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五个自信是什么内容 五个自信四个维护

发布时间:2024-08-01 10:07:43作者:煮酒送别来源:网友投稿

五个自信是什么内容 五个自信四个维护

本文目录一览:

成功领导人的五个特质 一、自信而坚定 自信和坚定是...

成功领导人的五个特质

一、自信而坚定

自信和坚定是成为领导者的基石。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充满信心。

适合当领导的人深知自己的价值,并相信自己的决策能够引领团队走向成功。

这种自信和坚定源自于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对工作的热情。

他们不怕困难和质疑,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够战胜一切挑战。

即使在面对困难时,他们也会保持冷静,带领团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自信和坚定的态度,让他们在团队中树立了权威,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二、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卓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他们能够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指令,同时也能倾听团队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有效的沟通,他们能够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流通,避免误解和冲突。

三、非凡的决策与应变能力

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时,他们能够迅速做出决策,把握机会,引领团队应对挑战。

同时,他们也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他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能够预测未来的趋势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四、懂得激励与培养团队成员

优秀的领导者不仅关注自身的成功,还关注团队成员的发展和成长。

他们知道如何激励团队成员积极工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

通过奖励、鼓励和指导等方式,他们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

同时,他们也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能力和素质,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这种关注和培养使团队成员感到受到重视和支持,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激励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使团队整体能力得到提升。

五、勇于承担责任与信任团队

优秀的领导者具备承担责任和信任的品质。

在工作中,他们会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他们不会逃避或推卸责任,而是勇敢地面对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这种承担责任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

总之,上面这五个特质,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基本功。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不妨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成功领导人的五个特质 一、自信而坚定 自信和坚定是...

成功领导人的五个特质

一、自信而坚定

自信和坚定是成为领导者的基石。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充满信心。

适合当领导的人深知自己的价值,并相信自己的决策能够引领团队走向成功。

这种自信和坚定源自于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对工作的热情。

他们不怕困难和质疑,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够战胜一切挑战。

即使在面对困难时,他们也会保持冷静,带领团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自信和坚定的态度,让他们在团队中树立了权威,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二、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卓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他们能够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指令,同时也能倾听团队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有效的沟通,他们能够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流通,避免误解和冲突。

三、非凡的决策与应变能力

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时,他们能够迅速做出决策,把握机会,引领团队应对挑战。

同时,他们也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他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能够预测未来的趋势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四、懂得激励与培养团队成员

优秀的领导者不仅关注自身的成功,还关注团队成员的发展和成长。

他们知道如何激励团队成员积极工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

通过奖励、鼓励和指导等方式,他们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

同时,他们也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能力和素质,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这种关注和培养使团队成员感到受到重视和支持,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激励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使团队整体能力得到提升。

五、勇于承担责任与信任团队

优秀的领导者具备承担责任和信任的品质。

在工作中,他们会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他们不会逃避或推卸责任,而是勇敢地面对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这种承担责任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

总之,上面这五个特质,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基本功。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不妨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2023年3月5日,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谈及抗战时期“新安旅行团”的历史佳话,勉励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当时就在现场,他也是当天向总书记作汇报的代表之一。这一年间,张大冬牢记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嘱托,努力践行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张大冬来说,践行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的重要举措就是把位于新安小学内的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打造得更加贴近青少年。这座面积为4360平方米的纪念馆内,有220多幅图片、19件定级文物、96件实物,其已成为当地开展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张大冬就经常为前来参观的孩子讲述历史。

新安小学有着光荣的历史。1929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新安小学,并担任首任校长。1935年10月,以新安小学师生为主要成员的“新安旅行团”,踏上宣传抗日救亡主张的漫漫征途。历时17年,师生们转战全国22个省份,行程5万余里,曾受到、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赞扬。

2021年,该校五(8)中队的少先队员在学校的鼓励下,给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校史和党史的收获体会。同年5月30日,总书记给五(8)中队的队员亲切回信,勉励大家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进入新安小学工作开始,张大冬就痴迷于研究学校悠久而光辉的历史。2010年担任校长后,他更是在学校的日常育人工作中深度植入学校的光荣历史,在红色传承中铸魂育人。

从新生入学时,在纪念馆举行的“开学第一课”认知红色历史到60多名少先队员成为该馆讲解员,在“体验课堂”中拥有光荣感、使命感。通过红色文化传承,新安小学希望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

在张大冬看来,“认知-体验-践行”三位一体的红色育人路径就是新安小学为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所作的第一张答卷。

参演儿童剧《新安旅行团》的少先队员李柏豪已把自己当作“新安旅行团”的一员。在学习与生活中,他都以“新安旅行团”为荣,以他们艰苦奋斗、志气昂扬的精神勉励自己“努力向他们看齐”。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争当新时代小好汉”,在新安小学的教学楼上,一条红底黄字的标语赫然入目。这反映了张大冬为师生制定的“‘小好汉’永远跟党走”的办学主题与“小好汉”成长教育多元评价策略。该评价策略采用过程性与形成性双线评价方式,通过《小好汉成长印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让学生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步深入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通过建立新时代“小好汉”进阶荣誉表彰机制,学校愈发重视学生成长的形成性评价。

具有特色的课程文化构建是张大冬为践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交出的第二张答卷。张大冬说,培育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要在课程设计、评价策略上有价值关怀,让学科教育的宗旨回归到“育人”的原点。

在张大冬看来,学校应构建起全员参与、跨学科综合育人的课程文化,引导各学科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传递有机整合,使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成为价值观培育的过程。

早在2021年7月,新安小学就开展过“重走新旅路”的寻访活动。沿着新旅的足迹,学生们走过江苏镇江、南京以及安徽歙县等地,并采访到新旅老团员陈其爷爷。张大冬说,课程构建就是要将这些丰富多彩的优质活动用教学制度的方式保留下来,成为学生课上、课下定期开展的“必修课”,以此真正培育拥有“四个自信”的新时代好少年。

涵盖古诗词、经典语录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校本教材《每日一诵》成为新安小学学生日日温习的课本之一。淮剧、楹联、围棋、书法、剪纸、民族器乐、中医药文化等也渐渐走进新安小学。这便是张大冬写下第三张“答卷”——在传统文化中培根。张大冬表示,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包含丰富的增进情感认同、增强民族自信的思想元素,蕴含着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磅礴力量。

此外,张大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走访和调研。新安小学在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上的成果能否推广、方法是否可以作为“样板”也是张大冬潜心思考的问题。

在张大冬看来,“新安旅行团”或与之类似的光荣事迹契合少年精神和时代要求,更易引发青少年群体的共情共鸣,理应在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张大冬分析,目前,针对这一方面的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力度还远远不足。对此,他建议在国家层面支持“新安旅行团”事迹进教材。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此,张大冬表示,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后,学校的教学工作始终结合红色资源、传统文化开展。教师会告诉学生,过去的我们是怎样的、如今的我们是怎样的。先辈们筚路蓝缕、艰苦自立的故事会涵养下一代的精神,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增强“五个认同”:多维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逻辑汇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夯实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谈治国理政》第3卷关于“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专题,收入了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政党观、历史观的具体体现。增强“五个认同”,有助于提升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增强伟大祖国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国情怀

  国家认同与支持是国家存在和存续的根本前提。“国家的认同意识是对政治共同体的支持问题”。爱国是人们对国家主权维护、祖国大好河山热爱、民族历史文化的尊崇以及骨肉同胞相惜之情的真挚流露。爱国是对祖国认同的最基本前提。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优良传统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核,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经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因为爱自己的祖国,中华民族富有凝聚力、产生向心力、延续生命力,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个兄弟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祖国统一作为国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爱国成为现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目的,“富强、、文明、和谐”构成了各民族人民对国家形象的共同愿景,倾注了情感支持,产生中华民族公共责任感和归属感,凝心聚魂。

  增强国家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并捍卫了国家统一;就是要时刻胸怀祖国,不断强化国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坚决同一切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就是要时刻胸怀祖国、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于担当、奉献人民,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

  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的构建是民族意识觉醒或形成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不断巩固,为中国改变历史上一盘散沙状态并凝聚为巨大民族力量和国家力量提供坚强保障。56个民族多元汇聚为一体,中华民族一体融聚56个民族多元。“多元”兼容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历久弥新的根源,“一体”是历史的潮流和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自觉。“多元一体”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56个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已经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有效形式以及文化标识和政治标识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程度愈高就愈能聚积起巨大的民族能量,并因此有效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关系,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要明白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来。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才能打得更牢。

  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立,民族立;文化亡、民族亡。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中国,文化认同问题至关重要。中华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是连结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总书记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得到巩固。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就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育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文化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缘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着力点,发挥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道路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总书记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而坚定地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历经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的反复检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鲜活而极具生命力的具体实践形态,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和现今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保持必胜信念,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外环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新时代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

  五、增强中国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核心

  政党认同是一定历史时期内民众在政治心理及政治情感上对某一政党相对稳定的认同感。中国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各民族共同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长期执掌国家,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民对党的认同与支持。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的认同是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中国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实践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的合法执政地位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认同,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明确的宪法依据。党要继续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人民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也离不开各族人民的认同。各族群众对中国的认同,共同奠定了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和政治心理基础,构成了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中国领导。坚持中国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对中国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首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中国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只要始终坚持中国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统一就有充分的政治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增强中国认同,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损害中央权威、妨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实施,不与保持一致,危害党的领导的言论和行为,这是维护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群众的政治底线,绝不能动摇;要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策部署上来,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就是要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周围,与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传发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时代专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纳入我们党实现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和有效制度。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要落实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和实际行动上。

2016年1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2016年7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8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审议《中国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时,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我们党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到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一个整体性要求提出,既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过程,也说明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我们党在新时代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从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到一体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到将其纳入新时代干部培训规划,到将“两个维护”纳入政治巡视作为新时代加强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到完善维护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再到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纳入我们党实现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过程,也是引领全党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保持高度一致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体现的实践逻辑、认识逻辑、理论逻辑,充分证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因此,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统筹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都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党的以来,总书记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有力有效推进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决扭转了一些领域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的状况。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总书记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整体纳入党实现自我革命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之中,必将对我们党完善坚定维护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以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必将对我们党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让人民始终成为中国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产生重大而深刻、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历经艰难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很不容易;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历经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一条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有效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同样很不容易。

那么,构成实现党的自我革命成功道路、有效制度的精髓是什么呢?就是“四个坚持”,即坚持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理想信念,坚持以“两个维护”引领全党团结统一,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可以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核心意涵、精神实质上,对“四个坚持”是全覆盖的。“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一条,是“四个自信”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理想信念”这一条,是“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成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提出的“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两个维护’引领全党团结统一”这一条,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关键内容;“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军心民心”这一条,是作为“理论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个伟大”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都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从理论的角度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提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实质上就已内在地蕴涵了全党同志都要自觉、全面、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一整体要求。总体来说,“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是“两个维护”的思想认识之基和理想信念之本;“两个维护”是“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纪律上的集中体现。对“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理解越深刻、把握越准确,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就越执着、越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要落实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和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保持高度一致上来。这是因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是党的以来我们党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全党在历史性变革、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共同意志;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也是新时代强化党内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

从实践的角度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之所以最终要落实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和实际行动上,是因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归根到底关系到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是14亿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全社会、全民族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当前利益、长远利益的忠实代表和中流砥柱;党的命运同人民群众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国际上一些居心叵测的政客鼓吹所谓“不”,其险恶用心,都是企图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企图拔掉14亿中国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针”,妄图毁掉我们党和国家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制胜法宝”,妄图切割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这一切又恰恰从反面证明,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正面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强调全党同志都要自觉、全面、始终做到“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现实必要性。

中国14亿人民有目共睹、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生动表明:我们党、我们国家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的集中统一领导,才成功实现了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成功克服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等不良现象,成功避免了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端;才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效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抗地震、化危机;才成功做到了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准确理解“两个维护”的内涵与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两个维护”本质上是一体的。《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意见》还明确提出:“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强化认同,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始终同以同志为核心的保持高度一致”;“要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决不允许对阳奉阴违做两面人、搞两面派、搞‘伪忠诚’”。

“两个维护”有明确内涵和科学要求。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对象是总书记;维护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象是。的权威决定各级党组织的权威,各级党组织的权威来自的权威。正因为这样,一再强调,对“两个维护”既不能层层套用,也不能随意延伸。总书记在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决服从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次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既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强“两个维护”政治自觉的一次现实检验。

做到“两个维护”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集中制的创造性运用,它同“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这正是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始终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也正是我们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中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道路、有效制度,以及党在伟大自我革命中探索形成的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都能够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施芝鸿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本文刊登在《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年3月12日理论周刊第5版)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