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古代的二十八星宿指的是什么(中国古代二十八星宿图)

发布时间:2023-09-17 19:00:56作者:落荒而逃来源:网友分享

中国古代二十八星宿图(我国古代二十八星宿)

中国古代二十八星宿图

       在漫长的天文观察和研究中,中国古人发现北斗七星具有观察方便、实用、准确的特点,逐渐根据其运动定位、四观,结合古人划分的二十八星形成了历法,一般称为北斗历法,让老黄历向您介绍,密切相关的二十八星和北斗历法。

       在浩瀚的宇宙天体中,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划分的二十八星宿,即:

       东方青龙七宿:角(蛟)、亢(龙)、地(浣)、房(兔)、心(狐)、尾(虎)、箕(豹);
       北玄武七宿:斗(谢)、牛(牛)、女(蝙蝠)、虚(鼠)、危(燕)、室(猪)、壁(虫);
       西方白虎七宿:奎(狼)、娄(狗)、胃(雉)、妲(鸡)、毕(鸟)、三(猿);
       南朱雀七宿:井(a)、鬼(羊)、柳(樟)、星(马)、张(鹿)、翼(蛇)、云(蚯蚓)。

       在漫长的仰望天文过程中,古圣先贤证实月亮每天从一夜移动到下一夜。镇星(即土星)每年从一夜移动到下一夜,太阳每年沿着28星宿转一周,大约13天。

       在古代,中国用28宿代表北斗七星斗柄的方向。·舜典称为以齐七政,即日月五星的运行周期由北斗七星确定。而《尚书》·尧典中所谓的分为四神,即古人所说的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一说法表明,6000年前,中国早期的星象形成了一个系统。

       北斗历法在中国古代曾经广泛流行,但并没有直接使用这个名字。《王冠子》中有一句话: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是用北斗历法来判断季节的。此外,北斗七星也用于夜间计时,每转30度为一小时。

       北斗星和北极星一起旋转,所以斗柄(以北斗七星的第六颗星和第七颗星的连接为准)总是指向同一个恒星星座,也就是二十八宿的斗宿。所以二十八宿记录了四季的时间,但春秋两季数量多,冬夏两季数量少,历代会发生变化,这与历代观察者的纬度有关。

       这是古代最实用的天文历法——与古二十八星宿密切相关的北斗历法。也就是说,古人可以根据初昏时观察到的二十八星宿在星空中的位置来推断一年中的季节。

       可以看出,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北斗历法。在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被用作步天尺,即天星运行轨迹的标志。这些在道教法典《万法归宗》中的步天歌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我国古代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的说法。

上古时代,中国夏商周时,纪年的方法,以农历计算、月亮围绕地球自转一周约为每月二十八日。白天观测天象,以太阳为对象。晚间以整个天宫苍穹为对象:这是因为月亮是以地球为中心,并没有对应价值。月球每天经过一区(称为“宿”或“舍”),二十八天环绕地球一周。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二十八个区域,被称为二十八宿,又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汉高诱的注中,还将二十八星宿与人体器官进行了对应,“二十八宿:东方青龙七宿是角(心脏)、鬲亢(肺)、解氐(胆)、迺房(胃)、簋心(大肠)、琮尾(小肠)、璜箕(膀胱);北方玄武七宿是斗(肝脏)、兕牛(三焦)、卣女 (脑)、笪虚(髓)、爵危(骨)、圭室(脉)、胡壁(女子胞);西方白虎七宿是奎(脾脏)、娄(气)、岙胃(血)、盈昴(津液)、毕(元气)、璋(宗气)、聿参(营气);南方朱雀七宿是井(肾脏)、贏鬼(卫气)、罍柳(脏腑之气)、敦星(经络之气)、壁张(官窍)、琥翼(奇经八脉)、明轸(十二经脉)”。

关于二十八宿的起源,各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详细。

也有理论说,二十八宿的体系就目前文献所知可以追溯到周朝初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备了。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

唐初的李淳风在《隋书·天文志》中说:“爰在庖牺,仰观俯察,谓以天之七曜、二十八星,周于穹圆之度,以丽十二位也……昔者荥河献箓,温洛呈图,六爻范,三光宛备,则星官之书,自黄帝始。”李淳风认为是伏羲创立了二十八宿,用以确定十二月,而黄帝则开始编制星官之书。

《后汉书·郡国志》注引皇甫谧《帝王世记》云:“及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百八十二星……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数,凡万一千五百二十星,万物所受,咸系命焉。此黄帝创制之大略也。”这里是说黄帝创立十二次,并对各类星官做了记录。

以上两条文献记载,都说明二十八宿的创立与确定日月之有关,是为了确定季节和月份,也说明二十八宿创制于“观象授时”时期。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是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一直以来也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

但是,1860年,有人却提出了二十八宿其实是起源于印度的说法。之后还有人认为二十八宿应该是起源于巴比伦。针对这些起源于中国这一说法,尤其是曾侯乙墓的发现,更是证实了这个观点的可靠性。因为在此墓中出土了一批漆箱盖,而这些漆箱盖上则有十分明确的二十八星宿。这说明,到此时二十八星宿的知识已经相对比较普及。而二十八星宿的产生只能比曾侯乙墓产生的时间更早,这说明二十八星宿的出现至少是在战国之前。

而著有《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一书的作者新城新藏也坚持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的提法。他在书中写道:“二十八宿是在中国周初时代或更早时代所设定,而在春秋中期以后从中国传出,经由中亚细亚传入印度,更传入波斯、阿拉伯等地方。”

当然,这些说法到现在还一直存有争议,至于二十八星宿具体源于何时何地,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古代的二十八星宿指的是什么

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星宿,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天文学名词,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曾写到过二十八宿。

古典名著《西游记》写到的二十八宿,是玉帝天宫里的二十八员神将,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跟孙悟空交过手;后来奎木狼下界为妖,成了黄袍怪;在小雷音寺,二十八宿还帮孙悟空打黄眉怪;四木禽星帮孙悟空降伏了犀牛精;昴日星官帮孙悟空打死了蝎子精。

在《封神演义》中,也写到了二十八宿,只不过这二十八位道者,在万仙阵中一出场就被杀了。

《水浒传》中也写到了宋江征辽时,辽国所摆的太乙混天象阵中,也有二十八宿。

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的襄阳大战,东邪黄药师摆了一个二十八宿大阵。

正是由于这么多的文学作品,让很多人知道了二十八宿这个原本属于天文学的名词,二十八宿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宗教、建筑以及星占、堪舆等术数之中,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八宿的起源很早,《尚书•尧典》 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其中的鸟、火、虚、昴四星就属于二十八宿中的四宿。

根据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可以证明在战国的早期,中国古人就已经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名称和星象。

那么,天上的二十八宿都在哪里呢?为什么是二十八个?怎样才能找到他们呢?

中国的古人,在长期的天文观察中发现,北极星在北方的天空中,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边上的北斗七星和所有的群星,都是围绕着北极星在旋转,一天一夜旋转一周。

这是因为地球的南北极轴线,始终是对着北极星的,地球在绕着南北极轴线自转的时候,地球上的人就觉得天上的群星在绕北极星旋转,这就是“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的缘故。

北斗七星是北极星附近最亮的七颗星,也是人们最容易看到辨认的七颗星星,我们在上一篇《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制定的?这三种方法真有智慧》文章中,已经介绍了《鹖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认识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之后,就可以来认识二十八宿了。

二十八宿分布在天球的黄道附近,但并不完全都在黄道上,也并不都在天球的赤道或者白道上。

这是因为古人在划分星宿时,是根据星星的亮度和距离来划分的,是把靠得比较近的几颗星星划分为一宿,而黄道是固定的,所以划分之后的星宿只能大致沿着黄道来分布。

什么是黄道和赤道,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了。

要知道今天傍晚的黄道在哪里?方法也很简单,只要记住太阳的轨迹就可以了,因为太阳是始终处在黄道之上的。

我们可以用四根杆子ABCD,在早上的时候先插一根杆子A,再在A的前面插杆子B,让A、B两杆子的顶端对准太阳,用眼睛看太阳的时候,可一定要戴个护目墨镜哦;中午的时候,再在杆子A的前面,以同样的距离插上杆子C,让A、C的杆子顶端对准太阳;再在太阳下山的时候,以同样的距离在杆子A的前面插上杆子D,让A、D的杆子顶端对着太阳。

再在傍晚的时候,利用杆子AB的顶端所对着的天球上的点,跟AC、AD所对着的点,连成一个圆弧,差不多就是黄道的位置,要寻找二十八宿的话,就差不多在这条线的附近寻找。

如果有人要问,用上面四根杆子估计黄道位置的方法,不是出现了冬天的黄道在南面,夏天的黄道在北面吗?而太阳的黄道不是固定的吗?难道也会随着季节在南北方向上来回跑?

黄道当然是固定的,黄道上的星星当然也是固定的,如果要说太阳的黄道随着季节在来回跑,倒不如说太阳、黄道、黄道上的星星,一起在南北方向的天空中来回跑着,在冬至的时候跑到了最南面,在夏至的时候跑到了最北面。

当太阳、黄道、黄道上的星星在天空的最南面的时候,在我们中国就是冬至这一天,如果这时候我们跑到南半球去,用一根垂直于水平面的杆子对准中午的太阳,这个地方就是南回归线;当太阳、黄道、黄道上的星星在天空的最北面的时候,当然就是我们中国的夏至这一天,我们也用一根垂直于水平面的杆子,正对着中午天上的太阳,这个地方就北回归线,也就在我国的台湾、广东、广西、云南一带。

如果又有人要问,北极星是固定不动的,天上群星除了金木水火土等少数星星会移动之外,其他的都是固定不动的,那黄道上的星星,怎么会夏天离北极星近,冬天又离北极星远呢?

黄道上的星星,当然是固定不变的,并不会在冬天离北极星较远,在夏天离北极星较近,出现在冬天夜空中的是白虎七宿,出现在夏天夜空中的是青龙七宿,他们并不是同一批星宿。

这就是地球倾斜所造成的结果,因为地球的南北轴心线和地球的公转平面,始终有一个66°34′的倾斜角度,地球就是在这种倾斜的状态下,将北极始终对着北极星,一边进行23小时56分(恒星日)一周的自转,一边又绕太阳进行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年)一周的公转。

正因为有了这么个夹角,才有了地球上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才有了二十四节气,才有了黄道与赤道的夹角23°26',才有了太阳、黄道、黄道上的星星会南北来回跑。

由于赤道是地球上的赤道扩大到天球上的一个大圆,所以赤道是固定不变的,而黄道是南北变动的,所以每一年赤道与黄道要交会两次,这两次的交会点就是春分和秋分。

天球上除了黄道赤道之外,还有一个也比较常用的白道,白道就是月亮在天球上运行一周的轨道。

月亮的运行轨道是很容易分辨的,初三的时候出现在西南,月半十五的时候出现在东方,月亮在天球上的轨道就是白道,月亮在天球上运行一周的时间,可不是30天哦,而是27天7小时43分。

因为人们不可能在白天去观察星星,肯定都是在夜里观察星星的,月亮就是在夜里观察星星的最好参照物了,所以月亮的白道就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的古人,就根据月亮在白道上运行一周的时间27天7小时43分,把天上星星划分为二十八宿,宿就是寄宿、住舍的意思。

为什么要划分为二十八个?这就跟小学的趣味数字题一样,我有6斤2两的油,每个葫芦能装2斤,需要几个葫芦来装?脑子不灵活的同学往往回答“需要3.1个”,结果被老师打叉了。

因为葫芦只有1个或2个,没有0.1个葫芦的,所以天球上的星宿也就被分成二十八宿。

用差不多一天一个星宿来观察二十八宿,是比较方便的,剩下的7小时43分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每个星宿的大小本来就不一样,有的占用度数比较大,有的度数就很小,所以通过观察后发现,把天球上的星宿划分为二十八个,差不多一夜观察一个星宿,是最方便实用的,这也体现古人很高的智慧。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二十八宿呢?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

杓又叫斗杓,就是北斗七星的尾部玉衡、开阳、摇光三颗星;衡就是玉衡,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五颗星,也是最亮的一颗星;魁又叫斗魁,就是北斗七星头部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

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北斗七星的斗杓对着二十八宿东方七宿中的角宿,玉衡星对着北方七宿中的南斗宿,斗魁对着西方七宿中的参宿。

按照这个记载,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来寻找二十八宿了。

由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内容非常的丰富,还有很多的内容只能在以后的文章中慢慢介绍。

另外,我们的文章仅仅是非常肤浅的常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有很多数据都只是近似,还有一些说法也是近似,比如说地球北极永远对着北极星也是近似说法,如果从天文学的精确数据来说,地球南北极连线与北极星,也是有角度偏差的,但我们的文章只是作为普及性的介绍,就不用太计较了。

对《周易》的离卦,应该综合孔子的《易传》,进行综合读解

《周易•离卦》的六爻,应该用孔子的方法来读解,才能通顺

揭秘《周易》为何同时具备卜筮和德义,实际中又该如何运用

《周易》是什么书?看看《系辞》和马王堆帛书是怎么说的?

中国古代二十八星宿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