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鬼祟祟的老鼠:关于它无处不在的能力
护身符:为了动员鬼鬼祟祟的老鼠,让我们准备一件保护性的物品
传说鬼鬼祟祟的老鼠有保护能力,可以把这种保护传递给最亲近的人。使用鼠标护身符可以有效减少或消除皮肤上精神压力引起的焦痕,帮助你逃避生活倦怠,激发新的动力和兴趣。
念珠:让鬼鬼祟祟的老鼠保护你
掩耳盗铃打一生肖
一种特殊的珠子,被称为“念珠”,具有身体保护功能,可以帮助你减轻心理压力,保护你免受拖累。据信,念珠可以引导老鼠的保护能力,让你免受麻烦,保持健康平衡。
服装:穿上鬼鬼祟祟的鼠标保护色
传说,鬼鬼祟祟的老鼠喜欢衣服。如果你穿上它最喜欢的白色、黑色或紫色衣服,你可以得到它的保护。它们可以保护你的身体免受攻击,安抚你的灵魂。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保持理性,远离尘土,畅通无阻地展示你的智慧和勇气。
结论:鬼鬼祟祟的老鼠——我们贴心的守护者
鬼鬼祟祟的老鼠是古代传说中神秘的守护者。只要你有它的庇护,你就能避免阴郁,感受到心中的温暖,给你比别人更多的勇气、智慧和正义。他们会保护和引导你,在挫折中站起来,树立榜样,向别人展示如何摆脱困境。我们可以学习它无处不在的能力。
有人尖嘴猴腮、鬼鬼祟祟,你说他贼头鼠脑、贼眉鼠眼;有人畏首畏尾、动摇不定,你说他胆小如鼠、首鼠两端;有人目光短浅、气量狭小,你说他鼠目寸光、鼠肚鸡肠。更有过街之鼠行鼠窃狗盗之事,成狐鼠之徒抱头鼠窜于街,被人人喊打个个喊杀。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鼠”,在贵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面前,孤雏腐鼠竟至如此地步,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呀。我就是索尽枯肠、穷遍典籍,恐怕也很难找到一言半语来为它说句公道话!要说这鼠呀,它也是咎由自取,自食苦果,何以口出此言呢,且容我一一道来。
为友不信善恶终有报
话说那天地混沌、干支始定,天庭内外,狼籍一片。又有地支生魔、荼毒人间。玉帝惶然,广求良策,得一秘诀:择十二生灵以配十二地支,可解地碑之劫。乃令各路神仙广荐爱兽,以资甄选。消息既出,天地哗然。芸芸生灵,无分天上凡间,皆闻风而动。使尽解数,各显其能,唯恐失此良机。而牛马猪狗、鸡兔猴羊、虎蛇龙猫,其必得之志亦众目昭彰,果脱颖而出,籍十二生肖之册。然排位先后,众说纭纭,实难定夺。帝遂以翌日五更为期,灵霄宝殿前以先后决之。
猫性嗜睡,恐误期失之,特属鼠五更以唤之。鼠,猫之密友也。带须而生,有伛伛老者之貌。然耳圆嘴尖,须翘眼小,望之则良善不足猾黠有余。闻之,小眼骨碌之间,计谋已定,遂爽然许之,天降良机,岂容错失。未几,猫鼾然睡去,独留小鼠,心怀鬼胎,彻夜不眠。狸猫尚可换太子,小鼠替猫理宜然。计议长短,思忖前后,不待五更,已趋天庭。只见殿前嚣嚣,闹热非凡。恐生变故,众兽早侯。牛虎兔龙,以次而立。蛇马羊猴,紧密相随。唯有鸡狗猪,黯然其尾。面有忧色,心有不甘。鼠察不妙,又隐闻凡间鸡叫,仰见初日欲出,知五更将至,庭门洞开在即。机不可失,时难再来,鼠乘夜色潜至牛畔,屏气凝神,藏于牛角。待天庭门开,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门而入,成为入门第一相。鼠虽得之不义,胜之不武,然其终因灵活机变、审时度势,当机立断而扭乾转坤、改变命运,亦有智者见其智。
十二生肖对应十二地支:子鼠与丑牛,寅虎与卯兔,辰龙与巳蛇,午马与未羊,申猴与酉鸡,戌狗与亥猪。大家各有所属、各得其位,其乐也融融之画面,我们暂且不表,姑回凡间一探尚蒙在鼓中之猫。待猫涎干梦醒,旭日东升,五更早过。四下寻鼠,鼠影又何在?孰知鼠早已溜之天庭,荣冠生肖之首,此时方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庆大功已成呢。大局既定,猫勃然大怒,又悔之莫及,遂立下死誓:日后相见必以啖之。自此,鼠,借密友之名,行子不忠不义不信之事,与猫结下了旷世死仇,成为猫的天敌,只能闻“喵呜”声而丧胆,见喵本尊而抱头鼠窜,那确实是咎由自取呀。
与蝙蝠一样是诸多病毒的宿主
庚子鼠年的春节,我们谈鼠色变,谈蝙蝠色变。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极大可能来源于它们。它们除了在毛色、大小、形状、活动时间方面极其相似外,他们身上都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其中能使人致病的高达五十种,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SARS、埃博拉、MERS,再加上新型冠状病毒,其强烈的传染性无需赘述。其灾难性后果这个寒假也早已能见一斑了。这一切,老鼠、蝙蝠又怎么脱得了干系呢!
老鼠和蝙蝠,作为诸多病毒的宿主,好像还真有那么些不解之缘。白居易曾在《洞中蝙蝠》写到“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在《喜老自嘲》中写到“蝙蝠鼠中仙,虽然蝙蝠并非由鼠化成,但白居易的这种错觉,与南方人把蝙蝠称为“盐老鼠”的叫法倒是相当接近。而“鼠”因了是宿主并携带致病病毒激怒众人,让人厌之憎之,必欲赶之杀之而后快,实在也是罪行累累,不可饶絮呀。
同时,老鼠还公然啃食家具、衣物,破坏农作物、污染食物、水源,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这样自作孽的老鼠,又岂能成为人类的朋友呢!
大自然有我们看得见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也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已经成为化石的动物们,它们是那么神秘,我们无法看到它们真实的模样,只能绘出它们的复原图。即便如此,它们依然披着神秘的面纱,等待我们去接近,去研究。
《走近奇妙的大自然》就是一套有关于大自然动物的科普绘本,本书由法国作家简·巴蒂斯特·得·帕纳菲奥编著,绘画师玛丽昂·蒙田和露西·里奥兰共同绘制,本套书分为两册,分别为:《城市里的小动物》《疯狂的恐龙和古怪的化石》。其中《城市里的小动物》里讲到的动物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也较为熟悉,但它们身上依然有我们不知道的秘密;《疯狂的恐龙和古怪的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动物大多我们不知道,它们是神秘的,是奇形怪状的,可在历史上它们却真实存在过。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册绘本吧!
1、《城市里的小动物》
一个城市里,不只有人类,还有人类居住的环境,有树木花草,也有行走在城市里的小动物。一些动物我们经常看见,有些却不常看见,平日里似乎我们已经习惯它们存在,可你真的对这些动物足够了解吗?
比如一些神出鬼没的小动物,狐狸、石貂、蝙蝠、小嘴乌鸦、六须鲶;又比如一些鬼鬼祟祟的小动物,德国小蠊、衣鱼、壁蜥、鼠妇、蚰蜒、始红春。
瞧一瞧!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些动物的名称是不是很陌生?可你真的去读绘本,又会发现书中提到的小动物似曾相识。
比如石貂,它是一种小型食肉动物,个头和猫差不多大,它属于鼬科,只看体型与模样,只怕很多人还以为它是黄鼬(黄鼠狼),它还和松貂长得特别像,很多人会分不清楚。除了在野外捕食田鼠与鸟类之外,它们还会到人类的家中寻找家鼠来食用。它们主要生存在森林和多石的悬崖、荒野地带,也会跑到城镇转悠,大城市的公园和私人花园也可以见到它们。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它们呢?主要还是因为它和伶鼬、黄鼠狼长得像,被贴上了“冷血杀手”“偷鸡贼”的标签。其实它们是捕鼠的高手呢!如果你在城市里遇见它们,请不要伤害它们哦!
又比如鼠妇,长相实在是让人觉得恶心,日常生活中遇到它们,你可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想做的事情是将它们赶走。它们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寻找腐烂的树叶来吃,偶尔也会吃蔬菜或是动物的尸体。尽管我们遇见鼠妇的时候会发现它们成群结队出现,但它们之间并不会有过多的交流或协作,而是习惯过自己的日子。
人们不喜欢它们,还是因为它们的长相过于恶心,很多人以为它们“黏糊糊的”“有毒,会咬人”,其实这种小生物很喜欢干净的呢!它们性格温和,摸起来也不恶心,触感干燥而坚硬。它们偶尔会啃食菜园的蔬菜,但它们不属于有害动物。它们可以加速腐殖质的分解,维持生态自然循环,所以,以后遇到它们,即使不喜欢也不要伤害它们哦!
当然本书讲到的小动物不止于此,还有一些牙尖嘴利的小动物,不讲卫生的小动物,偷偷吸血的小动物,喜爱吵闹的小动物。每一种小动物都很有意思,书中科普了它们的生活习性,生存地点,还有人类不喜欢它们的理由,以及相关的历史小知识。
读这样的绘本,果真是长见识!以后再遇到一些小动物,你应该可以知道它们的名字了吧?
2、《疯狂的恐龙和古怪的化石》
孩子们对于恐龙有着谜一样的喜欢,有时候找不出理由。也许是因为神秘吧,我们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样子,所有电影书籍中出现的形象也不过是人类根据化石复原出来的。
其实,关于古生物化石,不仅仅只有恐龙,还有甲壳化石、附肢分节的化石、爬行动物化石、水生生物化石、头骨化石等等。根据化石复原出来的动物也是奇奇怪怪,令人不可思议。
不信的话,就来看看怪诞虫吧!对于这种稀有怪诞虫,你能分得清它的头和尾吗?你知道它是依靠什么行走的吗?如果只是依靠想象,你能想到曾经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动物存在吗?
怪诞虫背部长满刺,腹部长着许多附肢,外形很奇怪。它们依靠附肢行走,而不是背上的刺,它们的头很突出明显,千万不要认为那是它不是尾巴!让人奇怪的是,这小小的怪诞虫,嘴里还有牙齿,并且它们的喉咙里也长有针状的牙齿,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再来看看这个四翼“盗贼”——顾氏小盗龙,如果没见过,你会不会以为它是一只鸟?但其实它是一只恐龙,而且还是食肉恐龙,只不过它们的身体有点小。
据说,小盗龙的身体和四肢覆盖着浓密的黑蓝色羽毛,尾部有长长的尾羽,可以成扇形张开。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小盗龙利用叠合的翅膀在树林中滑翔,但究竟它们如何飞行的呢?没有人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
相比起《城市里的小动物》,这本《疯狂的恐龙和古怪的化石》更神秘,它揭开了许多古生物的神秘面纱,虽然有想象的成分在,但根据化石复原的形象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当然,书中讲到的古生物有很多,每一种古生物都很神奇,有些长相奇特,怪的简直令人不信。
如果你对小动物有兴趣,不管是生活中常见的,还是成为化石不可见的,都可以读一读这套《走进奇妙的大自然》,这套书真的带你走进了大自然,足不出户,就可以认识好多小动物呢!
家长也可以带领孩子一起阅读,从书中寻找更多的乐趣吧!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