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火烧葫芦谷是诸葛亮的故事吗(火烧葫芦谷)

发布时间:2024-04-17 18:38:32作者:舍我其谁来源:网友投稿

火烧葫芦谷是诸葛亮的故事吗(火烧葫芦谷)

本文目录一览:

东吴伐魏国失败,孔明诈败数阵诱引司马懿入葫芦谷,火烧葫芦谷

东吴应蜀国之约,起兵征讨魏国。魏主曹睿起兵三路迎敌,令刘劭引兵救江夏,田豫引兵救襄阳,魏主与满宠率大军救合肥。满宠向魏主献策,趁吴军轻敌,夜袭吴营,烧其船粮、器具。魏主赞同,满宠与张球夜袭吴营成功,诸葛瑾率败军逃走。陆逊知诸葛瑾兵败,向孙权禀报,欲撤新城之兵,断魏军后路,自引大军正面攻魏军,首尾夹击魏军。军情被魏主所得。陆逊知道后,设疑兵计,令大军徐徐退归江东。

东吴为何伐魏失败?

诸葛瑾轻敌大意。诸葛瑾军事才能一般,见魏军远道而远,认为魏军以疲乏之师不会主动进攻东吴军。魏名将满宠军事谋略强。魏将满宠察看吴军军情后,见战船无数,旌旗整肃。向魏主献计,认为东吴大军轻视魏军远道疲乏,不会防备我们偷营。让魏主下令夜袭吴营。陆逊的军事计划被魏军得到。陆逊闻知诸葛瑾失败而逃,向吴主孙权上报,欲调新城军力,断魏军后路,自己正面攻打魏军。没料到,军情被魏军所得,军事计划落空。陆逊见此次伐魏不可为,设疑兵计,慢慢退军回江东。

孔明数次北伐曹魏,受制于粮草搬运艰难而退兵,为长久驻军祁山,孔明令蜀兵与魏民一起种田。孔明令前阵战士骂战魏军,激怒魏军出战,司马懿坚守不战。孔明又设计在葫芦谷埋易燃物,伪装成蜀军屯粮基地。令魏延跟司马懿战斗时,诈败;令高翔带着装有米粮的木牛流马在山路往来行走,引诱魏军来劫粮。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分兵两路,数次劫得蜀军粮草。司马懿询问蜀军战俘,知晓孔明在葫芦谷西十里安营居住,蜀军每日运粮至葫芦谷。司马懿令众将领攻袭蜀军祁山大营,自己与二子率军来葫芦谷烧蜀军粮草,遇魏延拦路,战不数合,魏延败走,司马父子杀入葫芦谷,谷口被马岱令人点火,火势冲天,司马懿见中计,谷中到处是大火,父子三人将葬身火海,父子三人相抱大哭。忽然天下暴雨,火被雨水所灭,司马懿父子奋力杀出,与张虎、乐綝合兵一起,见渭南魏军大营被蜀军所占据,司马懿见郭淮、孙礼在浮桥上与蜀兵接战,引大军相助,打退蜀兵。司马懿烧掉浮桥,率败军坚守渭河北岸。

孔明为何烧不死司马懿?

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孔明出祁山,察看祁山周围地理,发现上方谷(又名葫芦谷)形如葫芦,内中可容千人;两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通一人一骑。孔明根据此谷,设下擒杀司马懿之计。诱杀计完美,引诱司马懿前来谷中,马岱放火,火烧葫芦谷。奈何天公不作美,天下暴雨,令司马懿父子逃过一劫。司马懿父子命硬金贵。司马家族是晋朝的皇族,司马懿掌军权多年,门生故吏遍天下,为司马家族篡位打下坚实基础。司马懿活到七十三岁,司马师封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建大晋王朝。魏军面临死亡,殊死搏斗赢生机。葫芦谷成火海,司马懿父子相抱痛哭,魏军众将士惊慌恐惧,忽然天下暴雨,大火熄灭,魏军众将士,见生机重现,拼死杀敌逃生。

司马懿经此生命危机,严令禁止众将出战,探听孔明兵出渭河南面,屯兵五丈原,司马懿大喜。司马懿知道,孔明如果兵出武功,依山而东,魏军危险。从此,司马懿坚守,以待蜀军发生变化。

孔明见魏军不战,令人将一套妇人衣裳送给司马懿。司马懿见孔明送妇女衣裳羞辱他,心中大怒,乃假意笑道:"孔明视我为妇人耶?"立即接受衣服,款待来使。司马懿问来使孔明寝食如何,来使告知,孔明丞相常熬夜,军罚二十两以上,皆亲自处理,日所食不过数升。司马懿知道孔明命不长久。

孔明为何事无巨细,劳心劳力,熬夜工作?

孔明才能出众,不是好的管理者。孔明是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才能出众。但孔明将北伐大业看得比性命还重。日以继夜,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不顾自身健康,拼命工作。好的管理者,利用人才,各司其职,自己做重点大事,工作得更轻松。孔明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拼命工作。孔明数次北伐,数次受阻,失败而归。孔明自知蜀汉军事情况,军事猛将逝世,出色将领越来越少,孔明趁蜀汉军力强盛时,自己壮年时,完成刘备的政治宏愿,一统天下,报答刘备的三顾草庐之恩。孔明不相信手下人才做得好。孔明不相信手下人才做得好,做事过于追求完美,导致孔明事无巨细,宁愿自己劳累,自己做。

孔明不顾自身健康拼命工作,最终病倒,导致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删。

喜欢三国的朋友,请加关注,喜欢此文章的朋友可点赞,转发, 分享,收藏。

盘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哭戏,历史上的刘备真有那么窝囊吗?

说起三国时期的蜀汉昭烈帝刘备,人们就会想到“刘皇叔的江山——哭来的”,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于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刘备成了个只会哭鼻子、抹眼泪,只会拉关系套近乎的窝囊废,

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三国演义》对于刘备哭鼻子、抹眼泪的描写。

咱们在此不妨梳理一下《三国演义》中刘皇叔的流泪史。

刘备第一次流泪是在与赵云初逢又分手时,二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分别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

刘备第二次的泪仍然是为赵云而流,那是在徐州围解之后,当时,“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

第三次流泪在“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一回,地点是关定(关平之父)庄内,彼时,刘备关羽劫后重逢,关羽“迎门接拜,执手啼哭不已”,刘备肯定也流了眼泪,否则关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就太不值了。

刘备真正过了一把大哭的瘾是在得知徐母被囚,徐庶要走时,他先是“闻言大哭”,而后又与徐庶“相对而泣,坐以待旦”,等到徐庶真要走时,刘备“泪如雨下,凝泪而望”,以至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吾欲尽伐此处树木,因阻吾忘徐元直(徐庶字元直)之目也。”

再次流泪就和比徐庶更厉害的人才,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有关了,

当时,诸葛亮“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装不肯出山,试探刘备之心,刘备失望之下,泪沾袍袖,衣襟尽湿。,登舟挥泪动三军。

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此后,赵子龙单骑救主(乃幼主阿斗),血战而归,刘备有哭。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孙权暗伏杀手,刘备有哭。

公子刘琦英年早逝,刘备有哭。

鲁肃过江三讨荆州,刘备有哭。

荆州城宴请张松,刘备有哭。

落凤坡庞统殒命,刘备有哭。

刘备最有特色的一次哭发生在他鸠占鹊巢夺了刘璋的益州时,刘璋出城投降,刘备出寨迎接,下边握手,上边流泪,说是“非吾不行仁义,乃势不得已也。

”再往后,关羽兵败被杀,张飞不幸遇害,刘先主自己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在白帝城临终托孤,自然都少不了刘备流泪的戏份,而且绝对是泪流不止、泪如雨下、泪如涌泉的大恸。

以上这些泪水,有的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有的却有些多余,显得刘备太过脆弱乃至软弱懦弱,以至于给人留下了窝窝囊囊的印象。实际上,刘备并不像书中所写的那么窝囊,关于这个人物,罗贯中老先生在很大程度上忽悠了大家一把。

刘备的江山帝业也并非像书中所写主要是靠别人的智慧和能力得来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至少把刘备的四宗光辉事迹安排到了别人的身上,用现在最流行的话说,刘备“被张冠李戴”了。

喜欢《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张飞鞭打督邮的故事,其实,在历史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刘备,而非张飞。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讨黄巾有功,官拜安喜县尉。督邮因公事到县,刘备去拜谒,门下不给通报,刘备直闯而入,捆绑了督邮,用棍棒打了二百下,解下印绶,挂在督邮的脖子上,把他绑在拴马桩子上,弃官逃亡而去。从这段资料来看,刘备颇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二百年后的陶渊明是否受他影响也未可知。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为脍炙人口的“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赚城斩车胄”,后世尊崇的武圣人关云长在此又风光了一回,可惜这不是历史事实,而是罗贯中移花接木式的虚构。《三国志》中关于车胄之死是这样记载的:(曹操)置车骑将军、徐州刺史。太祖灭吕布,后任胄为车骑将军、徐州刺史。建安五年,左将军刘备杀胄,据沛以背太祖。

在《三国演义》中,斩蔡阳是关羽的英勇事迹之一,连京剧《龙凤呈祥》里的乔国老在夸赞关羽时也曾唱道:他(指刘备)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鬼神皆愁,白马坡斩颜良,延津诛文丑,在古城砍下了老蔡阳的头。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蔡阳是死于刘备之手。

《三国志·先主传》的有关记述如下:(袁)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来自于诸葛亮的三次火攻之计——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国演义》中对这三把火都有非常精彩的描写。

令人惊讶而遗憾的是,历史上的火烧博望坡是刘备的杰作,和诸葛亮无关,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刘备并不是火烧敌军,而是自烧营屯,假败引曹兵进入伏击圈。如若不信,请看《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三国志·李典传》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曹操)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三国志·李典传》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曹操)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率诸军追击之。

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由此可见,刘备并非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只是个以忠厚仁义见长,等着坐收渔利,好像有些窝囊的皇帝,而是一个有胆识、有谋略,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政治家、军事家。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