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路上有人说道教是骗人的,我上去就……
当然,我不可能给他一个大嘴巴子,毕竟嘴长在人家身上,说什么是人家的自由。不过,确实有些人打着风水和算命的旗号,以达到敛财的目的。一件事物,有好的就有坏的,就像一柄剑,令狐冲用它伸张正义,左冷禅用它为祸天下,当然,还有岳不群用它杀死自己的“弟弟”。
道教是不是骗人的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道教脱胎于道家思想,源于老庄学说,认为“道”是世间唯一真理,所谓的道,就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轨迹和变化规律,既包括蒸馒头的温度,也包括原子弹的原理,可以说,凡是肉眼能够看见的,里面都有道,当然,肉眼看不见的,里面也有自己的道。
道家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呢?
战国时期,齐国兴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学;西汉前期统治者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开创了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便如此,在汉武帝本人强烈的修仙求道的意志推动下,道家思想走向民间,与方仙道河流形成黄老道;到东汉末年,很多人依托道家名义建立了很多武装团体,其中最有名的要属太平道和五斗米教,道教的宗教性质已经初步成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茅山道士葛洪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伦理纲常结合,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神仙系统,真正的道教至此就算正式成型了。
葛洪
不过,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本土道教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受到了不少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来自西方的佛教。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就颇受重视,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诏令在洛阳建造僧寺,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命名为白马寺,这种规格可以说相当隆重,同时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皇帝带头,支持佛教发展。
白马寺
以这样的方式开场,效果自然不同凡响,佛教的影响迅速扩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已经遍地开花,据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在这一时期,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 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甚至因为和朝廷抢夺财产与人口,还掀起了几次大型灭佛运动。
外来的和尚如此“猖狂”,本土道士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佛道两家展开了无数场辩论,从北魏孝明帝520年,到元宪宗1258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十四场,最终结果是道教7负、1平、4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个外来宗教,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战胜了本土宗教?真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
当然不是,辩论这种东西,就像运动会,既要看双方选手的水平,也要看裁判的立场。南北朝时期的前两次辩论,裁判一个是北魏孝明帝,一个是北齐文宣帝,这两位都是游牧民族,为了削弱中原传统宗教,自然要扩大佛教的影响力;隋文帝时期的辩论更是如此,隋文帝出生在寺庙,被尼姑养大,这样的裁判自然不会支持道教;元代统治者笃信道教,这场辩论自然以道教胜利告终。
丘处机谏成吉思汗图
其实,佛教之所以屡次胜利,除去裁判的原因之外,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来源于两派教义。
佛家讲众生平等,讲因果报应,讲受苦受难,讲忍受,把果报寄托在来世,看不见,摸不着,看似虚无缥缈,实则可操作性更强,毕竟没人见过,此生积累的福报到底会不会在来生应验,算得上苦难生活中的一剂良药。
道教就不一样了,讲寻仙求道,讲炼丹采药,讲无为与清静,讲顺其自然,根本在《易经》与《道德经》等道家经典,这些经文博大精深,晦涩难懂,加上炼丹之类的活动耗费巨大,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够接触到的。
结合以上原因,虽然是本土宗教,但道教在民间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如佛教,在世界的影响力更是天壤之别。
道教古籍
那么,对一般人来说,道教真的没有用吗?当然不是,道教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找到灵魂的归宿,学会正确看待名利,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也能够使我们生活的更加乐观。
其实,不管是道教也好,佛教也罢,其根本都是劝人弃恶从善,每个人都有选择信仰的权力,没有必要争,也没有必要讲,就像有些人爱吃大蒜,有的人爱吃韭菜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填饱肚子,何必去争呢?
好了,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这里是易道传习社,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关注哦。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包裹在宗教活动上的美丽面纱依旧神秘撩人,一向以玄之又玄著称的道教更撩动着千千万万道文化爱好者的好奇心。而发达的现代科技也为人们揭开道教神秘盖头的一角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摄影即是其一。过年过节去道观烧香祈愿、散心游玩时,总要拍上几张照片留念,也有一些人希望能够与做的道长合影,但有些事情你可千万不能做!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道教文化题材的优秀摄影作品,道教的仙山宫观、斋醮科仪、日常的修行生活在不经意间,被摄影家的镜头巧妙捕捉,成为反映道教文化的吉光片羽;其中一些作品集艺术美感和宗教文化的神圣性于一体,堪称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斋醮科仪作为道教特有的宗教仪式,高功法师踏罡步斗、拈香礼拜,经师、乐师们熟稔而默契的协作,道众们华美的法衣、经典的唱段、琳琅的配乐等皆创造出很高的艺术美感,成为备受摄影家、摄像家和新闻活动报道者喜爱的道教活动题材。
何谓斋醮?斋醮的俗称即“道场”,为道教各类法事的总称,自古就是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语云:灵宝立斋、正一有醮,宋代蒋叔舆引用南朝时期陆修静天师的《古法宿启建斋仪》说:“烧香行道,忏罪谢愆,则谓之斋。延真降圣,乞恩请福,则谓之醮”,道教斋醮科仪集大成者杜光庭天师认为:
斋者,所以斋洁心神,清涤思虑,专致其精,而求交神明也。(《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七十九》)醮者,祭之别名也。香花灯烛,果酒茶汤,降天地,致万神,禳灾祷福,兼利天下。其法出于《河图龙文元化帝瑞神经》,率以涓洁为先,精神为本,丹心苦志,以希感通。随所祈禳,修词拜表,精楷典实,务在严恭。其或卤莽灭裂,欺诞真圣,自贻罪谴,何福善之能致乎?(《道门定制·卷六》)
可知不论斋仪或者醮坛,都是以心神精诚、净洁恭谨作为核心,二者虽有区别,但它们所反映的道教宗教仪式的神圣性是同一的。杜光庭天师将谢恩醮的仪节加入到黄箓斋仪之后,斋醮由此汇融一坛,奠定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斋醮科仪活动的程式。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积累,斋醮科仪逐步集道教的神圣性、现世功用和艺术美感于一体,其中神圣性居于首要的地位,是道教斋醮现世功用和艺术美的基础。
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是以“不语怪力乱神”著称的孔子对祭神的看法,可以想见他对于祭祀活动本身的尊重。道教的神仙信仰自然是区别于所谓“怪力乱神”的,斋醮活动的参与者在仪式中与祖师圣真进行感通,必然秉持着一颗虔诚恭敬之心,这也是道教斋醮华美的艺术形式的核心灵魂。在拍摄过程中,不妨借鉴采纳孔夫子对待祭神的态度,对活动的基本流程和斋醮科仪的神圣性予以维护和尊重,莫要因追求画面而影响了活动本身。这既是一种涵养,也是对他人信仰的尊重。
明知以上几点内容且在获得拍摄许可后,具体拍摄过程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呢?
首先,在拍摄过程中,尽量不要拍摄神像,若不能避免的话,在拍摄时须将闪光灯关闭。闪光灯的强光刺激会令人眼不舒服,而开光后的神像被认为是有灵性的存在,在道教徒的心中,神像虽不是祖师圣真本身,却是“真实”地代表着祖师圣真。抛开情感的因素,从客观角度讲,神像表层的彩绘对闪光灯的光线反应敏感,光线的累加则会造成色彩的褪色,甚至会引起表面的裂化,使之泛黄、变脆。我们因为自己一时的喜好而对文物古迹造成损坏,恐怕也会于心不安的。
其次,拍摄时不能在道场活动区域内穿插走动。一般情况下,这个区域大致包括由神仙圣像、众经师、斋主等所组成的“甲”字型区域;贸然进入道场活动区域拍摄,势必会打扰道长们、影响斋醮活动的正常进程。
同理,不能挡在高功法师的正前方或者供桌与神像之间,以及在经师或仪仗的队伍中穿插走动,这样既妨碍了宗教活动本身,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然而,在离道场活动中心区稍远的边角地带是可以进行拍摄的。比如,在经师与供桌之间相当于以高功为中心的矩形对角线的位置,这是对活动的“干扰”较小并且视角也较为开阔的位置,通过调节镜头焦距,可以抓拍到细节的或全景的效果。注意镜头不要正对大殿门口,以免拍摄逆光。
其三,如须对信众朝拜进行特写,一般需要与其事先知会,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信众参加道场,必定秉持诚心一念,贸然的拍摄会使其分神,甚至会影响到对祖师圣真的感应。为了避免隐私泄露等情况,道长为信众填写的祈愿文疏一般也不要拍。
其四,道场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场所,一般不会在此地拍摄搞笑、卖萌等类照片或视频,也不会把神像或者当做背景板进行合影留念。
其五,有专业人员在场对活动进行拍摄报道时,还请道长和善信们在拍摄时注意尽量不要挡住摄像镜头。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道教坛场上的仪轨非常复杂,要想拍出精美且具有宗教意义的作品,还要提前熟悉仪轨流程,确保能够捕捉到关键时刻的道人及信众的光彩。再次提醒,千万别一心想要拍好作品而误闯了甲字区域,从而破坏了整个道场形象。
以上是小编在道教拍摄活动中的一些经验和建议,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道友、善信和同好一起探讨。道教的斋醮活动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包含了道教从服饰到经乐、由法器到章表,祝咒、存想、手诀、步虚等等各方面的内容,却犹如淑人君子,含美而不张,静待诸位在真诚和尊重的前提下用心探索,将道教斋醮的大美通过高超的光影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