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1962年今年多大(1962)

发布时间:2024-04-13 13:37:12作者:一夜奈良山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1962年中印战争,老蒋拒绝趁火打劫,主席评价:还算有些良心

#对印反击战#

作者:海风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搬运必究

1962年,印度不断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冲突愈演愈烈。我方多次予以交涉,但印度变本加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军被迫发起自卫反击。10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印度总理尼赫鲁抛弃原来的“中立”立场,先后向美、英、苏请求军事援助,并向西德、加拿大、日本、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发出了请求支援的信件。

【印军资料照】

尼赫鲁还给南朝鲜和南越的首脑写信,声称中方要搞“大国主义”,印度要联合南朝鲜、南越、台岛,在亚洲开辟“第二战场”,共同对付中国。同时,尼赫鲁给台岛的老蒋写信,唆使蒋氏出兵。在战斗打响后,美国立刻派人到台岛,找老蒋商讨大陆的事情。老蒋是怎么想的呢?

自从退到台岛后,蒋氏时刻都想着“”。1949年5月,老蒋在台岛起草《防守及治理台岛的计划》,计划中明确以台岛为依托。1950年3月1日,老蒋在台岛又一次登上“岛主”之位,他的复职宣言中提出的第一项施政重点是巩固台岛基地,企图“光复”。

随后,老蒋提出保卫台岛、大陆的口号,重建了其组织系统,削弱了非蒋氏的势力。他期盼凭借美国支持,然后重返大陆。两年之后,在台北召开“七大”,会上提出四项任务。老蒋着重指出,首项任务是制定“方案”。

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第七舰队向海峡调动,老蒋庆幸地说:“台岛安全了。”他想趁机从朝鲜和沿海分别出兵,这样对大陆形成两面夹击,妄图实现的目的。他三次向美国提出派遣军队赴南朝鲜作战,并且说五天之内可以集结出发。但是美国只想把战争局限在朝鲜半岛,不想扩大战争规模,于是坚决地拒绝了老蒋的要求。

美国认为,要对老蒋有一定的约束,于1953年8月要求他在采取“”行动前征询美国的意见。1954年12月,美国与蒋氏商定有关事务,取得一致意见,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蒋氏当局得到了美国的武装保护。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继续支持蒋氏的政策。

1958年8月23日,我军炮击金门,与岛上蒋军发生激烈炮战。美国派出舰队为蒋军护航。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授权杜勒斯发表声明,美国根据“共同防御条约”,负有义务帮助台岛不受武装进攻。9月18日在联大会上,杜勒斯说:“我们主张海峡停战,并相信一定能找到和平解决问题的办法。”美国所谓的停火主张,就是美军进驻台岛。美国的意图是划海而治,在台海中间画一条中线。

两天后,外长陈毅要求美国尊重中国主权,让美军撤出台岛地区,停止粗涉。10月1日,老蒋公开发表谈话说:“我并无接受杜勒斯谈话的义务。”这个谈话表明,老蒋在领土完整上不愿向美国让步。

【主席和彭总在一起】

10月6日,金门已被炮火封锁了一个月,中美在华沙谈判。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岛声明》,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台、澎、金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另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

10月23日,老蒋、杜勒斯在台北会谈,随后发表公报。公报中指出:奉行中山先生的三义,而非凭借武力达成统一的重要使命。25日,我言再次发表《再告台岛》,指出:“中国的事,只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难以解决,可以从长商议。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这份声明提醒蒋氏当局不要过于寄人篱下、丧失主权,对老蒋本人及其阵营人士震动很大。

金门炮战结束,美国的阴谋未能得逞,自此,两岸进入了打打停停的持久战。

1962年10月,老蒋收到尼赫鲁的求援信不久,美国总统肯迪尼派上将菲尔特赴台岛见老蒋。菲尔特开门见山地说:“总统先生,中印边界战争爆发,这是您的最好时机。如果您愿意进攻大陆,美国将全力支持您的军事行动。”

菲尔特料定老蒋一定是举双手赞成美国的提议,没想到老蒋的态度让他万分吃惊。老蒋严肃地说:“将军阁下,你我都十分清楚,这次与印军作战是出于自卫,是捍卫国家主权。如果我在此时大陆,对不起祖宗和后世子孙,要背负骂名。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管。”

老蒋的态度,让菲尔特十分不理解,老蒋为何放弃这么好的机会?但他知道多说无益,谈话结束就返回美国了。

其实老蒋也明白,美国把自己当成一枚棋子和炮灰,利用自己来对付大陆。他过去也重视主权,认为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过去他也未承认过这条分界线,他对尼赫鲁的野心也是十分反感的。

主席得知老蒋对于中印战争的态度后说:“老蒋还算有些良心。”尽管两人之间有许多恩怨,但是对待领土完整上态度是一致的,这一点是美国未曾想到的。

有一天,广播中传来印军旅长辛格被我军击毙的消息,老蒋听到后心情很好。

1962年11月,在台北的一个全会上,老蒋提出实行新的作战指导方针,即“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三分敌前,七分敌后;三分会战行动,七分间接路线”。老蒋将的重心转移到政治上。会后,老蒋拒绝了尼赫鲁的要求,准备建设台岛。

中印战争中,印军节节败退。1962年11月21日,中方单方面宣布停火。这场战争,让全世界见识到中队的实力和敢打必胜决心,也让老蒋彻底放弃了“”的幻想。

参考资料:《1962:中印大战纪实》,师博主编,中国大地出版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投稿私信必复】

2022,对1962年出生的人很特别

2022,对1962年出生的人很特别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2022年的元旦。

这一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崭新的开始——新的期待、新的希望、新的愿望,当然,也有新的旅程、新的思考、新的挑战。

对于我们这些1962出生的人来说,则有一种新的体验,那就是在这一年,我们将迎来自己新的旅程——退休。退休会成为相当一部分1962年出生者的人生新起点、生活新亮点。

职业不是人生的全部,但职业与人生的关系密切相关,占据着人生最珍贵的阶段,且会因为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当你走出校门的时候,就会被职业紧紧拥抱,并从此投身于“被安排”的职业之中。“被安排”,应当是1962年出生者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比今天的年轻人幸福的方面。那时的我们,可没有自主选择工作的权利,除了有关系者,其他人都只能“被安排”。

即便“被安排”,也有职业的好坏之分、优劣之别、高低之差。只是,能够“被安排”,还是会感到幸运和快乐。至少,不需要为就业担忧,不需要父母再为自己能不能就业担心。尤其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有了一份职业,或许就能够不要再像当学生时一样,经常饿肚子了。

我是1982年“被安排”的——留校。留校后,做过团干,当过教务员,也做过教师,还当过班主任,中间,又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上过两年学。20岁,是一个令40后、50后羡慕的年龄,就像今天的70后、80后羡慕90后、00后一样,嘴里会发出吧叽吧叽的响声。

当人生的轨迹被职业固化,有时就想跳出来。不过,要想跳出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是需要有点勇气的。于是,1991年,从学校来到机关。那一年,虚30岁,算是工作后的头一个10年。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此后的30多年,就全部奉献给了行政机关。财政、政府、国资、质量技术监督、市场监督管理,直到2019年又一次“被安排”——退居二线。

说到“退居二线”,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尴尬、很别扭,也很无趣的安排方式。它会让人无所适从,也会消磨人的意志。如果没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很多人就会被“退居二线”弄得面目全非,甚至满身不是。譬如有人说“退居二线”就是退休,你有理由反驳吗?没错啊,凡“退居二线”者,大多不再工作。但是,这又不是“退居二线”者自己的错。按照今天中国人的寿命,57岁,相当于过去的45岁,让一个45岁的人“退居二线”,确实是一种浪费。但是,既然是制度安排,那就得执行。

所以,对1962年出生的人来说,“被安排”或许就是他们的一个宿命。要想不“被安排”,只有选择跳到体制外,而这,仍然需要很大的勇气。于我而言,“92一代”是从体制内跳到体制外,我则是在1991年跳进了体制内。也许,这就是与“92一代”的差距,所以,我没有成为王石,也没有成为冯仑。

2022年已经到来,1962年的我们,终于要彻底地告别自己的职业,进入到被称作天伦之乐的退休时刻。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只能是“娘家”了。“娘家”的人还是那些人,即便会有进出,也不会像潮水,但是,那毕竟只是“娘家”,从这一年开始,我们应当进入“婆家”——社区,与同样是告别“娘家”的人们一起过新的生活,寻找新的快乐。

或许,有的人会感到不适应,甚至有某种失落感。其实,真的没有必要,谁都会有这一天,谁都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知道,职业生涯的结束,不是生命的终止。看重职业,是一种敬业。过度看重职业,就不是敬业,而可能是警钟了。因此,必须学会放下。就像一首诗所说,轻轻地走,如同轻轻地来,不要惊动别人,也不要叨扰别人。你告别得越轻,别人就越敬重。你想弄出动静,那动静就会让你难堪。

2022,1962,两个数字中,有一半是“2”。在未来的一百年内,都不可能再在这两个数字中出现这么多“2”。因此,对于出生于1962年的人来说,也真是够“2”的。不过,也正是这样的“2”,会让2022变得更有意义。因为,“2”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数字,代表着美满、幸福、和谐。能够在2022这样的特别年代,过上一个60岁生日,该是多么幸福、美满,又是多么愉快。

1962年中印战争,以印度视角解析,印度为何必须要跟中国打一架

1962年,印度不顾我国严厉警告,悍然入侵我国领土,我国不得已发起对印自卫反击战。战争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最终以我国完胜、印度惨败的结局收场。对于了解过这场战争的人来说,在我军势如破竹的战斗中,涌现了一大批战斗英雄和传奇故事,也更是熟悉毛主席的那句“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通印度为何要打我们。”

回看那段历史,以我们中国人的视角来看,印度入侵我们简直跟送死没有区别。可是如果我们从印度的视角来看,这场战争却是非打不可,今天,我们就来从印度的视角解析,印度为何必须要跟中国打一架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一件事的发生必然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而中印战争的爆发也是由许多因素失序的发展造成的。

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1962年,正是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那年,也是冷战格局达到高峰的时刻。在二战结束后,美国、苏联这两个不同阵营的大哥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战争——冷战。

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大哥打架,小弟自然也要选边站,所以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根据自身的情况都选择了相对应的阵营,不过还是有一部分的国家选择两边都不站,奉行不结盟运动,印度就是其中一个。

说起印度为何能不用站队,这还要说印度所在的地理位置。印度地处南亚,幅员辽阔,把持印度洋的航运命脉,甚至可以控制国际航运。而如此优异的地理位置对于冷战中的美、苏两国来说,印度绝对是必须拉拢的对象。印度也自知自身的重要性赋予了它更多的选择机会,所以印度选择谁都不站,又或许两家都站。

尼赫鲁与甘地

正是由于印度的这种操作,让它得到了美苏两国的大量物资支援,成为了南亚一哥。不过印度为何非要在1962年挑衅中国呢?这还要说一下中国在当时经历的事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水火不容,再经过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断绝。美国视中国为眼中钉、肉中刺,如果有对付中国的办法,它决不放弃。

中国虽加入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可中国却并不想成为苏联管制下的国家。

毛主席与赫鲁晓夫

于是中苏在长波电台、联合舰队、共享海岸线等方案破产后,苏联妄图控制中国的计划失败。中苏关系从1958年开始极速降温,中国成为了美苏两国都不待见的国家。但美苏两国顾及颜面不能明着来,只能背后搞小动作,印度就成了非常合适的人选。

于是从1959年8月开始,印度就已经在中印边境上挑起武装冲突。不过印度也不傻,这些冲突都是小规模的扰完就走,靠着一些小摩擦,就能得到美苏两国的大量援助,何乐而不为呢?不过我国对于印度的这种做法也只能加强边境防守,在国际上斥责印度的侵略行为,但印度有两位老大哥撑腰,中国的斥责也有些人微言轻了。

时间到了1962年后,印度凭借这一招,可是赚足了资本,仅1959年下旬到1961年底,美国对印度的援助达到了近41亿美元,超过了1947年到1959年期间援助的2倍,再加上大批的武器装备。

苏联见美国如此慷慨,自然也不落后,从1959年4月到1962年9月,为印度提供了26亿卢比,占比达到2/3。苏联更是向印度援助了114架战斗机,其中包括中国都不曾得到的米格—21战机32架。由此可见,为了能够遏制中国,美苏两国在印度身上都是花了大价钱的。

印度在这一年大举入侵中国,其实是因为苏联在美国后院古巴搞了一些小动作,不过可惜被美国发现了。国际局势立即开始焦灼起来,似乎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了。美苏两国都知道再僵持下去的话,结果只能是互扔核弹、爆发下一场的世界大战。这显然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谁都不愿折个面子先退这一步。所以在两位大哥都僵持不下的时候,必须要有另一件大事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缓解国际间紧张的气氛。

欧洲的国家巴不得美、苏两国打一架,自然都不愿趟这浑水,在一旁看戏。两位大哥左看右看下来,只能是印度了,这个养了多年的小弟,也是时候派上用场了。可目标是谁呢?巴基斯坦?这不行,虽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有冲突,可巴基斯坦也是美苏拉拢的对象,自然是不行的。(这也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后面还会说为何不选择巴基斯坦)

左看右看,也就只有中国了,反正美苏两国都不待见。于是在两位大哥的暗示下,印度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发动了入侵中国边境的战争,吸引了国际视线,也确实为美苏两国铺好了台阶,和平的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

所以从国际局势上看,印度在1962年发动对中国的边境入侵是必然的事,这由不得印度选择。它虽然奉行的是不结盟运动,可印度做的却是两边都占便宜的事。也正因它两边都站,所以它也要两边都要讨好。

从国际局势上看,印度入侵中国边境是国际形势所迫的选择,但印度真的愿意跟中国对抗吗?答案是印度愿意,它也必须要与中国打一架,接下来我们来说印度自身的情况。

印度大象军

从印度国内来看,印度要跟中国打一架也是必然的事情。二战结束后,在民族独立运动浪潮的影响下,英国迫不得已要放弃它的绝大部分海外殖民地,英属印度也是在这时恢复了自由之身。然而英国在临走前还是给这一片地区留下了隐患—《蒙巴顿方案》,通过这个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相继成立。

占据绝大部分面积的印度,自认为自己才是英属印度的正统,其实它也确实继承了英国留下了的大部分遗产,想要恢复女王皇冠上的明珠时期的辉煌。所以印度自1947年建国后,就一直是个不安分的国家,毕竟分家之后,有太多的东西被分了出去,这让自认为是南亚正统的印度如何忍得了?

于是在刚建国时,就与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问题打了一架,后又控制锡金(1974年9月吞并锡金)、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等国,在这些对外侵略的事件中,印度从来没有失手,这让印度继承英国的侵略思想进一步得到扩大。

被吞并的锡金

到了1961年12月18日,印度出动45000人的军队,武力收复了被老牌列强葡萄牙长期占领的果阿地区。当时葡萄牙在果阿的驻守部队不到4000人,面对十倍于自己的军队,葡萄牙仅坚守48个小时就彻底投降了。

印度收复了被葡萄牙殖民的土地后,这场胜利在印度国内媒体和政府的夸大宣传下,成为了印军击败西方列强的证据。印度人民全都被忽悠了,产生了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印度军队是最强大的军队的错觉。

此时感觉良好的印度表示欧洲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就连自己曾经的爸爸英国,它也不放在眼里。于是印度就将目光瞄向了英国一直都不曾拿下的青藏高原,印度认为它要是拿下青藏高原,那就是彻底超越了英国。完成了它爸爸不曾完成的“伟绩”。抱着这个想法的印度,开始了它自取其辱的战争。

印度军队

印度敢于入侵中国边境,是一直胜利的战绩造成了它内心的膨胀,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能够解释印度为何必须要入侵我国。印度国内的矛盾、政治经济情况和印度政府的政策,才是综合推动了印度必须要入侵中国的原因。

先说印度的经济,印度虽然继承了英国留下的工业家底,但它的工业发展却并不理想,建国初期的工业水平远低于1941年以前的水平。而且印度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经济结构并不多元。

印度想要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完成工业化,不过这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于是印度开始了五年计划。1951年到1956年是印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一五结束后,印度经济增长率达到3.6%,相比于建国初期的经济倒退,这个成绩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在印度二五、三五计划中,尼赫鲁强调国家应大力发展重工业,优先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然而尼赫鲁的想法是很好的,但奈何印度经济的崩溃已经初现苗头。1958年印度开始出现了经济危机,国家外汇急剧减少,外债增加了90%,印度政府财政预算超了90亿卢比。

印度国内也出现了粮食短缺,通货膨胀的现象。再加上印度二五计划过于偏向重工业,国家经济结构失衡。当二五计划结束后,因重工业计划要求过高,许多工业任务没有不达标。这也致使印度国内工人阶级矛盾急剧上升,工人罢工、抗议游行频频发生,印度经济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即使外部还有美、苏两个大国加大对印度的资助,但这也只是拖延印度经济崩溃的步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印度经济的崩溃也导致了国内矛盾的激增,这使得印度国大党的执政威信持续下降。在即将到来的1962年印度大选中,国大党能否连任已是问题,此时,尼赫鲁必须要做出选择了。

要么壮士断腕,推翻现有经济体制,从头建设适合本国的经济道路,要么像德国、日本那样,以对外侵略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煽动国民民族主义情绪,化解内部斗争。很显然,尼赫鲁选择了第二种,对印度来说最适合的道路—对外侵略,这也是它一直以来的手段。

尼赫鲁

而中印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恰好能够极大地刺激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所以自1959年8月开始,印度就开始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做文章。这种做法也确实极大地稳定了国内人民的斗争,印度经济发展也开始有好转的迹象。尼赫鲁也曾表达了对印度转移矛盾做法的看法:“这对印度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印度政府的日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过。”

尼赫鲁的这番话反映了印度政府此时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印度国内民族主义高涨的时候,尼赫鲁政府其实已经找不到任何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压制国内民族主义这股力量。可以说,印度的民族主义已经能够影响到印度政府的决策,这对整个国家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尼赫鲁当然也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可他也知道必须要宣泄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才能控制国内即将失控的局面。中印边境问题显然是最好的宣泄口,所以在1962年入侵中国边境的事情也是必然要发生的,只是尼赫鲁没想到自己会败得如此彻底。

说回前面留下的问题,印度为何在1962年不选择巴基斯坦作为入侵对象?毕竟他们之间还有个克什米尔的问题没有解决。其实不是印度不想选择巴基斯坦,而是它不能选择。巴基斯坦与印度最大的矛盾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矛盾。

当初英国离开英属印度时,根据宗教信仰将这片地区分成了,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不过,即使印、巴两国分了家,但仍有3500万的穆斯林选择留在了印度。这些留下来的穆斯林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孩子也得不到教育,甚至食不果腹。

他们在印度国内得不到公平的对待,甚至越发的被排挤。出现这种情况的不只有穆斯林,锡克族和那加族同样遭受如此的对待,所以印度教徒与其他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

1961年,印度国内的穆斯林要求拥有平等的权益的呼声越来越高,锡克族也要求在印度东北方独立建邦,那加族一直在进行游击战以争取分治的权力。印度国内的矛盾冲突进一步的被激化。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国内的种种矛盾,或许过不了多久,印度国内就会陷入内乱斗争的局面。如果真的到了那种地步,印度别说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了,那可能真的要销声匿迹了。

穆斯林

所以,在印度国内宗教、种族矛盾和民族主义激增的时候,若再选择与巴基斯坦开战,那无疑是自掘坟墓。而中印边界问题就是一个最好的宣泄口,所以在1962年,印度必须要跟中国打一架。

印度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曾说过:“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而印度在1947年独立后,尼赫鲁所在的国大党上台执政,这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诞生的政党,良好的继承了英国侵略、扩张的思想。尼赫鲁上任后盲目推崇“印度中心论”,1944年尼赫鲁写下《印度的发现》,他在书中说道:“在将来,太平洋才是世界的神经中枢,全世界都将由亚洲的未来决定,而亚洲的未来将由印度的未来决定。”

这些话充分地展现了尼赫鲁的政治野心,他想要将印度打造成世界强国,这是他的印度梦。可要实现这个梦想,要么像英国、美国那样领导工业革命完成资本积累,要么像新中国那样,国家彻底改革,资源重新分配。

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印度是没有那个资本去领导了。印度分而建国的历史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像中国这样经历资源再分配,所以印度想要大国崛起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走上都外侵略。

不过在二战雅尔塔体系下,大规模的侵略他国是决不允许的,所以尼赫鲁也不能明目张胆的挑战权威,只能用小动作去侵占他国。当印度被美苏两国青睐时,尼赫鲁的野心也越发膨胀,控制锡金(1974年9月吞并锡金)、不丹、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印度在侵略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印度成为南亚霸主后,它需要一个目标来为印度国民和政府提供扩张侵略的动力和决心。而在印度的北方,出现了一个统一、强大的新中国,这对印度来说是决不允许出现的。欲成为世界强国,必要有安稳的环境,新中国的存在显然是印度大国梦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尼赫鲁为了能实现印度强国梦,他也在极力地为印度捞取政治资本。在1958年以后,中国成为了印度最好的踏脚石,这也能解释为何在1958年前中印边境无事发生。来到1962年时,印度已经被美苏两国培养成了“巨人”,此时的中国刚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元气大伤,边境问题根本无暇顾及。

在印度这个“巨人”面前,中国就像一个瘦弱的矮子,尼赫鲁完全有信心能在中印战争中赢下来。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战争,毕竟在他的认知里这是完全合理又有把握的事情,只不过是他太小看中国人了。

有很多人说,1962年的中印战争是印度赌国运的战争。对于这个说法我并不认同,我认为印度几乎是不存在国运的,只是尼赫鲁将印度吹得太高了,所有很多人认为印度在这场战争失败后一蹶不振了。之所以有人说这场战争是印度的国运之战,那是因为印度一直在以对外侵略的方法消除国家内部的矛盾。

为何2020年6月15日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爆发,那是因为印度国内在2018年就已经爆发了农民抗议暴力事件,这次冲突与1962年的那场战争如出一辙。印度需要一个宣泄点,那就是中国。所以在国际局势和印度国内形势的双重影响下,印度必须要与中国打一架。

本文由历史老炮原创,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知识。

参考资料:中印边境战争起因剖析 刘颖玮

试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关系恶化的原因——中印边界战争40周年回顾 康民军

透析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政治战本质 ,赵力兵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