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印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6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印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穆公的儿子姬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周宣王姬静(姬靖)在(公元前806年)封自己的小弟姬友于郑,他建立了郑国,为伯爵,故址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
郑国传至郑穆公姬兰时,有个儿子叫姬睔,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世为卿大夫,其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印氏。第一个以印为姓者,是姬睔之孙印段,字子石,为郑国大夫,也是名登史籍《左氏春秋》的贤人,作有著名的赋《蟋蟀》,其后裔子孙世代沿袭为印氏。
在战国时期的周烈王元年(郑康公姬乙二十五年,韩哀侯三年,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韩哀侯将郑国公族驱逐四方,印氏一族后来在冯翊地区(今陕西大荔)繁衍开来,然后以冯翊为中心,陆续向全国各地播迁。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印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汉朝时期,御史台(御史府)行政长官侍御史之下设置有五位曹官,分别是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乘曹,各有司职。其中的“印曹”,专职掌管刻制印鉴之类符印的工作。
在印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印曹氏,后分衍为印氏、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官吏印房章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印房章京,是清朝时期设置于边疆地区军政长官属辖下的官吏,如伊犁将军府、吉林将军府、台湾将军府等的印房章京,专职掌管将军府内的文书事务。
在印房章京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文简改为汉姓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北洋时期蒙古官吏印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清末初期,北洋政府在蒙古各旗皆设置有印务梅伦、印务札蓝之官职,每旗各有一名,印务札蓝为印务梅伦的副手。
蒙古族印务之官职,一般在蒙古台吉或闲散王公中选充,印务梅伦亦称印务参领,主要负责辅佐札萨克(执政官,县长)、协理台吉(辅执政官,副县长)操持旗务,相当于如今的县办公室主任,印务札蓝则相当于县办公室副主任或秘书。
在印务梅伦、印务札蓝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其官职称之汉字为姓氏者,称印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印段。
迁徙分布(聚集地)
印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六十五位。
印氏最早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有个郑国。郑国有位国君叫郑穆公,郑穆公的儿子叫子印,子印的后代就以印字为姓,世代相传。如在郑国做官的印段,就是子印的孙子。印氏的先祖,可以追朔到周朝的王族。原来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他这一氏族中的一位贵族,分封到郑,建立了郑国,并又封为公爵。而周朝君王的先祖,又可追朔到远古的黄帝,所以印氏也是黄帝子孙龙的传人。
周族的后稷(姬弃)也是印氏的先祖。周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经营农业而著称,其祖先弃,任尧的农官,因善种五谷号称后稷。后来弃与夏禹、商契一起成为舜的属官,并协助大禹治水。
周文王(姬昌)也是印氏的先祖。传说周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武王(姬发)也是印氏的先祖。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伐纣,开创了数百年周朝的基业和历史。
周成王(姬诵)也是印氏的先祖。西周初期的周成王、周康王时期是西周王朝的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姬钊)也是印氏的先祖。
郑国大夫印段之名,在史籍《左传》中曾数次出现。郑国位于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战国时被韩所灭。出自郑国公族的印氏,则在今陕西的冯翊一带继续繁衍生息,并向各地播迁。
就全国而言,印氏是一个小姓,在上海,印氏人口也为数有限,据统计,有一万两千余人,排列在第一百二十八位。印氏在上海的历史上却有一定知名度。明朝末期,留芳于上海史册的印氏子孙,原籍河北安平。明末清初,为避战乱,他们先迁湖北公安,不久就迁居当时属于嘉定的浦东高桥,从高桥散居嘉定娄塘,宝山吴淤等地,后来又分迁到市区。“搜罗录入四库书,海内词人反复诵”,这支印氏子孙中首先扬名于世的是清朝的印光任。
郡望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堂号
冯翊堂:以望立堂。
御侮堂:宋朝印应飞,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元兵围鄂,应飞率师往救,围遂得解。能抵御外侮,故名“御侮堂”。
楚宝堂:资料有待补充。
历史名人
印 段:(生卒年待考),字子石,姬子印的子孙。著名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印氏得姓始祖。郑伯宴请晋国的赵孟,印段为他赋《蟋蟀》,赵孟很高兴,称他为“保家之士”。
印应飞:(生卒年待考),字德远。著名宋朝将领。历官永嘉尉、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元兵围困湖北时,印应飞率师往救,围遂得解。
印应雷:(生卒年待考),字德豫;原籍静海,迁居常熟。著名宋朝抗元名将。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进士。印应雷是位堪称楷模的清官,他明察秋毫,目光如电,下属对他不敢仰视。温州当地方官时有兵作乱,印应雷假借宴请,将兵乱平息了,没让百姓受战乱之灾,因此出了名。宋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任和州守。赴任时,值蒙古兵入侵。印应雷以沿江制置使邱岳之命,车兵突入和州,击退蒙古兵。后一度罢官归隐。宋咸淳年间复起用,官至权理兵部侍郎、两淮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封静海县开国伯。其墓在练塘乡建华村(俗名印家山)。
印光任:(公元1691~1758年),字黻昌,号炳岩;江南宝山人(今上海宝山)。著名清朝首任澳门同知(市长)。如今这个名字是鲜为人知的,而在澳门却仍是妇孺皆晓。公元1746年,印光任调任南澳同知,后升任广西庆远及太平两府知府,因事去职。晚年归乡家居,终年六十八岁。著作有《澳门纪略》、《炳岩诗文集》、《翊蕲编》、《补亭集话》、《雨吟碎琴草》、《铁城唱和》等。今存者唯有《澳门纪略》。
印宪曾:印光任之子。清朝大臣。进士及第后,历任浙江宁绍台道等职;他的孙子印鸿经,中进士后还被点了翰林。他们所交结的是姚鼐、袁枚等一代文坛巨子。此时,上海印氏科甲不绝,文采风流,处于全盛时期。
印廷宝:字华甫,上海人。清朝著名画家。善画山水人物,绘蜀道尤工。蜀道多策蹇,故益善画驴,虽数十头无相同者,尝谓“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余画驴亦然。”
印星台:上海高桥人。著名近代爱国商人。以经营杂粮起家,后为上海市杂粮业交易所常务理事。发家后,他便热心于社会公益,修复古高桥遗址,刻碑记述建镇始未;毕生捐助和募集了十五万银元,筑路十多里,修建桥梁六十余座;于高桥慈善街21号创设了“平康会”,用以向贫民施米、施衣、施药。抗战爆发后,他不从日寇威胁,坚决拒绝出任伪镇长,临终时长吟陆放翁的《示儿》一诗而逝世。
印有模:(公元1863~1915年),字锡璋;上海娄塘人。著名近代出版业家。少时随父在上海日新盛布号习商。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在上海、娄塘等地开办纱厂、农场。后赴欧美考察,回国后,从事印刷业。二年(公元1913年),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粹芳遭人,董事会一致推举印有模继任。他就任后,招募人才,大量编译西学著作,并创办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向全国发行图书。四年(公元1915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辞源》出版,印有模为该书发行人。是年,积劳成疾,去日本治病,1915年11月16日客逝异国,终年五十二岁。印有模为近代中国从事出版事业的著名实业家,被商务同仁誉为:“有魄力、有远见、有调度、有经营能力”的总经理。
印小天(1978年9月1日~):籍贯为江苏省丹阳市,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著名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成名作是《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