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和丈夫唐高宗的合葬墓。
100年前照片《拍摄于1922年》
修建后的样子
1914年法国人谢阁兰对中国陕西地区考察,尤其对乾陵调查拍照:
100年前乾陵周边的样子
100年前石像
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这所陵墓先后成为17个盗墓团伙的作案目标,可每当他们准备下手,不是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就是盗墓者吐血而亡,似乎在冥冥之中有神灵在庇佑,看来这座陵墓连老天爷都这么给面子。
90年代的报纸
俗话说,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
在关中平原,有七十二座帝王陵分布于渭河两岸,连同数量众多的高等级陪葬墓,犹如大大小小的金字塔一般,星罗棋布,蔚为壮观,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东方帝王谷。
今天就让我们详细认识一下乾陵:首先声明,本文所有的资料都是经过大量的史书,纪录片的浏览之后总结的,不存在瞎编之言。谨记:给自己10分钟时间,死死撑住,看完全文,对历史上的武则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往下看:
1.乾陵究竟被盗吗?
2.武则天的“无字碑”真的没有字吗?
3.61尊“无头”蕃臣像到底怎么丢了头的?
乾陵之名来源于唐高宗的名号。高宗被称为天皇大帝,乾为天,所以其陵为乾陵。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北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陵园气势恢宏,占地面积达240万平方米,作为参考,“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占地面积只有12万平方米,由此看来,乾陵可以说是陵墓中的“豪宅”。
不仅占地面积大,乾陵的制造工艺也很精巧,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在唐朝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后人评价说:“开元之盛,汉宋莫及。”唐太宗时期的昭陵为了彰显大唐王朝的强势国力,采用了汉代初见雏形的陵墓设计理念,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先河,而唐高宗时期则在此基础上将乾陵进一步改良,使陵园布局更为合理。
以山为陵顾名思义就是其中的每一座陵墓都以山体为墓室,从山的半山腰位置向山里挖,挖出一个地宫,而之外的山丘则都充当为这座陵墓的天然屏障,山包括陵,陵在山里,以山为阙,合二为一。这种陵墓建造方式利用了自然山体,不仅符合帝王雄伟的气派,还可以提高墓葬的安全性。
100年前
而关于乾陵的选址也有许多传说,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当年武则天在唐高宗死后准备为其寻找合适的墓址,便在全国求才,通过层层筛选找到了两位声名显赫的风水师,进行实地考察,为皇帝陵墓选址。其中一位是星象家袁天罡,还有一位是在阴阳和天文历法方面颇有建树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考察黄河两岸之后,觉得都不符合帝王之冢的标准,直到走到关中发现一块宝地紫气自来与北斗星座相交,这处便是梁山。而李淳风则从另一个方向出发,顺渭水东流而下,走到梁山之时发现这座山形状像一位少妇沉睡着,是阴阳交合之处,武则天听说两人考察所为同一方位,风水宝地选址甚至都一致,大喜过望,大手一挥下令直接开工,修成了乾陵。
该陵墓有四面大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
梁山共有三座山峰,其中最高峻的北峰是乾陵坐落之处。北峰前山的东西两峰依照其形状取名为“乳峰”,沿着两峰中间的司马道一直向前,来到朱雀门,唐高宗和武则天夫妻墓碑所在之处。
一块是武则天亲自编撰五千字,儿子唐中宗李显手书的歌颂唐高宗伟业、文治武功的述圣纪碑。而这也是中国历史第一次为帝王的陵墓树立功德碑,这块碑的建成开创了新的墓葬传统。而另一块就是大名鼎鼎的无字碑。无字碑用一块完整的巨石做成,重达98.8吨,有一种自然且天成的美感。无字碑虽然无字,但其碑上精美绝伦的雕刻无疑彰显了主人的尊贵身份。
100年拍摄的无字碑
碑身共有九条螭龙,故而又被称为九龙碑。碑身两侧还各有一条欲将腾飞的巨龙,而正面的狮马相斗图也是栩栩如生。而没有方便运输工具的唐朝究竟是如何将近一百吨的石碑完好无损地运到深山里,而这个“大块头”又是怎么立起来的也成了无字碑身上的众多谜团之一。而对于武则天为什么立此无字碑,古往今来猜测不断。
有的说是因为武则天自己觉得一生杀伐决断、罪孽深重,死后还为自己歌功颂德感觉良心不安;还有人认为恰恰相反,武则天对自己一生的功绩非常满意,觉得区区一块碑写不下她建立的丰功伟业;而最得到大家认可的是武则天知道自己虽然开创先河但是也违背祖制,自己无法评价,所以留给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
而在经过后世的考古之后,学者们发现无字碑上其实有三千多个已经刻好的格子,而且并不是后人所刻。也就是说有可能其实武则天已经写好了自己的碑文,但是儿子李显出于一些原因并没有按母亲写的去刻。其实现在的无字碑也已经不是无字碑,有许多来此游览的人用不同的字体刻下了不同的评说,这块碑也体现了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
在朱雀门外还有61尊“无头”蕃臣像,似乎可以通过这些看到当年大唐万国来朝的恢弘景象。至于为什么头都被砍掉,传说有一个外国人来此游览,看到自己国家的人竟然为中国的皇帝守护陵墓,觉得十分伤自尊,又不好直接破坏,他灵机一动,每天半夜在附近农民家的菜地里搞破坏,并哄骗农民是这些蕃臣像在偷偷使坏,当时还没有什么破坏文物的概念,当地农民听说了一怒之下就把群臣的脑袋都砍了下来,也有人说是因为明朝时期发生地震,而梁山位于震中,雕像的头部因此受到了损坏,但看断裂处如此平整,更像是人为所致
。
除此之外,乾陵周边还修建了大大小小十七座太子、公主或者近臣的陪葬墓。但除了乾陵之外,其他陵墓都没有逃过被盗墓贼光顾的命运。从五代到,大大小小的盗墓贼都曾尝试着进入乾陵,但是他们甚至“输在了起跑线”,都连墓道口都没有找到,不仅如此,封闭墓门的石条也运用了很多“黑科技”,先用石条封闭起来,并在石条上面穿孔,然后用燕尾铁连接起来,再用铁水浇筑,融化之后便连在一起,使乾陵固若金汤。
墓道口
再加上反常的自然天气让心虚的盗墓贼们惶恐不安,最后没有一个人成功得手。直到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在炸石头时才无意间发现了墓道口,但因为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不过关,始终没有对乾陵进行大规模的发掘,使乾陵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今天。
而通过大量的考古研究,史学家对乾陵地宫的概况做出了一定的推断。墓道近百米长、约4米宽、数10米深、呈斜坡形,一直向前走到了一道汉白玉石门前,虽不如唐宫大门大,但至少也有五米高。门上也雕刻着华美的图案,虽有百吨之重,但打开关闭没有任何难度。为了将盗墓者拒之门外,门后还藏着陷阱和暗器。为了显示大唐国力之盛,墓道里洒满了钱币,两边则镶嵌着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画作。
来到地宫主体部分,只见前后左右四个墓室。后墓室底方顶园,最为华贵,其中放置着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尸体。而棺椁也很有讲究,有可能是和田玉制作而成,而两者所穿之衣,所戴之物不仅有利于尸体的长时间存放,也价值连城。
武则天在世时很喜欢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说不定也在此陪葬,而唐代著名史学家吴兢所著的《武则天实录》一书,也可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空前绝后的女皇到底是什么样。当然,这一切都基于推断和想象,而乾陵到底有什么、是什么结构,还要等到乾陵真正被开发挖掘的那一天才能下定论。
前人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大量的金银财宝、物质财富,更是我们的祖先在实践中得出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更应该通过对墓葬的研究得出的历史结论来继续引导当今的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码字不易,费时费力。还请花一秒钟点个赞,真诚感谢大家。
武则天陵墓是武后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外形极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而今却早已被挖心注水、斩翅钉尾,这是为什么?
关于武则天选定陵墓的事,是武则天命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去办。袁天罡和李淳风接旨后,都分别沿着渭水东行寻找宝地。
秦川大地上有一座奇特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躺卧在地,这少妇五官齐全,身体特征活灵活现,中间还有一淙清泉在悠悠流淌。
李淳风见状,摆出八卦,拔出发针,在地形阴阳二鱼相交处扎进土里做标志。
而袁天罡找到自己心仪的位置,也找准方位,摸出铜钱摆上,盖上浮土,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后来武则天亲自去确认,竟发现李淳风的发针正正地插在袁天罡的铜钱里。原来两位先天八卦大家都选定了这同一片地方。
乾陵应当是唐十八陵里唯一历经千年没被偷盗的一处,不得不说袁李二人果真名不虚传。
而乾陵还有一处奇特,即无头石像。
民间传说这石像群原本都是完整的,立的是万国来朝,诸国名人立在这里给武后见礼。
明朝时一位外国大使来这里,看到自己国家受人尊敬的人在这给武后守陵,觉得有损国格。又怕直接说出来达不到目的,还会遭到百姓反对。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每天晚上来这里糟践百姓的作物,后传播谣言说是这些石像夜晚所为,只要把它们毁掉,庄稼就可以保住。
听信谣言的百姓果然把这些石像的头都砍掉了,于是形成了现在的无头石像群。
而我们听过甚嚣尘上的,针对武后,不让女帝真凤起飞的现象延续下去,因此对乾陵凤凰的“挖心注水”“斩翅钉尾”之说。
据说武后陵墓俯瞰是一只凤凰起飞的景象,而如今凤心被挖,注满水,翅膀和尾巴都有大路隔开,就像斩断了翅膀,钉住了尾巴,时刻防止真凤起飞。
但这些推测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在互联网有诸多猜测。阴谋论随处可见,这里不再过多赘述。
只是从这张流传甚广的图片上隐约可以分辨,“挖心注水”是指那一带有个人工水库,而这原本也是为居民企业供水的利民工程。
历史上乾陵曾被盯上无数次,最后都幸免于难,传说唐末黄巢发动40万大众都没有挖到乾陵,也算天佑了。
那么现在国家为什么不发掘这个“至少有500吨”宝藏的帝陵呢?
这是因为考古的目的不是挖宝,而是保护文物,目前我们还不能保证把千年前的文物毫发无损地完整保存,那么暂且不动就是最好的选择。
千古第一女帝至今仍长眠于此,对比她的精彩人生,乾陵实在不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感谢观看,关注我,奇闻异事、都市传说,每天更新。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多年以来,大部分国人都习惯了土葬,因为农耕文明时期,人民普遍信仰土地,认为一切生命的诞生和孕育都离不开土地,人死后也应当“入土为安”。
土葬是人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尘归尘,土归土”——从大地上诞生,死后就应该回归大地。
对于土葬的规矩、习俗也是有着一整套的礼仪规范的。
古代的帝王也有着同样的想法,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皇帝和贵族们都喜欢在生前建好陵墓,等死后下葬了,再让后人将陵墓封起来。
这就导致盗墓贼这种职业在我国盛行了几千年,不过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文物,供人研究、了解那一段历史。
因此,每有一次新发现的陵墓被挖掘,都能让我们的历史资料更加丰富。
但是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的女皇帝——武则天的陵墓被发现后,居然被周总理下令10年不挖,这是为什么呢?
令人痛惜的十三陵定陵发掘在研究明朝历史,资料不够的情况下,吴晗联合了郭沫若等学者,向政府申请发掘明十三陵,很快便获得了政府的批准。
1965年5月,定陵宝城上的墙砖忽然出现了塌陷裂缝,专家学者们就将定陵作为明十三陵挖掘的第一个陵墓,而幸运的是,在仅仅挖掘了1米左右,就发现了地宫的隧道门。
隧道中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有了明确的指向,定陵的挖掘更加顺利了。
仅仅一年的时间,地宫的入口就被挖开了。
定陵中保存着非常完好的明朝各类文物和陪葬品,包括黄金、珠宝、玉石、瓷器、珍贵的丝织品、名家字画、金丝楠木棺椁等,件件价值连城,件件都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
可是在地宫大门打开的那一瞬间,外界的空气进入陵墓,大量的丝织品、字画等,迅速产生了化学反应,变黑腐化,一瞬间就损失掉了,令人心痛。
由于当时的挖掘并不是像现在,全权由考古的工作人员挖掘的。
当时为了尽快开启定陵,考古队就雇佣了一大批当地的农民工进行挖掘,以至于在地宫门打开后,大家一见这堆满的金银财宝,便一哄而上……
他们不知道这些宝贝的价值,只知道能卖钱,贪财的心念驱使下,他们上前哄抢宝贝,并将万历皇帝和皇后的棺椁拉到了陵墓外,将棺椁劈了当柴烧,尸身曝尸荒野。
最让人生气的是,郭沫若这个发起者、专家,竟然在不带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裸手去拿文物。
这些被埋藏了几百年的文物,都非常的脆弱,有的甚至一碰就碎,更别提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摧残。
于是地宫中3000多件珍贵的宝物没多久就损毁大半,就连本来可以保存得很好,很有研究价值的万历皇帝的龙袍也损毁大半,完全没办法用来研究了。
然而,这些损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甚至就连好不容易取出的文物,都只是放置在简陋的仓库中,没有得到很好地保存。
当初开挖定陵就是为了研究明朝的历史,但是这次的开挖,对于明朝历史的研究虽然推进了一点,但是一对比损毁的文物,这点推进几乎不值一提。
本应成果斐然的考古活动,现在却成为了考古界的浩劫,而郭沫若等人却不吸取教训,打算再挖长陵,并且很多学者都蠢蠢欲动,想要挖掘已经探知的各代的陵墓。
见势不妙,考古学者夏鼐和郑振铎立即上书国务院,要求制止这股考古学界的歪风邪气。
很快,周总理直接做出了"十年不挖帝王陵"的批示,这不正常的挖掘之风才被压制了下来。
从未被盗的乾陵,墓道口建国才发现盗墓祖师爷黄巢,在唐朝末年起义时,曾组织了40万大军在梁山上寻找一处帝王墓——即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的墓道口,几乎将半座山都铲平了,仍旧没有找到墓道口,直到现在,还能看到当时他挖出来的40米深的大沟。
正准备转战其他的地方挖的时候,就听到周围传来很凄厉的哭声,又是大半夜的,那些人直接被吓破了胆,仓皇逃去,之后就没有再来挖过了。
五代时期,崇州节度使温韬也曾组织人手前来挖掘乾陵,根据记载,他每次挖乾陵的时候都会遇到狂风暴雨大作,一旦不挖了天气就变好了,这样往返3次,温韬心里都发毛了,就不敢再挖掘乾陵了。
时期,军阀孙连仲以保护陵墓为由,在乾陵附近扎营,并且又以演习为由,用火药炸了乾陵的很多地方,还将墓道的3层石板炸开了。
听说吧,正在他准备接着往下炸的时候,墓中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离得最近的7名士兵闻到烟雾就当场吐血死亡,就没有哪个士兵敢接近了,于是孙连仲的挖掘乾陵计划也失败了。
直到1958年,两个农民因为修路,在梁山坡上炸石头,无意间就发现了乾陵的墓道口,墓道口的模样和《旧唐书严善思传》中对乾陵的记载也相符: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
被发现的石板由好几层石条组成,专家预估每根石条约有2吨重,石条两端卡着铁栓板,石条的缝隙处浇筑着锡铁汁,形成了一个无缝的主体,要从墓道口进入,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了。
武则天墓三大谜团谜题一:王羲之的《兰亭序》陪藏乾陵
古代君王的陪葬品都非常的丰富,上到金银珠宝,下到绫罗绸缎、文玩字画都会有陪葬。
作为盛唐第一位女皇,武则天的陪葬品也一定非常的丰厚,据传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本就随着武则天下葬了,乾陵周围一带的民间传说也是这样说的。
这也引得众多书法家和收藏家对武则天墓更加好奇,一直想要探寻其中,但由于乾陵被保护的很好,不允许挖掘,这个秘密就一直没有被揭开。
谜题二:乾陵藏宝500吨
乾陵藏宝500吨是一位对乾陵进行长期研究的作家提出的,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
乾陵中埋着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当时在埋葬李治的时候,全国财政的三分之一都换成了随葬品进行陪葬,等到武则天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又将财政的三分之一换成随葬品进行陪葬,这些都进了乾陵。
唐朝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都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陪葬的东西也一定都是当时最珍贵的,两位皇帝所喜欢的东西,再加上墓葬中的壁画、石刻之类的,确实又可能达到500吨。
不过文物用吨来计数是不可能的,大多都是用件来计数的。
谜题三:乾陵前的61尊无头石像为哪般
陵墓前的朱雀门外分布着61座无首石像——大小与真人相差无几,服饰各异,背后都有刻字,写了石像所在地区、姓名及官职,就是“六十一藩臣像”,只是无首看上去有些诡异。
有人说,这些石像是参加过高宗葬礼的来自各地的61位使者,也有人说这是已经归降的各族的酋长,将他们的石像放置在这里,就是为了向世人展示唐朝皇帝的功绩。
其实,石像无头的秘密早已被揭开,是因为常年的风吹日晒,导致石像脖颈处断裂,丢失的头也在附近的土中挖出,但是石像为何会立在这里,他们是谁,估计只有打开乾陵才能得知了。
不能把好事做完既然乾陵可能有着这么多的文物,难么研究价值简直难以估量,一旦挖掘了乾陵,说不定这些困扰了人们的千古谜题就能瞬间揭开,对于我国历史学家们研究唐朝以前的历史也一定会有很大的突破。
并且现在距离周总理所说的“十年不挖帝王陵"已经过了很久,但是政府仍旧不允许开挖,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就是钱不够。
一开始是新中国刚成立,资金紧缺,武则天墓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盛唐文化经济历史最重要的陵墓,没有足够的金钱是无法进行挖掘立项的。
之后1997年也有人提出要开挖武则天墓,但当时仅有5万元的款项,根本无法进行挖掘。
到了现在,虽然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GDP也增加了很多,和新中国刚成立时经济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但是对于武则天墓的开发依旧没有提上日程,钱依旧是一个大问题。
因为武则天墓到底需要挖多深,在打开墓门时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以及打开后第一时间保护墓葬内的文物这些都是要花钱的,而这些就像个无底洞,难以预计将会花费多少。
而我国除了考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钱,就算是考古,对于那些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的墓葬,开发成本较低,也更加急需开挖,于是完好的墓葬挖掘只能往后推了。
其次就是人才支持不够。
挖掘陵墓是一项技术活,可不是像盗墓贼一样,直接炸开一个口子,把东西拿出来就完了。
文物的挖掘、复原、修复可不简单,这都是需要纯人力耗费大量的时间一点点的去做的。
而思想的局限性,让我国古代很多技术都是师傅口耳面授,还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导致很多传统的技术已经失传。
很多传统技术有着很强的保密性,每代就那么几个传人,这些人根本就不够用,还不能很好的普及开来。
这就造成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缺失,就连现在挖掘出来的很多文物需要修复复原的,都要看文物的具体情况,排队等着,有哪里能抽出大量的人手去开挖新的陵墓呢?
现在虽然已经在大力培养很多考古的人才了,但是也是杯水车薪,好的人才哪有这么快就能培养出来的,就算是培养了一段时间能够正常进行工作,那也只能从事简单基础的,高深的还需要时间来慢慢学啊。
而且我国那么多的陵墓,每个朝代少的也有几十座,多的也有上百座,每一个陵墓一旦开挖,至少也要抽调几十上百个经验丰富的专家才能勉强开挖,这人再一分,哪还有更多的人手来开挖乾陵呢?
最后就是文物保护技术不到位了。
文物挖掘出来之后,修复和保存就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有专家说:“要是保存技术不过关,还不如让文物继续尘封地下,还能保存完好”。
为了避免重现定陵的悲剧,我国的专家们还曾组织前往埃及去取经学习,但是因为保存不当致使文物损坏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到如今也依旧是我们没有攻克下来的难关。
当时周总理也是考虑到现在的技术各方面问题,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虽然有一部分文物长期在地下也确实会受损,不如早早挖掘出来会好一点,但是也还有很大一部分早挖掘就相当于早破坏了。
要是像石雕、陶器、瓷器等,就算花纹不清晰或者碎了,还能补一下,但要是字画、织物这样的,一旦遇到外界空气直接变成碎渣或者发生化学反应,那可就是连抢救都抢救不了啊。
所以,才有了周总理说的“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当我们的一切技术和人才都到位了之后,就是我们再次见证盛唐瑰宝的那天,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吧。
陪葬墓开放目睹盛唐风采乾陵虽然没有被盗被挖掘,但是乾陵旁边的陪葬墓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像懿德太子墓,就被盗墓贼多次光顾,不过等考古工作人员挖掘的时候,还是挖出了1000多件文物。
懿德太子墓的墓主人是武则天的孙子,唐中宗李显的儿子李重润,从他的墓中都能挖出这么多的文物,还是被盗墓贼光顾过的,推断一下就能知道武则天墓,会有多少文物了。
而因为懿德太子墓被盗过,不管是资金还是技术是否能到位,都必须进行挖掘了,毕竟被盗过的墓要是还这样放着,里面的文物暂且不说会不会再被偷走,要是放着不管,没有很好的保护起来,那这些文物要不了多久也会消失了。
这就是抢救性挖掘,为的是能在最大程度上保存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1978年乾陵博物馆竣工之后,就对外开放旅游了,为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了解我国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时期的辉煌,感受一下盛唐的风貌和繁盛。
乾陵博物馆自从开放了之后,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满为患,博物馆的开放既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也为当地的政府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当然,也无疑为后世对乾陵的正式挖掘,作了很好的“铺垫”工作。
现阶段我国的考古技术虽然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离真正的保存好这些珍贵而脆弱的文物还是有段距离的,没有开挖,没有被盗的陵墓就先暂时搁置吧,先把那些开挖过的、被盗过的陵墓先研究好、保护好。
等到我们的挖掘技术和保存技术足够好了之后,再将这些埋藏千年的陵墓打开,到时候再让人们彻底了解那时候的社会风貌吧。
参考文献:
《乾陵为何"留待后人》人民网
《旧唐书·严善思传》
《挖,还是不挖——发掘武则天之墓争议追踪》解放日报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