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寒露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寒露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7-10 16:07:18作者:一夜奈良山来源:网友投稿

寒露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寒露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10月8日寒露,老人说是“八月寒露,天暖冬不冷”,啥意思?

导语:10月8日寒露,老人说是“八月寒露,天暖冬不冷”,啥意思?

“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太阳位置刚好到达黄经195°,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辛,一般在每年公历的10月7日-9日交节。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九月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节,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气温下降,少雨干燥,晨露更凉。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寒露的解释是:“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说,在农历九月这个节气,地面的露水因为气温的下降而变得寒冷,并且即将凝结成霜。

今年寒露与往年有所不同,老人说今年是“八月寒露,天暖冬不冷”,怎么理解呢?今年冬天冷不冷呢?下面来看一下农谚是怎么说的!

一、今年是八月寒露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

比如,2021年寒露是在公历10月8日这天,2022年寒露也是在公历10月8日这天,而今年寒露又是在公历10月8日这天。所以,节气在公历日期上是相对固定的。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农历由于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可以反映季节的变化,可以用于指导农业等事。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无闰月的年份是354天,导致节气在农历上的日期不固定。

例如,2022年寒露节气是在农历九月十三,2023年寒露是在农历八月二十四这天,相差很大。

从上面内容来看,今年寒露是在农历八月二十四这天交节,是八月寒露。

二、八月寒露,天暖冬不冷

老人说今年寒露交节在农历八月里,冬天可能不会那么冷,是个暖冬。老人这么说,主要是依据下面这两句农谚来判断的,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1、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

这句农谚不是北方地区的农谚,是长江以南地区的农谚。农谚里的初一,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一。

由于寒露节气是九月节令,一般会在农历八月或九月交节。因此,古人通过寒露出现在农历九月初一的前后来判断冬天的冷暖。

这句农谚的大意是说,如果寒露节气在农历九月初一之前交节,那么当年很可能是暖冬,不用特别准备棉衣,只需穿着单衣就能过冬。

2、初一寒露后,衣裳不晓顾

这句农谚和上面那句意思差不多,也是长江以南地区的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初一在寒露节气之后,就预示着当年冬季可能是个暖冬,人们基本感觉不到冷,也不用考虑或准备棉衣棉裤来抵御寒冷。相反,如果农历九月初一在寒露节气之前,预示当年冬季可能是个冷冬。

三、今年寒露特点

今年寒露是在农历八月二十四,显然是在农历九月初一之前了,是“初一寒露后”。按民谚上的解释,今年有可能是个暖冬。

老话说,“八月寒露是灾年,九月寒露兆丰年”,如果在八月出现寒露,那么可能会是一个灾年,出现在九月预示着是个丰收年。

这句农谚不是没有道理的,按古人总结的经验,寒露出现在农历八月里,说明是暖冬,暖冬会使一些越冬作物在年前出现旺长,不抗冻。并且,暖冬的年份,来年发生“倒春寒”的几率就会很大,容易造成作物返青后出现冻害,造成减产或绝产。

另外,冬天暖和,雨雪就会少,不能缓解春天的旱情,不利于作物返青生长。并且,冬天暖和,不能冻死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来年的病虫害就会多。

所以,古人说的“八月寒露是灾年”是有道理在里面的。

不过,农谚是有地域性和局限性的,就拿东北地区来说,冬天在怎么暖和也不可能穿单衣过冬。所以,农谚笼统的作为参考即可。判断天气还是要以现在更科学的天气预报为准!

对此,您认为古人的农谚有道理吗?现在的天气预报更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寒露节气,赏析杜甫的​《寒露》

《寒露》

(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唐】杜甫

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

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

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

译文

藜茎做的手杖上浸湿了寒凉的露水;蓬草编成的门开启了拂晓时分的烟霭。

力气稀少,经过老树就要歇一歇;年老贫困,翻翻书正堪入眠。

秋天才惊觉,追随着它到原野尽头;来此地皆因为孟氏兄弟的特别友爱。

闲话谈论才感受到人间滋味,你们兄弟二人可以做我的忘年交。

注释

1.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这里为人名。

2.藜杖:是指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

3.蓬门:是指用蓬草编成的门,借指贫苦人家。

4.曙烟:拂晓时的烟霭。

5.来因:缘由。事情的始末。

6.孝友:指对兄弟友爱。

7.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8.滋味:美味、味道;比喻某种感受。

9.尔辈:“你们”之意,应是上级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用语。

10.忘年:忘记年月,不拘年龄、行辈、以德才相敬慕。

赏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寒露访友的一首五言诗。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节气之后,热气消退,寒气渐生,天气渐转寒,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这首寒露诗反映了杜甫晚年的生活现状,以及他随遇而安,热爱生活的态度。秋风寒露里的杜甫是清苦的,也是诗意的。好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一首诗。

首联,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是说,藜茎做的手杖上侵湿了寒凉的露水;蓬草编成的门开启了拂晓时分的烟霭。一个“藜杖”,一个“蓬门”,就点出了杜甫晚年的生活起居。年迈的老人要靠拐杖出行,居住在简陋的茅屋里。

但贫困并不能影响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于生活的诗意描写。 寒露与曙烟,正是深处贫困逆境中的诗人对于生活的理解。生活里不仅仅有贫苦,更有着许多无处不在的美好。只要你善于发现,它们就出现在你的面前。打开一扇门,烟霞也可以成为最好的诗意风景。

颔联,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是说,力气稀少,经过老树就要歇一歇;年老贫困,翻翻书正堪入眠。这一句正表现了杜甫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颇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境。

没有力气了,走到哪就休息到哪;年纪大了,读书读到困了就睡觉。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让身心处在一种宁静祥和的世界里。“力稀”对“老困”,“经”对“拨”,“树”对“书”,“歇”对“眠”,不但对仗工稳老辣,而且内容丰富形象,写出了杜甫晚年的身体状况,是为难得的佳句。

颈联,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是说,秋天才惊觉,追随着它到原野尽头;来此地皆因为孟氏兄弟的特别友爱。

“秋觉”二字,说明杜甫入秋以后,由于体力不支,很少出来走动。等到秋天过去一大半,才惊觉,想要看一看这秋天的美景。“追随尽”三字,则表达了杜甫对于寒露季节景物的喜爱,以及他对于美好的追求。

来到这里,是为了看看孟氏兄弟,他们对我特别的友爱。一个“偏”字,想象出奇,表达了孟氏兄弟对于杜甫的特殊友谊。用此韵脚,一般很难想到,且对仗“尽”也非常贴切。

尾联,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是说,闲话谈论间才感受到了人间滋味,你们兄弟二人可以做我的忘年交啊。

这一句表达了杜甫对于人间友情的向往与珍惜。谁说老年人不需要朋友,不需要人关心照顾呢?他们像孩子一样,更希望收获友谊,收获别人的认可。

读到这里,我们才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永远是火热的,永远是向着人间的,他对于生活的理解,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寒露时节,不妨跟随杜甫的脚步,走到哪算哪,静静地看一回秋景,追随到秋意的尽头吧。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晚报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韵泰州》。公开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吃螃蟹、赏秋色……寒露习俗知多少?

吃螃蟹、登高赏秋色……寒露习俗知多少?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随着秋风劲吹,寒露到了。这是个表示气候变化的节气,也是人们忙着收获的时候。

寒露节气的许多习俗与重阳节比较相似,如赏菊、登高等。比起夏天的生机勃勃,深秋多少显得有些萧瑟,但人们登高望远,去观赏秋色,也代表着一种热爱大自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

资料图:“寒露”时节,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内秋色清新宜人,游客漫步在园内,感受独具江南水乡韵味的秋景。王思哲 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晨露冷到快要凝结了。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反映了气候变化。和白露比起来,它的名字里也有一个“露”字,但白露意味着从炎热向凉爽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节气到来后,昼渐短、夜渐长,寒气渐生,尤其在早晨或者晚上,人们往往会略微感到一丝寒意,空气也变得比较干燥。

食在寒露:吃螃蟹、喝寒露茶

寒露节气的习俗不太多。秋深了,倒正是吃螃蟹的时候,“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但螃蟹不宜多吃。

有的地方,则有喝“寒露茶”的习惯。据说,寒露茶具有一种独特甘醇的清香味道,颇受老茶客们的喜爱。

资料图:寒露节气南京高淳农田丰收忙收割,丰收的季节到了。 高晓平 摄

寒露时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这时人们应注意防秋燥,于是,民间也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还有谚语说“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

也有文章称,在寒露这一天,古人有时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

值得注意的是,农历九月又被称为菊月,此时菊花基本已经普遍开放,所以,登高、赏菊称为寒露节令的一大雅事。

防秋燥,饮食应润肺益胃

过去,在人们的认知中,寒露到来后,在自然界里,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所以,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要做出一些调整,适应天气变化。

比如,有一种关于养生的说法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天气干燥,在饮食与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注意饮食平衡的基础上,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此时,可以少吃一些辛辣刺激、熏烤等食品,宜适当吃些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等具有益胃生津功效的食物;蔬菜则可吃胡萝卜、冬瓜,或海带、紫菜等。

“一场秋雨一场寒”,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而且,秋季腹泻多发,要防止暴饮暴食,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10月8日寒露,老人说是“八月寒露,天暖冬不冷”,啥意思?

导语:10月8日寒露,老人说是“八月寒露,天暖冬不冷”,啥意思?

“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太阳位置刚好到达黄经195°,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辛,一般在每年公历的10月7日-9日交节。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九月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节,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气温下降,少雨干燥,晨露更凉。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寒露的解释是:“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说,在农历九月这个节气,地面的露水因为气温的下降而变得寒冷,并且即将凝结成霜。

今年寒露与往年有所不同,老人说今年是“八月寒露,天暖冬不冷”,怎么理解呢?今年冬天冷不冷呢?下面来看一下农谚是怎么说的!

一、今年是八月寒露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

比如,2021年寒露是在公历10月8日这天,2022年寒露也是在公历10月8日这天,而今年寒露又是在公历10月8日这天。所以,节气在公历日期上是相对固定的。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农历由于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可以反映季节的变化,可以用于指导农业等事。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无闰月的年份是354天,导致节气在农历上的日期不固定。

例如,2022年寒露节气是在农历九月十三,2023年寒露是在农历八月二十四这天,相差很大。

从上面内容来看,今年寒露是在农历八月二十四这天交节,是八月寒露。

二、八月寒露,天暖冬不冷

老人说今年寒露交节在农历八月里,冬天可能不会那么冷,是个暖冬。老人这么说,主要是依据下面这两句农谚来判断的,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1、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

这句农谚不是北方地区的农谚,是长江以南地区的农谚。农谚里的初一,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一。

由于寒露节气是九月节令,一般会在农历八月或九月交节。因此,古人通过寒露出现在农历九月初一的前后来判断冬天的冷暖。

这句农谚的大意是说,如果寒露节气在农历九月初一之前交节,那么当年很可能是暖冬,不用特别准备棉衣,只需穿着单衣就能过冬。

2、初一寒露后,衣裳不晓顾

这句农谚和上面那句意思差不多,也是长江以南地区的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初一在寒露节气之后,就预示着当年冬季可能是个暖冬,人们基本感觉不到冷,也不用考虑或准备棉衣棉裤来抵御寒冷。相反,如果农历九月初一在寒露节气之前,预示当年冬季可能是个冷冬。

三、今年寒露特点

今年寒露是在农历八月二十四,显然是在农历九月初一之前了,是“初一寒露后”。按民谚上的解释,今年有可能是个暖冬。

老话说,“八月寒露是灾年,九月寒露兆丰年”,如果在八月出现寒露,那么可能会是一个灾年,出现在九月预示着是个丰收年。

这句农谚不是没有道理的,按古人总结的经验,寒露出现在农历八月里,说明是暖冬,暖冬会使一些越冬作物在年前出现旺长,不抗冻。并且,暖冬的年份,来年发生“倒春寒”的几率就会很大,容易造成作物返青后出现冻害,造成减产或绝产。

另外,冬天暖和,雨雪就会少,不能缓解春天的旱情,不利于作物返青生长。并且,冬天暖和,不能冻死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来年的病虫害就会多。

所以,古人说的“八月寒露是灾年”是有道理在里面的。

不过,农谚是有地域性和局限性的,就拿东北地区来说,冬天在怎么暖和也不可能穿单衣过冬。所以,农谚笼统的作为参考即可。判断天气还是要以现在更科学的天气预报为准!

对此,您认为古人的农谚有道理吗?现在的天气预报更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