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表老指的是谁(表老)

发布时间:2024-08-01 13:28:23作者:孤僻成性来源:网络

表老指的是谁(表老)

本文目录一览:

初次探访的一个细节,令派领袖张澜得出“得天下者”的结论

文/陈立旭

与张澜,一个是中国领袖,一个是派领袖。新中国成立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张澜任副主席。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中,二人相知相交,建立了深厚友谊,书写了领导者和派领导者肝胆相照的佳话。

抗日战争胜利后相识

1893年出生,张澜1872年出生,俩人年龄相差21岁,经历不同。1945年前,二人没有见过面,但二人却相互知道对方的名字。1919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在五四运动影响和李大钊引导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是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以探索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青年领袖。他通过李大钊的讲述,初步了解张澜先生。在湖南、北京开展政治活动,张澜也知道了他的名字,并对之极为赞赏。

与张澜第一次见面,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年8月28日,为谋求国内和平,亲率中央代表团赴重庆与谈判。当时势力很大,在重庆经营多年,加上派特务控制各界迎接,因此,能到重庆机场迎接的人不多。中央也为派领袖安全考虑,不希望他们到机场迎接,也没有告诉他们到重庆的时间。张澜是在8月28日当天得知将到重庆的消息的。这天,南方局负责工作的徐冰到特园告诉张澜说,已经从延安起飞,不一会儿就到重庆的九龙坡。他说,之所以没有通知民盟和表老(张澜字表方,时人尊称表老),是因为害怕搞阴谋,两党领袖会晤之期难以事先确定。但是,已经74岁高龄的张澜却不怕搞阴谋,他立即决定,与沈钧儒、黄炎培、郭沫若、陈铭枢、章伯钧、邵力子、梁漱溟等一起去机场迎接。在重庆机场,张澜与第一次见面。

◆1945年,与张澜等人在重庆机场。

张澜后来多次向家人讲述他第一次见到时的情景。据张澜的孙女张梅颖回忆:

8月28日15点半,和代表团到达重庆。乔冠华当时是中央驻重庆代表。飞机降落后,乔冠华就依次介绍来迎候的代表。毛主席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银髯飘飘的张澜,不等乔冠华介绍,就走过去了:“你是张表老?你好!大热的天,你还亲自到机场迎接,不敢当啊不敢当!”表老说:“你为国事操劳,不负众望,应当应当!”当时流传有“得四川必先得张澜”的说法,加上他又是派的领袖,所以张澜早已成为国共两党都要争取的对象。当年入川,陈立夫就屡次动员张澜前去迎接,他没有去。他的“犯颜直谏”、刚直不阿的名声早已传到了延安,所以对前来机场迎接的张澜十分敬重。

三访张澜

在重庆期间曾经三次拜访张澜。当时张澜住在上清寺特园,这里也是人士在重庆聚会的地方。三次拜访张澜,都是亲自到特园与张澜会面。

第一次拜访张澜,是他到重庆仅仅两天后的8月30日。当天上午,刚刚与会谈之后,即于下午在周恩来陪同下到特园拜访张澜。张澜等在门口迎候。与张澜一见面,就和张澜热情握手,并向张澜问好。特园的工作人员和住在这里的学生都站在两边目睹了的丰采。亲切、慈祥、和蔼地和他们打招呼,向他们问好。与周恩来熟悉的年轻人叫“周伯伯”,周恩来微笑着向他们点头。的随从人员也谦逊有礼。当看到特园的雇工也来迎接时,便从楼梯底下开始和雇工一一握手问好,那些工人里面还有刚刚烧完火的,手脏得很。从不嫌这些。平等对待张澜家里的雇工,给张澜留下很深的印象,并对非常崇敬。张澜后来说“得天下者”就是由此事感慨而发。接着,张澜将、周恩来引进自己的卧室交谈。

◆张澜

向张澜转达了朱德和吴玉章对他的问候,交给张澜朱德的一封信和一件礼物——延安生产的红色大方格毛毯。朱德家乡在川北,是张澜早年的学生,对张澜十分敬重;吴玉章是张澜的老朋友。朱德在给张澜先生的信的抬头是:“表老吾师”,落款是:“学生朱德”。朱德还在信中写道:“你的事业,我们是支持的”。张澜从此信中看到,支持民盟的事业,很受感动。张澜收下朱德的信和礼物并表示感谢后,谈话进入正题。张澜首先表示:理解亲到重庆与谈判的诚意,但对的安全表示担心。向张澜详细解释了8月25日中国中央委员会《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的六项紧急措施,最后简要概括说:我们的要求就是:承认解放区的民选政府和抗日军队,划定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接受日军投降的地区,严惩汉奸、解散伪军,公平合理地整编军队,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立即召开各党派代表人物的会议。张澜听后深表赞同。还向张澜介绍了中国领导的解放区的建设、社会新貌、人民福利、生产、教育等情况。张澜认真听着,为能够在解放区建设一种新的社会而十分高兴,并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二人谈得兴致很浓,谈了两个多小时,直到时间很晚了,的警卫员进来报告:张治中为举行晚宴的时间将到,和张澜才结束这次谈话。

第二次拜访张澜,是9月2日中午。当时是张澜以中国同盟的名义,在特园宴请、周恩来和王若飞。张澜还请了一些人士作陪。在特园和张澜等人见面后特别谈到和平的诚意和建国的主张,他谈了“和为贵”的道理,还说:是主张建国的。风趣地说:“这是‘之家’,我也回到家里了!今天,我们聚会在‘之家’,今后,我们共同努力,生活在‘之国’。”与众多作陪的人士都谈得很融洽,话题也很多,就像一家人在一起聊天。他向张澜和其他人士介绍了国共两党的情况,共同商谈了西南大后方的问题,以及政治协商会议、联合政府、统一战线等问题。这天,不善饮酒的欣然与张澜对饮枣子酒。还为特园主人题了四个字:“光明在望”。预先已经安排在桂园接见各方面友好人士,宴会尽欢而散。

第三次拜访张澜是9月15日下午。这次,来特园与张澜密谈。此次,二人谈得时间最长,也谈得最深。

◆与张澜会晤后,为使国共和谈的内容公诸于世,商定以张澜的名义发表致和的公开信,希望国共两党乘此时机彻底解决国家的问题。图为张澜的公开信手迹。

此次与张澜会面是在张澜的卧室。首先向张澜介绍了他来重庆后与谈判的结果。在讲了谈判取得一定成果后,特别强调:关键是解放区的和军队问题还没有解决。打着国家政令军令统一的旗号,要交出和军队,这使谈判陷入僵局。直言道:是想在美国的帮助下,准备打内战,武力统一中国。张澜也认识到面临险恶的形势,真诚地对说:我在川北搞自治时,深知和军队的重要性,你们不能把和军队交出去,一定要坚持。全国人民寄希愿于你们。你们要为中国保存一些干净土!张澜还给出主意说:你们与谈判,已经谈成的,要公开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免得不认账。采纳了张澜的这个建议,表示要考虑对策。张澜觉得,由单方面公开谈判结果,不同意,也很难办,便对说:“你们如有不便,由我来给国共双方写一封公开信,把这些问题摊开在全国人民面前,好受到全国人民的监督和推动。”当即采纳此议,并且当面称赞张澜“老成谋国”。二人此次会面后的当天晚上张澜就写好了《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把国共两党会谈的内容摊开,于9月18日在重庆的《新民报》和成都的《华西晚报》上发表。在和张澜二人此次会谈中,诚恳地对张澜说:此次与谈判中,愿意做较大的让步,但是不会允许存在的,内战随时可能爆发。如果国共双方打起来,希望张澜号召西南地方实力联共反蒋,同时协助地下党开展游击战。张澜答应,如果国共打起来,他一定按的意见做。张澜言必信,行必果,重庆谈判之后,他亲自出面,将一些西南地方将领吸收为同盟秘密盟员,并交给他们任务:支持运动,掩护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抵制的专制,适当时机起义。这为后来在蒋管区开展革命斗争和策动部分军队起义,顺利解决西南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访张澜与之倾谈,使张澜看到,只有才能够救中国,才是中国人民的希望,从而坚定了同合作的信念。从此,张澜与渐行渐远。

指示保证张澜的安全

1946年,发动全面内战,张澜对彻底失望。当筹备召开国民大会时,张澜坚定地表示:不参加国民大会。这是张澜反对的重要举措,因为在当时的派中,民盟内部党派众多,是第三方面的代表。在当年决定单方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第三方面如果参加,就证明了国大的合法性;如果第三方面不参加,国民大会就不合法。由此,等对张澜的决定十分仇视。不久,特务了李公朴和闻一多。张澜在成都亲自主持李、闻二人的追悼会,并在会上表示:本人决定步两先生之后尘,为中国的和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次追悼会散会后,张澜被特务袭击,头部受伤。

1946年11月12日,一意孤行,强行召开伪国大。民盟坚决不参加。伪国大召开时,报纸上没有民盟的名字,这表示了民盟和的彻底决裂。11月中旬,张澜赴上海领导全国运动。为了拉拢张澜,派许多人邀请他路过南京的时候去和谈一谈,都被张澜断然拒绝。张澜到上海后,又派人去请张澜,又被张澜拒绝。对此十分恼怒。1947年10月28日,内政部宣布民盟是非法团体,盟员按照《后方处理办法》处理。10月29日,发表了《民盟参加叛乱真相》。11月5日,陈立夫起草了解散民盟的文告,送给张澜等民盟领导人,并且要求张澜等人“一个字不许改”。面对的压力,为了保障全体盟员的生命安全,张澜等民盟领导人开了9个小时的会,最后张澜在文告上签了字。11月7日,张澜发表公开个人声明:希望大家在合法的限度内,站在爱国公民的立场上继续为和平、统一、而努力。张澜的孙女张梅颖后来说:张澜这样做是向表示:我继续和你们斗,你们今后就冲着我来吧!之后,张澜没有停止与斗,他安排沈钧儒等民盟成员去香港恢复民盟。视张澜为危险人物,派特务将张澜住所严密包围。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败局已定。为了喘息,派张澜的老乡张群找张澜,请他出来当国共两党的调解人,可是张澜却明确表示:现在是革命与之争,我站在这一边,不再做调解人了。张澜如此鲜明地公开站在一边,便打算置张澜于死地,但碍于张澜的威望,一时没敢下手。

◆1949年,被政府软禁在上海虹桥疗养院的张澜(中)、罗隆基(右)。

1949年3月5日,同盟总部迁至已经被解放的北平,电邀张澜等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此时,已经宣布“引退”,“总统”由李宗仁代理。李宗仁派甘介侯、邵力子等人到上海拜访张澜,请他出面在国共两党之间做调解工作,重开和谈,遭到张澜断然拒绝。

1949年5月29日,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向统治区胜利进军,张澜致电表示支持。于6月1日回电张澜表示感谢。电文称:

表方先生:艳电敬悉。革命战争迅速发展,残敌就歼为期不远,今后工作重在建设,亟盼各方友好共同致力,先生及罗先生(指罗隆基)准备来北平,极表欢迎。

此时,张澜已经决定前往北平,参加领导的建立新中国的大业。

也料到张澜会与合作,遂派特务时刻监视,张澜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远在北平的得知张澜的处境时,当即作出指示:

张澜、罗隆基是民盟的领袖、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告诉上海的同志们,一定保证他们的安全。

的批示由周恩来传到上海地下党组织。周恩来还特别指示上海地下党,一定要按照同志的指示办,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张澜先生的生命安全。

上海地下党组织为了贯彻执行和周恩来的指示,动了不少脑筋,全力以赴,营救张澜等人。在地下党组织和准备起义的将领共同努力下,张澜等人终于被营救出来,于1949年5月顺利到达解放区。当张澜得知自己是在、周恩来关心下被营救到达解放区时,对罗隆基说:“努生(罗隆基字努生),看见没有,恩同再造啊!”

在家里宴请张澜

得知张澜脱险顺利到达解放区后,于1949年6月1日代表中央致电张澜,邀请他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共商建国大计,张澜接电后欣然同意,并动身前往北平。9日,张澜乘坐的火车到达北平前门车站。这天忙,没有抽出时间去迎接张澜,中央特派朱德、周恩来等和民盟的几位负责人前往火车站迎接。朱德与张澜一见面,便向他的老师敬了一个军礼,对他表示崇高的敬意。周恩来见到张澜后,握着他的手说:“表老,你为我们担了风险,吃苦了!”张澜被安排住进北京饭店。第二天,专程从双清别墅去北京饭店看望刚到北平的张澜。

4年前,与张澜在重庆见面时,力量还很强。时隔4年,与张澜在北京饭店见面,得天下已成定局,因此二人见面时都很高兴。问候张澜后,张澜感慨地说:“真有本领,取得了如此伟大的胜利。”笑着说:“我们人,其实也无过人的本领,我们只不过做到了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国人民拥护我们,这才办成了一些事情。”张澜深有感触地说:“主席讲的前八个字,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少数人能够做到,但要做到这后一句话就很难啦!恐怕这也是历来为政者的病根之所在吧?”表示认同。他又详细地询问了张澜的生活起居等,并就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事情征询了张澜的意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广场举行。张澜(右二)同等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

第二天,派汽车去请张澜到自己在的菊香书屋住处吃饭。司机临出发前,特意叮嘱道:汽车爬坡时要慢一点,稳一点。车到时,亲自出来迎接,还亲自扶张澜下车,扶他上台阶。的家宴只是藤藤菜、苦瓜、豆腐、豆芽,一碗汤,外加一小碟辣椒。对此张澜十分感慨,他回家后对子女说:“请我吃饭,好俭朴,这让我看到未来的中国大有希望!真是为国为民的党!”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张澜以中国同盟主席身份出席,并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0月1日,在城楼上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时,和张澜一同登上城楼出席盛典。在城楼上见到张澜依然身着褪了色的土布长衫,头戴瓜皮帽时,当众赞扬他说:“表老啊,你很好,你的德很好,你是与日俱进的。”

建国后,对张澜的安排非常重视。张澜担任国家副主席,并继续当选为民盟第一届中央主席外,在和中央提议下,他还于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重大国事都征询张澜的意见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身为国家主席的夜以继日地为国事操劳,身为国家副主席的张澜先生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张澜是四川人,又长期在四川活动,他担任国家副主席后,四川各界人士对他十分敬重,特别是过去与张澜有旧的人士,觉得向张澜反映情况更直接,因此,他们都直接给他写信,反映地方情况或者向他求教。张澜上任不久,就接到四川寄来的几百封人民来信,信中提出了各种意见和要求。张澜仔细看了这些信件,并让秘书帮助他把这些信件的内容归一归类,写出摘要,对相近的内容也做了一些综合工作,然后,在国务会议上与见面时,就把这些材料当面交给。每次收到张澜交给他的材料,都认真阅读,在一些重要材料上写下批示。对于下边反映的材料,张澜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张澜的意见十分尊重,每次都采纳他的建议。不仅如此,在国家重要人事安排上,还主动征求张澜的意见。特别是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大行政区时,对于大行政区、省、市一级政府领导人的安排,都要专门听张澜的意见。在考虑安排各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人时,张澜经过考虑,向推荐了一些派领导人、无党派人士、知名专家、教授参加政府领导工作,或者参加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工作。对此,都采纳了。

◆1949年10月9日,与张澜在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亲切交谈。

做重大决策时,特别注意征求张澜的意见。1950年作出抗美援朝决策之前,专门征求过张澜的意见。张澜也有话直说,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当时,张澜不赞成中国派兵入朝作战。他的孙女张梅颖介绍这个情况时说:

解放后,表老积极参加到新中国建设中去,不过有些事情他是有意见的,比如说抗美援朝,他认为这么多年战乱后,应该休养生息,不要介入外战。可是当时在苏联的压力下,中国只能出兵,后来朱德来给表老做工作,要服从大局。表老就说,要是中央定了,那我就带领民盟坚决抗美援朝。

当中央下决心派兵入朝作战时,张澜便不食前言,积极支持中国抗美援朝。张梅颖回忆道:

表老从那时起就不吃肉了,所有攒下来的钱都捐飞机大炮。而且也不许我们吃肉了,我爸给我买了件新衣服,表老当面训斥我和我爸,让马上脱下来,给退了。

1954年,主持制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准备阶段时,在一次和张澜见面时,真诚地对他说:“表老多年来希望有一部人民的宪法,在这次筹备制定过程中请多提建议。”此后,与张澜一起研究制订新中国宪法的许多重大问题。参与制订宪法的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也和张澜一起研究。张澜也认真考虑制订宪法之事,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为新中国制订宪法作出了贡献。

◆1954年8月20日,张澜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上听取报告。

张澜对西南地区十分熟悉,因此,经常把西南地区的重要材料送给张澜审阅,在考虑西南地区的工作时,特别注意征求张澜的意见。1951年1月22日,给张澜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表方先生:西南局书记同志给我的报告一件,送上请察阅(可要你的秘书念给你听),可以看出西南工作的一般情况,阅后请予掷还。先生身体好吗?甚为系念、顺致敬意。

1951年1月28日,又给张澜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表方先生:西南区去年剿匪工作颇有成绩,消灭匪众80余万,缴枪40余万支、残余匪众已不足斗万,两三个月即可完全剿灭。送上西南军区的总结报告一件。假如你有精神的话,可以一阅。可以慢慢看,一星期内还我即可。顺致敬意!

张澜认真阅读交给他看的材料,并对许多重大问题认真考虑,然后向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十分重视张澜的意见,不仅予以采纳,还要求西南地区领导人认真按照张澜先生的意见办。

亲自为张澜祝寿

张澜身为国家副主席,经常出席中央召开的会议,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商议国家大事。每次和张澜一起开会,都要向他问寒问暖。北京的夏天酷热难忍,会议厅里备有电扇。见张澜年纪大,怕开电扇会将他吹感冒了,便亲自给工作人员打招呼,要他们不要开电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在很高的气温中开会。张澜见为了照顾自己,使中央许多领导人用不到电扇,经常满头满脸是汗,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很是过意不去,向表示歉意。则说:“敬老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表老不要客气。”

建国初期,张澜的工作很多,他每天早上8点钟去上班,经常要到晚上9点或10点钟才回家休息。日子一久,发现张澜年老多病,身体虚弱,劝他不要天天上班,在家多休息。外国元首和国庆观礼代表团送给的中药和滋补药品,经常派人送给张澜,还抽调他的卫士小高当张澜的警卫员。

对张澜的尊敬,还表现在他亲自写信为张澜贺寿这件事情上。早在延安时期就讲过,在内,不要贺寿,但他认为,对张澜这样德高望重的派领导人应该例外,应该贺寿。1951年4月2日,是张澜80整寿之日,这天,和朱德都给张澜写了贺寿信。给张澜的贺寿信中写道:

表方先生:欣逢先生八十高寿,谨致衷心的祝贺!

这一天,还派代表中央到张澜家里,对张澜表示对他八十大寿的祝贺。之后,在紫光阁设宴,为张澜祝寿,参加宴会的有几百人,包括中央事先通知的党政高级干部和派领导人和著名人士。会场气氛热烈,张澜也十分高兴。

说:“表老,您是一面旗帜。”

过了八十岁之后,张澜自己觉得年龄越来越大了,身体也一天天衰弱了,便有了退下来的打算。1954年五一节,和张澜都登上城楼参加庆祝活动。张澜和见面时,向提出了自己退下来的想法。张澜对讲:我现在已是82岁高龄了,身体一天天地衰弱了,于国家已无什么贡献了,请主席允许我辞去现有职务,安心养病吧!古人有“乞骸骨”的史例,我也向毛主席“乞骸骨”。谁知,却不同意他退下来,他很严肃地对张澜说:表老,你不能辞!我是你们大家把我推上主席职位的,你们要是辞职不干了,我岂不是成了孤家寡人了!接着毛主席又面带微笑地说:表老,您是一面旗帜,插到哪里都起作用,而这个作用是别人起不到的,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不久,又专门派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中央部部长李维汉到张澜的办公室拜访他,向他转达了的诚心挽留之意,劝张澜打消辞职的念头。张澜非常感谢对他的敬重和信任,在的真情挽留之下,张澜不再坚持辞职,继续在国家副主席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工作。

后来,张澜向自己的亲人和他的身边工作人员说起了五一节在城楼上对他讲的话,言罢笑道:“哈哈!我成了一杆旗了。”

为张澜守灵一小时

对张澜的身体情况十分关心,一再请张澜节劳,并且让他身边工作人员多关照张澜的身体。张澜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即派医务人员去医治。但张澜毕竟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1955年1月27日,张澜身患重病,指示,要安排他住进当时医疗条件最好的北京医院,并且指示有关部门,尽全力医治。在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调来许多北京著名的中医和西医与北京医院的医生一起诊治,又请来有较高水平的苏联医疗专家和北京医院的医生一起为张澜治病。在的关心下,北京医院为张澜治病,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医疗设备,用了当时最好的药物。但张澜终因病得过重,于1955年2月9日12时30分在北京医院病逝,享年84岁。

张澜逝世后,十分悲痛,并对安排张澜的后事十分关心。张澜的后事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安排,并成立了以朱德为首,有、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的张澜治丧委员会。、、周恩来、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视含殓。张澜逝世后的灵柩曾停放在当年逝世后停放灵柩的中山公园的中山纪念堂。为表达他对张澜先生的敬重之情,亲自到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为张澜灵柩守灵一小时,并向张澜的夫人刘慧征及其子女致以深切地哀悼和慰问。1955年2月1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公祭大会,为主祭人,林伯渠致悼词。、周恩来、等亲自执绋,护送张澜的灵柩至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三国演义》:少年时看高,中年时看平,晚年时看宽

文 | 红妆 · 主播 | 常浩

十点签约作者

有人说,少要看水浒,老须读三国。

年少时看水浒,看的是书中的情节;年长后读三国,读的是人生的境界。

人生一世,白云苍狗,转眼,便到中年。一路磕磕绊绊,走过千山万水之后才发现:

情节终将淡忘,境界永存于心。

读懂了三国,方才看得透人生的境界,那就是:

少年时,当看高,择高处而立;

中年时,当看平,就平处而坐;

晚年时,当看宽,向宽处而行。

少年时看高,择高处而立

王阳明著《教条示龙场诸生》,其中首则便讲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深以为然。

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ta一生的方向。

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

人生如登高望远,若欲穷千里目,便须更上一层楼。

对少年人来说,尤其如此。

《三国演义》中有两位谋士,谋略相当,志向也相似,都希望匡扶明主、救济天下。

但最终,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诸葛孔明自不必多说。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已足见其鸿鹄之志。

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至今仍为天下读书人所推崇不已。

更无须提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万世英名了。

而吕布帐下的谋士陈宫,一生两易其主:

选择曹操之时,仅凭对方一番话便被其感动,全无诸葛孔明静待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坚定心志;

后来,陈宫投靠吕布,却不想吕布虽有驰骋沙场之才但却绝非良主,最后空负栋梁之才,身死白门楼。

纵观陈宫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悲剧命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他不懂得择高处而立。

先是心志不坚,轻信奸诈狠佞的曹操;后又立志不高,追随有勇无谋的吕布。

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其著作《正蒙》中写道:“志大则才大,事业大。”

一个人少时的志向基本上决定了ta人生成就的上限,不信,你看——

漫漫历史长河,多少无名之辈,一生所求不过衣食富足、美妾一二;

而古往今来的名人大家,志之所向多是国家大事、民生之计,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再比如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

人啊,志存高远方能远瞩,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来。

心中有志,万事可成。所以少年时当看高,择高处而立。

中年时看平,就平处而坐

古语有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人生海海,嫉贤妒能,几乎是人之本性。

在危机四伏的人性之林中,很多时候,藏锋守拙、低调行事,才能避开祸端,为自己留下赖以生存的一隅之地。

而锋芒太露,那锋芒最终伤害的,往往都是自己。

“智计之士”许攸便是如此。

曹操率领兵士即将进入冀州城时,还未入城,许攸便居功自傲,大声张扬道:“阿瞒,要是没有我,你怎么进得了冀州城门?”

在邺城东门遇到曹操帐下数一数二的猛将许褚时,对方并未出言挑衅,许攸又高调自夸:“如果没有我,你们这些莽夫,又怎么能随意出入此门?”

平日里和曹操相处时,许攸更是处处嚣张无度,自以为功高盖世,常唤曹操小名,惹得众人不满,更让曹操心生芥蒂。

菜根谭有言:“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做事做人,低调才能自持,韬光方可养晦。

比如曹操身边的另一位智谋之士——司马懿。

司马懿为人低调谦逊,无论是对曹操还是曹氏后人都极为小心谨慎,一步步稳扎稳打,最终诈病赚曹爽、夺取魏朝实权。

不仅避免了许攸式的悲剧,更成就了一代伟业。

曾国藩曾说:“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

《易经》也讲: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人生一世,唯有保持敬畏、为人低调,才能消灾远难、规避祸端。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所以中年时当看平,就平处而坐。

晚年时看宽,向宽处而行

初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总认为曹操是个很狭隘的人:

容不下恃才傲物的孔融、杨修,忍不得直言进谏的崔琰、祢衡,还说什么“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所以看到刘备说“操以急,吾以宽”时,便觉得再恰当不过了。

如今重读三国,才发现:

做事处处予人余地,才是度事之量;为人时时饶人一寸,方为容人之心。

世事繁杂,人多的地方是非多、利益纠葛也多。

所谓的满腹狐疑,不过是在生活的泥坑里摸爬滚打之后,学会的心思内敛;

所谓的狭隘器小,也不过是被命运打击得遍体鳞伤之后,不得不奋起发力的绝地一击。

《读书录》有言:“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人这辈子,做人做事,当向宽处行。即凡事留余地,做事不做绝。

因为放过别人,往往也是成全自己,就像曹操——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在清点战利品时却发现了自己部下先前写给袁绍的表忠信,曹操也不追责众人,只全部烧掉了;

张绣反曹,致使曹操痛失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结果不久之后张绣又来投靠曹操,曹操也不拒绝,还封他为扬武将军;

袁绍讨伐曹操时,陈琳作声讨檄文,大骂曹操“污国害民,毒施人鬼”,后来袁绍兵败,陈琳被生擒,曹操也并未惩罚陈琳,反倒任命他为从事。

结果就是:

私通袁绍的部将,更卖力了;投靠曹操的张绣,为他玩命了;捡回一命的陈琳,则尽心辅佐曹操,殚精竭虑。

《格言联璧》有言:“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

只因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满盈者,不损何为?

人生之路,能往宽处行就莫往窄处挤。毕竟,予了别人余地,自己才能畅行无阻。

心宽一尺,路宽一丈。所以晚年时当看宽,向宽处而行。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世事变幻,人生如梦,当三国鼎立、群雄争霸的史诗在岁月的画卷中渐渐褪色,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带着些许敬畏,品味故事中的真义罢了。

人生一世,握手而来又撒手而去,到最后,不过黄土一抔。所以,无须执着于名利,亦无须困惑于生死。

少年时看高,中年时看平,晚年时看宽,而后静静归于黄土。

如此,足矣。

共勉。

十点听书会员 连续包月首发上线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立即加入

-图片来源-

《三国》剧照

-作者-

红妆,十点读书签约作者。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常浩,十点读书签约主播,杭州电台知名主播,手握潮流、声音鉴赏、旅行等多档节目,有品有料的音乐咖,会听上瘾的温柔男友音。微信公众号:三个声音。欢迎下载十点读书App ,搜索“常浩”关注主播十点号,收听常浩为你朗读的专属美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哟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