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烧香为什么烧三炷?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每逢重大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家里的长辈总要点香祭拜,向祖宗们寻求保佑,可你们有没有发现,烧香时, 家里的长辈总要求烧三炷香。那为何烧三炷香?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小编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种:烧三炷香代表的意思是“天、地、人”。
普通人烧香其实是在祈福,很多人在祈福的时候常说一句话,苍天保佑,其中就包含“天”。天地万物需要包含万物,介于天地之间,所以有“地”。世间的开拓者是“人”,所以在其中就有“人”的存在。之所以烧香要烧三炷,就是期望顺应所有才能更好的在世间生活下去,这也是烧香人的初衷。
第二种:三炷香在道教中也代表三清,三清道祖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也可以理解为道、经、师三宝。(太上无极大道、三十六部尊经、玄中大法师)。道教认为道法自然。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里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三这个数在道教的眼里,代表了天地万物。烧香时上三炷香,也是代表着敬重世间万物。
第三种:佛教中三炷香分别代表“戒、定、慧;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因此,记住三炷香对应的是戒定慧,带来的也是戒定慧。只有升华内在,坚定内心、刻苦努力,才能金榜题名、步步高升。只有抑制贪嗔痴,牢记真善美、坚守道德底线,才能平安无祸、幸福一生。
最后祝大家,平安顺遂,大富大贵。
近些年,因为教育、文化冲击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原因,烧香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烧香是封建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虽说烧香祈福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也并不会真的能带来好运,但直接将其认定为封建迷信加以抵制,也有些矫枉过正。
现在人们不管是去寺庙道观上香,还是在家祭祖上香,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下尊敬,求个心安,并不是真的要搞封建迷信。
虽说只是为了求个心安,但香也不能随便烧,还是有一些规矩的。
其中最首要的规矩,就是烧香一定要烧三根香,或者是三的倍数。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何烧香的时候一定要点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这其中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含义众多的“三炷香”其实在国外,佛教是不烧三炷香的,而在中国之所以烧三炷香,是受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
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中,奇为阳,偶为阴,中国人喜阳不喜阴,因此祭祖敬神都喜欢用奇数。
而在奇数里,三这个数字代表着无限,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中国人便选择了三。
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个观念已经传承了千年,因此佛教烧香也就自然采用了三炷香的规矩。
至于道教,其理论本就脱胎于中国传统阴阳学说,当然也要采用三炷香的规矩了。
只不过在佛教、道教和传统习俗中,三炷香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佛教理论中,三炷香分别叫做戒香、定香、慧香,代表着佛教的三种修行方法:修戒、修定和修慧。
所谓的修戒,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贪。
意思就是要戒掉人性中的贪欲、自私等,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遵从佛法的指引,不让自己放任自流,被钱权色所迷惑。
所谓的修定,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嗔。
意思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红尘中保持定力,不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念头所驱使,去和喧嚣的尘世对抗,获得内心的平静,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摆脱迷惑和茫然。
而所谓的修慧,对应的自然就是佛教三害中的痴。
其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在修戒、修定的基础之上去努力学习和思考,努力积累、沉淀出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
正所谓“静能生慧”,一个没有主见、欲念横流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智慧的。
除了戒、定、慧,佛教中烧三根香还代表供养的佛、法、僧。
第一根插在中间,代表“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根香插在右边,代表“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根香插在左侧,供养的就是僧,代表“净而不染”。
而在道教中,“三”这个数字代表着万事万物,即所谓的三生万物。
因此,道教的三炷香其实代表的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敬重。
同时,道教的三炷香也代表着敬三清。
三清就是道教的三位圣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理论认为,伴随着青烟袅袅上升,人们的心愿也会随之升腾到九天之上,来到三清道尊身边聆听教诲。
此外,在道教理论中修持“三炷香”也有荡除“三业”的意思。
道教理论认为,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所谓的“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和恶念,故无“心业”;
“身香”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和亏心事,身正而不邪,故无“身业”;
“口香”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脏话等,口净而不脏,故无“口业”。
因为都是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所以在烧三炷香的规矩上,道教和佛教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要将第一根香插在中间,第二根插在右侧、第三根插在左侧,顺序不可以打乱,也不可以出错。
而不同的地方在于,道教不仅可以烧三炷香,还可以烧三的倍数,比如六根、九根都是可以的。
此外,道教烧香不可以出现明火,即使出现明火,也不可以用嘴吹灭。
因为道教认为凡人用嘴吹出来的是浊气,用浊气吹灭香的明火是对神明的“不敬”。
除了佛道两教之外,在民俗中同样有烧三炷香的规矩。
民俗中的三炷香,一般代表着天、地、人。
中国人要想做成什么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为了兼顾天、地、人,所以在烧香祭拜、祈福的时候都要烧三炷。
不过在有的地方,人们以三根香为一炷香,三炷香就是九根香。
如果是代表全家去祭拜祖先的话,一般都烧三炷也就是九根香,三根代表父辈,三根代表自己,三根代表儿孙。
如果祭拜人是单身,而且只是去祭拜父辈,那么点一炷香,也就是三根香就行。
传承五千年的烧香烧三炷香虽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其实在一开始,没有三炷香的规矩。
烧香活动堪称是中国传承最为悠久的文化活动了,广义上的烧香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时代,距今已经超过了五千年。
所以,烧香其实既不起源于佛教,也不起源于道教,而是起源于中国原始的“祖先崇拜”,只不过后来被佛道两教发扬光大。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活着都成问题,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想精神方面的事情了。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整天为活着担忧,有了空闲时间,便开始有了精神方面的思考。
唯物主义哲学说过,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引发人们思考的便是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动植物们。
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与人类的想象力一结合,人类最早的“图腾崇拜”就诞生了。
等到了五六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一些部落首领、伟大人物因为带领人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比如战胜了自然灾害或者打败了别的部落等,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人们对于图腾的崇拜也逐渐转移到这些伟大人物身上,于是祖先崇拜就诞生了。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自然就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伏羲等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很多花花草草不仅可以用来填饱肚子,还能够治疗疾病,愉悦身心,驱虫避害。
于是人们便开始收集研究它们,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神农尝百草。
此后,一些人逐渐开始将带有特殊香气,闻知能够愉悦身心,驱虫避害的花花草草用于祭祀祖先,以希望这些花花草草能够为祖先“驱疫避秽”,保佑家族平安顺遂。
再后来,人们发现很多用于祭祀的花草通过晾干焚烧的方法。
不仅香气更加浓郁、持久,而且还可以解决花草生长季节的问题,随后都能够保证祭祀的需求,于是最早期的“香”便出现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香”,还不是像现在用的一根一根的圆柱形香棒,而是植物晾干后的粉末或者枝叶,最常见的香就是香蒿等天然“香料”。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文王时期人们经常“升烟以祭天”了。
焚烧的就是各种带有香气的植物,不过当时还不叫做烧香,而是称作“禋祀”。
此时虽然没有“三炷香”的说法,但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焚香是"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意思就是人们焚香祭拜的主要是天神、人鬼和地只这三类,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三”这个规矩了。
这个时期,烧香仍主要用于祭天以及祭祀一些伟大的先祖,和宗教活动没有什么关联,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权利烧香。
不过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普通老百姓也烧不起。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求长生,不仅大规模招揽方士炼制丹药,还大肆开展烧香敬神活动。
只要能够和长生沾上边的神,别管大小,都要敬上一炉香。
这样一来,就彻底打破了过去烧香只是用来祭天和祭祀伟大祖先的传统。
而且,汉武帝不仅自己组织人大规模烧香敬神,而且要求手下的人烧香敬神为自己祈福。
此外,汉武帝为了更好地“金屋藏娇”,设置“椒房之宠”,还将香料用于房屋的装修上,并在屋内焚香,以营造更舒适的氛围感。
这一行为,也就打破了焚香用于祭祀的规定。
汉武帝的一系列操作,让香开始逐渐走入个人的家中。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汉代。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便考证认为“焚香始于汉”。
根据经济学原理,需求决定了供给。
在汉武帝的带动下,汉代香事繁盛,人们对于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用途和样式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各种各样的香和焚香的用具也开始出现,香产业逐渐形成。
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香炉,便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古墓出土的青铜博山炉。
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三炷香规矩的形成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同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逐渐摆脱原始状态,发展成为真正的宗教。
两个宗教虽然在理念、教义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崇尚烧香。
在佛教理论中,香不仅仅是供品,同时还有很多象征和寓意。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香常常和修行者持戒之德相联系。
例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就用“香光庄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
此外,在佛教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中,也有以香著称的是“众香国”、“香水海”等。
而在道教理论中,香更是神仙“神格”的标志。
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灵通三界,不仅是通真达灵的信物,而且往往作为神仙贵人降临、凡人升仙的先兆,因此道教修行敬神都必焚香。
不过在东汉时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统治者态度不明确等各种原因,佛教和道教流行程度尚不广泛,因此烧香活动影响范围仍然较小。
而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在黄巾起义的影响和张鲁的大力推动下,道教中的“五斗米教”开始在中国北方大规模传播开来。
到了西晋时期,著名的道家天师葛洪通过对道教进行改造,不仅使道教开始脱离原始宗教的状态,更让道教逐渐被统治阶层所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均迎来了大发展。
道教在陶弘景、寇谦之等人的努力下,吸收了儒学和佛教的理论,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和教规,走向成熟。
在南北朝时期,道教虽然整体发展较为曲折,兴盛不如佛教。
但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拓跋氏的接受,不仅北魏宰相崔浩尊寇谦之为师,而且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更是一度欲将道教尊为国教。
至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更是兴盛至极,特别是在南朝,佛寺几乎无处不在,从杜牧的名篇“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
当时佛教在南朝的流行程度,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
虽然中间遭遇了拓跋焘灭佛的劫难,但最终也没有阻挡佛教的大规模传播。
得益于佛道两教的大发展,烧香活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了。
不过受限于制香技术不足及原材料较少等原因,此时的香料价格仍然较贵。
加上后来佛教再次遭遇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因此南北朝时期烧香活动仍主要流行于贵族和一些富商、士大夫之间。
直到隋唐时期,人们发现两广、海南地区同样能够出产香料,不仅香气不输西域进口的香,而且采集、运输成本更低。
于是,价格更低的“南香”逐渐取代了昂贵的“西香”,成为了主要的香品。
伴随着香品价格的降低,以及佛道两教的重新兴起,烧香活动开始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项普遍的活动。
到了宋朝时期,伴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原本反对烧香的儒教也开始接受烧香的习俗,众多读书人开始加入烧香的行列。
有些人形成了不点香不读书的习惯,烧香文化自此达到了顶峰,普及全国。
烧香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也促进了制香产业的大发展,现在人们常见的圆柱形的签香开始出现,并获得了佛、道两教的青睐。
在佛、道两教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下,“三炷香”的观念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规矩。
按照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烧香活动并不能给烧香人带来好运,除了促进香产业发展,增加香味、驱虫之外,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烧香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也算是一种抚慰人心的好办法。
因此只要不沉迷于烧香,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烧香上,也没必要对烧香抱有敌意。
烧香为什么烧三炷?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每逢重大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家里的长辈总要点香祭拜,向祖宗们寻求保佑,可你们有没有发现,烧香时, 家里的长辈总要求烧三炷香。那为何烧三炷香?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小编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种:烧三炷香代表的意思是“天、地、人”。
普通人烧香其实是在祈福,很多人在祈福的时候常说一句话,苍天保佑,其中就包含“天”。天地万物需要包含万物,介于天地之间,所以有“地”。世间的开拓者是“人”,所以在其中就有“人”的存在。之所以烧香要烧三炷,就是期望顺应所有才能更好的在世间生活下去,这也是烧香人的初衷。
第二种:三炷香在道教中也代表三清,三清道祖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也可以理解为道、经、师三宝。(太上无极大道、三十六部尊经、玄中大法师)。道教认为道法自然。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里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三这个数在道教的眼里,代表了天地万物。烧香时上三炷香,也是代表着敬重世间万物。
第三种:佛教中三炷香分别代表“戒、定、慧;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因此,记住三炷香对应的是戒定慧,带来的也是戒定慧。只有升华内在,坚定内心、刻苦努力,才能金榜题名、步步高升。只有抑制贪嗔痴,牢记真善美、坚守道德底线,才能平安无祸、幸福一生。
最后祝大家,平安顺遂,大富大贵。
在现实生话中,常会听到三长二短这句话,比如、一家有人不幸受伤或者得了重病、别人问及,这家人也许就会说、这要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呀!好像三长二短是不太好的意思。
那么“三长二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人怕“三长二短”呢?
说起来“三长两短”这词的来历和以前人死亡后所用的棺木有关。大家都知道,棺木是由六块木材拼凑而成的。
棺盖棺底俗称天与地,左右两块称日月,这四块是长木材,前后两方块分别称彩头和彩尾,是二块短料,算起来共是四长两短。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就把“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忌讳直接说死亡,就委婉的用“三长两短”来代替。
“三长两短”同时还指意外的灾祸或者事故。说法是,古时候有人曾研究我们人类的人体,把身体分为三部分,即把双腿双手与主躯体分开,躯体、双腿都是比较长的,但双手就比较短,所以也就是“三长两短”。
至所以有了这些说法,也就有了人怕三长两短的俗语。后来又被人们引用到各个方面,同时也引申出了很多的含义。
接下来我们看看“香忌两短一长”,烧香一般都是烧三炷香,这是古人传下的一种习俗,烧香一般都是烧三炷香,民间普遍认为三炷香代表天、地、人。“人”代表祖先,其中左边的香供养的是十方一切僧,右边供养的是十方一切法,中间供养的是十方一切佛,这样一来佛法僧全都供到了。
之所以忌两短一长,是因为古人烧香还配有一本香谱,根据烧香后三炷香的长短来对应吉凶祸福,也就是俗称的“看香头”。而“两短一长”常被视为不吉利,所以这是烧香时最不想到看到的一种,也就很忌讳。
其实,这没有一点科学道理,香燃烧得快慢,这与香的材料和制作有一定的关系,作为一个现代人知道了这些,当然也就不会迷信于把生死祸福寄托在烧香“看头香”这一说法了!
. End.
説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仅作传递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创者联系我们删除,在此小编非常感谢原创者带给我们的美好阅读体验。
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看到高手过招以“一炷香”为限,你知道这“一炷香的工夫”究竟是多久吗?
“一炷香”这个时间概念起源于僧人打坐,在没有钟表的古代,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
实际上,“一炷香”并不是精确的时间单位,受环境、风力、香的长短等诸多因素影响,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古人说的“一炷香时间”大约是十五分钟到一小时不等。
除了“一炷香”、“一盏茶”等中国古代的说法,英语中也有许多古老、奇怪的时间单位,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些早已成为历史,鲜少被提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了解这些有趣的知识。
[Photo/Pexels]
1. ATOM
Atom comes from a Greek word meaning “uncuttable,” and so in terms of physics an atom is literally an “indivisible” particle. In Old English, however, atom also came to be used for what was then considered the smallest measureable quantity of time: there were once reckoned to be 376 atoms in a minute, one atom equal to a little under 1/6th of a second (or 0.15957 seconds, to be more precise).原子源自希腊语,意思是“不可分割的”,物理学中的原子实际上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粒子。然而,在古英语中,原子也代表当时被认为可测量的最小时间量:人们曾认为一分钟内有376原子,一原子接近1/6秒(更准确地说是0.15957秒)。
2. GHURRY
In the Middle Ages, all kinds of contraptions and devices were used to keep track of time, one of the st and neatest of which was an Indian water-clock called a ghurry. It comprised a large metal or wooden bowl, pierced with several holes, which would be placed in a basin full of water, and as the water poured into the bowl through the holes in its sides, it would slowly sink to the bottom of the tank. The entire process from start to finish took a fixed amount of time, which was usually precisely 24 minutes. Ultimately, there were once considered to be 60 ghurries in a day.在中世纪,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时间计量装置,其中最简单灵巧的是印度水钟(被称为“ghurry”)。这种水钟由一个带有数个小孔的金属或木制大碗组成,将碗放在装满水的盆里,当水通过碗上的孔流入碗中时,碗会慢慢沉到水底部。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是固定的,一般是24分钟。曾经人们认为一天有60“ghurries”。
Note: contraption 奇妙的装置,新奇玩意儿
3. LUSTRE
A lustre is a period of five years. Its use dates back to Ancient Rome, when a lustrum was a five-year period at the end of which a full census of the Roman population would be carried out. Once the figures were in and the counting was complete, a vast celebratory procession would be held through the streets of Rome, which culminated in a vast purifying sacrifice called a lustratio (literally, “a washing”) made in honor of all of the people of the Empire.“lustre”表示五年时间。关于“lustr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lustrum”在当时指五年长的周期,每当这个周期结束,罗马将进行一次全面的人口普查。普查结束时,罗马街头会出现庞大的庆祝游行,最终以一场被称为“lustratio”的净化祭祀结束,以纪念所有罗马帝国的人民。
Notes:
Lustre/lustrum 五年时间
culminate (以某种结果)告终
[Photo/Pexels]
4.MILEWAY
If a “light-year” sounds like a unit of time but is actually a unit of distance, then a mileway is the complete opposite. It sounds like a unit of length, but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it was actually a name for a period of around 20 minutes—or roughly the amount time it takes to walk one mile.“光年”听起来像是表示时间的单位,实际上却是距离单位。而“mileway(英里路)”则完全相反,它听起来像是长度单位,但在中世纪初期,“mileway”表示大约20分钟或步行一英里大概所需的时间。
5. NUNDINE
A nundine was a Roman market held every ninth day, which takes its name from the Latin word for “ninth,” novem (as in November, the ninth month of the Roman calendar). A nundine, ultimately, is a period of nine days—or, not counting inclusively, an eight-day gap between two dates.“Nundine”是指罗马集市日,每九天举办一次,它来源于拉丁语中的“novem(第九,就像November即11月是罗马历法中的第9个月)”。后来“nundine”用来表示9天长的时间,或者两个日期中的八天间隔。
Note: nundine 根据古罗马历法,每九天举行一次的集市日
6. NYCHTHEMERON
Derived from the Greek words for “night” (nyks) and “day” (hemera), a nychthemeron is nothing more than a fancy alternative name for a period of 24 hours. “Nychthemeron(一昼夜)”源自希腊语的“夜”(nyks)和“日”(hemera),“nycthemeron”不过是24小时的别名。
Note: nychthemeron 一天一夜,一昼夜
7. PUNCT
Also called a point or a prick, in Medieval Europe a punct was a quarter of an hour…“A punct”也被称为“a point(一点)”或“a prick(一刺)”,在中世纪的欧洲,一“punct”表示一刻钟……
8. QUADRANT
…while a quadrant is one-quarter of a day, or a period of exactly six hours.……而“a quadrant”表示四分之一天,或者说六个小时。
Note: quadrant 四分之一圆(或圆周),象限
9. QUINZIÈME
Quinzième literally means “fifteenth” in French, and in this sense the word was borrowed into English after the Norman Conquest of England as the name of a tax or duty equivalent to 15 pence in every pound. In the early 1400s, however, the word began to be used in religious contexts to refer to the day of a major church festival or holiday and the first two full weeks following it. As a result, a quinzième is a period of 15 days.“Quinzième”在法语中表示“第十五”,诺曼人征服英国后这个词被借用到英语中,作为一种税的名称,相当于每英磅15便士。而到15世纪初期,quinzième开始在宗教语境中使用,代表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以及随后的整整两周。因此,一“quinzième”等于15天。
10. SCRUPLE
Scruple comes from scrupulus, a Latin word for a small stone or pebble. Historically, a scruple was also an old apothecaries’ measurement equal to 1/24th of an ounce (roughly 1.3 grams). In the early 17th century scruple also came to be used as another name for 1/60th of a degree of a circle (i.e. one minute), 1/60th of a minute (i.e. one second), and 1/60th of a day (i.e. 24 minutes).“Scruple(顾虑,不安)”源自拉丁语中的“scrupulus(小石头或卵石)”。历史上,“scruple”曾是药剂师使用的古老计量单位,相当于1/24盎司(约1.3克)。在17世纪初期,“scruple”也表示圆周的1/60度(1分钟)、一分钟的1/60(1秒)和一天的1/60(24分钟)。
来源:Mental Floss编辑:董静
来源:中国日报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