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家眼中,总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修昔底德陷阱”。
它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威胁到老霸主,而老霸主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于是战争不可避免。
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因此得名。说白了,其实就是咱们中国人常讲的“一山不容二虎”,不然就要“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修昔底德雕像
历史上,像英国联合普鲁士,与法国争夺北美和欧陆霸权的七年战争,德国立国之战的普法战争,日本发动甲午战争,英法与沙俄的克里米亚战争,乃至两次世界大战,似乎都可以用这一理论来溯源。
这里有个规律,大国争霸中,英国似乎从来没败过。难怪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在临终前,要反复叮嘱后人:
英国人从来就没有在战争中输过,如果爆发新的战争,土耳其切勿成为英国的敌人。
那么问题来了——
英国又是踩着谁的肩膀,爬上了霸主的宝座?
当年那场世界霸权的更迭,对今天,又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01 世界霸主纵横四海15世纪、16世纪的人类地理大发现之前,是不存在“世界霸权”一说的。那些伟大的帝国,罗马、中华、孔雀、阿拉伯……充其量,只在各自文明区域内一统江山,人类历史上从没出现过一个世界性大国。
第一批的世界大国,是引领了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甚至在1494年,通过“教皇子午线”瓜分了地球。
教皇子午线中分世界
但之后的17世纪,则是荷兰的世纪——
1603年,荷兰海军在爪哇击败西班牙;
1605年、1606年两次击败葡萄牙,抢下盛产香料的帝汶岛;
1640年、1642年,从葡萄牙手中分别夺得世界海路咽喉:马六甲和南非好望角。
1619年,荷兰兴建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雅加达)作为东方殖民据点,后逐渐控制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苏拉威西,1624年“红毛鬼”侵占中国台湾,1642年进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巴达维亚基地平面图
在美洲,1621年荷兰成立西印度公司,在南美占据圭亚那,在北美占据了哈德逊河流域和曼哈顿岛,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今美国纽约)作为殖民据点,在加勒比地区,与法国展开激烈争夺。
一时间,荷兰的军事和殖民基地遍及全球,与今天的灯塔国一样,几乎控制着全世界的制海权——
1637年,荷制“海上君主”号战舰,排水量高达1500吨,三层甲板,配置100门大炮,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核动力航母。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萨尔丹造船厂甚至扬言,只要提前两个月下订单,届时就可以每周一艘的速度,批量产出军舰。
荷兰战舰
全盛时期,荷兰拥有商船16000多艘,且造价只有英国同类舰船的一半。1670年时,荷兰全国的船舶总吨位,相当于英、法、西班牙、葡萄牙四大国的总和。这样压倒性的实力对比,放在今天,您觉得眼熟吗?
更重要的是制度创新:股份公司、股票交易所、股票经纪人、由商业银行发行信用货币、现代信贷制度……都是首创于荷兰。
荷兰东印度公司徽章
当年,荷兰就是整个世界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阿姆斯特丹是那个时代的纽约曼哈顿。
恩格斯说,荷兰是“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马克思说,荷兰“也许比欧洲所有其他国家的资本总和还要多。”
总之,荷兰像极了今天的某国。
按照“修昔底德陷阱”,下一局,谁来挑战它呢?
02 冷战——热战——贸易战最近两百多年,盎格鲁撒克逊人稳居世界霸权顶端,但在当年,他们也有“贼挨打”的时候。
1619年,荷兰人攻击了英国在印尼的贸易据点,强迫英国签订协议,将东方的香料贸易分为三份,荷兰独占其二。1623年,荷兰清理印尼马鲁古群岛的英国势力,十余名英国人被杀,史称“安布亚娜”。
在波罗的海、西非和地中海,荷兰商人处处抢生意,排挤英国人。最蹬鼻子上脸的,是荷兰在英国近海捕捞鲱鱼,转手又卖给英国人。这在今天,可是灯塔国都不敢对东方大国做的事情。
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
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往往都要经过强势政治人物的强力集权阶段。1649年克伦威尔领导英国成立共和国,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大权独揽,几年后自任“护国公”。他对内平定了苏格兰、爱尔兰,一统河山,对外颁布了著名的《航海条例》,展开对荷兰的贸易战。
条例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或是在英属殖民地之间运送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自己国内市场狭小,就是凭借坚船利炮,转手做全球航运和经贸生意的,英国人釜底抽薪,说今后网购,必须自驾车、自提货,那快递小哥岂不都要饿死?
一言不合拔刀相向。1652年,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史料显示,挑起战端的居然是弱小的英国一方,不过历史也证明,英国人赌对了。
荷兰一上来就犯了战略错误,因为要维持全球霸权,它不能集中全力应敌,即使在欧洲战场,也分兵在多佛海峡和地中海两线作战。英国丧失了地中海地区的全部贸易,但集中力量围剿多佛海峡航路上的荷兰商船,重创荷兰经济。
多佛海峡示意图
从执政初期开始,克伦威尔就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将全部的关税收入和大部分出卖土地的收益都划拨给海军,从1650年开始,每年新下水的战舰都在10艘以上,到1654年,英国已经有了140艘军舰。虽然当时的战局是互有胜负,但英荷间的力量差距已经在急剧拉近。
1654年4月,急切盼望“和气生财”的荷兰人,和英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合约》,承认了英国在东印度群岛一带的贸易权,赔款27万英镑,还割让了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一百多年后,拿破仑大帝就在英国人的监禁下,死在这座岛上。
南大西洋孤岛:圣赫勒拿
看得出来,双方都不太满意,合约墨迹未干,就各自回家磨刀去了……
03 从炮击伦敦到水淹七军事实上,《航海条例》并非一成不变,英国连续在1662、1663、1670、1673年,做过四次修订,一次比一次更严苛,自家垄断经营,严禁荷兰染指的货品名录逐年递增:烟草、靛蓝、棉花、羊毛、生姜、染料木、海军用品、麻、大米、糖蜜、海狸皮、铜矿石……简直就是今天大国贸易战的翻版。
1664年英国侵占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随即改名纽约,同年进攻荷属西非,企图夺取一本万利的象牙和奴隶生意,荷兰奋起反击,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
英荷海上交锋
此时的荷兰,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国,早就磨刀霍霍要复仇;英国那边却经历了克伦威尔去世,查理二世复辟的乱局,尤其查理二世人称“快活王”,贪图享乐武备松弛。这一战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战争期间,荷兰人做到了日后连拿破仑和都想做而不能的事情。1667年6月,名将勒伊特利用涨潮的机会,率领舰队,溯泰晤士河而上,直杀英国本土。荷兰人攻陷英军炮台,火烧或俘虏英军舰只,劫掠数吨黄金和木材,最后炮击伦敦,又安然返航。
荷兰海军名将勒伊特
一个月后,双方就签署了《布雷达和约》,第二次英荷战争结束。
英国再次退出东印度,归还了南美洲的苏里南殖民地,还对荷兰放宽了《航海条例》。不过荷兰也承认了英国对纽约和西印度群岛的占领。英国人以被痛打一顿为代价,保住了到手的一部分赃物。
但话音未落,1672年,法王路易十四为争夺欧洲霸权,发动了法荷战争,查理二世那边收了法国人的贿赂,拿人手短,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也突然从海上杀来,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
“快活王”查理二世
荷兰人在陆地上被“太阳王”揍得够呛,但在海上可一点儿不怂,从1672年3月海峡之战到1673年8月特塞尔海战,战神勒伊特率荷海军对英皇家海军四战四胜。“快活王”查理一看,法国给的钱打没了,自家议会也不批预算,就这么散了吧……
1674年,双方签订合约,重归战前的状态,荷兰打个巴掌给个甜枣,送了英国点钱,让英国在法荷战争中保持中立。于是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
今日的荷兰拦海大坝
但陆地上的法荷战争,一直打到1678年,双方各自呼朋唤友,搞成了一场“世界大战”。荷兰饶是“海上马车夫”,但陆上国土局促,没有战略纵深,当初为了抵挡法国陆军,荷兰人连围海造田的穆依登堤坝都拆了,家园一片汪洋。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是荷兰国势衰败的一大转折。
04 再来一次,彻底打服1688年,发生了中学历史课本中著名的“光荣革命”事件。英国贵族赶走了国王詹姆斯二世,迎接荷兰执政威廉夫妇来英国,以不流血的和平方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这两国几十年间你死我活三度开战,怎么还能干出这种“亲密无间”的小动作来?此间详情,可参见拙作——
大国博弈棋盘上的偶发事件: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光荣革命”
英国和荷兰,同时迎来历史的拐点。
1689年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兼任英国国王
威廉整合两国资源协同发展,荷兰的许多能工巧匠、先进技术,尤其是资金,源源流入英国,英国迅速发展起成熟的商业体系。英国是一个面积更大、人口更多,地缘政治更安全的国家,相比之下,荷兰很快失去了对欧洲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
成也商业败也商业,荷兰是以商业立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商人的共和国。但商业资产阶级更看重直接利润,而非家国情怀。正如号称“荷兰莎士比亚”的诗人冯德尔所言:
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海越洋。
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这世上的所有海港。
强大的舰队,使荷兰在三次英荷战争赢了两次,却也化作沉重的税收压在市民的头上,这注定不能长久。《航海条例》从没有完全废除过,全球化的自由贸易大受影响,商业资本扩张无望,只好沉浸在奢侈享乐和投机上:一部装潢精美的地图集,售价竟高过一位熟练工匠的年薪,一盆小小的郁金香,竟能卖到1000多金币……
郁金香泡沫破灭后,连猴子都在花瓣上撒尿
第三次英荷战争后近百年,到1780年,英国借口荷兰支持北美独立,撕毁了两国间的各项和约,再次开战,这便是第四次英荷战争。
这一战,其实形式大过实质。
在战前,经过近百年的纸醉金迷和欧陆争霸的消耗,荷兰早不是当年那个纵横四海的世界霸主了。此时的大英帝国,已取得了七年战争的胜利,吞并了法国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正冉冉升起霸气侧漏。
战争的最直接后果,是英国以战争赔偿为由,把这百余年间向荷兰借贷的巨额债务,统统赖掉,还强行低价收购荷兰国债。荷兰两百年苦心经营的家底,几乎被一抽而空。世界金融中心,最终完成了从阿姆斯特丹到伦敦的跳转,直到1944年,下一代霸主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新阿姆斯特丹”就此崛起——此是后话不表。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但奇怪的是,百年英荷战争,英国赢了一、四,荷兰赢了二、三,总比分2:2,荷兰为啥就崩了呢?
05 下一代霸主路在何方?真正的新老交替,不是同一赛道上的弯道超车,一定是新生态对于旧生态的降维打击。
当年荷兰取代葡萄牙、西班牙的国际地位,是新兴的商业资本击败了中世纪的旧贵族。
然而,当英国开始尝试从转口贸易转型贸易品深加工,甚至尝试自己开发制造产品时,荷兰还在做着贱买贵卖的贸易商。可可粉在荷兰人手里,就只是可可粉,但在英国人手里,却成为附加值更高的巧克力。
这么说,绝非对贸易商的诋毁。就像某港,坐拥全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曾经武侠电影风靡世界,日子过的也蛮不错。只是说,在新的生态出现后,旧有的荷兰模式,已不足以支撑其霸主地位了。
维多利亚湾夜景
英国人的玩法,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步,不断修订《航海条例》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重视制造业和出口加工;
第二步,19世纪初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冠绝全球的世界工厂,转而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寻求全球化和产业输出,不追求对殖民地的直接管控,而是将其纳入自己的经济体系,化作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第三步,便是以金融资本控制全世界。
——熟悉?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熟悉。
瓦特改良蒸汽机
就在第四次英荷战争前后,瓦特的单动式蒸汽机和双向联协式蒸汽机分别拿到了专利,工业革命就此爆发,至今仍未止步。
库克船长的航船上,配备了手提式天文观测仪、反射式望远镜、新式方位罗盘、航海计时记、天文钟、测量用经纬仪等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驶向澳洲、新西兰、北极……
英国战胜荷兰,正是新兴的工商业资本战胜传统的商业资本的结果。
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霸权更迭的实质所在。
几乎可以肯定,9012年的世界霸主,在制度、文化、道路等方方面面,也一定会是一种新的生态。
最后,绝不否认运气的存在。
英国的地缘环境得天独厚,只需要集中全力扼守海峡,就能把荷兰困个七七八八。荷兰终归是一个商人共和国,可以允许扩充战舰护航,可以允许海军远征敌巢,甚至可以忍受一场短期的局部战争,但旷日持久的对峙对耗,成本高昂的灭国之战,不惜代价的全球霸权,是终究不愿意承受的。因为不能征服英国,荷兰人脖子上的绞索:《航海条例》,始终不能解除,他们在百年英荷战争中,从未取得战略性的决胜。
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荷兰偏偏又遭遇了路易十四的野心,陷入欧陆争霸乱战不能自拔。最终,荷兰干脆跳出列强争霸的游戏,也像某港一样,自顾自安心做个“富家翁”,如此便了……
时间和好运气,今天还会重来吗?
【完】
本文作者【齐文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更多深度长文,欢迎点击关注!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晚上好!英国的华尔特·雷利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这句话证明了控制海洋的重要性,海洋就是称霸世界的第一步,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因此崛起也因此没落。
英国的崛起也不例外,大英帝国曾在军事上击败它的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从而造就了它的崛起与扩张。16世纪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然而这只是个开始,二百多年后,英国又与印度、北美和法国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才得以确立“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到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商业和海军强国。
▲英国艾琳多南古堡
在16世纪前期,尼德兰(今荷兰)还是西班牙的属地,直到1581年才在尼德兰的北部建立起独立的荷兰国家。荷兰面积狭小,仅有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小可以忍,更惨的是自然资源也很匮乏,“不太可能养活其八分之一的居民”,而且荷兰在莱茵河的入海处,一些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这样的条件使得荷兰人开始把视线放到海洋上面,随后荷兰人研究出加工、保存鱼类的方法,并不断向外出口,荷兰也逐渐积累了大量财富。
或许是因为“上帝造海,荷兰人筑堤”精神的驱动,荷兰资本主义在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发展迅速,尤其在商业和海上运输业上,而且它的造船业也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洋运输国家。
▲如今的荷兰
到了17世纪上半叶,荷兰已经拥有商船1.6万艘,1670年,船舶总吨位排行是这样的,其中荷兰90万吨,英国50万吨,西班牙、葡萄牙共25万吨,法国15万吨,可以看出来荷兰是英、西、葡、法四国的总和。荷兰依靠炮舰逐渐垄断世界贸易,成为各地贸易的中介人。世界各地遍布荷兰人的足迹,从此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与此同时,荷兰人还大力发展海外殖民地事业,夺取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17世纪初,荷兰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拥有商船队、军队和统治的权力,并以此为根基不断在印度扩张。
▲“海上马车夫”荷兰
东印度公司成立后,荷兰为抢占盛产香料的帝汶岛曾先后在爪哇和马六甲打败西班牙、葡萄牙。1619年,荷兰以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为据点,到达了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和苏拉威西。两年后,荷兰开始把势力扩张到美洲,建立西印度公司。从17世纪20年始,荷兰先后侵占了中国台湾、发现塔斯曼尼亚岛、从葡萄牙手中夺走马六甲,建立好望角、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荷兰大概在同一阶段,利益的驱动导致两国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早在1584年,英国就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弗吉尼亚,随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一步步开始了自己的海外扩张道路。
▲西班牙无敌舰队画像
克伦威尔上台后,更是大肆扩军,不仅海军扩大了三倍多,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陆军。就在这一时期,荷兰处处排挤英国商人,甚至还在英国水域肆意捕捞,并把水产品卖到英国牟取高额利润,这导致英国资产阶级空前愤怒,身为资产阶级的克伦威尔更是忍无可忍。
于是英国议会在1651年颁布了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英国的这一行为,直接打击了荷兰在英国甚至各国贸易中的中介作用,英荷战争矛盾空前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护国主”克伦威尔解散议会
从1652年到1653年,英国控制了英吉利海峡制海权,使依赖贸易生存的荷兰经济瘫痪,而荷兰则通过厄尔巴岛海战、里窝那之战的胜利使英国在地中海的贸易完全陷入瘫痪状态。由于两国均被战争拖得疲惫不堪,于是同意进行和平谈判。1654年双方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认输并承认航海条例,虽然整体上是英国胜利,但是英国在地中海的贸易完全陷入瘫痪。
1665年到1667年,由于英国订立了更加严苛的航海法,还抢了荷兰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第二次英荷战争随即爆发,英国让出部分商贸利益,并被迫与荷兰、瑞典结成三国同盟,要求法王路易十四退还大批领土给西班牙(法国曾于1667-1668期间在产权转移战争中打败西班牙)。这为第三次英荷战争埋下了隐患。
▲英荷战争绘画
十年后法荷战争爆发,英国因为上次战争失败心有不甘,与法国合作一同攻打荷兰,结果荷兰海军更胜一筹,多次战胜英法两国。1674年,英王在国会压力下与荷兰签订和约,由英国获得荷兰部分的殖民地与贸易特权,但必须给予荷兰20万英镑的补偿,第三次英荷战争至此结束。11月10日,荷兰将新尼德兰割让给英国,经此一战,荷兰元气大伤,“海上马车夫”逐渐丧失世界霸权。正如《海权论》的作者说的“如果说英格兰是为大海所吸引的话,荷兰却是被赶向大海的。没有大海的存在,英国或许会一蹶不振,而荷兰则会败亡。”
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每日为您甄选好玩有趣的历史。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