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大年初一老人过世有啥说法?(大年初一去世)

发布时间:2024-04-13 06:46:01作者:伸手挽明月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大年三十或初一老人突然去世,如何办丧事?有什么说法?看完懂了

年三十也叫除夕,是春节前的重要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习俗,而过了年三十就是大年初一了。这也是一年中最为喜庆的日子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老病死这是自然的规律,谁也不可避免,而且每天都会有人出生,也每天都会有人去世。

即便是在大年初一这一天,也还是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有些老人就是在大年初一,或者就是年三十突然就去世了。

当大年初一遇到丧事,那该怎么办呢?是先过年,还是先办丧事呢?估计有些人对此也是不太了解,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吧,看完大家也就明白了。

在小编的老家这边,去年就发生了几例这样的事情,至于其中的原因估计大家也清楚,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在年三十去世的,而有一个90多岁的老人则是在大年初一去世的。

但是在我们这边的习俗就是如果在年三十,或者是正月初一去世了,这是不会办理丧事的,也就是不做任何的处理。继续和往年一样是照常过春节,这个叫不“发丧”,一般都是等到了大年初二,或者是初三以后才会报丧,之后就开始办理丧事了。

像平时如果老人去世了,就会直接在院子里燃放鞭炮,之后就要敲锣打鼓,这就是一种古老的报丧的方式,是在通知村里的人,家中有老人“过世”了。

而且村里的人,听到这种鞭炮的声音,再加上敲锣打鼓,就能大致的判断出是谁家的老人去世了。之后就会挨家挨户的去给过世的老人吊丧,并且主动去帮忙。

但是在正月初一,或者是年三十的时候家里老人去世了,那就有些讲究了,一般都是忌讳在当天报丧,更不会办理丧事。就像是老人依然健在一样,把他放在卧室里,之后家里人和往常一样,是正常的过年,该吃年夜饭吃年夜饭,初一如有客人来拜年了,也和往常一样接待,也不会告知家里有老人过世,这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也叫“秘不发丧”。

在古代这样的事情是很常见的,一些帝王,或者是大家族的长辈去世了,也都会秘不发丧,就是怕发生什么,为了稳定局势,就会先“秘不发丧”,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发丧。

而在正月初一不报丧,不办丧事,也是因为正月初一是大年第一天,是最为吉利的一天,这一天报丧的话,就有点不吉利,会影响到别人家过年。而且就算是通知了亲朋好友,他们也未必会过来。

这也并不是亲朋好友不近人情,而是为了图个吉利。所以综合考虑,才会秘不发丧的。但是到了初二以后,就没有这么多规矩了,一切就和平时一样了,报丧以后就要邀请老师傅来办丧事了,一般这样只要停丧两天就会送老人上山了。有些甚至是直接停一天,然后就抬上山入葬了。

如果是在腊月二十八,或者是二十九日的话,就会为了顺利过年,把丧事的时间缩短,一般两天,或者是一天。也就是说,如果可以,都是尽量不会把过世的人留在家里过年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办丧事的时候,也是有很多规矩的。第一个就是报丧的时候,是避讳说死的,在过去都是由亲人去报丧,每去到一户亲人家,都是在门口就跪拜了,然后不能进到家里去。基本是直接告知家里那个老人“走了”、“老了”“不再了”等,而是不能说死了的。

同时有丧事在身,是不能去别人家串门的,也不能进入到他人的家中,有什么事情也不能进到家里,要把主家喊出来,在房子外面说事。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有丧事在身,一般是不能去拜年的,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家里有老人去世了,这一年是不能去别人家拜年的。而且亲人也一般不会来拜年。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人们对新年的风俗传统保持着深厚的敬意。尤其是大年三十与正月初一这两天,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触动人们心中的那份虔诚。若是不幸遭遇丧事,人们会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两天,要么在大年三十之前妥善处理,要么留待正月初二再行办理。

虽然各地的习俗或许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有相似之处。因此,当农村的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遭遇老人离世时,村民们往往会选择先过新年,再处理丧事。这种选择,既是对新年气氛的尊重,也是对逝者的敬意。当然,各地的风俗可能会有所差异,欢迎各位分享和讨论你们当地的风俗习惯。#天南地北大拜年#

大年初一纪念亲人逝去简短句子?

“正月剃头死舅舅”,说法从何而来?

最近,“外甥正月理发舅舅去世成被告”登上热搜。这也引发了不少网友讨论:“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是怎么来的?正月能不能理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专家认为,“正月剃头死舅舅”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其来源很可能是以讹传讹导致的。而且,对传统习俗中的优秀部分,要予以传承;对明显属于糟粕的部分,要坚决予以摒弃。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01

这种说法从何而来?

“正月剃头死舅舅”或“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对此,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唐志强解释,有一种观点是,清军入关后,清政府颁布了“剃发”诏书,招致一部分人强烈反对,不愿意剃发,慢慢出现了正月不剃头是“思旧”的说法,后来以讹传讹,变成了“正月剃头死舅舅”。

此类解释带有很强的历史的影子。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表示,之所以“思旧”讹传为“死舅”且流传甚广,可能与古代日常生活中平民们的不同理解有关。

“在传统的伦理观念中,人们往往认为‘娘亲舅大’,随着时间流逝,‘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被人们看重,因此流传越来越广泛。”他说。

正所谓“过了腊八就是年”,此时民间有一系列除旧迎新的习俗,比如过年前(腊月里)要理发,希望以全新面貌迎接新春到来。此外,民间认为,正月里不能动剪刀,否则口舌不断。

综合起来看,孟令法提到,按照《黄帝内经》的相关说法,正月恰好处在阳气上升,万物复苏的时候。古人认为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让头发自由生长。可能这也是“正月不能理发”这一说法形成的原因。

另外,唐志强介绍,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原本“正月剃头”是“思舅舅”,表达了对舅舅的尊敬和思念,后来由于谐音、讹传等因素,“思舅”慢慢演变为“死舅”,理发成了禁忌。

他认为,“正月剃头死舅舅”之说没有科学依据,该理发还是要理发。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习俗中有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先民们在和自然打交道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要予以传承;有些东西则属于糟粕,要坚决予以摒弃。

古代正月还有一些“禁忌”,孟令法介绍,比如春节期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七是人日,家长一般不能教训小孩子等等。随着时代变化、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禁忌”已经被人们主动或者不自觉的剔除。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02

为何“二月二,剃龙头”?

实际上,民间素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正所谓“二月二 剃龙头”,人们讲究当天理个发,一年都有好兆头。

有观点认为,“龙抬头”源于古人对天文的观测和想象。古代先民很早就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农时,“龙抬头”就是其中一种时节天象。

唐志强解释,“二月二”与惊蛰节气在时间上比较接近,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人们很重视春耕,龙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它的出现意味着雨季到来,可以耕作生产。

“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此时万物生长,过去人们更愿意在这一天理发,与自然变化相呼应,希望能有好运气。”他说,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记者 上官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为何阴历十月初一要祭奠故人?原来是有故事的

作为南方人,在中原生活了几十年,有些习俗还是不太明白。比如,阴历十月初一,当地人称“十来阴”,必烧纸扫墓,祭奠故人。还有“早清明,晚十来阴”的说法,意思是清明节祭奠要在节前,十来阴祭奠要节后。

不管怎样,到了十月初一,我们还是按照当地的习俗,去陵园祭奠逝世的亲人。

这一天,陵园一片肃穆、哀伤景像,可谓无处不飞花,无处不飘烟。只见车流滚滚,人流不息,似与闹市无异,只是无喧嚣。人们安静地涌向墓地,捧着鲜花,提着草纸和冥币,拿着供品,还有打扫墓地的工具等。近年来,为了减少污染,陵园不再允许燃放鞭炮,所以不绝于耳的鞭声少了许多,只是有些零星的声响。

清幽肃穆的陵园,令人心境安宁。

人们手提着各种祭奠之物,纷纷涌向陵园。

这一天的车位非常紧张,来晚了停车是个问题。

陵园外的车水马龙与陵园内的静谧形成鲜明对照。

上网查了查资料,原来十月初一,被称为“送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为什么这一天要送寒衣呢?这里有一个和孟姜女哭长城有关的故事。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后来,这个习俗就传了下来。因为,农历十月初一,是冬天的第一天,以后气候越来越冷。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的方式,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目前,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祭新坟的习俗。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缺衣少穿,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冥衣。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又称为“烧衣节”。

轻烟缭绕,哀思悱恻。

至于为什么要烧纸,这里还有一个与发明纸的蔡伦有关的故事。

据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可是,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半夜,慧娘装死。蔡莫伤心欲绝,在棺材前边烧纸边哭诉。意思是因为自己学艺不精,纸的质量太差,才导致慧娘病故,就把这些纸给烧了。没有想到,慧娘活过来了。慧娘说,是因为你给阴间送了钱,被放了回来。那一天,刚好就是阴历十月初一。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一下子把他们的纸买光了,拿去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此后,上坟烧纸,就成了习俗。

这些故事真实与否,无法考证。

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天的PM指数一定是上升的。

这正是:

“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