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张锳知府添油 张锳绪

发布时间:2024-07-15 04:15:26作者:简单的爱来源:互联网

张锳知府添油 张锳绪

本文目录一览: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兴义府知府张锳生平概览(上)

安龙招堤牌坊

清平县学宫遗址

安顺府文庙(资料图)

黎平天香阁遗址

一、张锳生平简介

张锳(1793-1856),字又甫,号春潭,直隶南皮人。嘉庆十八年(1813)中式顺天府举人,此后6次参加会试而不中。道光六年(1826)大挑一等,试令黔中往云南买铜,后历署清平(今凯里炉山)、镇远、威宁诸州县,实授安化(今德江)知县,迁贵筑(今贵阳)县,升古州(今榕江)同知,兼理黎平、遵义、安顺知府。道光二十年(1840),张锳以古州同知擢升兴义府知府,次年正式到任。咸丰五年(1855),张锳离开兴义府署贵东兵备道,次年逝于黔南。张锳自1826年入黔为官,直至1856年在黔南去世,在贵州从宦30年。需要指出的是,张锳在贵州为官30年,其中有一半左右的时间,贡献给了我们兴义府。

1840年,战争爆发,张锳在此国家危难之时,出任兴义府知府。面对国家危难、民族危机,张锳在兴义府为官期间,兴文教、修书院、建试院、纂府志、强基础、培风尚、促民生、添灯油、育新人,勤政、清廉,特别是“知府添油助学”名扬四方,成就了兴义府的一次辉煌。下面,我将近年收集整理的一些有关张锳的生平资料,与大家一同分享,学习、探讨和重新认识兴义府知府张锳。

科举入仕

乾隆五十八年四月十五日(1793年5月24日,丁丑),张锳出生于直隶南皮县碧葭塘。嘉庆元年十一月初八日(1796年12月6日),张锳生母王夫人去世,张锳当时年仅4岁。嘉庆九年九月二十六日(1804年10月29日),张锳父亲张廷琛去世,年仅12岁的张锳开始自立,不久之后便独立成家,徙居南皮县城南三里的双庙村。许同莘在《张文襄公年谱》里,是这样形容张锳的幼年时代的:“少孤,食贫力学,艰苦卓绝。”

嘉庆十七年八月初四日(1812年9月9日),张锳时年20岁,就在他努力备考功名之时,其原配夫人刘氏去世。据1937年出版的《南皮张氏四门第十八支家谱》载,张锳原配夫人刘氏,系沧县候选布政司经历刘廷栻之女,生于乾隆五十九年正月二十九日(1794年2月28日),卒于嘉庆十七年八月初四日(1812年9月9日),年仅18岁。该家谱未载明张锳与刘氏婚配时间,我们也就无从考证张锳成家、成婚的具体时间了。

嘉庆十八年(1813),张锳时年21岁。这一年秋天,张锳中式顺天府举人。此后,张锳分别于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二十二年丁丑(1817)、二十四年己卯(1819)、二十五年庚辰(1820)、道光二年壬午(1822)、三年癸未(1823)6次参加会试,均未中。

道光五年十二月初七日(1826年1月14日),张锳时年33岁,其继配夫人蒋氏又去世了。据《南皮张氏四门第十八支家谱》载,张锳继配夫人蒋氏,系永平府卢龙县进士、四川嘉定府知府蒋策之女,生于嘉庆元年九月二十一日(1796年10月21日),卒于道光五年十二月初七日(1826年1月14日),年仅30岁。据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载,咸丰二年(1852),张之洞中式顺天府乡试“解元”之时,张之洞就寓居在蒋策家中。可以看出,张锳继娶夫人蒋氏虽去世较早,其家人、特别是蒋氏的父亲蒋策,在女儿去世之后,仍对女婿张锳及外孙张之洞给予了比较好的照顾,哪怕张之洞并非蒋氏所出。后来,经张之洞奏请,朝廷诰赠蒋氏为恭人,晋赠一品夫人。

大挑入黔

道光六年(1826),张锳时年34岁。朝廷按例于这一年春天开科取士。但在开科取士之前,对此前三次以上会试未中之举子,按例进行大挑拣选,给他们一个报效国家的出路。张锳在此前已有六次参加会试而未中的经历,故参加了本次大挑,被评定为一等,以候补知县用,命张锳即日前往贵州安化县试用。

据《清实录》载,本次大挑本来应于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结束后举行,但因候补人员太多,朝廷于道光二年七月下旨:“以候补人员壅滞,命改癸未科大挑于丙戌科会试后举行。”这也就使得张锳的入仕时间往后推迟了3年。

张锳自嘉庆十八年(1813)中顺天府举人后,至道光六年(1826)大挑拣选贵州,期间六次进京会试未中,为求生计,往来奔走于河南、河北之间,历时13年。在此期间,张锳撰写的文章,偶尔被在京师做官的侍读学士彭公看见,彭公对张锳之文章才华十分赏识,于是将张锳接到自己家中予以接济。张锳之子张之清后来撰写《中宪大夫、署贵州贵东兵备道又甫府君行状》(为方便理解,以下简称《张锳行状录》)时,曾言及此事。

查《清实录》等文献资料,在嘉庆、道光年间,彭姓侍读学士有彭希濂、彭邦畴二人。彭希濂,江苏长洲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嘉庆三年(1798),由刑部郎中调任贵州学政,十三年(1808)任侍读学士,十五年(1810)出任武乡试副考官,十八年为鸿胪寺卿,后改任通政使司副使、光禄寺卿,十九年(1814)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彭邦畴,江西南昌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编修,十五年(1810)出任广西乡试主考,十七年(1812)升授左赞善,后改任司经局洗马,十八年(1813)以翰林院侍讲出任广东学政,二十三年(1818)回朝再任侍讲学士,二十四年(1819)出任山东乡试正考官,道光二年(1822)回京任侍读学士,后参加《嘉庆实录》编修工作,道光五年(1825)八月以侍读学士出任顺天府学政。从彭希濂、彭邦畴二人经历来看,张锳在京流寓期间,彭希濂的品阶已相当高,张锳作为落榜举子,结识朝中高官彭希濂的可能性不大。而彭邦畴出仕较晚,长期在翰林院工作,且于道光五年出任顺天府学政,张锳作为顺天府多次参加会试的举人,结识彭邦畴就十分正常了。从张锳生平来看,道光五年(1825),彭邦畴出任顺天府学政之后,应该为张锳参加第二年(丙戌)大挑拣选做了举荐工作,张锳也因此顺利以大挑一等到贵州任职。可以看出,彭学士应是张锳仕途上的第一位贵人,所以张锳后来教导子孙时经常提及此人。

有关大挑,据何德刚《客座偶谈》载:“清代科举时,有举人、有进士。从前举人不中进士,即可截取以知县按省分科、分名次,归部轮选。凡举人三科不中,准其赴挑。每挑以十二年为一次,例于会试之前,派王公大臣在内阁验看,由吏部分班带见。每班二十人之内,先剔去八人不用,俗谓之‘跳八仙’。其余十二人,再挑三人作为一等,带领引见,以知县分省候补。余九人作为二等归部,以教谕、训导即选。行之数科,逐渐拥挤,外省知县非一二十年不能补缺,教职亦然。”根据此文来看,张锳当时大挑为一等,以候补知县用。根据张锳大挑之后,即行到贵州任职的情况来看,个人以为应该是当时贵州安化知县已经出缺了,吏部才安排张锳到安化补缺,后来张锳到贵州巡抚衙门报到后,因买铜通判去世,事件紧急,才临时安排张锳到云南买铜,否则张锳不可能直接从直隶南皮千里迢迢来贵州候补。

宦黔三十年

接到朝廷任职文件后,张锳告别继母苏氏、长兄张镜原,并到坟上为两位亡妻上香后,千里迢迢前往西南贵州任职。这一日,张锳到达贵州省会贵阳,只身来到贵州巡抚衙门拜会巡抚嵩溥。巡抚大堂门吏见张锳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候补知县,有心要为难他,向张锳索要贿赂。张锳怒道:“君尝为吏耶,何吏事之习也!”门人被张锳一身正气所骇,只得让张锳进入大堂拜见了巡抚嵩溥。嵩溥见张锳“伟躯干大声广,显神采英毅”,便心生好感。

当时,贵州买铜通判死于云南。而到云南采买铜材,关系黔省铜钱鼓铸事宜,是一省经济之大事。在张锳拜见嵩溥的第二天,嵩溥召集省内各大要员商谈前往云南采买铜材之事,全省各级官员无人承接此任。嵩溥一下子想到昨天来报到的候补知县张锳,便有意给张锳一个历练的机会,说:“昨天报到的候补知县张锳,我见他精明能干,必定能完成前往云南买铜的任务。”省内各大要员一致同意,于是巡抚嵩溥就一纸文书,通知张锳前往云南买铜。

道光九年(1829),张锳时年37岁。经过张锳的努力,圆满完成买铜任务。接朝廷命令,张锳不再前往安化任职,而是前往清平代理知县事务。

清平即是今天的凯里市炉山镇,当时是都匀府治下的一个县,苗侗杂居,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张锳见清平少数民族众多,教育落后,首先就兴修清平县书院(文昌宫)讲堂,其后新建春风楼、三乐斋左右上三间、禄在斋左右中三间、逢源斋左右下三间等,满足当地读书人学习需要,促进当地教育发展,被当地人民所称颂。张之清《张锳行状录》言:“府君知清平,亦建书院,人诵之。”

此后,张锳又署理镇远知县。据张之清《张锳行状录》、宋杰《原任兴义府知府南皮张遗爱祠碑记》等资料载,张锳署理清平县后,又署理了镇远县知县,查《镇远府志》《镇远县志》及《贵州通志》等地文献,均没有张锳署理镇远县的记载,不知张锳署理镇远为何时。

道光十年九月二十五日(1830年11月10日),张锳时年38岁,其长子张之儛出生。张之儛的生母朱氏,系广西临桂县进士、四川邛州直隶州知州,候补知府朱绍恩之女。朱氏一生为张锳生子4人:张之儛、张之清、张之渊、张之洞。

也就在其长子出生之时,张锳临危受命,署理威宁州知州。在张锳来黔任职的这几年中,贵州省西北部的威宁州区域,广大贫苦民众因不满清廷的统治,纷纷起义反叛。张锳到任后,深入实地了解军事地形和社会民情,充分利用威宁山区地形,采取恩威并重、剿抚相加之策略,一面配合威宁镇总兵加大对反叛力量的军事打击力度、一面引导贫苦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在军事围剿与朝廷恩抚的双重压力下,基本平定了威宁地区的民众反叛。张锳也由此实授安化知县,享正七品顶戴。

据张之清《张锳行状录》,张锳署理清平、镇远知县和威宁州知州期间,治行称最,大吏(即贵州巡抚)称之曰“能”,朝廷实授张锳为安化县知县。但查阅《德江县志》《贵州通志》及相关历史资料,均无张锳任职安化县的记录,故不知张锳实授安化县知县的具体时间。

道光十三年(1833),张锳时年41岁。这一年正月,张锳调任贵筑县知县。贵筑是贵州省城贵阳府下属县,与贵阳府同城,乃贵州繁华之地。张锳到任贵筑县之后,在贵阳六洞桥附近添置了房产,并对其房屋进行改造与装修,时常邀请幕僚、亲友聚会其中,同时还邀集文人雅士在城外扶风山寺、观音寺等处宴饮、聚会,一时成为省城一件雅事。汉末建安中,魏文帝曹丕当时还是一个五官中郎将,与友人吴质等文朋诗友,欢聚于南皮,朝夕共处,抚琴对弈,饮酒赋诗,“浮瓜沉李”,后世将“南皮”一词,作为称述朋友间雅集宴游的典故。张锳入宦贵州,深受汉魏雅宴的影响,并将这一雅趣带到了偏僻的贵州,在省城雅宴文人,由于御史刘梦兰的多事,就连皇帝老爷都知道了。后来到了兴义府,在招堤一侧增修半山亭,宴饮群僚,其子张之洞由此写下《半山亭记》之千古佳句。此乃后话,在这里不多赘述。

道光十四年三月初八日(1834年4月27日),张锳时年42岁,其第二子张之清出生。张之清(1834-1869),原名清佑,字仲穆,号筑源,为张锳第二子,后过继给张锳族兄张恂为子(张恂,字信堂,系张锳祖父张怡熊长孙,也就是张怡熊长子张廷璘之长子)。张之清一生无子,后来以张之洞第二子张仁頲承嗣。

道光十五年十月十八日(1835年12月7日),张锳时年43岁,其第三子张之渊出生。

道光十六年(1836),张锳时年44岁,由贵筑知县调任贵州黎平府古州同知。张锳因在贵筑任上政绩卓著,调任黎平府古州同知。调任古州同知之后,他的麻烦也来了:道光十六年九月丁酉(1836年10月26日),御史刘梦兰参奏张锳“在官靡费”,并“将所买房屋,增加价值,抵作交代”。当年九月,道光皇帝下旨彻查。

后经贵州巡抚贺长龄彻查,张锳在任贵筑县期间,无奢靡等事,离任移交亦属清白。道光十六年十二月乙丑(1837年1月22日),朝廷下旨通报彻查张锳在贵筑县房产处理事务结果,称“所奏着毋庸议”。一桩公案就此结束。

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日(公元1837年9月2日),张之洞出生,是为张锳第四子。有关张之洞出生地,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说其出生于兴义府官舍,但当时张锳尚未到任兴义府,此说难立。又有人说张之洞出生于贵阳六洞桥,理由是张锳出任贵筑县知县时,曾在六洞桥一带置有房产,但此时距离张锳离开贵筑县已有一年有余,张之洞真是在贵阳出生的吗?我个人认为,倒也未必,个中细节有待进一步考证。

张锳在担任古州同知期间,政绩卓著,其所称者:廉洁、听讼、治盗、义仓及兴办书院。道光皇帝因“伟其局度、嘉其治状”,特召对张锳进京陛见。知县、知州受到皇帝亲自召见,那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大事,同时也说明张锳在贵筑、古州任上确也兢兢业业,做出了成绩。现因资料有限,道光皇帝召对张锳进京陛见的具体时间,目前无法详细考证。

道光十八年(1838),张锳以古州同知署理黎平府知府。张锳署理黎平府知府期间,见黎平府南泉寺侧天香书院仅有一人在其间读书,言“一人读书非书院”,遂改名为天香阁。

道光十九年(1839),张锳时年47岁。这一年三月,他受命署理遵义府知府。张锳署理遵义府知府期间,接续原遵义府知府平翰的工作,支持郑珍、莫友芝编纂《遵义府志》。

道光十八年(1838)十月,遵义知府平翰创设遵义府志局,聘举人郑珍任总纂,其友莫友芝辅佐。同年十二月,仁怀厅大溪里爆发农民暴动,平翰因镇压不力,于次年三月被降职调走。代理知府张锳了解志局情况后,决定筹款支持,让郑、莫继续工作。据资料显示,张锳此次代理遵义府知府仅五个来月。继任遵义府知府黄乐之到任后,张锳特意关照,请黄知府支持志局。黄欣然同意,还设法落实志局用款,使修志活动顺利进行。道光二十一年(1841),《遵义府志》刻成,时论评价颇高,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

《遵义府志·序》中,黄乐之对张锳在《遵义府志》编修过程中的功绩作了公允的记述:“明年(1839)孟夏,平公以温水事被议去,权守张公锳继之。越孟秋,余自给事中奉命来膺守。至,张公告余旧政,意恳恳,属为平公终此。余敬承,不敢怠。”还言:“于是,毕平公之雅志,副张公之重属。余薄能鲜德,无一二善猷塞士民望,亦藉是从孙陈二公之后,以与遵义俱存也。”《遵义府志》的完成,三位知府功不可没,张锳任期虽短,却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道光十九年(1839)八月,张锳离开遵义,回原任古州同知。次年,朝廷又命张锳署理安顺府知府。张锳在署理安顺府知府期间,张锳对安顺府府学进行了维修、扩建。

据道光《安顺府志》载,安顺府文庙始建于洪武初年。天启二年(1622)毁,四年重修。康熙七年(1668)、康熙五十年(1711),两次重修,规制始备,后倾圮。道光十七年(1837),知府宋庆常等建议增修。十八年(1838),知府经武济兴工改修崇圣祠、两厢、大成殿、天子台两庑及名宦祠、乡贤祠等。二十年(1840),知府张锳维修完成,形成一座规制完备,占地11亩的建筑群。

道光二十年(1840),张锳由古州同知擢升兴义府知府,次年正式到任。关于张锳擢升兴义府的时间,张锳亲自组织编纂的《兴义府志·兴义府职官表八》载:“二十年以古州同知升任”,而同样是《兴义府志》收录的张之洞代父撰写的《明十八先生祠堂记》曰:“道光廿有一年,锳守兴义”。同时,《兴义府志》收录的张之洞《半山亭记》曰:“岁在壬寅,家大人先守是郡”,壬寅年为道光二十二年,即公元1842年。《贵州通志·职官表》载,张锳第一次担任兴义府知府的时间为道光二十一年。此后,1992年《安龙县志》也采用道光二十一年这一说。我个人认为,当时朝廷下达文件擢张锳出任兴义府知府的时间应是道光二十年(1840),但因张锳接文件后,交接安顺府、古州厅之事,再加上古州距兴义府城数百里,故张锳正式到任兴义府的时间,应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

张锳自1841年正式到任兴义府知府,除中间因继母苏氏去世而离职丁忧及短暂署理安顺府、贵西道之外,其间一直都在兴义府知府任上,直至1855年受命署理贵东道,才离开兴义府,前后历时14年有余。

咸丰五年(1855),受遵义杨凤起义影响,贵州东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直接威胁省城贵阳。张锳奉命移署贵东兵备道,率团练五千人到贵定一带,与署镇远镇总兵佟攀梅等平定苗民反叛。张锳吸收兴义府城保卫战经验,充分发挥和利用团练力量,剿抚相加,先后收复龙里、贵定、镇远、清平等县,贵州东南地区基本平定。

有关张锳署理贵东道离开兴义府的时间,现有资料仅言咸丰五年,不知具体月份,更不知具体日期。现在能够看到最早言及张锳署理贵东道的资料是《清实录》收录的贵州巡抚蒋霨远、贵州提督孝顺,于咸丰六年正月上奏的《剿办近省匪徒,累获胜仗》一折。折中言及咸丰五年十月下旬(1855年底)张锳、佟攀梅在王寨、小虎场等处的战事情况。可以看出,张锳应在咸丰五年十月前,也就是1855年底前已经离开兴义府。

咸丰六年(1856)五月,贵州巡抚蒋霨远奏请以张锳补授贵东道,咸丰皇帝下旨令云贵总督恒春详察。恒春对张锳抱有成见,于是“饰词上闻”,复奏中甚至说张锳“节节退守”,并且故意夸大其年龄“年近七旬”,否定张锳是替补贵东道的合适人选,致使张锳至死未能实授道员。六月,张锳率团练由贵定间道收复都匀,但在围攻邦木起义军时失利。恰巧此时,云贵总督恒春到贵州视察军情,见此情况说:“张某老矣!”此时,都匀围解,形势基本稳定,恒春由此有意罢免张锳兵权。巡抚蒋霨远有心为张锳辩解,但贵州东南部分府县为争夺功劳,极力排挤张锳,蒋霨远不得已安抚张锳说:“既如此,你就到铜仁那边去安抚那些老百姓吧。”贵定、龙里两县百姓呼吁乞留,不得已,蒋霨远又被迫允准张锳继续留在黔南军中。然而,张锳此时忧愤交加,疾病缠身……咸丰六年七月二十五日(1856年8月25日,庚辰),张锳在忧愤之中病逝于军中,终年64岁。

作者:文/图 唐保华

晚清名臣张之洞生在贵州,为何称为张南皮?

  晚清名臣张之洞,因其祖籍是河北南皮,被尊称为“张南皮”。然而,笔者前不久到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出差时,却被告知张之洞出生长大在贵州,20岁才离开贵州,应算是贵州人。

  张之洞的出生地和祖籍地

  为了全面了解社会成员的个人信息,政府部门设计了“XX人员登记表”,按照中国历史传统,这个登记表登记的内容第一项“姓名”之后,有一个“籍贯”。早些年叫“祖籍”,实际上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自己的出生地更重要,即从张之洞的经历来说,看看他的名字“张之洞”就知道了。当时张之洞的父亲张瑛在贵州省贵筑县当知县(贵筑县即现在的贵阳市,现在贵阳仍简称“筑”),官舍在贵阳贯城河汇入南明河出口处的六洞桥附近,因此取名“张之洞”。

六洞桥

  六洞桥始建于清代初年,是六座单孔石拱桥的总称。很可惜,据黄浩发表于2008年第2期《贵阳文史》杂志的《贵阳六洞桥与张之洞》一文介绍,此桥于1984年贵阳市整治贯城河时被全部拆除,结束了六洞桥350余年的寿命。

  当然,祖籍地对于张之洞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清朝也有一个防止报考移民政策,按照规定,异地报考需在移居地有祖坟,有房产、地产,纳税满20年以上,张之洞家达不到这一规定的要求,他虽然实际上是贵州人,但必须回到“祖坟所在地”南皮去参加“高考”。在1850年他13岁那年,张之洞由老家人张喜陪同返乡报考,县试中了秀才,名列榜首。15岁时又在顺天府应乡试,中举第一名。26岁时仍作为南皮人中了进士,名列第三探花,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因此,称“张南皮”还是很重要的,一来表明张之洞参加科举考试身份是合法的,二来毕竟父亲张瑛因为科举考试考得不好才长期在边远省份工作,现在培养了张之洞这样的儿子,得让家乡父老知道老张家还是有人才的嘛!

  尽管登记表还在登记,但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一个人是哪里人的意义正在逐步淡化,爷爷的出生地对孙子的成长经历已经不会有多大影响了,父亲的出生地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比如某位人士,明明他出生长大在某地,不仅讲话口音是那里的,连神态举止都“像”那个地方人,却因为年轻时填表前六项有一栏“祖籍”,按规定应填写祖父的出生地,于是举世皆知他是祖籍地人,实际上他自己跟那个祖籍地没什么关系。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是故乡明”的“乡愁”仍然根深蒂固,许多人在社会交往中仍然遇事找老乡,但在社会交往日益密切、人口流动十分频繁的今天,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即使区域差距仍然存在,毕竟人格平等意识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地域歧视也会越来越淡化。比如今天外地人说起贵州,首先联想到的已经不再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

  即使是清朝人张之洞,也没有认为作为贵州人有什么不好。有一种说法张之洞20岁以后再也没有回过贵州,有人说他“羞为贵州人”。这一意见受到许多学者的摈弃,如发表于2016年第1期《文史天地》杂志的郭连保撰写的《张之洞的籍贯、科考与贵州情》一文,列举大量事实证明了张之洞作为贵州人热爱贵州的真情实感。本文十分赞同这一观点。

  “廿年贵州人,一世贵州情”

  张之洞生于1837年,1856年离开贵州,按照中国传统算法,那年他虚岁20岁。20年的养育之恩怎么能忘记呢?尤其是,张之洞16岁中举后回贵州,与都匀知府石煦的女儿喜结连理,成了贵州人的女婿、深度融入贵州,成家生子过日子,实际上就是当地居民。

  说张之洞是“廿年贵州人,一世贵州情”,最重要的是,张之洞一生成就起步于贵州。张之洞4岁时,张瑛调任兴义府担任知府,张之洞又随父亲来到兴义府治所安龙,即今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从此,张之洞在安龙潜心读书,接受了应对科举考试的系统教育,为科举成功、踏上仕途作出了准备。

  张之洞在贵州的这段人生经历对后来的张之洞究竟有怎样的影响,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有一点已经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就是后来的张之洞十分关心贵州的教育事业。由此也可见张之洞非常了解贵州,知道解决贵州的贫穷落后问题关键是发展教育事业,也和当今贵州脱贫攻坚时期突出发展教育的思路十分吻合。

  据传说,张瑛担任兴义知府时特别重视教育事业,每到午夜交更时分,就派两个差役挑着桐油篓巡城,看见哪户人家有人挑灯夜读,便去添一勺油,据说这就是“加油”一词的由来。其实,张瑛这一做法关键是给自己的儿子张之洞加了油:不仅促使他坚持刻苦学习,也深深懂得了教育的重要性。

贵州兴义府衙遗址

  据一些学者研究(参阅安尊华、张命春《论张之洞、李端棻、严修与贵州教育近代化》,载《贵州文史丛刊》2018年第2期),离开贵州以后的张之洞,以实际行动支持贵州教育,体现了张之洞深厚的贵州情。

  支持推动贵州官员发展现代教育

  直隶天津人严修1894年到1897年在贵州担任学政,后来出了《蟫香馆使黔日记》九册,其中记载了张之洞支持他积极履职的情况。先是严修按照张之洞的思路改革贵阳的书院,课程增设了算学、格致、英文、地理等。后由于缺乏数学教师,严修专门致电张之洞请求帮忙,张之洞立即派幕宾郭竹居到贵阳学古书院教授算学。郭竹居是贵州荔波人,其父是张之洞的老师。郭竹居回黔任教后,严修非常欣赏,称郭竹居“于中外情形,泰西学术大略能言之。黔中有此人,庶几一开风气乎!”

  帮助贵州培训教师。1906年,张之洞让幕僚安龙人宋绍锡(这个宋绍锡也和张之洞有渊源,张之洞小时候曾经住在他家里一段时间。张之洞以安排幕僚人员的方式照顾了一些贵州人,也是一种知恩报图吧)从湖北带回《为开办学堂派人来鄂留学敬告父老书》,要求兴义府选派十人到武汉两湖高等师范学堂学习7年,毕业后回乡充任教师,所有学费、旅费、伙食费,全部由他承担。结果兴义府只选了9人到武汉学习,学成后有的人留在武汉参加了辛亥革命,多数人回贵州任教,多有贡献。

  推动兴义府发展新式教育。1907年,张之洞提议将兴义府城书院改为中学堂,附设高等小学堂,并捐银1000两,置田租56石,以供兴义府中学堂修缮校舍、添置课桌椅之用;又捐银3000两,从日本购买5000册图书包括中小学教材、实验仪器和教学标本等,并派专人千里迢迢运到兴义城。

  张之洞倾心助力安龙教育事业,令安龙人至今感念。许多人可能因为张之洞,想要去安龙、去黔西南、去贵州看一看。笔者有幸去过安龙、黔西南,还有张瑛工作过的贵阳、安顺、遵义、榕江、威宁等等许多地方,也看了张之洞和他父亲的一些遗迹,十分感慨。如果张之洞有灵在天,一定会为今天多彩贵州的发展变化感到震撼。

  (作者:蔡永飞 单位:民革中央社会服务部)

张之洞父亲为穷苦孩子加灯油,从此产生一新词,如今咱们常挂嘴边

张之洞作为晚清名臣之一,想必大家对他的印象都非常深刻。他在二十七岁那年考中探花,之后开始在朝中任职。在极为严重的晚清时期,张之洞可以说是界里的一股清流。

之后,他成为洋务派代表,开办多个学堂,讲究中西结合。能够养育出这么有出息的人才,张之洞的父亲自然也是非常不俗的。

关于张之洞的父亲,还有一个让人觉得非常奇怪的习惯,在贫穷的年代,他竟然每天晚上免费为挑灯夜读的学子们添加灯油。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这样做能为他带来什么好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陪学子挑灯夜读的油灯

张之洞的父亲出生于一七九一年,名叫张锳,现河北南皮人。张锳的祖上在明末时期一直居住在山西一带,后来天下大乱,张锳的祖先为了躲避灾难和蝗虫带来的灾害,这才逃到了河北定居。

他的祖上曾经还当过小官,仔细算起来,他倒也算得上是一个官宦子弟。

对于张锳来说,出生于官宦之家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从小就非常努力读书,希望自己有机会为天下的百姓做些实事。可惜,运气有时候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而他的运气简直背到了极点。

他自从在一八一三年考中举人后,就一直停滞不前,总共考了六次,竟然没有一次考中,让他对科考失望透顶。

图片来源于网络:张锳旧照

幸亏当时除了一步步参加考试以外,还有一个方式步入仕途,就是直接参加大挑考试。只要在大挑考试中,能够让考官看到自己真的有实力,就有机会当官。

屡考不中的张锳干脆去参加大挑考试,希望以此平入仕途。果然,张锳的实力还是非常不错的,很快就考上了。这一年,张锳已经三十五岁了。这个年纪入仕,说早不早,但是在当官可以当到七、八十岁的时代,这个年龄也不算太老。

张锳既没有身世,又没有后台,注定他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放到重要的地方任职。最终,上头把他放到贵州当了一个知县。贵州这个地方,哪怕是现代都是特别贫穷的,更不用说在还没有开始发展的清朝了。

在清朝,贵州是最没有人愿意去任职的地方,因为这里的经济实在太落后了,完全没有油水可捞。在当官就是为了捞钱的时代,又有谁愿意到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当官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清朝的贵州地理位置

别人不愿意去,并不代表张锳也不愿意去。他本来就不是性格娇贵的人,再加上他一心为百姓着想,根本没有管自己任职的地方对他有没有好处。

到了贵州以后,张锳光是知县就当了十年,不但没有任何怨言,还干得津津有味。十年过后,他的政绩也被上级看到了,于是把他调去当知府,这一干又是十年。

其实,张锳的能力比很多官员都要强上很多。所谓饥寒生盗心,越是在穷乡僻壤的贵州,就越是盗贼成群。土匪的猖狂让普通百姓苦不堪言。

地方官员不知道是没有心思处置,还是不敢处置,个个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土匪横行。有些官员到了地方任职以后,觉得无法与土匪对抗,干脆通过各种手段调离。

图片:张锳当知县剧照

张锳不管是当知县还是知府,对待那些土匪都毫不手软,一旦让他发现,一律严肃果断出招。在他知道哪里的土匪最嚣张以后,他就会去那个地方调查。

摸清了土匪的实力后,再向云贵总督汇报,总督再上报朝廷。朝廷经过商议以后,调派了荆州将军苏勒芳阿前去协助剿匪。

苏勒芳阿到了贵州以后,再次听取张锳的建议。按照的张锳所说的方法,不使用武力攻陷,而是使用诱攻的方式。把那些真正的土匪头领杀掉,至于其他的土匪小卒则直接放掉,让他们回家里务农。

张锳的这个方法,不但解决了那些猖狂的土匪,还最大的减少了百姓的损失,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

图片:猖狂的土匪剧照

张锳是读书出身的,他知道读书对国家以及对个人的重要性,特别注重教育。在他任知府一职的时候,当地举行院试的地方早已非常破烂了。

张锳为了让那些读书人能够参加考试,和其他官员商议,重新建立一座试院。张锳在提出建议的同时,还拿出自己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一千两银子,作为建设资金,剩下的部分再由社会人士捐款。

在张锳的推动下,新试院总算顺利完工了。试院总共有两百多间房舍,总共可以容纳一千多个学子。在新试院建成以后,有很多读书人都想要参加科考。古代读书可不像现在那么方便,而且还非常烧钱。

对于贵州的孩子来说,读书就比天天吃肉还幸福,眼看孩子们无书可读,张锳用其中的一部分公田出租,收到的租钱全都用到孩子们身上。

只要有学子愿意读书,就尽可能让他们读,学子们出不起学费、灯油费,张锳全都帮忙解决。在学子们的经济压力解决以后,读书风气逐渐盛行起来。

图片:学子读书剧照

为了让学子们好好读书,张锳每天晚上都会派两个差役巡逻。被派出去的差役提着灯笼,挑着油笼,到每条小巷巡逻,只要发现哪个学子深夜还在学习,差役都会给他们的油灯加满油。

张锳当了半辈子官,光是让人添油灯的事情就干了十三年。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不曾间断过。

那些学子们都知道张锳的一片苦心,个个都非常感动,更加用心读书,希望能够用优异的成绩报效朝廷。百姓更是把张锳当作是再生父母,只恨张锳任职的时间不能更长一些。

在张锳的苦心栽培之下,贵州的学子个个都非常努力,整体民风也变得非常和谐。那些原本只会吃饭做事的百姓,也开始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加满油后的油灯

一八五五年,张锳在贵州病逝,虽然他已经离开世上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贵州人,改变了一个地方对文化的看法。而他为学子添加灯油的做法,也逐渐演变成了“加油”,一直沿用到现在。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湖南画家 张瑛水墨丹青作品欣赏

张瑛

艺术简介

张瑛 字:若水; 号:一昭 生于湖南浏阳,现居南昌,画家,诗人,作为当代花鸟画,山水画家,重视中国画传统的承脉,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着出色的理解与感悟。临古习今,几十年如一日、对民族传统精神苦苦的追求,探索,找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正在形成属于她自己的艺术语言。其画笔墨奔放奇纵,韵致高雅洒脱,意趣生动清纯。她既保存了传统绘画体系的严整性,而又在以一腔现代人的精神和努力从传统脉系中延伸,在题材、意蕴、笔墨、章法上都有着创造性的突破,其作品独具匠心别开生面,呈现出浓烈的时代气息,在中国花鸟画与山水画创作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等方面均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诗观:在佛与诗里活着。我觉得人要倾诉心事最好的两种方式:一是与佛说,一是与诗说。我常常在很困惑很苦恼时走进佛堂,我也在很矛盾很纠结时走进诗歌。在佛与诗里,才是最真实最坦荡最毫无顾忌的自己。很多人都是在晚上写诗,我也不例外,欣然流俗于夜晚的静,在静的世界滋生澎湃的妄想,妄想一件惊天动地的伟业,妄想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妄想成为童话里的灰姑娘。

现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南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南昌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电视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实片《赣风》栏目组导演,江西画报社特约记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陈伯程工作室画家。2016年4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古琴之恋》

作品欣赏

◆海南之蓝

想念一座城

想念他的苍老与青翠

青丝丛生的素颜

虬劲的肢体

海南之蓝

那一次

海的呼啸掠过大地

我渴望的神情

却已经无法再远离你

这城市是否太过陌生

以至于我忘了你上辈子

至真至诚的追随

海南之蓝

这城市又那么的熟悉

熟悉到记得你前世

温情的笑容而我

只愿做一只候鸟

为你而来

停在你沧桑的肩头

千年生息

◆醉落

一切都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

开始

幸福

在薄脆的红酒杯中

游荡

那么真实却又

那么的虚幻

猎人的鼾声响起

那夜

我的思绪淌过四季

忘记了在哪一个轮回中

靠岸

音量已调到最低

夜灯睁着惺忪的睡眼

你的手指轻轻地

滑下

又是一晚以梦

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