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彝族的人口共有8714393人。现在的彝族主要集中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的高原或沿海边以及重庆。其中以云南彝族人口最多,每100个彝族人有一半以上世居云南。
彝族还是个“跨国型”民族,东南亚地区老挝、缅甸、越南等几乎都有彝族人,数量也不算少。
早在四千多年前彝族人主要居住在滇池和邛都,在公元三百年后彝族人逐渐从这两个区域向云南的南部和东北部、贵州和广西的西北部,彝族在黔东南地区开始扩大人口范围。
对于彝族的来源学界有着不同的意见 ,一般分为两说,一是多元说,一是北方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易谋远,曾经讨论了彝族古代文明起源的问题,他认为彝族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属于中国北方古戎狄部的昆夷之苗裔。
昆夷希慕遮的第二十九世裔孙武洛撮,为当时彝族部落的首领,在武洛撮的统治下,彝族出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阶级分化,奴隶社会逐渐萌芽。而到希慕遮第三十一世裔孙笃慕时,彝族建立了以笃慕为首的本民族统一,也就是蜀国。易谋远认为武洛撮是蚕丛,笃慕为杜宇。进入文明社会的彝族逐渐从狩猎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生产力和人口的发展时彝族在成都平原有了根基。
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古彝文的刻划陶文,其年代上限在战国中期以前,由此可以证明彝族早在战国中期以前就已生活在今云贵川三省的交界地区,即古之南中的地域内。
由于东南部多高原、丘陵,地理单元相对封闭,各地彝族的统治者也并不唯一。汉时原滇国被设为益州郡,彝族人由滇王统治。大约在唐中期时,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曾经出现了6个地方,史称“六诏”。至元朝时,彝族所在的大部分地区归元朝统治。明朝时,中央在彝族地区兼设流官、土流兼治和土官三种官职,政策的改变为彝族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清朝实施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彝族地区的直接统治,直接巩固了清王朝的。
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过年时间,彝族的年是每年农历十月,2018年为11月20至26日,彝族年时间的制定也是依据彝族的历法,一个月有36天,一年有10个月,与我们现使用的历法不同,也没有大月、小月之分。除了彝族新年,火把节也是彝族隆重的节日,火把节的目的是期望庄稼丰收,通过点燃火把驱退蝗虫病灾,而农历十月的彝族年正好是粮食丰收的时节,因此,这两个节日在彝族文化中非常重要。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投稿 / 认识民俗君,请加微信:beijingminsu
右上角+关注,北京民俗专注民俗文化类内容
彝族新年,这些风俗你知道吗?
彝族的新年进入倒计时了这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节日,
在2010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知道彝族新年的风俗吗?
准备年货和节日用的柴草准备,打扫卫生,干净清爽迎新年。
年货里最讲究的就是年猪了,过年猪的大小、肥瘦,被视为是否富有和勤劳的标志。彝族年猪的喂养大多同牛羊一起赶上山去放养,若过年猪肥大,不仅可以得到众人赞扬,并且传说可保祖先“过”个好年,祖先便也会保佑儿孙幸福。
彝族年要过三天,彝语称第一天为“库施”、第二天为“多博”、第三天为“博基”。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杀过年猪、祭祀祖先和吃年饭。杀年猪是有一套规矩的,由村寨里的小伙子们从最年长或辈分最大的家里开始杀过年猪,依辈分排下来。若村寨里住有“毕摩”或“苏尼”,要先杀他们家的过年猪,然后再按辈分排列杀猪次序。
年饭主要有酒、坨坨肉、荞粑和大米饭。肉和米饭煮好后,照例先祭献祖先,然后全家围坐在火塘旁,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吃年饭。过年三天里,无论是主人家还是来客都可随时食用桌上的饭菜,不拘礼节,彝族谚语说:“过年三天没有吃错的,结婚三天没有说错的。”
过年期间,火塘里不能熄火,要用粗大的柴根烧着,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有吃有喝,沉浸在欢乐、愉快的节日气氛之中。
第二天主要是耍新年。其玩法别开生面,各有情趣。清早,姑娘和小伙们就各自起来,不声不响地背着水桶到河边、泉水边去背水,或去别人地里“偷”些青菜、圆根回来,不能让人察觉。在途中如遇到了彼此或听到了声响也各自装做不曾看见、听见。凉山彝族年的这种“偷”水或“偷”菜的风俗,按民间说法:新年的第二天,有水、菜悄悄地被“偷”进屋,意味着今后财源不断;另外这也是长辈们对后生的能力、胆量和智慧的探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玩法。
第三天,彝语称为“博基”,“博”义为“走、归”;“基”义为“款待”。意思是祖宗们回来和儿孙后代过完了年,这一天该送祖宗回去了。送走了祖先,人们带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和对祖先们的依恋惜别之情,送走了一个年节。
拜年彝语叫“纠姑”。这也是彝族年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不过凉山彝族拜年的时间,多在三天后进行。拜年是彝族年的最后项目,拜年时会给主人送上一块猪肉或半个猪头、酒和其他一些食品,互致问候。其中以媳妇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最为讲究。
彝族历来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彝族谚语说:“为人心坦荡,我友在四方”、“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过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顿饭,就不能招待客人。”
出发吧!找一处热闹喜庆的村寨
感受一下这些非遗风情
过一个被浓浓的民族习俗浸润的新年吧
彝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彝族的人口共有8714393人。现在的彝族主要集中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的高原或沿海边以及重庆。其中以云南彝族人口最多,每100个彝族人有一半以上世居云南。
彝族还是个“跨国型”民族,东南亚地区老挝、缅甸、越南等几乎都有彝族人,数量也不算少。
早在四千多年前彝族人主要居住在滇池和邛都,在公元三百年后彝族人逐渐从这两个区域向云南的南部和东北部、贵州和广西的西北部,彝族在黔东南地区开始扩大人口范围。
对于彝族的来源学界有着不同的意见 ,一般分为两说,一是多元说,一是北方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易谋远,曾经讨论了彝族古代文明起源的问题,他认为彝族是以黄帝为始祖的属于中国北方古戎狄部的昆夷之苗裔。
昆夷希慕遮的第二十九世裔孙武洛撮,为当时彝族部落的首领,在武洛撮的统治下,彝族出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阶级分化,奴隶社会逐渐萌芽。而到希慕遮第三十一世裔孙笃慕时,彝族建立了以笃慕为首的本民族统一,也就是蜀国。易谋远认为武洛撮是蚕丛,笃慕为杜宇。进入文明社会的彝族逐渐从狩猎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生产力和人口的发展时彝族在成都平原有了根基。
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古彝文的刻划陶文,其年代上限在战国中期以前,由此可以证明彝族早在战国中期以前就已生活在今云贵川三省的交界地区,即古之南中的地域内。
由于东南部多高原、丘陵,地理单元相对封闭,各地彝族的统治者也并不唯一。汉时原滇国被设为益州郡,彝族人由滇王统治。大约在唐中期时,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曾经出现了6个地方,史称“六诏”。至元朝时,彝族所在的大部分地区归元朝统治。明朝时,中央在彝族地区兼设流官、土流兼治和土官三种官职,政策的改变为彝族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清朝实施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彝族地区的直接统治,直接巩固了清王朝的。
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过年时间,彝族的年是每年农历十月,2018年为11月20至26日,彝族年时间的制定也是依据彝族的历法,一个月有36天,一年有10个月,与我们现使用的历法不同,也没有大月、小月之分。除了彝族新年,火把节也是彝族隆重的节日,火把节的目的是期望庄稼丰收,通过点燃火把驱退蝗虫病灾,而农历十月的彝族年正好是粮食丰收的时节,因此,这两个节日在彝族文化中非常重要。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投稿 / 认识民俗君,请加微信:beijingminsu
右上角+关注,北京民俗专注民俗文化类内容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