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膏粱厚味,足生大丁(膏粱厚味)

发布时间:2024-07-04 07:23:13作者:听梦的风尘女来源:互联网

膏粱厚味,足生大丁(膏粱厚味)

本文目录一览:

国医大师薛伯寿:你的作为决定你的寿命

国医大师薛伯寿现已82岁高龄,平常出诊看病,有良好生活规律、淡泊名利、精力充沛、坚持太极运动,对养生防病保健有着自己独到的体悟。

清静无为 养性为先

现代社会压力大,过大的压力会使人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而被焦虑、烦恼、忧愁等不良情绪困扰,长此以往便会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失常,导致很多内伤疾病。

中医自古就重视心身和谐,讲究性命双修。那么,如何做到“形与神俱”呢?

读《道德经》

薛伯寿说,《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辞简义奥、包罗广博,其论述的天地自然规律准则之“道”与为人处世之“德”,对于处理好与世界、社会、人类、自我的关系具有深远的启发与影响。

清静无为

薛伯寿说,天地生育、滋养万物而不居功亦不求回报,天地无为而无所不为,这就是“清静无为”的内涵。

核心在于“静”

静可健脑,减少私欲,调节生理七情活动,使之无太过不及。

薛伯寿在临床诊疗中,十分注重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劝导病人保持平和心态。

薛伯寿常说,良医给患者看病不应仅处方开药,要提高患者思想境界,纠正不正常行为,引导良好生活方式,还要引导他们将消极心态转为积极乐观,并传授给他们未病先防基本知识,既病防变的观念,有了这些“思想基础”打底,再配合针药治疗,身体自然容易康复。

饮食有节 适宜为度

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丰富了,不少人贪求膏粱厚味、海鲜野味、嗜好烟酒。

对此,薛伯寿说,饮食养生首重饮食有节,“节”既指三餐有节制、规律,亦指膳食结构合理。

《黄帝内经》载:“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从字面理解为,进食肥甘厚味之品会导致足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如头面口唇等处)产生疔疮。

薛伯寿根据其多年的临床实践说,这句话的深层理解当是:贪求膏粱厚味美酒、海鲜野味等,足以引起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这些疾病会带给患者很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大丁”实指严重的疾病。

采访中,薛伯寿反复强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严重性。他说,不少人误以为只要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吃进去就一定有益于健康,但是很多疾病恰恰是“吃出来”的。

因此,高营养食品的摄入要因人而异。

首先应看此人的消化功能如何,食物能不能被消化并化生气血;其次应看是不是有必要进食。

如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高营养的食物吃进去不能化生精血,反倒会滋生痰浊,不利于健康,故不值得提倡。

另外,因为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厚腻、炙煿、辛辣、生冷等食物都应该慎食或少食;老年人气血衰弱,需要滋补,但不能以温热药峻补;有病需要驱邪,但不宜猛药峻攻。

对于小儿的饮食,薛伯寿反复倡导“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味不众珍,衣不燀热”的生活习惯。

薛伯寿说,当前小儿病以食积与外感者为多,一则由于营养过剩,饮食不节;二则因过食生冷,导致脾胃损伤而出现食积。

最后,薛伯寿指出,饮食养生也要“因人而异”。

如火热体质者或热病之人应当忌食辛辣油炸之品,阳虚形寒者或寒病之人当忌食生冷瓜果,脾胃湿热重者则应当少吃肥甘油腻的食物。

建议平常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适当辅以营养,精神愉快潇洒,助人为乐者健康长寿。

养生保健,是一个综合而长期的过程,绝非某一种食品,某一个药方可以一蹴而就的。

怀着一颗恬淡愉快的心,遵从大自然的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自然健康少病。

“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补。”薛伯寿倡导调畅气血,对许多无证可辨的亚健康患者,薛伯寿善用黄芪赤风汤,他认为此方药味虽少,但配伍奇特,有益气助阳、活血行滞、祛风通络之功效,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

薛伯寿曾主张用越鞠保和丸合黄芪赤风汤作为保健处方之一。

起居有常 动静相宜

薛伯寿如今每周依然坚持出6~7次门诊,同时还承担首长保健和会诊工作,此外还有各种会议及讲学,如此紧张的工作节奏,很多年轻人都疲于应对。但他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这与他持之以恒的太极养生运动有很大的关系。

薛伯寿年轻时曾因劳累患上浸润性肺结核,在治疗的同时,他每天都坚持太极运动,结果竟使得一般疗程在半年到一年的疾病在一个月内奇迹般钙化而愈。

由此,感悟到运动能恢复人体正气以促进疾病的好转。时至今日,薛伯寿每日早晚坚持太极运动,自创“清静无为养生太极功”。

薛伯寿说,太极运动和健身锻炼的形式有多种,但都要注意全身放松,身动而心静,肢体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注意开阖升降协调。

现代社会尤其学生、知识分子、白领阶层等,多缺乏运动,而又心力操劳不宁,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易筋经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练习。

散步是较为简便的运动,有节律地散步还可以安神健脑,消除紧张情绪,促进消化吸收等。散步、爬山等有氧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时间允许应当常为之。

读书、著书也是薛伯寿人生一大乐事,亦是工作和使命。薛伯寿是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的入室弟子,曾跟随蒲老学习长达十三年之久。蒲老在晚年时依旧勤奋研读,案头医书甚多,《伤寒论》更是翻阅过数十遍。

如今薛伯寿教授亦好读书,提倡读书为乐。他认为,适当的脑力劳动可增强思维能力,提高领悟水平,常读书、常用脑,不仅使脑筋灵光还可增长智慧。

养生保健,是一个综合而长期的过程,绝非某一种食品,某一个药方可以一蹴而就的。

怀着一颗恬淡愉快的心,遵从大自然的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少私寡欲,淡泊名利,精神内守自然健康少病。

《黄帝内经》“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是脚上生疔还是足以生疔?

“膏”,说文解字曰“肥也”,“肥,多肉也。”这个多肉指的是饮食当中肉类多,现在我们大多用“大鱼大肉”来形容。“粱”,说文解字曰“禾米也”,现在一般指精细的米粮。

“膏”和“粱”放在一起为“膏粱”,多指肥美的饮食,后来才引申为指代富贵人家及其后嗣,而且多有贬义,诸如“膏粱子弟”、“纨绔膏粱”等。

而在饮食方面,又有“膏粱厚味”一说,“厚味”即为“浓厚的滋味”,“膏粱厚味”则泛指各种肥美、味道浓厚的饮食。

中医一贯主张“膏粱厚味”不可太过,如果长期吃,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黄帝内经》中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这句话历来有所争论,有人认为“足”指的是脚,“足生大丁”是脚上生疔疮,有人认为“足”应当以“足以”来理解,不应理解为“脚”。

黄元御在《素问悬解》中说:“若膏粱之人,饮食肥甘,肌肉丰盈,脉络壅塞,郁热蒸烁,多生大丁,如持虚器而受外物,得之最易也。”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黄元御的这种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比如那些富家子弟,长期进行肥美、味道浓厚的饮食,长得肌肉丰盈,但是经脉络脉壅塞瘀堵、郁久化热,郁热蒸烁,往往身体就会长疮。这样的人大多外表看起来肥壮,其实内里虚弱、阳气不足,就好像往一个空空的容器盛装东西一样,(感受外邪发病)很是容易。

这样的情形更倾向于属于现代的“高血脂”,前几年还有报道称有一女子长期多油多盐饮食,身体抽出牛奶样的血浆,像冻住的猪油般。

我们现在都知道,长期的高血脂会引发疲劳,形成亚健康状态,表现出各种“阳气不足”的症状。原本能通过皮脂腺正常分泌的皮脂,也容易出现油脂分泌过多,从而堵塞毛孔,继而出现疔疮等。

同时“阳气不足”会让血液动力受到影响,血脂沉积会对血管产生很大的影响,血管壁上沉积下来形成斑块,瘀积起来就会堵塞血管,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若是在此基础上感受外邪,则很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发生。

所以,虽然现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为了健康,我们不能追求并偏嗜“肥甘厚味”的大鱼大肉,饮食中的油脂比例适当即可。

总之,健康饮食,增加食物的多样化,做到寒热均衡、五味调和,在饮食上贯彻《黄帝内经》中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健康饮食原则,从而达到补益不伤阳,提升健康生活质量、获得长长久久的健康生活。

健康饮食系列:

主食不可少,南方吃米饭、北方吃面食,哪一种更好?中医怎么看?

健康饮食如何做到寒热均衡、五味调和?中医“四气五味”了解下

“五谷为养”是哪五谷?养什么?《黄帝内经》的健康饮食原则

《黄帝内经》“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是脚上生疔还是足以生疔?

“膏”,说文解字曰“肥也”,“肥,多肉也。”这个多肉指的是饮食当中肉类多,现在我们大多用“大鱼大肉”来形容。“粱”,说文解字曰“禾米也”,现在一般指精细的米粮。

“膏”和“粱”放在一起为“膏粱”,多指肥美的饮食,后来才引申为指代富贵人家及其后嗣,而且多有贬义,诸如“膏粱子弟”、“纨绔膏粱”等。

而在饮食方面,又有“膏粱厚味”一说,“厚味”即为“浓厚的滋味”,“膏粱厚味”则泛指各种肥美、味道浓厚的饮食。

中医一贯主张“膏粱厚味”不可太过,如果长期吃,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黄帝内经》中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这句话历来有所争论,有人认为“足”指的是脚,“足生大丁”是脚上生疔疮,有人认为“足”应当以“足以”来理解,不应理解为“脚”。

黄元御在《素问悬解》中说:“若膏粱之人,饮食肥甘,肌肉丰盈,脉络壅塞,郁热蒸烁,多生大丁,如持虚器而受外物,得之最易也。”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黄元御的这种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比如那些富家子弟,长期进行肥美、味道浓厚的饮食,长得肌肉丰盈,但是经脉络脉壅塞瘀堵、郁久化热,郁热蒸烁,往往身体就会长疮。这样的人大多外表看起来肥壮,其实内里虚弱、阳气不足,就好像往一个空空的容器盛装东西一样,(感受外邪发病)很是容易。

这样的情形更倾向于属于现代的“高血脂”,前几年还有报道称有一女子长期多油多盐饮食,身体抽出牛奶样的血浆,像冻住的猪油般。

我们现在都知道,长期的高血脂会引发疲劳,形成亚健康状态,表现出各种“阳气不足”的症状。原本能通过皮脂腺正常分泌的皮脂,也容易出现油脂分泌过多,从而堵塞毛孔,继而出现疔疮等。

同时“阳气不足”会让血液动力受到影响,血脂沉积会对血管产生很大的影响,血管壁上沉积下来形成斑块,瘀积起来就会堵塞血管,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若是在此基础上感受外邪,则很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发生。

所以,虽然现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为了健康,我们不能追求并偏嗜“肥甘厚味”的大鱼大肉,饮食中的油脂比例适当即可。

总之,健康饮食,增加食物的多样化,做到寒热均衡、五味调和,在饮食上贯彻《黄帝内经》中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健康饮食原则,从而达到补益不伤阳,提升健康生活质量、获得长长久久的健康生活。

健康饮食系列:

主食不可少,南方吃米饭、北方吃面食,哪一种更好?中医怎么看?

健康饮食如何做到寒热均衡、五味调和?中医“四气五味”了解下

“五谷为养”是哪五谷?养什么?《黄帝内经》的健康饮食原则

肥甘厚味,最易引“火”上身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原文是:“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什么叫“高梁”呢?“高”通“膏”,就是牙膏的“膏”,古人把“膏”认为是脂肪类的食物,也就是说吃的是肥肉。“梁”通“粱”,这个“梁”是底下是木字旁,通底下是米字旁,高粱那个“粱”,指的是精细的粮食。“高梁”合在一起,指的是肥甘厚味之品,“肥”就是肥肉,“甘”就是甜的,就是甘味的。粮食大多数都是甜的,味道还特别“厚”的。这种食物叫做“高梁”,也是泛指的肉食、肥肉和这种精细食物。

“足生大丁”这个“丁”,就是疔疮的意思。翻译到现在的医学名词,也就是“毒疮”,长在皮肤表面的这种“毒疮”。关于“足生大丁”这句话,后世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理解。我先阐述一下不同的医家理解,然后我再说说我自己的理解。王冰认为:“所以丁生于足者”,他就把这个“足”理解为脚的意思。他认为之所以疔疮生于足什么原因呢?叫做“四肢为诸阳之本也”。(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厚味的话,内在就会产生热,这种热到最后会在身体的四肢末端,也就是脚上产生疔疮,用这种形式来发出来。

《素问经注节解》,这是另外一个医家的注解。认为:“热毒伤人,无处不到,岂必在足?”就是说热毒伤人哪个地方都能伤到,不一定在脚上。“注言丁生于足,误也。”他认为王冰的注解是错误的。《素问吴注·卷一》里边注解为“足,能也”,“足”就是能的意思,就是足以、能够的意思。“高梁之人,内多滞热”,经常吃这个肥肉、精细粮食的这种人,他的内热特别多,而且会“滞”——就是停滞不前的意思。“故其病变,能生大丁”,所以,它的病变,足以能生出疔疮,毒疮来。这种说法,后人大多数是认同的。但是,胡澍作为一位医家,他注解的《素问》叫做《素问校义》,里边说:“足,当做是字之误”。他认为“足”是“是”字之误。“足”和是非的“是”这两个字长得特别像,所以,他认为:“足,当做是字之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很多人认为有一些字、一些词是通假字;另外是错简或者错别字。

我们就知道《黄帝内经》经过现在的文献研究认为,成书于东汉。因为《黄帝内经》的很多文字风格有一部分是春秋战国时代,有一部分是秦朝和汉朝这个时代的,它的语言文字风格不一样。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研究的比较权威的人,是北京中药大学的钱超尘教授。他经过长期的文献学的研究,从文字的考证,还有从版本学的审定上来看。他认为,《黄帝内经》是不同多时代的文献的一种汇集。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就知道,《黄帝内经》的主体可能是产生于先秦。先秦的时候,有没有纸呢?没有。(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再往后到了东汉的时候,蔡伦发明了现在传承下来的,和现在特别相似的造纸术,但是,当时没有特别普及。所以,因为三国时代纸还没有普及,所以我们看到好多记载,尤其是这些王公大臣,比如写诏书,或者是写檄文,或者是写其他一些“办公文件”,都是写在竹简上的。有一部分是写在布上的,就是用丝绸做成的这种布制的材料,纸是到后来才发明。由此我们就知道,在那个时代,大多数的文字的载体实际上就是竹简,竹简是用绳穿起来,一片一片地竖着在上面写文字。

所以,读《黄帝内经》就会发现,到了后期有些文字,上面的字跟下面串了,或者是写错了,或者是在写或刻的时候——有一部分的竹简上的文字是用毛笔写上的,有一部分的文字是用刀刻上去的,可能会出现问题或出现错误。一旦出现错误之后的话,尤其是从唐代以后的后人,他就照抄这种错误,就变成现在的我们看到的这种文字,这种文字量也不少。所以,后世有些医家就认为“足生大丁”的“足”,是“是”字之误,尤其是胡澍,他认为是“是”字之误。“是尤则也”,“是”就是“则”的意思,他认为这个思路可以遵从。

我说说我自己的意见,联系上下文,我们看了这么多注解之后,就能理解其实这个“足生大丁”的“足”,我个人认为不是脚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是足以生出“大丁”来的意思,或者说是“则”的意思。就是经常细的这种粮食和肥肉的人就会足以产生热疔、毒疮这种病,这就是“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我们再往后看,叫做“受如持虚”。“受如持虚”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形容病得的非常容易,就好像拿着空虚的器皿来承受东西一样,讲的是这意思。张景岳注解为热侵阳分,因为经常吃“高梁”肥甘厚味之品,热侵袭这个阳分,就是阳热之气特别多,最容易感受这种热病、热气、热毒,“如持空虚之器以受物,故曰受如持虚。”就像拿着空虚的这种器皿来承受物品一样,所以叫“受如持虚”。这就是联系上文的“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这句话来理解的。(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