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隋姓源自姬姓。春秋时随国(故址在今湖北省随县南),也称隋,姬姓侯爵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和东北三省 。
隋姓,中国姓氏之一。当代隋姓的人口大约有46万,排在大姓姓氏中第203位(根据2012年调查结果),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大约占隋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这五省区又集中了45%。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东北为中心的两块隋姓分布区。
隋姓源出于姬姓,也是中国古老的汉族姓氏。隋姓本为\"随\",隋文帝杨坚第二次统一全中国,结束了长达286年的大时代,并建立大隋王朝,定都大兴城。国号初为随,文帝忌\"随\"有走之意,改随字去走之为隋(\"隋\"字是隋文帝独创的字,古无\"隋\"字,隋字是繁体\"随\"字去了走之而形成今天的\"隋\"字)。周王朝时有同姓贵族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立随国,侯爵;为周八百诸侯国之一。周代末期,随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原随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即随氏。另一支为陶唐氏之后杜伯的后裔士会,因在晋为大臣,封邑为随,称随会,子孙姓随。所有的随姓族人都姓随至隋初,因隋王朝国号\"隋\"改为隋姓,并延用至今。
隋姓在中国姓氏文化中有一个特出,就是随姓族人和隋朝皇族没有任何血源关联,也没有任何史书、谱牒记载隋朝皇族的后裔有改以国号隋为姓氏的,但随姓却因隋朝国号\"随\"字易为隋而改\"随\"为\"隋\",这在中国姓氏文化史上也算是一个特例。
隋,裂肉也。即残余的祭品。隋人与古代祭祀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隋人是善于从事祭祀活动的氏族,以此.为氏族的族徽和氏族名。隋人居住的地方称隋,建立的城堡称隋邑,发展成隋国,最终出现隋姓。
隋姓来源有四:
源流一
源自古人名。传说上古女娲时期有乐师随,子孙以其名为姓。
源流二
出自姬姓,周朝时有王族封于随,建立随国(都城在今湖北随州)。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下传至隋代,改隋为随。自此随、隋分为二姓。
源流三
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纂》及《隋书》等所载,晋上卿士会(人名,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食采于随(故城在今山西介休),谓之随会,子孙以其封地为氏,称随氏。后改为隋氏。
源流四
出自他族。据《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土司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之姓,后改剁为隋姓;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随会。即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上卿。
其先为帝尧裔孙刘累,刘累之裔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罪见杀,其子隰叔亡晋。隰叔有曾孙名士会,因食邑在随、范(今河南范县东南20里),故又称随会、范会、随季。晋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为晋所拒,羁留秦国。后归晋,仍将上军。邲(今河南荥阳北)战役中,因预有戒备,得以不败。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屡攻赤狄,论功升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其后有隋姓,隋代时大都随惯例改为隋姓,为后世隋姓人之主体,故后世隋姓大多尊随会为隋姓始祖。
如今,隋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隋姓人口的73%。
隋姓是由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未,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王骥远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汉人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
隋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赟(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隋绳武
2010-06-09 寿光日报
本报记者 慧茗
记者:
您好!现将发来的通讯修改稿发给您,请查收。谢谢!这篇文章是首长个人经历的第一篇专访。再次感谢您的努力与用心!
此致敬礼 隋绳武同志秘书 李军
2010年6月7日

隋绳武,1941年8月生,党员,台头镇东庄村人。1958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90年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94年任福建省军区政委,1996年4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委。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8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4月改为武警少将警衔,1997年晋升为武警中将警衔。
隋绳武:五十年戎马写赤诚
寿光日报讯(记者 王慧茗)
5月24日上午9时,记者如约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皇苑路一号武警总部1号院,在一个种了银杏、黄瓜,绿意融融的恬静小院里,采访了从我市台头东庄走出的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委隋绳武中将。有着50年戎马生涯的隋副政委,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尤其是他那一口浓浓的台头口音,更是一下消除了我们的拘谨,拉近了与这个在外闯荡了50多年游子将军的距离。在一种浓浓的乡情中,聆听了一段从农民到将军的传奇人生、一个共和国卫士的赤诚情怀。
马保三等寿光本土英雄,深深植根于我的心灵,这些平民英雄是我享用一生的财富
我出生在战火纷飞的1941年,由于出生地是寿北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所以从小就在战火动荡中接受了良好的革命教育。那时候,我们那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当兵的,我们东庄村有个英雄叫隋本忠,参加了8年抗战,到去世身上都带着弹片。邻村彭家道口,出了一个跟刘胡兰一样的女英雄,她也是高喊着“中国万岁!”的口号,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面。尤其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李向阳式的传奇英雄马保三、马印、马景,更成了让我铭记一生、骄傲一生、鼓舞一生的榜样。
从一记事就天天耳濡目染这些身边英雄,心灵无时不受到震憾和冲击,因此我自小就特别崇拜英雄,崇拜陪伴自己在革命道路上成长的寿光本土英雄。是他们,让我一生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什么磨难,都没有任何退缩,总是迎难而上。
有一次,我跟中央电视台原军事部主任、寿光老乡刘效礼少将说:“你拍了那么多英雄,也拍拍咱寿光的本土英雄啊。”

忘不了60岁的小脚母亲趟着泥水到莱阳看我,正是从那刻起,当一个好士兵的信念如磐石般坚定
1958年12月,我刚刚17岁,就带着自己从小的梦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时的祖国,中印边界、东南沿海及东北地区局势还很不稳定,谁都不知道哪天会打仗。而我的爹娘却十分支持我当兵的想法,把我送到了部队。
1960年,以山东、河北、山西为重点的全民大饥饿的三年自然灾害开始了。这年夏天的一个大雨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让我到十多里远的莱阳县城接人。冒着大雨推着独轮车,跑到县城邮电局,发现60岁的老母亲全身黄泥站在那里。原来天天食不果腹的母亲时时担心正在长身体的儿子吃不饱,衣服破了不会缝,小脚的她从台头一直挪悠到潍坊,然后坐火车到了莱阳,冒着大雨一脚水一脚泥找了一天也没找着部队,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真不知道她究竟摔了多少跤,才在好心人帮助下找到了邮电局。推着母亲带来的小包袱和针线簸箩,母子二人在雨中走在回营房十几里的泥泞小路上,侧眼望着瘦骨嶙嶙、浑身泥水却满心喜悦的母亲,我的泪水和着雨水不住地往下淌。
母亲看到儿子在部队每天都能吃饱,衣服够穿也不用补,就住不下去了,她又开始挂念家里。大家好生央求,她才在连队临时招待房住了下来。我每天给母亲打两个馒头,问她够吃吗,母亲连声说“够吃,够吃”。5天后,母亲执意要走,我送她去县城,临走,母亲掀开床单,床底下带来的包袱上,馒头堆得跟小山一样,全长了一两公分长的绿毛红毛,原来好久没有吃到大白馒头的母亲觉着在部队不用下地干活、不费力气,所以一顿只吃几口馒头垫垫饥,其它全部靠喝开水撑饱肚子,然后把馒头省下拿回家叫弟妹们吃。帮母亲拾掇包袱,那巨大的母爱再一次向我猛然袭来。
多少年后探家才知道,母亲回家后弟妹们不仅把馒头狼吞虎咽地全吃了,就连半指长的红毛绿毛都吃了。现在每每想起那一堆长满红毛绿毛的馒头,想起那伟大的母爱,总会让我泪流满面。

33岁当上团政委,43岁当上副军级干部,在老干部群里快速成长,我被称作最年轻的老八路
采访中,隋副政委总是跟记者说:“你也是当兵出身的,我们一见面就格外亲啊。”
一谈到火热的军营生活,一谈到50年的军旅生涯,将军话语里对与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友总是充溢着感激之情。
1961年,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京炮兵预备学校。1962年,东南沿海紧急战备,我响应号召积极报名参加,奔赴福建前线,虽然从一名即将成为干部的学员,再次成为一名普通的战士,我也从未有过任何怨言,投身到火热的军营生活之中,扎根福建,而且一待就是32年。这期间,既经受了炮火的洗礼,也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回想自己的人生,总觉着自己的不断成长是老领导、老同事、老部下支持帮助的结果,一个人的才华、一个人的能力真是那么微不足道。
我从排长、连队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位置上一路走来,33岁就当上了团政委,34岁当上师政治部主任,40岁当上师政委,43岁就到了军政治部,成了副军级干部。记得我当团政委时,团长、副政委及两个副团长都是解放前入伍参加过抗日或解放战争的,他们都是老八路,就连营级干部的年龄也大多比我大。我当师政治部主任时,5个副主任都是解放前入伍,其中有一个副主任是1939年入伍,他参军,我还没有出生。当了师政委,我们师长的兵龄跟我的年龄一样大。
工作上,比我年龄大很多、资历老很多、参加过抗日或解放战争的老部下,不仅从来没有人给我出过任何难题,每逢我工作中遇到困难,他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我,像老大哥一样时不时向我传授带兵和政工工作经验。我时常想,那么多老前辈不计个人得失,不断把我推向领导岗位,完全是从党的利益出发,从部队大局出发,从部队干部队伍建设出发,他们对新干部的呵护、关爱,让我没齿难忘。

积极报名参加东南沿海紧急战备,两次参与自卫反击战,一个军人就该时刻有为国牺牲献身的准备
1962年,我积极报名参加了东南沿海紧急战备,当时部队就在金门岛对面,几乎天天炮火不断,有好几次真个儿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其间,最疼爱我的爷爷去世,父母都没有告诉我。
1979年,我当师政治部主任,有一个团参加了自卫反击战,1984年,我当师政委,又有一个团参加了自卫反击战,这两次作战,我肩负着动员组织、调配干部和前线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次战备,两次作战,我都在职责范围内,胜利完成了组织交给的神圣任务。
“军民共建”竟然是咱寿光男儿最早提出并推动,评价从伍50年,他总谦逊地说,自己做得微不足道
1996年4月19日,正在开会的隋绳武突然接到电话,叫他第二天到北京武警总部报到。就这样,他从福建省军区政委位置上调任到了武警副政委,分管组织、宣传、编研、《人民武警》报社等。
上任伊始,他就根据党委安排,针对部队实际,搞了武警历史上有名的千人大轮训,分三批将全国支队、团一级主官轮训了一遍。在轮训期间,他亲自担任轮训大队长兼政委,并亲自编写、审定教材,亲自给学员上课,并且以身作则从作息起居到军事训练,完全过着连队战士一模一样的生活。通过这次轮训,为武警部队基层建设培养了一批明白人、实干家,为全面提升武警部队的基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相当一批参加过当年轮训的同志走上了更高的领导岗位,成为武警部队全面建设的中坚力量。
解放军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武警则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根据部队担负的任务和基层建设的实际情况,隋绳武积极谏言,参与制定了武警部队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指导原则,明确了部队建设的方向;主持编撰了操作性很强的“按纲建队三十条”等一批指导部队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使机关指导部队有章可循,部队基层建设有“法”可依;提出了在武警部队每年评选“十大忠诚卫士”、“十大标兵支队”,中队评选“优秀士兵”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先进单位和模范个人在部队建设中的表率作用,现在这项评选早已广为注目了。在担任武警副政委期间,8年中他8次深入到北京总队调研,为首都的稳定做出了一个军人应做的贡献。
在今天,“军民共建”这个词想必人们谁都不会陌生,可令家乡人民想不到的是,它最早竟是咱寿光人隋绳武提出的。当时隋绳武在炮兵某师任政委,部队驻地是福建南安偏远的梅山镇,当地社会风气、治安都很差,作为驻军部队的政治工作者,隋绳武生发了由部队牵头、全民参与,共同倡导精神文明,改善社会风气,密切军地关系的军民共建文明镇活动。1981年5月3日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报纸都报道了他们的做法,与此同时,一个“军民共建”的崭新词语也由此诞生,并在全国全军如火如荼开展了起来。
谈起自己的50年戎旅生涯,他总结得异常简单:参与确定了正确的工作思路;协助领导解决了一些难题;完成了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仅此而已。

没能给父母养老送终,噙着眼泪一笔一画给二老书写碑文,别人回家选在过年,我回家却选在清明节上坟
自己一生欠很多账都还不清。有欠战友的、有欠爱人孩子的,但总觉着欠父母的账是最难还清的。没有给他们养老,没有尽孝,没有送他们走,没有给他们送殡。母亲父亲分别于2001年、2002年相继去世,全是哥哥嫂子给他们床前支使,养老送终。
自己当了这么个干部,而父母却没能出来转转,更没有到过一次北京。老父亲1939年入党,是个识文解字的老人,他一辈子都念叨故宫、长城,做儿子的却没能满足他的愿望。现在我坐车经过首都繁华的市区,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这时我总会想起朴实无华种了一辈子地的父母,他们都一直劳动到80多岁。
父母亲的碑文是离休后的我噙着眼泪一笔一画写就的。由于觉着欠父母的实在太多,离休后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带着儿孙回去给二老上坟,我会一字一句给他们念碑文,灌输给他们“根”的理念,叫他们知道爷爷奶奶、祖爷祖奶生活的不易,让他们从小就接受教育,不忘根不忘本。别人回家大都选择春节,而我却偏偏选择清明,不知九泉之下的爹娘能否觉察出儿子的一片苦心、孝心。

三个孩子一岁前我都没见过,她吃的苦受的累没法用语言表述,退休后我要把今生欠她的情尽可多地归还
整个采访中,我们一直未能见到隋副政委的爱人。隋副政委告诉记者,爱人上街买东西去了。
话题一谈到爱人,隋副政委一下变了腔调。他说,你阿姨叫侯永兰,是北洋头人,一辈子受的苦累,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她父亲是地下党员,1943年在一次秘密慰问军烈属时,由于叛徒出卖,被日本鬼子活活打死,叔叔跑去当了八路,爷爷被抓走,家里一下子没有了一个男人,没剩下一个劳力。7岁的姐姐送给了叔叔,3岁的她随娘改嫁去了郑埝村。由于家境的不幸,她7岁就开始拉犁种地,跨子、膀子在干活时累得掉下过多次,但她命大,幸运地活了下来。这个苦大仇深的女孩16岁就入了党。
1963年她嫁到隋家后,又在家种了13年地,按说我当营长她就可以随军,但是为了照顾4个老人,她却无怨无悔在农村种了13年地,拉大了3个孩子,照顾了4位老人,从没拖累过我一次工作。13年间她放弃了13次的探亲机会,我每次探亲也都是提前半月归队。就连结婚,我也只在家呆了13天,提前17天冒着大雨赶回部队。生3个孩子,我一次都没见过她的大肚子,都是在孩子们一岁以后才见到。直到1976年岳母去世,她才带着两个装着被子的麻袋随了军。
嫁给一个军人13年,却没来过一次部队。我一直说:“在我所接触的范围内,没有一个人吃了她那么大的苦!这样的人不对她好,怎说得过去呢!”
期间,隋绳武在天津,同广大指战员一起度过了2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那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20多个日夜他几乎没有合过眼。20多天下来他得了严重的青光眼疾病,视力急剧下降。现在的隋绳武学习主要依靠双耳完成,他规定每天清晨慢跑5公里,用耳朵学习两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陪着爱人、孙子,尽享天伦之乐。
在小院里银杏树下的一长架黄瓜旁,隋绳武告诉家乡记者,退下来的自己心态很好,干了一辈子,只要大家说“隋绳武这人人品不差,隋绳武这人还能干点事”,这两个评价他就足了!退下来后,他自己总结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一线一片”。一个中心是健康,两个基本点就是家和医院,还有一条线连着一大片,就是顺着战友情这根线,和大批的老战友、老同事、老部下保持良好密切的互动。
采访结束,隋绳武签名送给家乡记者他的《做人为官箴言》和《再探做人为官》两部专著,他告诉记者,快70岁的人了为什么还热着写书,无非就是想把人生几十年的经历加以梳理,对经验教训加以总结,给后人、尤其给年轻人提供点参考,让他们少走些弯路。
依依惜别之际,隋绳武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小小的秘密,他说,尽管自己的眼疾较重,第三部著作却正在背着老战友们悄悄地创作之中。记者知道,隋老的前两部著作,家乡报纸都做了连载,读者反响非常好。作为一个新闻人,作为隋老的家乡读者,期待着隋老的第三部著作完稿,期待着再一次在《寿光日报》上读到隋老的心声箴言。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