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冬虫夏草的根部,在虫草专业术语里面叫“草头”或“子座”,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冬虫夏草的子座,正宗玉树冬虫夏草的子座如下图: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冬虫夏草的特征细节,如下图:
在购买冬虫夏草的时候,一定要对照上面的细节特征,现在市场上假虫草很多,避免上当受骗!
冬虫夏草传统的错误认知
传统认为虫草的营养在虫子,虫肥大、草头短、色黄的为上等草。认为营养在虫体,所以断草的虫子部分价格比断草的草头价格要高很多。
其实这种认知严重错误,而且误信这种传言,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冬虫夏草根部可以吃,并且一定要吃
“冬虫”与“夏草”,一个性热,一个性寒,单吃一种吃多了都容易出问题。有些人觉得太补,可能就是只吃虫体的原因。两者同时进食,则正好性温。是一种难得的中性药材。所以要让冬虫夏草发挥更大的价值,又不至于过补上火,尽量整条虫草完整的吃。
这也是为什么断草的药用价值要低一些,毕竟无法保证冬虫夏草的完整性,特别是那些只有虫体或者只有草头的断草,我们更是不能要。
相信这篇文章对您的虫草认知有所帮助,以上是根据玉树地区藏民虫草知识归纳,如果需要海拔4500米以上玉树虫草,并对玉树虫草知识(吃法、功效、识别,产地价格)
结尾感悟:“怀才就象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人,切莫自以为是,地球离开了谁都会转,古往今来,恃才放肆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所以,即便再能干,也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做好自己的事情,是金子总会发光。
一相同规格的冬虫夏草为什么子座短的要比子座长的的贵呢,大家都知道冬虫夏草它既是虫体也是植物,由虫体与子座两部分组成,“子座”是虫草行业内的术语,因子座从虫体头部长出来像一根草,故又俗称草头或草把子,冬虫夏草是越大品质越好,相应的价也越高,但是这个越大是只针对虫体部分,并不针对子座,其实相同规格虫草子座短的要比子座长的价更高,其原因有如下三条:
1、虫体是冬虫夏草的主体部分,大部分有效成分都蕴藏在虫体部分,而子座所含有效成分的密度低于虫体,药用价值要比虫体部分低,且草把子的生长必须依靠吸收虫体的营养,子座生长越旺盛、重量越大,虫体重量减少得越多,重量就越轻,子座生长不旺盛、重量较小,虫体重量减少得越少,重量就越重,因此冬虫夏草虫体与子座的重量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 2、冬虫夏草的价与其外观有关,草头越长的虫草饱满度会越差,如有的虫草虫体部分看起来会有点瘪,或者很多虫草虫体捏起来觉得很软、不硬实,感觉里面没多少东西,外观出现的瘕疵也会越多,如黑点、黑斑,而草头短的虫草这些问题出现的概率较低,外观看起来会更好,价自然会更高; 3、人的审美观决定了短子座的虫草价会更高,审美观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看待事物外表的习惯,冬虫夏草的虫体粗长、子座短小最符合人的审美观,如果子座长短超过虫体其外观看起来就不那么美貌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人们为了追求心中美的东西,自然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咯。 冬虫夏草的子座为什么长了之后其外观看上去也不美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草把子越长它本身的营养价值就随之流失掉了,就好比地里长的萝卜,时间长了之后不去采挖里面就会空心,相应的虫草也是一样的性质
将一个有趣的网络金句,用优雅的古风说出来,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随便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网络金句:别睡了,起来嗨;如果用古风来说,就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网络金句:也是醉了;如果用古风来说,就是: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网络金句:重要的事说三遍;如果用古风来说,就是: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这些都是古风文言文最简单的用法。但有些网络金句,却需要用一整首诗来诠释,比如本期小美要和大家说的这首流传了2000多年的情诗,它对应的是哪个金句呢?大家先来看诗: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读完这首《诗经》中的经典,大家应该能想到,其实它翻译过来就是很多人时常挂在嘴边的:“我已长发及腰,你为何还不来娶?”“长发及腰”其实并不是说自己真的头发有多长,而是指时间之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首诗确实是这个意思。
全诗塑造了一个相思入骨的女主人公形象。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古人都是含蓄的,特别对爱情,女子应该是很低调的。但通过这首2000多年前的诗作,我们就能看出来,古代女子对爱情的直接一点也不输给今人。
诗分为三小节,第一节由“青青子衿”起句。对于这一句中的“子衿”是什么,很多人或许不太理解。其实所谓“衿”指的就是衣领,而“子”是对古代男子的称呼,所以“子衿”指的就是女主人公心上人的衣领。
在先秦文学中,“青青”并不是指青绿色,而是指青黑色。由衣领起句,道出女主人公的悠悠相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指的是:就算我没去找过你,你就不知道给我传信来吗。诗中有埋怨,更有一片痴情。
第二节,“青青子佩”指的是黑色的佩带,由此起兴发出“我不去找你,你就不能来找我吗”的感慨。最后一节,女主人公在城楼上张望 ,感叹一日不见就像三月那么长。
第三节,这首诗写得很有水平,语言上有浓浓的民歌风味,生动有趣。两个起兴的运用,也让全诗很有意境。但有另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家长,这个问题就是:“子衿”真的不能当男娃的名字吗?
用《诗经》中的诗句给孩子取名,是很多家长的做法。一般来说,大家都说女生用《诗经》,男孩起名用《楚辞》。这主要是因为《诗经》中的作品多数较柔美,而《楚辞》则写得更为大气。而想给男孩取名叫“子衿”的家长,很多就有三个顾虑:
首先,“子衿”是不是更适合女孩?显然不是这样,“子”在古代一般指的就是男孩,从这首诗来看指的也是男子,反而给女孩取这个名字有些不伦不类了。
其次,既然“子衿”的意思指的是衣领,给孩子取这个名字会不会有些儿太小气了。《诗经》只是用衣领起兴,以此来指代心上人,这种写作手法是很常见的,所以并不存在小不小气的问题。
最后,这首诗中女主人公一直没等来的男子,是否是个负心之人?从诗的大意来看,女主人公确实对对方心有埋怨,但是在怨中更多的是痴情,这种相思就是爱情中的一段插曲,从全诗来看并不能判断男子的人品如何。事实上,“子”在古代多数时候都是形容品行美好的男生。而且后来曹操在《短歌行》一诗中,也用过这个句子,用“青青子衿”比喻贤才。所以家长不用有这个顾虑。
综上,“子衿”用来做男娃的名字,没什么大问题。不过现在取类似的名字越来越多了,也就达不到新颖的效果了,这一点才是家长们该思考的。
诵诗:《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②我心。纵我不往,子宁③不嗣音④?
青青子佩⑤,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⑥,在城阙⑦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服的胸前部分。 ②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③宁(nìnɡ):岂,难道。 ④嗣音:保持音信。 嗣(sì):接续,继续。 ⑤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⑥挑(t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⑦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几个月那么长!
【赏析】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〇 日就月将:诵诗两遍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国风·郑风·子衿》
看见青衫,总会联想到读书人。年轻的学子背着半人高的行囊,那时的交通工具,无外乎马匹车辆,家境差些的,只能苦了一双脚,道正应了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知为何我总是偏爱《诗经》风的部分,觉得里面的主人公真实又可爱,高兴便是高兴,生气就是生气,毫不做作,难怪孔老夫子都要赞上一句:“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这首《子衿》应该是最早的一首为读书的游子所写的诗吧。年方二八的姑娘,站在高耸的城阙上,目送他外出求学,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望那身青衣,青衫磊落,随风轻摆,悠荡我心,望着他消失的方向,他的背影如玉如山。
站在城头的姑娘,天天盼夜夜盼,看着鸿雁来去,双鲤迢迢,始终没有心爱男子的消息。等待,有时候最是折磨人的,相隔一方,又不能时时去见你,时间久了,万一生出了嫌隙可如何是好?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我是多么的思念你啊?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从此不与我通信?
年轻的姑娘发了问,莫非在外你已另有心上人?又或许只是路远山高,音信难通?
喜欢只是一瞬间的感觉,而爱是一辈子的事,
会随着时间流逝冲淡,爱却会随着时间酝酿成一壶甘冽的美酒。
世上会有多少种纯粹不含杂质的感情?友情亦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神鬼莫测,有时读诗亦是观人。
思绪飘忽回到了盛唐,不禁想到了李白的《长干行》,诗中的男女从小相识结为夫妻,浓情惬意的缠绵仍抵不过现实的摧残,生计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为了养家男人不得不外出经商,女子每天翘首以盼,当初分离的相思没有了,女人开始胆战心惊,每天站在山坡上一遍又一遍地询问着,你为什么还不回来?当初的天真烂漫没了,活脱脱成了怨妇!
心疑则生鬼,当女子抱着怀疑的眼光去审视自己所爱之人的时候,虽然彼此没说伤人的话,实际上他们的感情已然出现了微不足道的裂缝,只要顺着这道裂缝趁虚而入,恐怕等待女子的,将是无休无止的冷战或争吵吧?
你怎么知道他赚了钱就一定会去章台抱红买醉,而不是披星戴月地走在回家的路途上吗?你在临风洒泪哀怨他不早早回家的时候,怎不知他也在归家途中对月长吁?
人事抵不过岁月的沧海桑田,恒古不变恐怕唯相思一二事罢了!《子衿》里的女子,握着他临走时送给她佩带,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女子矜持不语,痴怨男子为何不能主动些?
那不解风情的男子啊,你可知道那姑娘一日不见你,如隔三秋?
除去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外,《子衿》的产生有其固定的历史背景。《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盛世鸿儒孔颖达对此也有着其自圆其说的一套言论,他说:“达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
只不过从《子衿》中,我一点郑国衰乱的痕迹都没有看到罢了。读诗观史,有太多不可测之事,是什么原因让年轻的学子远离家乡,真的是因为自己的国家不修缮学校所致么?
外出求学,放在现在来说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古代更是司空见惯,孔子那三千弟子,难道是孔老夫子一个个找来的?
当然不可能!其实在春秋战国,游学士子们外出求学找工作,是在正常不过事情,就连公子王孙都不能排除在外,比如卫国公族公孙鞅,俗称商鞅,入秦变法十年,秦国气象为之大变。
话再说回孔颖达本身,他的传奇经历也够说书人,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他字冲远(一作仲达、冲澹),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是孔安之子、孔硕之孙、孔霸的第19世孙、孔延年的第20世孙、孔子的第31世孙,更是唐朝著名的经学家,著名的《五经正义》正是出在他的笔下。
这位老先生的一生当真传奇,光国籍就换了四个。他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年初,被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隋朝灭亡后,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不过经历四朝的好处就是,知识阅历丰富,有令人为之称道的见解,因此他融合了南北经学家的观点,也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集大成者。
我不知道为什么到后来,《诗经》会被注解的乱七八糟,‘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方式,不仅坑害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把《诗经》最初的本意曲解了,《诗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真、它的纯、它的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清新味道。
手指轻触泛黄的书简,口里喃喃吟诵来自三千年前的情感,仿佛一朵洁白的莲花,那么纯粹干净,无暇纯美。
苦苦等待的姑娘啊,还在城头来来回回的踱步,风吹起姑娘的裙带,吹乱了姑娘的心。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无论你去到哪里,记得,我都在你身边,水是眼,山是眉。
如今,我再路过那一座座高耸的城墙,我总会看到夕阳下有一位女子,站在城墙边,彳亍凝望翘首以盼,那还未归来的游子。
再一眨眼,难觅芳踪,睁眼忽瞥见,手里的《诗经》正翻到《子衿》这一页。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