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唐勒是什么时期的人 唐勒景差读音

发布时间:2024-04-13 05:19:10作者:作茧自缚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唐勒和景差:生活在战国时期,后于屈原,与宋玉齐名的楚辞大家

(摄影:春桃)

唐勒和景差:生活在战国时期,后于屈原,与宋玉齐名的楚辞大家

余大中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即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宋玉、唐勒、景差,是战国时期齐名的三位楚辞大家。笔者之前专文介绍过宋玉,今天简述唐勒和景差的事迹。

唐勒,在世年代,大约自周赧王二十五年(前293年),至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之间。战国时期楚顷襄王熊横在位期间的楚国大夫,为政谨慎,莫敢直谏。文采过人,善于辞赋,以屈原的著作为楷模。东汉班固撰写的中国现存最早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载有唐勒赋四篇,至今已经全部亡失。当今有学者认为,《唐勒赋·御赋》,应当名为《论义御》,文中明显地表现出道家思想。

(作者:崔逢春)

景差(前290年-前223年),芈姓,景氏,名差。景氏出自楚平王。楚平王熊居全谥为“楚景平王”,其后人以谥命氏,为景氏。景差是战国时期楚顷襄王熊横在位期间的楚国大夫。当今有学者认为,景差的主要作品有楚辞《大招》,是一首招生魂的唱辞,为四言诗,在原有民间招魂词基础上改编创作的。竭力渲染在外奔波的困苦,描写家乡饮食丰厚、楼台绚丽、歌舞盛大、美女妖艳、宝玩珍贵,招唤魄魂归来,是对当时楚民族欲望追求的象征性写照。

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宋玉》一诗,对宋玉、唐勒、景差三位楚辞大家予以概述,十分精辟。全诗如下:

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

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

落日渚宫供观阁,开年云梦送烟花。

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

(摄影:春桃)

出土文献中的古人名号新发现

作者:王辉(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人物名号是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古今学者在姓名学、历史学、语文学等多个角度都进行过深入探索。明人陈士元《名疑》、清人梁玉绳《古今人表考》、当代吉常宏、吉发涵《古人名字解诂》是其中的代表作。然过去的研究或总结,往往只借助传世古书。新世纪以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层出不穷,格外引人注目,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人物名号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近年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中,有一些篇目如《楚居》《系年》《良臣》包含颇多古人名号。这些名号或未见于古书,或虽然见于古书但书写形式不同。与传世文献形成的异文,不仅有利于从语文学角度探索通假、异体、正误等问题,还能够进一步深入到历史文化层面。若将视线扩大到战国秦汉出土材料,并结合传世古书,对其中的人物名号进行文字、文献、文化等方面的探索,就能够获得很多新的认知。

人物新名号与名号书写的新形式

出土文献中有不少不见于传世古书的称呼或书写形式。女娲,战国楚帛书称“女填”(有学者指出“填”通假为“真”,真人之义,清华楚简《汤在啻门》即有神名“地真”);太公望,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称“吕牙”;黄帝称“皇后”、商汤称“汤后”、周公旦称“周公叔旦”、召公称“召公保奭”、楚简王称“简大王”。这些都是传世文献未见的称呼,能够提供人名构成方面新的讨论空间,比如姜太公名号中“牙、望、尚”的关系,楚简大王的“简、大”是否为双字谥。

蚩尤,上博楚简《鬼神之明》作“蚩蚘”,马王堆帛书作“之尤”“蚩又”等;古帝颛顼,上博楚简《武王践阼》作“端琂”,马王堆帛书作“諯玉、端玉、湍玉”;相马之造父,郭店楚简《尊德义》作“戚父”,银雀山汉简《唐勒》作“就父”;孔子字仲尼,银雀山汉简《晏子》作“仲泥”。这些是以音相通而传世文献未见的书写形式。它们一方面有助于重新阐释得名由来,另一方面也能够校正古书中存在的讹误。

名号由来的新解释

古人取名的原则,见于《左传·桓公六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其中的“象”,即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利用出土文献中新用字,能够解释以往未能说明白的得名缘由。

图1

商王武丁时的重臣傅说,于“傅岩”之中被发现并举用,因而姓“傅”。但何以名“说”,由于典籍缺乏记述,历来讨论者极少。伪古文《书·说命上》孔颖达《正义》引皇甫谧的说法是“武丁悟而推之曰:傅者,相也;说者,欢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说民者哉”,这显然是无根据的推测,《正义》并不信从这种说法,认为“其言非实事也”。出土文献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线索。傅说出现在上博楚简《景建内之》中,作“傅鸢”;又出现在清华楚简《良臣》中,作“傅(见图1)”,均以“鸟”为形旁。清华楚简《说命》谈到傅说的外貌时说:“厥说之状,鹃肩如锥。”“鹃肩”即古书常见的、描摹人特异相貌的“鸢肩”,是双肩陡立高耸的样子。傅说的这一特征还可以从传世文献中得到印证。《荀子·非相》在描述“傅说之状”时说他“身如植鳍”,“植”是竖立,“鳍”是鱼鳍。因为鱼背部竖起之鳍与所谓“鸢肩”的形状十分相像,所以都可以用来形容人肩部耸立之状。可见傅说之名应以“鸢”为本字,源自其双肩陡立如鸢之状。以“鸢”为名也符合古人取名象物的习惯,《史记·秦本纪》中就有人名“暴鸢”。

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号,也会因为有新的用字而产生新的可能解释。炎帝又称神农氏,古人对这一名号的阐释以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皇霸》引《礼纬·含文嘉》为代表:“神农,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即教民耕种而神化之人。而上博楚简《容成氏》中却写作“慎农氏”。从楚文字的使用习惯来看,“慎”不能通假为“神”。“慎”“神”应该是同义关系,《尔雅·释诂下》:“神,慎也。”又:“神,治也。”慎农,即谨于农事,与治理农事意思相近。因此神农氏之“神”很可能并非天神之意,而是指治理(大西克也说)。

文献校勘的新证据

传世古书所见名号的误字,若无关键性依据,往往一直得不到校正。出土材料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新证据。楚庄王重臣沈尹茎,“茎”又作“蒸、巫、筮、竺”(见于《吕氏春秋》《新序》),诸字古音不近,而形体相似,其中必有误字。明代人周圣楷在《楚宝》一书中认为“茎”是正字,其他为讹字,但并无确切证据。上博楚简《庄王既成》中写作“沈尹子(见图2)”,“(见图2)”与“茎”关系密切。据此可见明人之卓识。而《左传》中又称“沈尹茎”为“沈尹戌”,《吕氏春秋》作“沈尹戍”。“戍”“戌”形近,亦必有一误。梁玉绳《人表考》谓“戍”为“戌”之讹。马王堆帛书《缪和》篇载“荆庄王欲伐陈,使沈尹树往观之”,“沈尹树”与楚庄王在同一故事中,学者已经指出即“沈尹戍”,因为“戍”与“树”古音相近,是通假关系。可见“戍”是正字,清人判断有误。

图2

接下来的问题是“(见图2)/茎”与“戍/树”是一人异名,还是一名一字呢?通过考察可知,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古人的名、字之间,往往有密切的关联。《白虎通义·姓名》:“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其字即知其名。”或意思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曰原;或意思相对,如曾皙,名点、字皙,点为黑,皙为白;或意思相关,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轲是车,舆是车厢。“戍/树”之中,若以“树”为本字,正能与“(见图2)/茎”形成意思上的关联。古人多在字前加“子”,如颜回字子渊,称呼时又可省掉“子”,称颜渊。沈尹茎可称为“沈尹子(见图2)”,则“(见图2)、茎”当为其字。“(见图2)”是床前几,“茎”是树木的主干,二选其一,显然是“茎”与“树”意思更紧密。

至此,沈尹茎之名、字已经解决,其名为“树”,或用假借字“戍”,“戍”又讹作“戌”;字“子茎”,“茎”或讹作“竺、筮、蒸、巫”,或用假借字“(见图2)”。若无上博简和马王堆帛书的两处新材料,这个问题会一直困扰文献整理者。

语言现象的新例证

有些名号中的新用字,能够给过去的某种语言现象提供新的例证。齐桓公相国管仲,名夷吾,又称管夷吾。在清华楚简《良臣》中称作“龠夷吾”(龠音yuè)。有学者认为“龠”是“管”的错别字或通假字,但证据并不充分。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现象叫“同义换读”,就是说A、B两个同义词原本不同音,但有时候却把A读成B的音。比如在洼地的四周筑堤防水,以利于垦殖耕种,这种堤叫作“圩”或“围”,堤内之田称为“圩田”或“围田”。“圩”本音yú,和“围”意思相同,之后就被读成了wéi。又比如“石”本音shí,是重量或容量的一种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有很多地方把一石的重量或容量叫作一担,于是“石”就被读成了dàn。“龠”和“管”均指管乐器,是同义词,所以“龠”就有了“管”的音。同样的例子还有,楚先公熊菌,在清华楚简《楚居》中写作“熊鹿”,“鹿”和“菌”形体读音都不接近,但古书中“囷”和“鹿”都有粮仓的意思,所以“囷(菌)”就有了“鹿”的读音。

综上可见,出土文献为古人名号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从而产生了颇多新知识。王国维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即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相互参照发明,在这一研究课题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出土文献中尚存颇多人物名号有待研究。如上博楚简《容成氏》中的古帝王“乔结氏”,清华楚简《良臣》中的黄帝之师“保侗”,二者尚未在传世古书中找到相对应的人。又如《左传·文公十八年》叔仲惠伯家臣“公冉务人”,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作“公襄目人”;《史记·蒙恬列传》中的“赵王迁”,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中作“赵王钜”,“冉”与“襄”、“迁”与“钜”形音均不相近,它们是怎样的关系仍需考察。诸如此类的疑难问题,期待今后能够依靠更多的新出土材料,逐步加以解决。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0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唐勒和景差:生活在战国时期,后于屈原,与宋玉齐名的楚辞大家

(摄影:春桃)

唐勒和景差:生活在战国时期,后于屈原,与宋玉齐名的楚辞大家

余大中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即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宋玉、唐勒、景差,是战国时期齐名的三位楚辞大家。笔者之前专文介绍过宋玉,今天简述唐勒和景差的事迹。

唐勒,在世年代,大约自周赧王二十五年(前293年),至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之间。战国时期楚顷襄王熊横在位期间的楚国大夫,为政谨慎,莫敢直谏。文采过人,善于辞赋,以屈原的著作为楷模。东汉班固撰写的中国现存最早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载有唐勒赋四篇,至今已经全部亡失。当今有学者认为,《唐勒赋·御赋》,应当名为《论义御》,文中明显地表现出道家思想。

(作者:崔逢春)

景差(前290年-前223年),芈姓,景氏,名差。景氏出自楚平王。楚平王熊居全谥为“楚景平王”,其后人以谥命氏,为景氏。景差是战国时期楚顷襄王熊横在位期间的楚国大夫。当今有学者认为,景差的主要作品有楚辞《大招》,是一首招生魂的唱辞,为四言诗,在原有民间招魂词基础上改编创作的。竭力渲染在外奔波的困苦,描写家乡饮食丰厚、楼台绚丽、歌舞盛大、美女妖艳、宝玩珍贵,招唤魄魂归来,是对当时楚民族欲望追求的象征性写照。

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宋玉》一诗,对宋玉、唐勒、景差三位楚辞大家予以概述,十分精辟。全诗如下:

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

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

落日渚宫供观阁,开年云梦送烟花。

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

(摄影:春桃)

国产古装悬疑剧《唐朝诡事录》

《唐朝诡事录》第一季

2022年9月播出《唐朝诡事录》,豆瓣评分:7.9。郭靖宇监制、杨旭文 、杨志刚、郜思雯 、陈创 、孙雪宁 、石悦安鑫主演。

改编自作家魏风华的同名畅销书。讲述金吾卫中郎将卢凌风奉命查案,遭遇平生最强对手狄仁杰关门弟子苏无名,双强携手共破长安奇案。

看点1:《长安红茶》《石桥图》《众生堂》《黄梅杀》《甘棠驿怪谈》《鼍神》《人面花》《参天楼》,几个故事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

看点2:场景、服化、道具精美,武打动作和特效精彩。

看点3:张子健、罗嘉良、岳丽娜、王劲松、刘智扬、林江国、范明特别出演

看点4:杨旭文 、杨志刚、郜思雯 、孙雪宁四位主演表现很出彩。剧中人物一刚一柔,一文一武。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更符合剧中年代。

范阳卢氏(杨旭文饰),长安金吾卫中郎将“卢凌风”,武功高强、疾恶如仇。

苏无名(杨志刚饰),狄公亲传弟子,足智多谋,探案小组的“智囊团”。

裴喜君(郜思雯饰),河东裴氏吏部侍郎裴坚之女,长相甜美,画技了得,凭借零星线索,就可将人像画得栩栩如生。

樱桃(孙雪宁饰),宁湖刺史褚萧生的女儿,是个性格直爽、敢爱敢恨的女子。

故事落点:即世间并无神鬼之事,人心向善才是正道,邪终不压正。

衍生短剧《大唐来的苏无名》弃剧了,重新刷一遍《唐朝诡事录》。没空的朋友可以去看《唐朝诡实录》第一部完整解说

如此强大的大唐王朝,为何仅存世289年就亡国了?有一个致命打击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平定各路反叛势力登基为帝,建立了“大唐王朝”,盛极一时!但是,自古以来,铁打的百姓,流水的王朝,没有哪个王朝可以永久存在。公元907年,叛军朱温废除唐朝最后一位帝皇唐哀帝李柷,至此,统治华夏大地289年的唐朝彻底结束了。

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虽说唐朝也与周边的一些小国家有过战争,比如:匈奴、突厥等国家,但是,基本上都是大唐军队获得胜利,把一个个小国家打的俯首称臣,国力一度强盛无比!唐朝与周边国家关系很好,甚至,把皇室公主嫁给一些国家的统治者为妻以维护边疆稳定,这样使得唐朝的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在唐朝鼎盛时期,每天慕名而来长安的外国使者、商人不计其数,可以说,唐朝是那个时代的世界的中心。但是,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大唐王朝,仅存世289年就亡国了?

其实,致使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内乱!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十一月,一声噩耗传到了正在皇宫里醉生梦死的唐玄宗李隆基的耳中,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谋反了!两人凭借着十几年来的积攒,率领着十五万大军,迅速打下河北一带,随后,他们整理大军,直指唐朝的西都洛阳。

李隆基听说后,愤怒不已,但是,他也是毫无办法。因为,唐朝这些年来一个个地方节度使都拥兵自重,完全没有出兵抵挡安禄山大军的想法。甚至,还有一些节度使与安禄山同流合污,加入了反叛大军的队伍中去,一起来推翻唐王朝。

最终,凶残的叛军直接攻破了洛阳城,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出逃,一路上奔波不停,甚至,为了平息士兵的怒气,不得不杀死了他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至此,李隆基心灰意冷,传位给了太子唐肃宗,不再管理任何事情。

但是,此时已经称帝的安禄山,直接派大军包围了长安城,只差最后一步攻破长安城,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但此时,他们的内部却发生了矛盾,各将领为了自己的欲望互相残杀,联盟内部直接四分五裂各自为政,力量不再统一。

而他们的内部的矛盾与斗争正好给了大唐一个时机,宝应元年十月,唐代宗继位,他当即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并且,联合剩余的那些忠诚于大唐的回纥军队,最终,率领大军一举击败叛军夺回了洛阳城。

至此,持续了7年的叛乱也就结束了。

但是,这次唐朝的内乱却给国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百姓无家可归,冻死、饿死、死于战争的百姓不计其数,全国人口巨降。可以说是,千里之地,都看不到多少人口了,人们甚至把纸当作衣服来穿!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可以说,这次的国内叛乱,让唐朝的经济实力直接倒退上百年,这也使得大唐王朝逐渐地开始走了下坡路。并且,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

黄巢农民起义——公元873年,关东地区遇到了百年难遇的旱灾,田地里的粮食几乎没有任何收成。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吃野菜、吃树根,到最后,能吃的都吃完了,朝廷的救济粮也因为一些奸臣的贪污而少了很多,最终,导致百姓活生生的被饿死。

这期间,很多人甚至不顾伦理道德,易子而食,完全回到了野人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救济粮就算了,唐王朝还要强行征收赋税,可是,百姓哪有粮食可以上交啊!人们被逼的没有任何办法了,横竖都是一死,王仙芝揭竿而起,带领几千农民,走上了农民起义的道路。

慢慢的,加入他队伍的人越来越多,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在山东的黄巢带领几千起义军响应王仙芝,使得起义的队伍更大了!之后,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攻下了一座座城池,虽然,唐王朝也出兵镇压起义,但是,那些整天醉生梦死的士兵哪能打得过势头正猛的起义军?

起义军一路东征、西进、南下、北伐,打的唐王朝军队节节败退。公元880年十二月,起义军即将攻到长安的消息传到了朝廷之中,整个朝堂惶恐不安,唐僖宗仓皇南下出逃。不久,起义军占领长安,建立了农民。

公元881年三月,唐朝军队包围长安,到了882年正月,大唐联合多方势力,数十万大军包围了长安城。最终,在城内的起义军弹尽粮绝,把城内能吃的全都吃完了,甚至,有的起义军将领因为受不直接投降,使得起义军的大势已去。

公元884年,唐军杀死黄巢及其部下,黄巢从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号“浪荡军”。昭宗天复初年,进攻湖南时,为湘阴土豪邓进思所伏杀。不久,唐僖宗在大玄楼举行受俘仪式,武宁节度使时溥献上黄巢首级与黄巢姬妾二三十人。

至此,持续了10年的农名起义到此结束。

虽然,叛乱最终被平定,但是,这一次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是将唐王朝的气数全部消耗尽了。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朝又勉强维持了23年的统治。直到公元907年的时候,叛军朱温废除了唐哀帝,自己却成为了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中原大地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至此,曾经威名显赫的大唐帝国彻底结束了。

唐朝289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很多次规模较大的内乱,而上述两大内乱是致命的,它给了唐王朝两次最为沉重的打击。过多的战争使得民不聊生,百姓也不再相信朝廷,李家王朝失去了民心,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上沉重的赋税,唐朝岂能不亡?

唐朝,巅峰时威名显赫世界,万国朝拜,可以说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但是,灭亡却来的如此之快,又是无声无息,这实在令人可悲可叹。

参考资料:

【《安史之乱》、《杜诗反映的“安史之乱”》、《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

细说唐朝22位皇帝——重游大唐兴衰岁月,解读帝王双面人生

1.唐高祖李渊

(566—635)

李渊能当上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这个人就是史世良。

这位姓史的狠人手无寸铁,他是用嘴帮李渊上王者的。

史世良不是能征善战的将军,也不是运筹帷幄的谋士,他只是个算命的。

《旧唐书》:“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

但算命先生史世良业务能力很强,最擅长给人看面相,早年间他曾给李渊相过一次面。

他细细端瞧李渊,表示李渊骨骼惊奇,以后已经能干大事,能当皇帝。他还鼓励李渊,要信心坚定,从现在开始就要树立当皇帝的梦想。

李渊直呼内行,此后每天早上起来对着镜子喊一遍:加油加油我最强,加油加油我最棒。

果不其然,天下归李。大唐王朝就此开篇。

2.唐太宗李世民

(599—649)

《资治通鉴》:“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

当初征战天下的时候,李渊曾经拍着肩膀告诉李世民,老爸最喜欢你了,以后立你当太子。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二话没说,把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立为了太子。

李世民表示:我信了你的鬼。

被自己老子摆了一道的李世民非常气愤,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拳打大哥李建成,脚踢三弟李元吉。

李渊一看,自己儿子这是发疯了,保命要紧,于是让出军权,不久传位李世民。

李世民开创了唐朝皇位争夺战的先河,以后的百年里,皇帝的位子让这帮李氏子孙抢的是乌烟瘴气,玄武门也成了大家夺权必去的打卡景点。

3.唐高宗李治

(628—683)

李治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已经向李世民表露了他想当皇帝的愿望。

俺虽然人小,但是俺志气高。

《酉阳杂俎》:高宗初扶床......角边画处成草书“敕”字。

襁褓之中的李治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拿着毛笔乱涂乱画。身边的太监宫女一看不能让他老往墙上画啊,于是让他在纸张上涂涂写写。

李治小手一挥,在纸上写下了一个“敕”字。

这可了不得了。要知道,唐代朝堂上,群臣商议出来的一些政策、想法和内容,皇帝拿来审批的时候,就在上面写一个“敕”字。

李世民知道这事儿之后,焚烧纸张,并且下令不许外传。

李治:这个皇位我先预定了。

长大之后的李治比李世民还狠,堪称“灭国专业户”,西突厥、百济、高句丽都被李治按着头在地一顿猛锤。由于李治的扩疆行动,他在位时,唐朝的版图达到了历史最大。

4.唐中宗李显

(656—710)

作为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压力很大。

因为他妈真是个六亲不认的主,虐待起儿子来一套一套的。

李显先被囚禁,后被废。这个皇帝让他当的一点牌面也没有。

规规矩矩小老弟,忍辱负重很多年。

好不容易趁着武则天岁数大了,发动复辟,当了皇帝没几天,居然被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给下毒害死了。

李显:我妈、我媳妇、我女儿。他们仨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啊。

李显的一生,标志着唐朝权力中心的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权力从皇帝手里移动到百官手里,从百官手里又移动到后宫手里,从后宫再到宦官。权力的动荡不安,是贯穿唐前中后期的一个标志。

5.唐殇帝李重茂

(695—714)

毒死亲夫的韦皇后要么是脑子不好使了,要么就是发高烧了。

她居然想照着武则天那一套来一次cosplay。

她安排自己的儿子李重茂当上皇帝,自己临朝称制,把持起了国家大权。

唐朝臣民们愤怒了。

我们允许一个武则天骑在大唐头上作威作福,但是绝对不允许第二个。

不久,临淄王李隆基发动,诛杀韦后,李重茂也被一脚踹下台来。

李重茂:堂哥你轻点~人家还是小孩子嘛~

一个无辜的孩子被推上权力顶峰,仅仅在位17天。

在这17天里,无数的腥风血雨扑面而来。

他短暂而又悲哀的一生似乎从他呱呱落地诞生在皇家就已经注定。

6.唐睿宗李旦

(662—716)

同为武则天儿子的李旦,命运比李显要好上那么一点。

毕竟武则天还是把他拉上了皇帝大位,让他舒舒服服的当了几年傀儡皇帝。

傀儡皇帝是什么皇帝?简而言之就是没、没自由、没话说。

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李旦和李显一样,被自己的母亲无情的从皇位上撸了下来。

事过情迁,武后已经完蛋,成为历史。

自己的哥哥李显当了皇帝,干了没两年就领了便当。

哥哥的儿子干了不到一个月,也被人拳打脚踢,赶下皇位。

这回终于轮到自己了。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皇太子李隆基不讲武德,背后搞偷袭,李显大意了昂,没有闪。没办法只好禅位。

7.武则天

(624-705)

作为唐太宗的才人,唐高宗的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的母亲,武则天的一生是这四位皇帝串起来的。

先皇的懦弱是她发家的资本,子孙的羸弱助她登上九五之尊。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正规正式的女皇帝,我想武则天从某种意义上讲,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用感性一点的话来说,她曾经拯救过大唐,也中兴过大唐,祸乱过大唐,也让大唐摇摇欲坠,岌岌可危过。

她真心爱过皇帝,也真心爱过大唐。

可她也曾对李氏恨之入骨,对大唐充满了失望。

她的一生波澜壮阔,简直比整个盛唐的历史还精彩。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她给自己立了一块墓碑。

修碑有什么稀奇的?历代王侯将相,不是都会给自己修碑立传,让后世歌功颂德吗?

武则天没有,她给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的墓碑,是非功过,千载之后,留给后人再评说。

8.唐玄宗李隆基

(685—762)

能让李隆基名留青史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还因为他和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

故事很漫长,但概括起来很简单。

李隆基开创盛世之后,觉得万事大吉了,开始和杨贵妃谈起了你侬我侬的恋爱。

谈恋爱就耽误搞事业。

边疆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一看,趁你和杨贵妃在中路游走,我把你基地水晶给偷了。于是发动“安史之乱”,李隆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仓皇出逃。

逃跑路上,这帮文武大臣越想越不是滋味。要不是皇帝天天搞对象,至于现在连家都丢了吗?

臣子们还算有良心,他们不敢把这份脾气发到李隆基身上,转而把矛头转向了杨贵妃。

士兵发动兵变,要求李隆基处死祸国殃民、狐媚祸主的杨贵妃。

小杨同志替李隆基背了锅,惨死马嵬驿。(陕西省兴平市)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李隆基是个渣男,嘴上说爱你爱你永不分离,大难临头,果断拉杨贵妃垫背。

9.唐肃宗李亨

(711—762)

李亨也是个偷塔狂魔。

眼看唐玄宗一路小跑,仓皇出逃,李亨寻思我也别跟着他干了,没啥前途。于是拥兵自立,直接把玄宗封了太上皇。

兵荒马乱,李亨是个乱世天子,注定他这个皇帝位子,坐不消停。

因为当时叛乱频发,李亨没办法,今天拳打史思明,明天痛殴徐璜玉。

王业不偏安这个道理,李氏子孙心里最清楚不过。

李亨开启了战斗模式,整日纵马疆场。

大部分史学家对这位皇帝评价是一句话:顾头不顾腚。

因为皇帝老是在前线转悠,导致唐朝后宫和宦官的势力做强做大。

世间万物,总难两全。历史的规律就是如此。

这是李亨的不幸,也是整个唐王朝的不幸。

10.唐代宗李豫

(727—779)

豫哥是个狠人。

当过天下兵马大元帅,收复过长安和洛阳,加封过楚王、成王。

当了皇帝之后,把吐蕃小老弟按在地上一顿摩擦。转头又平定了仆固怀恩之乱。

收拾完外部环境,李豫一脚一个小朋友,权宦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纷纷被痛殴一顿,宰相元载也老老实实挨了一顿胖揍。

实事求是的说,这是一位基本上挑不出来什么毛病的人。

和他的前辈们相比,他没有什么不良的兴趣爱好,身在皇帝位,专干皇帝事。

跟他的后辈们相比,他有胆识有魄力,肯干且能干,在位期间,丝毫没有怂过一次。

我想当李豫在大明宫驾崩时,一定是问心无愧的去见列祖列宗的。

他是最有底气拍胸脯告诉天下的人:我无愧大唐。

11.唐德宗李适

(742—805)

李适这个皇帝很奇怪,你说他人坏吧,还不怎么坏。

你说他人好吧,他还有点傻不拉唧。

一日小李同学到一个叫辛店的地方去打猎,碰到一个农民。

《资治通鉴》:上曰:“今岁颇稔,何为不乐?

天高皇帝远,农民没见过皇帝,也不知道李适就是皇帝。

李适发问:你幸福吗?

农民说:我姓王。

李适:我问你幸不幸福,快乐不快乐?

农民说:赋税太重,劳民伤财,不快乐。

李适听完,若有所思,觉得自己不深入民间,不知百姓疾苦,真是委屈这帮农民朋友了。

于是李适下令,免除这户人家的所有赋税。

你没看错,李适同学痛定思痛,只减免了这一户人家的赋税。

大唐农民们表示:你在逗我们?

没有作为,逻辑荒诞的君王,对国家来说,无疑是沉重的灾难。大唐的下坡路开始提速。

12.唐顺宗李诵

(761—806)

李诵是“唐代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大师”。

他是当太子当的时间最长的一位,整整在储君的位子上干了25年。

但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干的时间却非常短,只有186年。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李诵当皇帝真实写照。

不仅如此,退位之后的顺宗当了还五个月的太上皇。

职场生涯堪称是坐了火箭。

当皇帝的时间短也并未都是坏处,唐朝史官们喜闻乐见,老老实实的记录了这位皇帝的一生。

李诵也成为大唐唯一一个有完整自传《顺宗实录》的人。

李诵表示:很快啊,我大意了昂,没有闪。

13.唐宪宗李纯

(778—820)

武则天当皇帝这件事,对唐朝皇帝们来说是一件心病。这导致后来的皇帝对自己的皇后都非常忌惮。李纯也不例外。

这位老兄不仅心里忌惮,他还付诸在了行动上。他明确表态:为了防止皇后篡权,我干脆不立皇后了。

这就是怕老婆的极限——我干脆不要老婆了。

谨小慎微的李纯没有想到自己这样的举动居然开了一个先河。

在他之后,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唐敬宗、唐武宗相继效仿,都没有立皇后。

有人可能疑问,不对啊,唐中晚期皇后一箩筐啊,怎么能说没有呢?

的确是一箩筐,可是这些皇后都不是时任的皇帝立的,而是她们的儿子当了皇帝之后加封的。

汲取了教育的皇帝们终于将后宫干政的情况斩除,但想要制约和参与权利分割的势力,却不止后宫。

14.唐穆宗李恒

(795—824)

李恒在任的时候没干过什么好事。

比如明明战事吃紧,局势不稳,李恒偏偏安排将士解甲归田,回家养老。

黎民百姓受苦受累,李恒不想着如何发展国家民生,反而每天都在吃喝玩乐造。

反向救国这波操作,让李恒饱受史学家嘲笑。

虽然他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他生的儿子非常厉害。

他一共五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在未来都当上了大唐的皇帝。这在唐朝历史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由于三子为帝,李恒死后,三个儿子为李恒老爸安排了三个皇后。

三位皇后和李恒共享一间太庙,也是古代罕见。

君王无治,臣子无为。这样的组合就算是世界500强也扛不住。

慵懒,平庸,是那个年代里大唐最显眼的标签。

15.唐敬宗李湛

(809—826)

十六岁即位的李湛像所有当代年轻人一样,每天只想着如何开心。

那么如何才能开心?答案是各种玩。

李湛喜欢蹴鞠,是唐代著名足球选手。射门技术杠杠的。

白天踢球,晚上李湛就去猎场打猎。他还不爱猎别的,专门爱猎狐狸。

但狐狸那玩意儿不像野猪野兔,狐狸比较狡猾,所以比较难抓。

皇帝一抓就是一整夜。晚上打猎,白天踢球,时间规划的很充分,可就是没有时间处理国家大事。

小皇帝爱玩,好玩,还研发出一种独属于自己的玩法。

他自己制作了一种纸箭,箭头是纸做的,可以射人但是无法伤人。

他造这种纸箭的目的不是无聊没事可干,而是在宫中叫嫔妃们站成一排,他在百里之外进行盲射,射中谁谁今晚就跟他睡觉。

宫里人戏称此箭为“风流箭”。

皇帝倒是风流了,大唐却一天一天摇摇欲坠下去。

16.唐文宗李昂

(809—840)

也许李昂真的有治国的决心和想法。

他不爱女色,把三千宫女送出唐宫。

勤勤恳恳,每天工作996,加班熬夜是常事。

厉行节约,在宫里经常搞什么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但李昂资质不好,人不太聪明,能力也不太行。所以他不管怎么努力,得到的结果总是事倍功半。

不仅国家没有发展好,李昂一个不留神,还被宦官给挟持了。

权利的交替在此时的唐帝国愈演愈烈,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权势滔天的宦官集团软禁了皇帝,当了李昂的家,做了李昂的主。骑在李昂脖子上发号施令。

李昂表示:都是历代先帝不注意制衡权利,现在反而要我背锅了,我惨啊。

此后,他一生被制,郁郁而终。

17.唐武宗李炎

(814—846)

李炎讨厌佛教,这几乎是所有大唐百姓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把个人喜好建立在国家决策上就是一件很不地道的行为了。

下面请看一份李炎针对佛教的行动记录:

首先,他查清了整个大唐有多少寺院和僧人。

然后,他规定了每间寺院只许住几个人,超过编制人数的统统滚蛋、

最后,他强拆寺院4600多所,强拆僧侣居所40000余间。

导致唐代僧人见了李炎就跟活见鬼了一样。

李炎成了那个时代的“拆迁队大队长”。

对佛教来说,李炎的打击佛教行为几乎是灾难性的,佛教教徒把这件事称之为“会昌法难”。

李炎表示:早拆迁早赔偿,晚拆迁会遭殃。

在某种角度来说,李炎灭佛,是因为寺庙和佛教的土地面积日渐扩大,经济民生和朝廷已经有了分庭抗礼的趋势。但更重要的是,皇帝没有抓住重点,此时的重点不应该是针对宗教,而应该是治理军事,藩王和节度使的势力在地方越来越大,早晚有一天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18.唐宣宗李忱

(810—859)

李忱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爱好读书。

当了皇帝之后一定要满足自己愿望,于是他盖了一座巨大宫殿,当作他的图书馆使用。成宿成宿的在里边看书,痴迷程度,可见一斑。

但“仗义每多屠狗辈,读书多是负心人”。

李忱就是大唐二号负心人。(第一号是李隆基)

地方献给李忱一支歌舞队,歌舞队里有一位舞女让李忱非常着迷。李忱倍加宠爱。

一段时间过去,李忱发现自己整天都在和这位舞女缠绵,太耽误事了。于是她找来舞女,对舞女说道:你太迷人了,我这天天跟你玩,正经事都耽误了。

身旁的大臣们一听好办啊,劝皇帝不喜欢就拉倒呗,直接把她撵走不就得了。

李忱思路清奇,他摇了摇头,说:撵走是不能撵走的,撵走我还怪想她的,不如赐给她毒酒一杯,她死了我就消停了。

于是这位红粉舞女惨死宫中。

舞女:李忱你不讲武德。

19.唐懿宗李漼

(833—873)

李漼喜欢请客吃饭,大臣们很头痛。

领导叫你吃饭,你不去顶多丢工作。可皇帝叫你吃饭,你不要是不去,搞不好就要掉脑袋。

一顿两顿还凑合,三顿四顿也没问题,但李漼对请客吃饭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赶上双休日还连办两场。

大臣们表示:实在是遭不住了,头一次参加宴会参加到想吐。

可李漼不管那个,依然是请客吃饭,歌舞升平,不亦乐乎。

对他来说,当皇帝就是为了找一帮人在饭桌上陪他吃饭喝酒,热闹起来。

他眼中没有皇帝的责任,他也看不到大唐已经岌岌可危的样子。

20.唐僖宗李儇

(862—888)

唐僖是个超级球迷,他喜欢玩马球。但他不仅仅是马球比赛的参与者,他还是马球比赛的组织者。

他曾经发起过一场空前绝后冠绝古今的马球比赛。

参赛的选手有:神策四军将,分别是罗元杲、牛勖、陈敬瑄、陈敬瑄。

这四人被皇帝安排成选手,进行1v1v1v1对抗赛。

皇帝规定,你们四个,谁第一个进球,谁就能获得获得最富饶的西川节度使的职位。

二三名,就只能获得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的山南、东川节度使的职位。

第四名不好意思,啥也没有。

什么是节度使?在唐代,节度使相当于一个军分区的司令。

而这样一场通过踢球来获得官位的比赛,堪称大唐世纪豪赌。

这样的豪赌,无论输赢,葬送的,都是大唐最后的命运。

21.唐昭宗李晔

(867—904)

到了李晔当大唐皇帝的时候,唐帝国在历代兴趣爱好各异的帝王们的折腾之下,已经有如一个苟延残喘的老人,只剩下有人再给他来上那么一下,他就能彻底倒下。

实事求是的说,李晔不是个昏君。

因为昏君一上来,是不会考虑国家啥样的,只会上来就祸祸,上来就享受。

但李晔没有。

他希望自己能力挽狂澜,能恢复大唐以往的荣耀。

但是事实摆在他面前,积重难返的大唐帝国已经不是他一个李晔能救的回来的。

因为这个时候大唐帝国已经是群雄割据,表面上大家都是大唐的子民,其实闹半天都是狼子野心,随时准备把皇帝干掉。

这也是帝王的无奈,国家昌盛时,他们高高在上不可冒犯,国家衰败时,他们可能命如草芥,比普通人还不值钱。

22.唐哀帝李柷

(892—908)

大唐帝国终于迎来了他最后的时刻。李柷的登场,说明大唐马上就要完犊子了。

可怜的小李同志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并无实权,一切权利都在自己手底下的高级干部朱全忠手里。

朱全忠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朱全忠让他吃苹果,他不敢吃梨。

我们无意去责怪这位李柷没有作为,在大唐帝国命悬一线时没有采取行动。

因为大唐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倒塌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唐朝历代君王,都在不同程度上的推了帝国一把。

他们应该共同承担这个责任。

但亡国之君的帽子却只能让李柷戴了。

此时的他,已经不渴求也不关心大唐帝国的命运 ,他只担心他自己。

为了保命,李柷禅位给了朱全忠。

为了保命,他主动请求朱全忠降他为济阴王。

但他终究难逃一死。

道理很简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李柷的梦醒了,大唐帝国也结束了。

问盛唐为何灭亡?错不在一人,而是人人有责。

这帮皇帝谁也逃不了干系。

何况分分合合就是历史的必然,每一个王朝都有自己注定的兴衰。

二百八十九年里,盛唐已经走完了它恢宏而悠长的岁月,而那些对王朝的遗恨,将永远的飘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本文未记录追尊的唐朝皇帝,所以孝敬皇帝李弘、让皇帝李宪、奉天皇帝李琮等均不在此列。

我是历史本来挺有趣,欢迎留言,看完记得点点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