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辰日是什么意思 辰日是农历哪一天

发布时间:2024-07-06 14:54:16作者:行尸走肉来源:网友整理

辰日是什么意思 辰日是农历哪一天

本文目录一览:

俗语:“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有道理吗?

前两天上网,看到这么一句农村俗语:“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句俗语应该指的是办丧事的“规矩”。但这种“规矩”究竟应该怎么讲,我还甚感迷茫。无奈之下,只好在网上查阅各种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查阅,我才对这句俗语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辰日哭泣犯“重丧”

所谓的“辰日”,是指我国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其中某一天,其实,辰日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日子,辰日每隔12天就会出现一次。

农历(阴历)的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是由甲、乙、丙、丁……等十个天干(干:主要、主干的意思,不是干燥的意思)与子、丑、寅……等12个地支(每一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一一轮流相对应组合得出的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因10与12的最小公约数为60,故每60年、60个月、60日、60个时辰轮回一次,这种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在中国运用了很长时间,影响深远,至今仍在使用。当然天干不同,所代表的纳音意义也不同,习惯上用地支称日,如甲辰、戊辰、庚辰等日,都简称为辰日。而每60天就会出现一个天干地支都相同的日子。

按照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说法,辰日一共有五个,即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而且,每个辰日的纳音五行也不相同。比如,将戊辰的纳音五行称为大林木;将庚辰的纳音五行称为白腊金;将壬辰的纳音五行称为长流水;将甲辰的纳音五行称为佛灯火;将丙辰的纳音五行称为沙中土。因此,辰日所表示的吉凶特征也各不相同。

所谓的“重丧”一词,出自汉朝王充所著的 《论衡·辨祟》中,在《论衡·辨祟》中有这么一句话:辰日不哭,哭有重丧。意思是说:即便在辰日时有亲人故去,也是不能哭泣的,否则,家中就会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相继死亡。

从此之后,农村便有了“辰日哭泣犯‘重丧’”的说法。

二、择时而葬人安康

所谓的“择时”,指的是“时辰”。在中国传统的计时单位中,将一个昼夜平分为十二个小段,每个小段叫做一个时辰,一个时辰被确定为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时分开始计算,半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定为子时,然后往后推算,分为丑、寅 、卯、辰、巳 、午、未、申 、酉、戌、亥时。

据称,安葬逝者也需要选择时辰,只有选择好了时辰,家人才能够安康,才不会出现“重丧”的现象。具体时辰应该怎么选择,会有一套复杂的算法,不是一句半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反正,选不对时辰是会犯“重丧”的。

那么,“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如果我这样问,估计百分之好几十的人都会认为有道理,但道理从而而来,估计也有百分之好几十的人都是讲不明白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我们都知道,历代的帝王将相都是非常迷信的,帝王将相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依照“规矩”而行。帝王将相死亡后的出殡日子、出殡时辰,都一定会依据“规矩”,绝对不会随意而行。然而,唐朝仅仅历经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而宋朝也仅仅历经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就连强大的秦朝,也就仅仅历经了十几年光景,而且,秦始皇居然在巡游途中病死于河北省广宗县的西北地区。难道唐朝、宋朝的帝王将相们所御用的“风水先生”或“堪舆大师”都是假的吗?他们怎么没有算好唐朝、宋朝帝王的一切呢?怎么让他们亡国了呢?难道秦始皇的身边就没有“算命大师”吗?倘若有,怎么会让秦始皇病死在巡游的途中呢?由此看来,“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的说法也与“风水学说”一样,都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思想,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现在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是讲究科学的时代,那些所有的封建迷信学说,都应该彻底摈弃了。

日月星辰中,“辰”到底是代表啥?这可得从“夸父的胡子”说起

说到“日月星辰”一词,我们总能感受到这个词语的壮美,含有着恢宏的气势,又含有灵动甚至是玄幻的意义在里面。

“日月星辰”这四个字里,前三个字都是非常明确的表物字。太阳、月亮、星星,这三物在古代代表的,都是那些人杰中的人杰。

太阳是皇帝的象征,全天下人都沐浴在他的光辉之下。月亮则是国母皇后,与太阳相辅相成,用温柔来教化人间,母仪天下。辅佐皇帝的优秀大臣们,就对应了夜空中最亮的星……

只有“辰”字是一个不甚明了的意义,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这个“辰”究竟是什么,竟然能和太阳、月亮以及群星对应在一起?它又代表了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穿越几千年的历史,从创世的远古神话——夸父逐日中寻起。

一、辰字的来源与含义

据某些学者说,“辰”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之中,本意是用来描写初春时虫子苏醒在地面上蠕动的状态。

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里写道:“辰者,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辰,房星,天时也。”

这也难以和天上的日月星并列。那么这个说法有误吗?它确实和我们想得不太一样,也有一些区别,然而总体来说是对的。

“辰”本出自象形文字和金文,这两种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时间要比甲骨文更早。

“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不存在的,而是由“蜃”字转化而来。所谓的“蜃”,其实就是大个的蛤蜊。

更详细地说,是打磨锋利的大蛤蜊的壳,古人把它绑在一根木棍上,当做割草的农具。因此“辰”的象形字以及甲骨文,它是一个手持农具的形状。

后来经假借等字体的演变,将虫字去掉,就是我们现在的“辰”字。

像日月星这样伟大的东西,竟然和一只蛤蜊排在一起,若不是“辰”字后来的衍生意义,蛤蜊估计自己也不会有如此辉煌的时刻。

从日月星辰这个词来说,辰字的意义有两种说法:一是日月星的合称。二则是除日月星之外的所有天体。

在这两个说法上很多人都僵持不下。反对第一种意义的人认为,辰与日月星并列,应当是与日月星同等且不同的东西。

如果简单地将“辰”归义为三者的统称,干脆直接说“辰”就可以,加上日月星岂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反对第二种说法的人认为:在古代,除太阳和月亮之外,所有的天体都被认作“星”,何来意外之说?

实际上,古代曾称呼北斗七星为“北辰”。这意味着辰字的解法,对于后者来说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斗七星作为一种“星的集合”,实际上与星不同。所以说这种“群星”被归类于辰。

而且由于科技的落后,古人对于天空并不了解,因此会对其构成有特殊的想法:白天时,太阳悬挂于天空,天空显得明亮而清澈。到了晚上,天空则显得雾蒙蒙地。

于是古人就认为在白天黑夜的天空里,有种能让天空从清澈变得浑浊的“帘子”,这个“帘子”就被称为“辰”。

辰还指代“古辰州”这个地方。既然说“古”,说明此地名现在已经没有使用了。古辰州位于今湖南省怀化市北部地区。

辰州于隋朝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年号)所置,它的前身是沅陵郡。这一年,隋文帝更改多个地名,除沅陵郡外,它周边的南阳郡也改为“寿州”。

辰州得名于辰水,即该地区的一条河流。沅陵郡虽改名辰州,旧名却一直保留并使用。时至今日,怀化市仍设置沅陵县,即当时的辰州治所。

辰州旧领县七,天宝年间领五县。唐末五代时期,辰州由于地处偏远以及地方割据等原因,中原朝廷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地区。

宋以后领沅陵、溆浦、辰溪、卢溪(泸溪)四县。明建立后,在辰州地区设置辰州路。1364年,辰州路改路为府,不多时又拆分出沅州府。

洪武九年,降沅州府为州,隶辰州府。清朝在很多方面维持了当年的明朝设置,使用明朝留下的“模板”,辰州也在其中。清代间,辰州初属湖广布政使司管辖。康熙三年(1664),又改属为湖南布政使司。

辰是天干地支中地支的第五位。所谓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辰由天空而得,有纪天之意。古人使用天干地支几年,辰即作为地支中的一分子,参与对日期的记录。

从天干地支中衍生出的“太岁纪年法”,与天干地支并无大的区别,只是按照《尔雅·释天》的记录将干支改为对应的名称。

太岁纪年对应六十甲子,辰为“执徐”。《尔雅·释天》曰:“岁在辰曰执徐”。

为了帮助理解,我们举个栗子。丙辰年里,丙按太岁纪年法称“柔兆”,辰为“执徐”,丙辰年即为“柔兆执徐”。

另外,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恰巧对应十二地支,便拿来使用。

十二时辰大致对应现在的二十四小时,但不是从十二点到两点为子时这样对应,而是晚上十一点就算是第二天的子时了。据此推算,辰时为七点至九点这个时间段。

二、辰字的延伸含义

辰字含有“时”的意思,这代表它不仅可以用作表物,还可以用来抒情。当然,辰作为单字是没有这种能力的。不过汉字之所以精妙,就在于它可以组合。

把“不”字加在辰字之前,就可以描述出“生不逢时”的意思。《诗经·大雅》有言:我生不辰。《诗经·小雅》又说:我辰安在。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书中记载了东汉末帝汉献帝的一生。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汉献帝是亡国之君,对其进行攻击。

而范晔则在后汉书中替对方辩解:汉献帝生在一个不属于他的时代。像献帝这样的君主,如果生活在太平盛世,完全能做好一个守成之君。

但是处在这样一个乱世,初即位就颠沛流离。最后做了曹氏的傀儡,禅让帝位,只能做后来者之客了。(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

这说明在当时,“不辰”作为叹息生不逢时的词语,使用频率是很高的了。也侧面说明,辰字的衍生意义较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较多地使用。

三、夸父逐日的传说

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传说“夸父逐日”中去:太阳将要落山,而巨人族的一名勇士夸父决意追及太阳,让其永悬空中。

最终夸父喝干了几条河流,几个大湖,仍然不能追上太阳,最终累渴交困,倒地而死。

在我们熟悉的传说里,更多的是对他的手杖留下了一个印象:即夸父死前抛出的手杖变成了梅林。

实际上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各个部分都有变化,他的胡子传说就变成了“辰”。这种人死而化物的传说对我们并不陌生,盘古开天辟地死后身化万物已经为夸父先了。

这里的辰是一颗星的意思,而不是群星。毕竟开天辟地的盘古死后,身体才能化为天地星辰。

夸父不过是个巨人,手杖变成梅林其实已经是符合他的身份。身体变成星星,也已经足够表彰他勇追太阳的功绩。

如果认为夸父死后胡子可以变成群星或者日月星外的所有天体,就显得有些“无次”。这在极为重视身份、排行的封建社会中,无疑是一种不道的行为。

况且,如果夸父死后仅胡子就能变化为群星,那么更重要的骨肉、眼睛等部位,该变成什么更加重要的东西呢?

四、辰字在现代的应用

因为辰字字体结构简单,又含有美好、宏大之意,即天星之象征。辰字已经成为新爸爸妈妈们给孩子取名的热门字。

户籍登记管理所统计并出具了《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报告显示,在2020年出生的新生儿中,辰字入列出现频率top50中,且位次高达第四位。排在辰字前面的依次为top1“梓”、top2“子”与top3“宇”。

现在的人们取名,或许已经很少再翻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阅、挑选,但父母对子女的祝福是包含在名字里的。它是除了生命之外,父母给子女最重要的礼物。

辰字能够位列取名榜第四名,表达了父母对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和其能够踏入星辰大海的美好祝愿。

辰能够有如今的“辉煌”,一方面是它本身含义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时势与潮流使然。但等时尚的潮流褪去,辰字依然在那里,传承着汉字的历史,散发着汉字的光辉。

辰字与成千上万个其他汉字,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历史中璀璨的篇章。

总结

辰字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手持农具的形象。因为辰字一开始表示的是大蛤蜊壳,以及蛤蜊壳磨成的割草用的农具。

之后,辰字的意义逐渐丰富,从天上的天体,到地上的计时。日月星辰一词中,辰字代表了除日月星之外的其他天体。实际上,辰有着“日月星合称”、“日月星之外天体”两种说法。

所以对于日月星辰中的“辰”到底是什么意思,许多人都僵持不下。但更多的人认为属于后者。

因为辰字有北辰(即北斗七星)之意,还有辰有使夜晚天幕浑浊天体的意思。除天体外,辰字可表日期与时间。

辰属于天干地支中地支的第五位,在以天干地支纪年的古代社会中,辰非常重要。十二时辰中,辰表示七点到九点这两个小时。

另外,辰还表示属相,辰龙即第五属相。因为表示时间,辰还可引申出“生不逢时”等其他含义。

辰还代表地名古辰州,即今天的湖南省怀化市北部地区。辰字的来历追寻至上古传说的话,和夸父追日有关。

传说夸父追日渴死后,手杖化成一片梅林,胡子即化为辰。现代,辰的使用更加广泛。

在2020年的统计报告中,辰用作孩子名字的排名,在全汉字的第四位。这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与深深的祝福。

日月星辰的辰是什么意思?

日月星辰的辰是什么意思?

这是个究其所以然的问题,大多数人并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只是想当然的把“星辰”当做一个词语,然后和“日”、“月”相并列,形成一个词组。这个词组的意思就是满天星斗了,包括了太阳、月亮和所有的星星。

所以“辰”在汉语释义中有一个是指日、月、星的总称, 还可以特指北辰和泛指众星,又可以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也引申指日、月的交会点和日子等。

不过依个人理解,这些都是在引申之后的意思了。

辰的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引申指震动(即《说文解字》所谓的“震也”)。应该在最早就是个象形字,是指三月间春雷阵阵,春雨下蛰伏在土地里过冬的虫或者种子破土而出的状态。所以“震”字就是破土之时下雨伴随的春雷,这种“辰”的破土而动是缓慢地,我们明明知道他在动,可是仔细观察又好像没动。到了现代社会有了长延时摄影并且快放,我们就能清楚看到这种变化。

但是在当时人们的观察中,能觉察到这种变化,但是又不知道何时变化的。

这种变化是不是像极了天象?明明星星每天的位置都一样,可是一个季节过去了,那颗星星却不见了。譬如“七月流火”,我们都知道农历七月间,大火星落下去了,可是你每天去看,那星星却好像根本就没动。

这种状态像不像破土的“辰”?

所以我们不妨假设,所谓“日月星辰”未必不是“日月星移”的意思。人们在观星的时候根据日月星的“辰”动推算出日月交汇点,并且用这个来作计时——一天十二个时辰。其实在这里解释为“慢慢推移”不是更合适吗?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辰”这个字作为一级字,在不同的词语中的意思固化,人们不在需要去推理背后的罗辑,直接把辰定义为“星星总和”,虽然和原意不对,但是比较快速地解决了释义的问题。

这当然也没问题,知其然不一定要知其所以然。

“日月星辰”已经固化成一个成语,就是满天星斗。

至于本意,大多数人也并不在乎。或者说,像我们这样去强行溯流而上,在很多人眼里是多余而且毫无趣味的。

俗语:“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有道理吗?

前两天上网,看到这么一句农村俗语:“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句俗语应该指的是办丧事的“规矩”。但这种“规矩”究竟应该怎么讲,我还甚感迷茫。无奈之下,只好在网上查阅各种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查阅,我才对这句俗语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辰日哭泣犯“重丧”

所谓的“辰日”,是指我国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其中某一天,其实,辰日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日子,辰日每隔12天就会出现一次。

农历(阴历)的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是由甲、乙、丙、丁……等十个天干(干:主要、主干的意思,不是干燥的意思)与子、丑、寅……等12个地支(每一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一一轮流相对应组合得出的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因10与12的最小公约数为60,故每60年、60个月、60日、60个时辰轮回一次,这种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在中国运用了很长时间,影响深远,至今仍在使用。当然天干不同,所代表的纳音意义也不同,习惯上用地支称日,如甲辰、戊辰、庚辰等日,都简称为辰日。而每60天就会出现一个天干地支都相同的日子。

按照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说法,辰日一共有五个,即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而且,每个辰日的纳音五行也不相同。比如,将戊辰的纳音五行称为大林木;将庚辰的纳音五行称为白腊金;将壬辰的纳音五行称为长流水;将甲辰的纳音五行称为佛灯火;将丙辰的纳音五行称为沙中土。因此,辰日所表示的吉凶特征也各不相同。

所谓的“重丧”一词,出自汉朝王充所著的 《论衡·辨祟》中,在《论衡·辨祟》中有这么一句话:辰日不哭,哭有重丧。意思是说:即便在辰日时有亲人故去,也是不能哭泣的,否则,家中就会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相继死亡。

从此之后,农村便有了“辰日哭泣犯‘重丧’”的说法。

二、择时而葬人安康

所谓的“择时”,指的是“时辰”。在中国传统的计时单位中,将一个昼夜平分为十二个小段,每个小段叫做一个时辰,一个时辰被确定为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时分开始计算,半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定为子时,然后往后推算,分为丑、寅 、卯、辰、巳 、午、未、申 、酉、戌、亥时。

据称,安葬逝者也需要选择时辰,只有选择好了时辰,家人才能够安康,才不会出现“重丧”的现象。具体时辰应该怎么选择,会有一套复杂的算法,不是一句半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反正,选不对时辰是会犯“重丧”的。

那么,“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如果我这样问,估计百分之好几十的人都会认为有道理,但道理从而而来,估计也有百分之好几十的人都是讲不明白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我们都知道,历代的帝王将相都是非常迷信的,帝王将相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依照“规矩”而行。帝王将相死亡后的出殡日子、出殡时辰,都一定会依据“规矩”,绝对不会随意而行。然而,唐朝仅仅历经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而宋朝也仅仅历经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就连强大的秦朝,也就仅仅历经了十几年光景,而且,秦始皇居然在巡游途中病死于河北省广宗县的西北地区。难道唐朝、宋朝的帝王将相们所御用的“风水先生”或“堪舆大师”都是假的吗?他们怎么没有算好唐朝、宋朝帝王的一切呢?怎么让他们亡国了呢?难道秦始皇的身边就没有“算命大师”吗?倘若有,怎么会让秦始皇病死在巡游的途中呢?由此看来,“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的说法也与“风水学说”一样,都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思想,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现在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是讲究科学的时代,那些所有的封建迷信学说,都应该彻底摈弃了。

日月星辰的辰是什么意思?

日月星辰的辰是什么意思?

这是个究其所以然的问题,大多数人并不会想到这个问题,只是想当然的把“星辰”当做一个词语,然后和“日”、“月”相并列,形成一个词组。这个词组的意思就是满天星斗了,包括了太阳、月亮和所有的星星。

所以“辰”在汉语释义中有一个是指日、月、星的总称, 还可以特指北辰和泛指众星,又可以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也引申指日、月的交会点和日子等。

不过依个人理解,这些都是在引申之后的意思了。

辰的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引申指震动(即《说文解字》所谓的“震也”)。应该在最早就是个象形字,是指三月间春雷阵阵,春雨下蛰伏在土地里过冬的虫或者种子破土而出的状态。所以“震”字就是破土之时下雨伴随的春雷,这种“辰”的破土而动是缓慢地,我们明明知道他在动,可是仔细观察又好像没动。到了现代社会有了长延时摄影并且快放,我们就能清楚看到这种变化。

但是在当时人们的观察中,能觉察到这种变化,但是又不知道何时变化的。

这种变化是不是像极了天象?明明星星每天的位置都一样,可是一个季节过去了,那颗星星却不见了。譬如“七月流火”,我们都知道农历七月间,大火星落下去了,可是你每天去看,那星星却好像根本就没动。

这种状态像不像破土的“辰”?

所以我们不妨假设,所谓“日月星辰”未必不是“日月星移”的意思。人们在观星的时候根据日月星的“辰”动推算出日月交汇点,并且用这个来作计时——一天十二个时辰。其实在这里解释为“慢慢推移”不是更合适吗?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辰”这个字作为一级字,在不同的词语中的意思固化,人们不在需要去推理背后的罗辑,直接把辰定义为“星星总和”,虽然和原意不对,但是比较快速地解决了释义的问题。

这当然也没问题,知其然不一定要知其所以然。

“日月星辰”已经固化成一个成语,就是满天星斗。

至于本意,大多数人也并不在乎。或者说,像我们这样去强行溯流而上,在很多人眼里是多余而且毫无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