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
关于传统文化
(九)
在《康熙王朝》剧中,孝庄皇太后的扮演者斯琴高娃,对着群臣说:“我孝庄感谢你们呀!”这是一个历史知识的误区。“孝庄 ”是皇太极的庄妃,顺治即位尊为昭圣皇太后。康熙即位,尊太皇太后。而“孝庄”是她的谥号。谥号是后人对死去前人评价的名号(谥号很长,不一一写出),此时的孝庄还没有过世,她怎么能知自己的谥号叫“孝庄”呢?这也是整个剧组传统文化水平低下的体现。并非一二人之事。
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咬文嚼字》中,也出现了在咬嚼别人错误的同时,自己也出现了应被别人咬嚼的错误。如张兵先生所写的《赵氏孤儿》,文中一开头便点明了是“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为世人讲述了一则震撼人心的故事”。既然如此,那你在叙述这个故事时你就必须尊重原作,绝不能随意改动内容。但文中说程婴和公孙臼二人用“调包计”将程婴的儿子和赵氏孤儿调换,因而使赵氏孤儿逃过厄运。这和原作并不相符。《史记•赵世家》载:“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然后带屠岸贾的手下,至山中找到此婴儿,麻痺屠岸贾,使他不去追究被他们隐匿的赵氏孤儿。并非是将程婴的儿子和赵氏孤儿调换。显然,作者并没有看过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之原文。
在韦文娟女士所写的《“帝”的传奇》一文中说:“公元前288年之前,列国都把自己国家的天子称为’王’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公元前288年之前”,这种说法太笼统。西周时期到东周一部分时期,除了周王朝的国君可以称“王”外,是没有哪个国家的君主称王,而只称“公”或“侯”,因为称王是僭越的,是不合乎礼制的。公元前288年之前,当然包括了这段时间。《史记》记载,最早称王的应是楚国,后齐魏二国相继称王。这在公元前288年前几十年便有称王的了。原因是周王朝的衰弱,诸侯们已不把这“天下共主”放在眼中了。但称“天子”,即使在“礼崩乐坏”的东周,除了周王朝的王称“天子”外,直到秦始皇称帝,没有一个国家的诸侯敢称“天子”。韦女士的文章是在讲述“帝”的传奇,是在讲述历史,是绝对不可以不符合历史事实和滥用历史名词的。
金世华先生所写的《何来一推三六九》,其文中说:“一是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反应过度”。而这一句是有问题的。“草木皆兵”和“反应过度”或能搭得上边,但“指鹿为马”和“反应过度”是绝对搭不上半点边的。“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马为鹿’。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以马阿承赵高。”因此“指鹿为马”一词,除了有“专横跋扈”或“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之意外,和“反应过度”一点也不搭界。
罗祥炼先生的《“道狭草木长”:“长”读Chang还是读Zhang》。文中谈到“长”读Chang时的理由是:“长”读zhang时,则上句“道狭草木长”是表示草木在狭道两边生长,与下句“夕露沾我衣”缺少必然联系。这种理由我不认可。这儿的“长”无论是念“Zhang”或“Chang”都和下句“夕露沾我衣”都有着联系。草木长在狭窄的道上,或者草木很长地长在狭道上,都对“夕露沾我衣”之句,没有多大的影响。至于“长”念Chang时,“长”和“狭”词性一致,都是形容词,这倒是正确的。在不少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上半句(或上几字)和下半句(几字)相对仗(对偶),这些词或短句可以提升作品的生动性和提升作品的气势。如“草长莺飞”,这长可以念“chang”,也可念“zhang”。但念“zhang”和飞都是动词,这样可以对仗,比念“chang”好多了。这首陶潜的《归田园居》之中的“草盛豆苗稀”及“道狭草木长chang”都可以看作这种对仗的短句,也能提高文章的气势。因此,凡能读成这样的词或句,都应尽可能当成对仗句来读。至于罗先生所说因诗的平仄也应读chang,我倒有不同看法。魏晋年代的诗歌,没有像唐代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一样要求严格。但有时诗人为了压韵,也讲究诗句末尾的平仄。像这首诗的句末,基本上是仄平相间。因此有人读作zhang,可能基于此吧。
老陈写于株洲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亦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着“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称号。陶渊明的诗歌,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多有选篇。我们曾经也都从语文老师的讲解下,简单了解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之高洁品质。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再读陶诗的时候,就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譬如,陶渊明很经典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三》,就可以说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再读却感触颇深。首先,它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创作的组诗作品《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三首。其内容主要是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陶渊明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传达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愉悦的心情。但这些都是小时候就可以懂得,真正难懂的却是最后5字“但使愿无违”背后的人生智慧。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载,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即天性正直的陶渊明,深感自己无法在的官场风气中立足,也就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无疑就是陶渊明的职业规划。但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到他四十一岁从彭泽县令任上辞官归隐,整整花费了十三年。
由此可见,陶渊明是经过了十三年的曲折生活,才彻底认清和坚定了自己的天性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的不相容,最终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如此一来,陶渊明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以及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我们便能够很好理解了。而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与某一工作环境不相容的情况出现时,再读陶渊明的这首诗,相信会感触颇深。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的开篇两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便描写了自己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它的意思是说,陶渊明开始在南山下的田地里种植豆子,结果却是杂草茂盛,豆苗疏稀。从“种豆南山下”五字来看,它便暗中点明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事实,也就是点题。其次,从陶渊明“草盛豆苗稀”的结果来看,他是缺乏种豆经验的,这就点明了他刚从士人转为农人的事实。
紧接着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表现了陶渊明劳作的辛勤,那是早晨就去田地里清除杂草,到了晚上就着月光才扛着锄头回去。结合前两句诗,我们可以得知陶渊明并没有因为可怜的劳动成果就灰心丧气,反而是乐此不疲地躬身垄亩。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凸显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愉悦之情,以及一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即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的露水也沾湿了我的衣裳。这两句诗主要说明了陶渊明亲身体会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但陶渊明并没有放弃,反而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即身上的衣裳沾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隐的心意就好。对于陶渊明来说,他的人生道路其实就两条,一是出仕做官,二是归隐田园。
出仕做官,自然就有俸禄保证他的生活,但会违背他的高洁操守,必须要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归隐田园,就必须要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不贪图世俗名利。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如今的人生道路不止两条,但是本质一样,倘若我们按照本心选择了某一条路,那就要同陶渊明一样,不辞辛苦地走下去,也就是最后5字所说的“但使愿无违”。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亦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着“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称号。陶渊明的诗歌,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多有选篇。我们曾经也都从语文老师的讲解下,简单了解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之高洁品质。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再读陶诗的时候,就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譬如,陶渊明很经典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三》,就可以说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再读却感触颇深。首先,它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创作的组诗作品《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三首。其内容主要是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陶渊明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传达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愉悦的心情。但这些都是小时候就可以懂得,真正难懂的却是最后5字“但使愿无违”背后的人生智慧。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载,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即天性正直的陶渊明,深感自己无法在的官场风气中立足,也就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无疑就是陶渊明的职业规划。但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到他四十一岁从彭泽县令任上辞官归隐,整整花费了十三年。
由此可见,陶渊明是经过了十三年的曲折生活,才彻底认清和坚定了自己的天性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的不相容,最终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如此一来,陶渊明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以及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我们便能够很好理解了。而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与某一工作环境不相容的情况出现时,再读陶渊明的这首诗,相信会感触颇深。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的开篇两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便描写了自己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它的意思是说,陶渊明开始在南山下的田地里种植豆子,结果却是杂草茂盛,豆苗疏稀。从“种豆南山下”五字来看,它便暗中点明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事实,也就是点题。其次,从陶渊明“草盛豆苗稀”的结果来看,他是缺乏种豆经验的,这就点明了他刚从士人转为农人的事实。
紧接着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表现了陶渊明劳作的辛勤,那是早晨就去田地里清除杂草,到了晚上就着月光才扛着锄头回去。结合前两句诗,我们可以得知陶渊明并没有因为可怜的劳动成果就灰心丧气,反而是乐此不疲地躬身垄亩。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凸显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愉悦之情,以及一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即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的露水也沾湿了我的衣裳。这两句诗主要说明了陶渊明亲身体会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但陶渊明并没有放弃,反而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即身上的衣裳沾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隐的心意就好。对于陶渊明来说,他的人生道路其实就两条,一是出仕做官,二是归隐田园。
出仕做官,自然就有俸禄保证他的生活,但会违背他的高洁操守,必须要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归隐田园,就必须要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不贪图世俗名利。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如今的人生道路不止两条,但是本质一样,倘若我们按照本心选择了某一条路,那就要同陶渊明一样,不辞辛苦地走下去,也就是最后5字所说的“但使愿无违”。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藤爸带你背古诗,妙招提升记忆力
《十五从军征》
汉·佚名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在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如何记忆?
诗名: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描写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之后,看到的悲惨场景。
诗词: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从军出征,八十才开始回家。
始:开始。杜甫说,“蓬门今始为君开”;白居易说,“山寺桃花始盛开”。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回来的道路上遇到家乡里的人,上前问到:“家中还有谁?”
逢:遇到。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白居易说,“相逢何必曾相识”。
阿(ā)谁:前缀,语气助词。比如阿妈、阿姐。
3: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乡里人回答说:“遥看那里是您的家,松柏树下坟墓一个挨着一个”。
遥看:远远的看。李白说,“遥看瀑布挂前川”;韩愈说,“草色遥看近却无”。
君:您。松柏(bǎi):松树柏树。冢(zhǒng):坟墓。累累:众多,连接不断。
十五从军征,八十才回家,道上遇到乡里人,急切地问家里情况。远远的看,只剩下一座座坟墓。
这是远看,下面写回到家中的情况。
4:兔从狗窦入,雉在梁上飞。
兔子从狗洞窜入,野鸡在房梁上飞。
狗窦(dòu):狗洞。雉(zhì):野鸡。
曹植在《梁甫行》中写道:“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野生动物在屋子里窜来飞去,说明破败无人。
5: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庭中生出野谷,井台上生出野葵菜。
旅:不种而生,野生。
葵(kuí):葵菜。《长歌行》中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6: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舂(chōng)谷:用杵臼捣去谷子的壳。羹(gēng):煮成汁状、糊状食物。
7: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羹饭一会就熟了,不知道送给谁?
饴(yí):同“贻”,赠送。
家中野兔跑野鸡飞,长满了野谷野葵,舂谷采葵做成饭,却不知给谁一起吃。
8: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出门向东望,眼泪落下沾湿我的衣裳。
“沾”字飞花令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