓之国,以国为氏。"向"本音"尚",讹音作"曩"。西周时期,周武王追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今山东莒县南部),成为诸侯国向国,国君称向伯,其后人以国名为氏。《潜夫论·志氏姓》:"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故《诗》云:'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宛西三十里有吕城。许在颍川,今许县是也。姜戎居伊、洛之间,晋惠公徙置陆浑。州、薄、甘、戏、露、怡,及齐之国氏、高氏、襄氏、隰氏、士强氏、东郭氏、雍门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渊氏、子乾氏、公旗氏、翰公氏、贺氏、庐氏,皆姜姓也。"
(向氏宗亲会北京工作室,法律顾问所写)
向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宋国,为商朝皇族后裔微子启的后代。
向字笔画数为⑥画,五行属水。
向姓新生儿,如果为两个字,则名五行最好不能为火跟土。
向姓新生儿,如果为三个字,则中间的字最好不能为火跟土,第三个字,则根据前面两个字的五行配比,进行调整。例如,水水木,水金金均是较好的组合。
作者:彭以达
平江县境居民向姓者,自南宋景定间(1260-1264)落籍以来,历称显族,尤以瓮江、浯口、伍市、向家诸镇蕃息至盛。为彰显先著,以启迪来者,并期共同造福桑梓,特溯源追流聊述于兹,敬祈方家指导。
向姓远祖系考
关于向姓来源之说,因古籍浩繁,各地谱谍所载诸说不一,大体上可概括为三种说法:即以部族为姓;以封邑郡国为姓;以始祖人名为姓。
(一)以部族为向姓起源之说。在何光岳先生所著《炎黄源流史》中指出:“甲骨文及西周金文“向'字象征帐篷北向,口字象征帐篷正中的火塘,其顶为烟囱出烟,到秋后便塞烟挡风防寒。”“说明向本是住帐篷烧火坑的游牧部族,故将这种习俗和帐篷的形式作为族名。”商纣王时就有太史令向挚。《九域志)载:“同州有向城”诗:“作都于向”。同州即今陕西大荔县,在西周中叶被作建都对象,说明“这个古老而繁荣的向城,即为向人祖居之地。”
(二)以封邑郡国为向姓起源。历史记载有两地:一为周武王伐纣,向立即投周,周朝建立后,向被分封河南射氏之向城。二为东周初年《左传》所载: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师子向”。一部分向人便南迁至南阳县北六十公里的向城。另一部分人则随姜尚东征后留在东夷地区,即今之山东建立向国。后向国被莒国所灭,向人于是南迁至古龙亢,即今之安徽怀远县,凡此所建向城、向国的后人,均以郡国地望作为向姓。
(三)以始祖名人为姓。历来向姓又有尊宋桓公之子名向父肸(读xi)为始祖的说法。商纣王是皇帝第三十四代孙。纣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微子启。纣王昏庸残暴,微子启累以仁德谏纣不从而离纣。周建立以后封纣之子武庚于宋。后来武庚叛乱被周成王所杀,宋国的殷商遗民推举微子启为宋国国君。微子启后传十二代至宋桓公,宋桓公有个儿子叫向父 肸。皆代宋国的国都在河南商丘,故向父的子孙一直在河南繁衍。
平江县境向姓,明洪武四年初修族谱时,详考世系源流并以北宋时著名宰相向敏中定为平江向氏始祖。而向敏中“其先宋左师之裔也,后世徙居大梁,子孙因家焉”(《四库全书向敏中墓碑志》),可见平江向姓当属皇帝世系微子启后向父所传一脉。
历代向姓名人
向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历代名人不绝于史。
向姓名人显赫于世莫过于宋朝的向敏中。位极人臣,子孙官宦绵延两百余年而不竭。
向敏中字常之,河南开封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受太宗赵炅、真宗赵恒所器重。自至道三年(997年)八月升同知枢密院事进枢密副使入相,成平四年(1001年)以参知政事加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至天禧四年(1020年),先后与吕蒙正、寇准、王旦等同朝为宰相二十年。曾于天禧三年十月授尚书左仆射,真宗帝认为自己从来没有把这样高的职位给人,猜测向敏中受此殊荣必然喜极,肯定要大庆一番。于是派人去暗察。可是向敏中却闭门谢客,家中悄然。于是真宗帝称向敏中“大耐官职”。其宠辱不惊之风范概然可见矣。故数百年后,平江向氏以“大耐堂”名之,犹不忘继承先祖遗风之意。天禧四年(1020年)三月向敏中以在任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景灵宫使之职病卒,年七十二岁。真宗亲临哭之,废朝三日,以示哀悼,并赠太尉加谥号曰“文简”。
向敏中生有五子,依次为:传正,官国子博土;传式,官龙图阁直学士;传亮,官驾部员外郎;传师,官殿中丞;传范,官密州观察使。敏中孙向经,袭荫虞部员外郎,后晋知青州,以女为皇后,而致封吴王。
向皇后,系向经之女。赵顼即皇位,年号熙宁,是为神宗,立向妃为皇后。向皇后贤德有加,然未生子。公元1085年宋神宗以年37岁而崩。向皇后则支持神宗生母高太后的意见,推举神宗第六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哲宗则尊向皇后为钦圣先肃向皇太后。哲宗年二十三岁而卒,哲宗无嗣。向皇太后立哲宗之弟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徽宗。初赵佶请皇太后听政,半年后即还政。未久皇太后去世,徽宗极为悲痛,加封向氏舅宗良、宗回位列开府仪同三司,俱封郡王。并追封向敏中以上三世位列王爵。
宋王朝南迁后,为皇亲的向氏子孙也随之南迁,并累有仕宋为官。所载于史者:向子留,建炎初任淮宁知府,金人犯境,亲自督师守城,城陷不屈合门列国。向伯奋,孝宗(1189)时任户部侍郎,曾任静江知州,而平定广西叛乱。向子云,于绍兴十年(1143年)潜封都统制金吾左卫防卫使。向子理(1085-1152年),南宋初任潭洲知府,率军抗金有功,曾力谏和戎之非,因忤秦桧被官,卜居江西清江,自称“芗林居士”,晚年更以诗词遺述伤时忧国之情,成为一代诗词名家。南宋词人向滴,曾任县令,词作造诣颇深,著有《乐斋词》集,在南宋词)中选录其词作43首。
自向敏中以下,续嗣传远——系窍——宗麒——子大。子大有二子,分别名许昌、许度。南宋理宗(在位于1225-1264年)末年,许昌任漳洲郡守,许虔任洪州郡守,俱威振一方。许昌有子士壁,许虔四子分别名土衡、士龙、士雄、士渊。
向士壁字君玉,向敏中七世孙,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南宋著名抗元将领。先后任归、施、珍、南平、绍庆六府镇抚使。曾不待朝命,进军归州(今湖北秭归一带)且捐家资百万以供军费,而立大功。士壁治军,多谋善断,勇慑元军。开庆元年(1259年)迁兵部侍郎兼转运使。景定元年(1260年)迁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适元兵围攻潭洲,士壁率军抵抗,在南岳市与元兵大战,击败元将厄良哈,遂解潭州之围。因功赐金腰带。早前士壁因“性直不阿,军中事皆不关白(贾)似道,似道甚为忌恨。”贾似道入相专权,尤其见士壁功愈高,由此忌恨尤深。景定二年(1261年),贾似道罗织罪名,“诏夺向士壁从官恩数穷究侵盗掩匿之罪。”罢官后被遣往漳州。未久,向土壁被陷害致死,其夫人为防贾似道继续株连迫害,遂带儿子向伯英避难四川通江。直至宋恭帝德佑元年向士壁冤案获平反昭雪,并录用其子孙。然向伯英等已对官场心灰意冷,执意不再出仕。伯英在四川生有九子,所称“九子发权”子孙繁衍,并有当地向姓及当地少数民族入籍,遂成四川向氏大族,尔后逐步远播川陕各地。
向姓落籍平江要况
向士壁任官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时,值远征交趾之元军返回围攻潭州之际,形势异常紧张。士壁受命于危急,兄弟们十分牽挂。于是,士衡、士龙、士雄、士渊立即从参赞其父许度的洪州任所赶来潭州(今之长沙),协助士壁谋划军务。景定年(1261年),向士壁接诏罢官,深知自身受陷已必死,为免兄弟遭荼毒,遂命士衡等四人赶紧隐匿亡命。为便日后联络寻访,约以“衡落坪安,龙遇圹止,雄向山居,渊临陂住”各自安身立命。
在向士壁离潭州徒漳州前,士衡兄弟四人则离潭州,来到平江,临时安顿在梓江居住。平江既是山区,便于藏匿,然而南宋时处于南北、东西交通要冲,且为相对安定的地区,经济文化均发展较好,许多逃难的士族商贾都云集于此,故向士衡兄弟落籍平江并非偶然。
向士壁在漳州被害,其叔许虔闻讯后忧愤而死,家属则由洪州官府搬至洗马市。此时正值元兵大举南下,战事紧张之际,亲属之间渺无音讯。后来待局势稍平稳,向士衡等才到洪州洗马市迎携家眷五十余口,并移其父柩来平,遂葬父向许虔于西乡下东山之系龙洞。
向士衡兄弟在梓江暂住后,经过一段时间筹划,并按其兄士壁临别所嘱,分别择地落业:“衡落坪地”,向士衡则居瓮江三联黄荆坪;“龙遇圹止”,向士龙则选居伍市镇今盘圹村的张古圹;“雄向山居”,向士雄则择伍市湖源山下的西山落业;“渊于陂住”,向士渊则选择紧靠平江的汨罗南陂安家。士雄后代迁徙长沙霞凝、麻林桥;士渊子孙在汨罗智丰之百果洞(后称向家洞)一带世居。现在平江境内向姓基本上都是士衡、士龙两脉之后裔。
平江向氏繁衍情况
自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向氏士衡、士龙、士雄、士渊兄弟落籍平江、湘阴(今属汨罗市)以后,子孙蕃衍人丁日凸。到明代洪武四年,向士衡第五代孙向元福按宋时哲宗皇帝曾为向中家族御书派语,详考世系,首修平江向氏族谐,并導向敏中为始祖,以放中之子向传正兄弟为一世祖,奠定了平江向氏一脉的基础。以后历经乾隆59年、道光七年、咸丰四年、光绪甲申年、三年、三十三年和1994年共七修家谱,形成了平江向氏的派语世系:
传系宗子许 士公之大元
有能成此道 可以为世本
朝廷重贤贵 国泰振兴良
家富青云至 永载显名扬
贻裕源先德 文光曜楚天
增修逢万寿 福泽庆长延
其向氏后代繁衍情况,分别简述。
(一)向士衡一脉。
宋景定时向士衡按“衡落坪地”之约定,选择现浯口镇三联村当时叫黄荆坪的地方落业。向士衡生有三子,依次名公荣、公明、公用。
公荣生子之秀,之秀生三子,分别名叫大德、大胜、大名。大德在元朝时迁居墈头,大德生子元福。元福为元时邑廪生,生五子,依次名为:有成、有在、有茂、有职、有明。长子有成生二子,名能高、能杰。有成于明洪武初迁居大头岭,成为现在伍市镇大源村向氏一脉始祖,大源向姓已繁衍达三千多人口。
公明生之奇,之奇生三子,分别为大成、大安、大明。大成迁居湖北。大安、大明迁居临湘、源潭,至今已有三千余人。其中大明有三子,一支留源潭,一支迁岳阳城陵矶,一支迁湖北向家台。
公用生之敬,之敬迁长乐。之敬生大伸,伸从长乐迁岳阳筻口,后裔以琳以下已有三千余人。
元福次子有在生能文、能志。能文生子成洪,于洪武时迁居阪陂,是为现今阪陂、西江洞所属向姓始祖。成洪生三子,一支迁到三市镇托田。有在次子能志生三子,分别名成学、成才、成玉。成学迁居瓮江中村,后代延续到圹城。成玉迁居瓮江坎头,成才则元时避乱远徙浏阳北乡。成オ以下向氏千余人ロ历19世后,至平江向氏1994年七修宗谱时始序谱归宗。
向士衡后裔除上述迁岳阳、大源、浏阳外,元福之子有在有明后代已遍及三联、长江、四合、止泉、白石、圹城、中村、坎头、阪陂、西江洞等十余村,人口超过万人,且历代名人辈出。著名文人,有近代中国武侠小说鼻祖之称的向恺元,即为向士衡之二十七代孙,就是从四合村走出去的。
阪陂向氏自成洪以后,相继传于此春、道赞、可闻、以灿、为逊、世兰、本明而至朝個。向朝为平江向氏第二十ー世,于清康熙中迁居现向家镇的石洞村槐树庄,成为迁居石洞始祖。乾隆以后随着向姓在该地显赫,连距石洞五里外的市镇也名为向家市了。
向朝雋,字再永,号甘田,清授征仕郎。朝生子廷臣,延臣生子重权。向重权,字秉钧,号鉴亭,一号竹溪,清岁贡生,授儒林郎,著有《竹溪诗草》名世。重权生八子,依次名为阮贤、曾贤、阅贤、思贤、孟贤、遽贤、冉贤、季贤,个个都学有所成。长子阮贤淡泊名利,以诗文名于当时,著有《鸭椎诗草》传世,(平江县志》和(湖南历代名人大辞典》均有详载。2000年岳阳市藏书家张国华先生又收藏到向阮贤所著的手写孤本(石溪诗草》,收录诗词三百余首,书末页写有“道光十一年昌江阮贤”。诗中所咏岳阳平江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社会生活极为广泛,对研究清代历史文化弥足珍贵。次子曾贤字鲁商,是清代平江的杰出文人,幼年就读天岳书院六年,深受名师罗典所器重,为乾隆己酉科举人,乙卯科进士,补国子监崇志堂助教,停满送部引见,奉旨记名内用。传说曾为嘉庆帝师傅,授奉政大夫,著有《鲁制艺》《爱古堂全集》传世。三子阅贤,为清思贡,授文林郎,著有《瑶花诗草》。孟贤清廩生,赠奉政大夫。冉贤清序生授修职郎。季贤道光壬午科举人,授奉政大夫。
向曾贤生四子,分别为贵铨、贵镇、贵铎、贵镜。贵係又有四子,为国源、国涵、国鸿、国治。国源子秦棒系国鸿所生六子中的老二过继。秦棒字寿吾,与父国源、叔国函、生父国鸿及胞兄泰桐、胞弟泰桤六人都为文职正五品衔的奉政大夫,使福来庄大夫门第显尽荣耀。向寿吾既是杨开慧的舅公又是外公,同时也是李元縝的外公,向家血脉牵连国共两党要人,因笔者已有另文,无庸在此述。向家镇的向氏一脉至今已传至三十三世青字辈,总人口两千余人,并有不少散居海内外。
(二)向士龙一脉。
宋时向士龙按“龙遇圹止”,选择平江西乡湖源山与长沙县岱华山之间当年称为张古圹的地方,即现伍市镇的盘圹村落业。向士龙当初凭借祖上世代公卿显爵的余威,带来许多财宝。落业后按公卿规格大营居室,当年府第规模已不可见,然宋元时屋场遗址至今仍不断有所发现,据史载向士龙为其享受,府第中建有藕塘、盘塘、船塘,塘中有水榭亭阁游玩彩船。为便于湘阴平江边界地区交通,向士龙出资在河上建石桥。后来山洪将桥冲毁仅留下三个桥墩,后遂以桥墩作村名。士龙玄孙元礼,明初迁居桥墩。元礼生子有奇、有亮、有德,俱子孙发达,至今桥墩村全都姓向皆元礼后裔,当地有谚“桥墩不问向”即可见其盛。士龙第十七代孙朝彬之子艺林由坪上曹公冲迁石泉,第十八代孙廷柱之三子重仁由世居之黑门楼迁登甲嘴。致使向姓由盘圹逐渐扩伸到桥墩、坪上、东阳、合利、石坑、新合、黄金、武莲等十多村,总人口达八千余人。
(三)向士雄一脉。
当年向士雄按“雄向山居”则选择在平江西乡湖源山下的西山落业。向士雄在向氏家族的一系列剧变后产生厌世避俗的观念,当年曾建西山寺,自号西山真人,过起寻求仙道的生活。其子孙在此落业后传到第七代孙向能谦于洪武时举家迁往长沙县的明道都墙门圹。后代散居桥头、霞凝、麻林桥等地。
(四)向士渊一脉。
向士渊按“渊于陂住”落业在靠近平江梓江、岑川的湘阴(现为汨罗市)南陂。由于向氏子孙蕃息至盛,连当年的白果洞也改为向家洞。在向家洞的向姓居民,除仍住大湾莲花坝外,一部分迁至长乐,一部分迁到平江岑川。因此,平江岑川乡的向姓系士渊支脉。
平江向姓源远流长的良好家风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人的品格秉性很大程度受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的漂染,尤其中国历来重视家族观念的情况下,许多宗法、家规都极大影响着人的行为规范。就平江向姓居民来说,有两个观念特别显著:
其一是宠辱不惊,谨慎做人。始祖向敏中三次罢相三次起用,受到皇帝最高礼遇时不仅没有宴请宾客,而且家庭生活简朴如常。宋真宗称赞向敏中“大耐官职”,平江向氏一直以“大耐堂”名,以示不忘祖典之风。
其二是淡于名利,勤于耕读。可能由于向氏家族曾经历过受奸佞构陷,由颠峰直落的教训,子孙都不屑于官场倾轧,读书好的也只做个教谕之类,基本上没州府正官。至于向姓子弟读书人却很多,读书风气很浓。清嘉庆时桥有个向仁字意万,他教子孙说:吾祖与汝祖累世单寒,自力于衣食未尝废读,负未横经,尝通公。人生持身涉世要从大处做工夫,伦常宜正,心术品行宜端。治家肃穆,接物谦冲,取合分明,无元荷是非。耕读是第一要紧事,当力勤毋以贫而不读书。为后代树立了耕读传家的楷模。
对于向氏家风的以上两个显者待点,我并不是单从书上得来的,而是详细留意考察许多我所熟知的现代向姓人员的归纳。诸如三联的向礼初、向麓生、向昆纯、向继承、向公轴、向亚良、向良德,大源的向均安、向湘成、向芗林、向品如、向志军、向国庆、向建明、向高峰,三和的向良钦、向厚桃、向良文、向恭仁,向家镇的向载兴、向良度、向良士等等。均属勤于学习、勇于任事、诚实谦谨之士。尽管有的早已作古,但他们的品格影响却长留在人们心中,在此,除对他们表示钦敬之外,更希望这些人所共有的好品质能得以长远保持和发扬。
(作者系平江县政协原秘书长)
向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零二位,在湘鄂川渝地区最有影响。当今向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7%,总人口大约在226万。
向的名义甲骨文、金文的向字,象在一顶帐篷上开着一个窗口的形状,口象帐篷中的火塘,其顶象烟囱似出烟。向的本义是专指朝北的窗口或烟囱口。在北方,到秋天以后便要塞烟囱,筑挡风窗以防寒。向人应是住帐篷烧火塘的游牧部落,他们将这种习俗和帐篷视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崇拜向,并以向命族名和族徽,向人所到之处留下了带向的地名、水名和山名,建立向城,最终形成国家,出现向氏。
向姓起源向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三:
一、系自祁姓
为帝尧之后。向,附庸之国,沂州古向城,故地在今山东苍山之西向城乡,以国为氏。祁姓向氏后人无传。
二、系自子姓
春秋时宋桓公之子公子肸,字向父,其孙宋国左师向戌之族为向氏,以字为氏。是当今向氏组成的主要力量。
三、出自姜姓
炎帝之裔,商时侯国,初封同州,故地在今陕西大荔。后东迁今河南济源南,即殷太师向挚之封地。周灭商后,迁向国于今尉氏西南,东周初为郑所并。
另一姜姓向国为西周初封,为附庸国,故地在今山东莒县南向城,春秋时为莒国所灭,地并入鲁。其子孙南迁沛城向县,今安徽怀远之龙亢城。子孙以国为氏。
外族基因融入
在南北朝时,南蛮一支西阳蛮之向氏源出盘瓠部,为蛮人大姓,活动于四川湖北一带。此蛮为土家族先民,出自相人,也即襄人。很快扩散到湖南、贵州一带。到明清时,西南向姓多数融入并同化为汉族。而北方满洲人中也有向姓,可能原来就是汉族,因满化而入旗成为满洲人。
向姓分布自宋朝至今1000年,向姓人口呈上升的态势。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这三省的向姓占向姓总人口的65.8%。其次分布于重庆、贵州,这两省市的向姓又集中了21%。湖南为向姓第一大省,占向姓总人口的28.7%。全国已经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西牵川渝、西南连贵州、北接湖北的向姓聚集区。
向姓血型向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4.5%,A型占30.7%,B型占26.4%,AB型占8.4%。
向姓名人向朗
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藏书家、学者。向朗早年师从于司马徽,并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后随刘备入蜀,历任巴西、牂牁、房陵太守,并拜步兵校尉,领丞相长史,随丞相诸葛亮北伐。因包庇马谡被免职,后为光禄勋,转左将军、特进,封显明亭侯。曾代理丞相册封张皇后及太子刘璿。晚年专心研究典籍,诱导青年学习,家中藏书丰富,受到举国尊重。延熙十年(247年),向朗去世。《全三国文》收录有一篇《遗言戒子》。
向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向秀既追求个性自由,又维护社会体制,是士族的双重文化性格,但两者的矛盾所产生的心理逼迫,使魏晋士人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焦虑、迷茫与失落。
向警予
向警予(1895年—1928年),女,原名向俊贤,土家族,湖南省溆浦县人。她是中国早期领导人及创始人之一,女权主义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1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终年33岁。2009年向警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向姓传统文化郡望和堂号:向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南、山阳、河东、河内。向姓以淑均为其堂号。“淑均”堂号出自三国蜀汉向宠。向宠为中部督,诸葛亮对后主夸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性行是性情和行为,淑均是美良和善之意。
向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弭兵息祸;任将称能。
子平了愿;伯奋扬威。
椒房配名臣胄;竹林侪逸士班。
法立教成,事功之语;玄风奇趣,竹墅之贤。
家训格言:向朗三国蜀国名将。少时涉猎文学,曾师事司马德操,与徐庶、庞统友善。先事刘表,后归刘备。蜀汉建立,巴郡太守。刘禅继位,出任长史。随诸葛亮出征汉中,因马谡失街亭,兵败而免官。后任左将军,封显明亭侯。向朗平素遵循儒家的忠孝节义,教子甚严,他以和睦为训诫的准绳,认为“圣人守和以存亡”,“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并提出了“贫非人患,唯和为贵”这一千古之训,值得回味!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