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以及京师附近的地界向来是少雨多旱。但是从1867年开始,这里的天气就显得很不寻常——多是笼罩在阴雨天气之中。而那条流经现山西、内蒙古、河北以及北京等地的永定河更是从1867年开始就连年决口,到1875年为止,九年间连续决口十一次。
这种极端反常的现象正是——厄尔尼诺。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预示着接下来的年份一定很不寻常。
果然,就在1875年的时候,在广大的中原地区爆发了一场特大干旱。由此拉开了持续四年之久波及整个北方的灾难序幕。因为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所以被称为“丁戊奇荒”。
1、灾难之下的惨状
旱灾最先出现在1875年京畿地区的仲春时节“夏四月,京师大旱”、“畿甫旱,日赤色”。然后这场灾难便像在广大的清王朝的腹地扔下了一颗炸弹,刚一落地就被轰然引爆。
这场灾难波及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皖北等地,类似于“直隶、山东久旱”、“河南旱势甚于直隶”、“晋省亢旱”、“陕、甘亦复苦旱”等等记载见于诸多的历史记载之中。
这场旱灾北至辽东,南至苏皖地区,东至大海,西到甘肃,涉及范围之广,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实属罕见。
这仿佛就是上天给清朝开的一个玩笑。在这场灾难之前,清朝刚刚平定延续十余年的太平天国与捻军的内乱,洋务运动也已经开展了十余年,一切都仿佛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那时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清王朝的“回光返照”。这场灾难的来临仿佛就是在预示着清朝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最终会化为泡影。
但是灾难却将全国上下所有的力量都团结到了一起,在空前团结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渡过了这场灾难。
这场灾难过了两年,在1877年的时候达到顶峰,其中又以山西和河南受灾最为严重。有人曾这么描写过当时的惨状:天祸晋豫……贫者饥,贱者饥,富者饥,贵者饥,老者饥,壮者饥,妇女饥,儿童饥,六畜饥……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纸,食死人肉……食人者死,忍饥致死,疫病死,自尽死,……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在这场灾难持续的年间,仅山东、山西、直隶受灾的州县就达到了955个,其中山东222个,山西402个,直隶331个。
而受灾的地区又是当时人口稠密的地区,受影响的百姓据后来估计在1.6亿到2亿之间,占到了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左右;死于饥荒和后续瘟疫的人数大约在一千万人以上。
其中山西又是人口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最起码有一半的人口都受到了影响。时任陕西巡抚的曾国荃曾经在奏章中写道: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古所未见。
在受灾之前,山西共有人口一千六百多万,但是等到灾难过去之后,仅仅是饿死的人数就达到了五百多万,还有几百万人背井离乡,逃到外地。
曾经有人在这个时候路过山西灾区,写道:车行历碌中时,觉双轮所过,脆折有声,异于沙石,谛视之乃人骨也……孰知风尘飞动,蓬松乱卷……妇女之髻,长者男子发辫也。
车轮随便一碾过便是白骨,从死人身上脱落的毛发随风飞舞,漫天都是。其惨烈之状可见一斑。
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吧。
2、空前的救济与灾民自救
在这场灾难中,清政府为了平息天灾之下动荡的局面。
一方面按照正常的就在模式开始救济,另一方面火速遣派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曾国荃到受灾最严重的山西任职巡抚。
曾国荃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各省借贷银钱,组织募捐,又从朝廷要了两千张可卖官鬻爵的空白“支票”,可以说是用一己之力撑起了“官赈”。
而得益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这个时候以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已经逐渐发展起来,涌现出无数的民族企业与资本家。在得知“丁戊奇荒”爆发之后,这些忧国忧民的资本家便打起“我等同处宇内,有分地无分民”的口号,纷纷慷慨解囊,积极投身到救济灾民的活动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义赈”。
无锡富商李金镛与江浙富商胡雪岩率先倡导发起义赈活动,在山东设立江广助赈局,发放的赈灾款达到了五六十万金。
在他们的号召下,更多的爱国商人投入到了救灾活动中。上海仁元钱庄董事经元善与李麟策、屠云峰等人也在上海创立上海公济同人会,之后又创立上海协赈公所,专门救助受灾严重的山西、河南等地。
经元善为了经营好公所,甚至毅然将自己的仁元钱庄关门歇业。在这场持续三年的救济活动中,他们一共募集到“百十万之银”,拯救了“百十万之命”。
不光有“官赈”和“义赈”,当时各个受灾地区民众、富商也心怀百姓。在受灾最严重的山西,如掌管日升昌的李家前前后后捐银五万多两;榆次常家向受灾民众打开了自家的粮仓;还有祁县的乔家、太谷的曹家等等。
除了捐钱开仓,商人们还自发组织买粮的队伍,在曾国荃等人的建议下,朝廷甚至还派兵护送,一路开绿灯“广招来而济民食”。
而在基层的乡村一级,也纷纷展开自救。有的还以村为单位建立了快速应急组织,募集粮食、以工代赈,以血缘为纽带,将村民牢牢的团结在了一起。为了应对突发状况,还建立了严格的巡查制度。太谷县的谷恋村就是因为这一整套措施,在灾害持续的四年间创下了无一人因灾害而死亡的记录!
时间到了1879年七月,这场噩梦般的灾难随着受灾地区普降甘霖而终于快要过去。
随着这场灾难的过去,它在人们心头停留的印记也渐渐消失,以至于到现在对这场灾难有所了解的人寥寥无几。
或许是太过惨烈而使人不愿意重新回想吧。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总是有无数的“英雄”在替受灾群众“负重前行”。中国从来都是一个英雄的国度,无论什么样的灾难都没有将我们打倒,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依然会是这样。
文:路迷侯
参考文献:
[1] 夏明方 《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 1993年《近代史研究》
[2] 王乃德、翟相卫《“丁戊奇荒”与晋商捐赈》 2017年5月《史志学刊》
[3] 范维令、郭继荣《祁县谷恋村“丁戊奇荒”义赈奇迹考》2012年10月《晋中学院学报》
[4] 郝平 《丁戊奇荒》
[5] 刘仰东、夏明方《百年灾荒史话》
[6] 赵尔巽《清史稿》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虎是个象形字,隶变后楷书写作虎。
“虎”字里“几”是虎尾变形而至,似“几凳”,寓意老虎威武、虎踞、藐视一切;“虎”上那一竖一横似怒张的口,啸声呼之欲出。从字形演变看,篆文之前“虎”一直延续着立势,其义不言而喻。虎,是部首字,以虎作声符兼义符的字有:唬(本用“虎”字代替,后为了分担“虎”担子,另造“唬”专司吓唬、唬人。不过,“虎着脸”“虎起脸”还得用“虎”);以虎作义符的字有:虓、彪、號(号)、虢、虣、猇等;以虎作声符的字有:琥(原也用“虎”字,后选琥,因而“琥珀”也写作“虎魄”)。
除此之外,
虍(做部首时写作⾌,⾌上下压缩为下方其他部件腾出空间,⾌那撇拉长起到护佑作用),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与“虎”是同一个字。虍现在专心做“虎”的附形部首,称之为虎字头。以虍作义符的字有:虎、虐、虔、虞等;以虍作声符的字有:虏、虚、處(处)等。
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但一“虎”却占两个部首(当代汉字部首只有区区301个),由此看出“虎”字的威力之大。
我国民间长期以来把虎视作镇妖驱邪的吉祥物,娃娃们脚套虎头鞋,胸披虎头兜,脖挂虎头围,头戴虎头帽,脑靠虎头枕……如果再生上一对虎牙,那离虎头虎脑不远了。吉祥物虎头上有一个“王”字,除了辟邪,恐怕还包含着长辈对孩子未来可期。现在许多车主在坐驾后面贴上壁虎装饰品,其义就是取“庇护”之谐音。另外,“虎”与“福”在中原一带读音相似,看来“虎”不仅避祸还能带来“福”。
虎,一般称之为老虎,打出生那天起就“老”。这点上,老鼠与老虎有一拼,由此看出人们对鼠与虎是高看好几眼。
老虎,在古书上的称呼,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别,至少有20多种称谓,如大虫等等。古代楚人称老虎为“於菟”。有读者会说,“於”不是简化为“于”了嘛。其实“於”不是全简化,在读Yū时,用作姓时不简化;在读wū时,也不简化,如於乎(同呜呼)、於戏(同呜呼,此处“戏”读“呼”)、於菟(tú)。
说了“虎”,再来聊聊“寅”。
寅的甲骨文像箭袋形。到了篆文时,将箭头讹为宀。本义为从箭函里请出箭,引申表示恭敬。后来借给地支第三位与子丑等为伍,用于纪年、月、日、时,本义随着消失。夏历正月称之为寅正。请大家注意,每年正月由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轮值,而且是从立春那天开始算起。比如,2022年2月3日,农历是壬寅年辛丑月(正月初三)。2022年2月4日,就为壬寅年壬寅月(正月初四)。通常情况下,属相以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为分界线,但有的地方属相是以立春为界,于是就有了立春在正月初一之前、后之分,够麻烦的。像2038年2月4日,正月初一当天为立春,这就省事多了。
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时间为夜里11至次日1时为子时、1时至3时为丑时……以此类推。后来一个时辰分成两个时段,这就是“小时”名称由来。
寅时,为天亮前3时至5时。民间有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排列都是按一天动物最活跃的时间排序的。据说,寅时之际,昼伏夜出的虎最为凶猛。这种安排,反过来决定了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排序。寅本义为取箭射击,用寅配虎,是不是古人有意为之。
虎,威武勇猛,于是虎将、虎臣、虎士、虎贲、虎师、虎威、虎步比比皆是。地名中带虎更是举不胜举,南有苏州虎丘区、北有黑龙江虎林市,仅济南一地就多达66个,诸如饮虎池、黑虎泉、卧虎山、老虎山等等。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古人眼中的四大神兽,被称为“四灵”。“四灵”源于远古的天象观测与先民的星宿崇拜。古人大致把天空分成四大区域:东方的星辰组合成一条龙的形象,称之为“青(苍)龙(东为木,木则青)”;西方的星辰组合成一只虎的形象,称之为“白虎(西为金,金为白)”;南方的星辰组合成展翅飞翔的鸟的形象,称之为“朱雀(鸟,南为火,朱火也)”;北方的星辰组合成龟蛇纠缠在一起的形象,称之为“玄武(玄为黑,武通冥指暗,北方寒冷萧杀)”。南京玄武湖在城北,朱雀桥无疑在市南,外加东龙盘(紫金山)西虎踞(石头城),此地不愧为金陵。写到这,不由想起同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神武门,是紫禁城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
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沿虎脊一分为二,右半留在中央,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验合,方能生效。盛行于战国、秦、汉。唐高祖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除虎符,改用鱼符,武则天改为龟符,中宗初年又恢复为鱼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虽然有虎符保障,但也免不了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发生。
虎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仅带“虎”字成语就多达百余条。褒义占绝大多数,诸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九牛二虎之力、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藏龙卧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贬义的较少(虎有被诬陷成份):为虎作伥、虎头蛇尾、狐假虎威等;中性的更少:马马虎虎、打马虎眼等。
还有诗虎一词,猛一看准被唬住了,本义是指作诗能手,或者用诗句为谜面的谜语。因虎难射中,形容谜的难猜,故名。
最后,祝强起来的中国在如虎添翼之时定有你我……
壹点号吴永亮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