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甄权简介 甄权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7-02 20:36:52作者:旧事重提来源:互联网

甄权简介 甄权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医者甄权

□孙勇

扶沟县包屯镇的天空一云不挂,田野的麦苗与天空的瓦蓝,无缝隙地衔接在一起。甄权,这个隋唐时期的针灸名家,似乎正从麦田深处的一座墓茔中,向我走来。

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年),梁武帝正忙着平定南方战乱。甄权,就于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在古商周遗址附近的甄家村问世了。

甄权学医,竟然与母亲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关。

甄母长期病魔缠身,少年甄权曾眼睁睁看着母亲被病魔折磨,十分痛心,他与弟弟甄立言商议:一起学医。一开始,兄弟二人详细观察给母亲看病时医生针灸及用药情况,在配合医生给母亲看病的同时,谨慎地向医生讨教一些简单的针灸及用药医术,渐渐地,甄权就掌握了一些针灸医术和用药事宜。从此,他得空就寻找一些方家名医传抄下来的医学书籍,精读细研。

一个寒冷的冬天,为了给病痛中的母亲增加营养,甄氏兄弟一起到田野里给母亲寻找“野味”,一只瘦弱的棕色野兔被甄权兄弟抓住。弟弟仔细观察野兔,断言野兔不是饿瘦的而是肚子里生有虫子,带回家后,弟弟以雄黄灌喂,野兔挣扎药撒,甄权施以针灸,兄弟俩药灸并进,野兔拉出虫子,不几日病体痊愈,甄氏兄弟为野兔治病的消息传遍乡里,闻讯前来看病的村民及官员围权三层。

患偏风病的安平公李德林听闻此事后驱车来到甄家村,甄权为李德林诊断后治以防风汤,兼针刺风池、肩骨禺、曲池,支沟、阳陵泉、五枢、巨虚下兼七穴。服药九剂,针刺九次,安平公李德林十日后痊愈。

患有严重风痹症的鲁州刺史库狄嵚闻听甄权医术后,觉得民间小医不成风流,但两手不能随意活动,更不能拉弓射箭的他,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没有效果,痛苦难忍的他,抱着久病乱投医的态度,叫家人请来了甄权。甄权仔细诊查病情后,对库狄嵚说,你只管拿起弓箭,对准箭靶,只需一针,保你应时能射。听到甄权如此有把握治好自己的病,库狄嵚虽半信半疑,也只好哭笑不得硬撑着疼痛的手臂拿起弓箭,拼尽体力挽弓呈射箭状,豆大的汗珠从库狄嵚的额头直往下流淌。甄权即针刺他肩隅一穴位,针到病除,库狄嵚顿觉一身轻松,挽弓射箭,正中靶心,众人喝彩。库狄嵚竟忘记自己已经病痛数日,竖起大拇指连说民间真有方士。

由于朝廷官员的参与,甄家风光起来嘹亮起来,甄权的名字在隋唐的天空飘着麦香。这股“麦香”四处蔓延,在皇帝的办公桌上如薰香飘荡。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河南,命李袭誉“出镇潞州”,当朝廷征招甄权为前线志愿者时,甄权没有退缩,随军行医。在冷兵器随时都会铲掉脖子的战场上,甄权一边恪守本分医伤,一边继续以秦承祖所绘针灸图为蓝本,并对《甲乙经》等著作对秦图进行校订,发现了许多错误,因而,甄权在纠正和补充秦图的基础上,钻研绘制了《明堂人形经络图》(简称《明堂人形图》)。当敌军首领得知对方随军有神医时,多次偷袭李袭誉部,想方设法争取得到甄权。李袭誉虽然安排重兵保护甄权,但不懂医术的李袭誉根本没有拿《明堂人形图》当回事,如果不是得知深州刺史成君绰的大病被甄权医愈,李袭誉也不会重视并亲手把《明堂人形图》绘本呈送皇帝御览,于是,甄权和他的《明堂人形图》在当朝名声大噪。

由于《明堂人形图》通过承务郎司马德逸、太医令谢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人配合甄权加以校订,结束了两晋、南北朝、隋唐初期腧穴出现的纷杂局面,使经络腧穴理论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为启发后人,开办针灸教育,推广针灸医学都做出了卓著的医学贡献。

当李世民从《明堂人形图》这本书中发现人体背部为五脏经络孔穴集中之处时,联想到唐律中笞刑要鞭打罪人的后背,就下旨命令刑部免去笞刑中鞭笞罪犯的背部这一环节。这一举动,恐怕是唐律中第一次人性化的“皇帝令”了。

得到实惠的还有孙思邈。他根据甄权绘制的《明堂人形图》进一步发扬光大,制作出了彩色的更加直观的《侧人明堂人形图》,为针灸医学的传播传承,推波助澜。除《明堂人形图》外,甄权还著有《药性论》四卷,《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这些著作均已佚失,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作。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东巡,亲临甄家,甄权高谈阔论养生之道,主张吐故纳新,说饮食清素可使胃气调和,精气增长;人体吸入清气而呼出浊气,使肺气清肃而不生肺病;食不必甘美,以素餐菜根,自能增长津液而少秽浊,使胃气调和而不生胃病。并把《药性论》四卷呈报太宗李世民,太宗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赞叹曰:朝散大夫术有神,素餐菜根寿无伦。明堂人形脉决赋,吐故纳新益火金。太宗李世民看望的当年(643年),甄权去世,享年103岁。

「古代医家」 甄权

甄权

出生日期: 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年)

逝世日期: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

所在朝代: 唐代

出生地: 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

代表作品: 《针经钞》、《明堂人形图》

擅长: 针灸

目录人物简介主要经历著作学术内容临床应用轶事典故人物评价

人物简介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享年103岁。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当年寿终。

甄权撰有《针经钞》三卷、《脉经》、《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俱见《新唐志》、《脉经》)。《通志·艺文略》作二卷,《脉诀赋》一卷(见《通志 艺文略》),《本草音义》七卷(见《通志·艺文略)。

主要经历

甄权因为母亲常年体弱多病,所以与他弟弟甄立言一道潜心学医,广泛涉猎方书,并行医济世,经他救治的病人很多,同时他在针术与脉理方面的造诣颇深。隋开皇初(公元581年),甄权曾官至秘书省正字,后来称病辞职,一直专心研究医学并诊治疾病直至去世。

隋开皇初(公元581年)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

贞观年中,奉修《明堂》、校定《图经》。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探望,视其饮食起居,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他将所著《药性论》上报,太宗授其朝散夫,并赐寿杖衣物。权当年寿终。甄氏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l卷;撰有《针经钞》3卷、《针方》《脉诀赋》各1卷,《药性论》4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供。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甄氏的《明堂人形图》当时流传很广。唐代孙思邈根据其所绘《明堂》重新修订了人体经脉俞穴彩图(已佚),对针灸学发展有一定贡献。

著作

甄氏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图》在当时流传广泛,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根据其所绘图形重新绘制修订为“人体经络俞穴彩图”(已佚)。

学术内容

甄权在针灸学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图示穴,编绘明堂图

《明堂人形图》是一部以图为主,同时有详细文字说明的著作。据《千金翼方》记载,对于这部《明堂人形图》的编绘,甄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甄权是以秦承祖所绘的针灸图为蓝本,并用《甲乙经》等著作对秦图进行了校定,发现了许多错误之处,因而甄权在纠正和补充秦图的基础上,新撰了明堂针灸经。

(2)厘定孔穴,扩大腧穴归经

据《千金要方》记载,“明堂三人图以仰、伏、侧三人形分类,依照由上而下,以内到外,先阴后阳的次序记录腧定,共有穴名三百四十九、单穴四十九、双穴三百(孙思邈误将会阴穴记入双穴)。每穴记有穴名、别名、定位、取法等内容,四肢分经穴位间见有穴性、禁刺、禁灸等,全篇没有主治症。

此书是在“头身分部,四肢分经”的基础上,以“仰人、伏人、侧人”三位绘图,可以依图知穴,推经识分”,清晰明了,有条不紊,便于掌握腧穴定位。因此编成后很快取代了秦图,成为唐代以来较长时期针灸医生的必读本,并为许多著名医家所推崇,以至被反复参用和转录。正如孙思邈所言“尔后缙绅之士,多写权图,略遍华裔。”

(3)针术精妙,验案流传百世

从散在的文献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甄权治病的病案,从中窥知甄权针术的精妙。

如隋鲁州刺史库狄嵌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莫能疗,权谓日:但将弓箭向垛,一针可射矣针其肩髑一穴,应时即射。时有深州刺史成君绰,忽患颈肿如数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甄)权救之,针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啖如故。

仁寿宫各患脚,奉敕针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阳辅,即起行。

安平公(苏孝慈)患偏风,甄权用防风汤兼以针刺风池、肩髑、曲池、支沟、阳陵泉、五枢、巨虚下廉七定,服药九次,苏即逐渐痊愈。

安康公患“水肿”、小便不利,甄权治以茯苓丸,药未尽而肿渐消。

由此可见,甄权治疗疾病方法简单,疗效好、恢复快。史书也称“权之疗疾,多类此也”。

临床应用

隋唐鲁州(今山东)刺史库狄嵚患了风痹症,痛苦难忍,两手不能随意活动,更不能拉弓射箭,请了许多医生医治,均未奏效。甄权仔细诊查病情后,对库狄嵚说,你只管拿起弓箭,对准箭靶,只须一针,保你应时能射。说着即针刺他肩隅一穴位,针到病除,挽弓一射,正中靶心,众人喝彩。深州(今河北深县)刺史成君绰,突然发生颈部肿胀,喉中闭塞,水米不能进。三天后,经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推荐,转由甄权治疗。甄权针刺成君绰左手次指末端,片刻病人气息通畅,次日饮食恢复正常。

轶事典故

仁寿宫备身(宫人)患脚病,甄权奉敕治疗。甄刺她的环跳、阳陵、巨虚下廉、阳辅四穴,即能起行。大理寺卿赵某患风,腰脚不便,不得跪起。甄权为他针刺上窌、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四穴,即能跪起(见《千金要方》卷八)。

安平公(李德林)患偏风,甄权治以防风汤(方见《千金要方》),兼针刺风池、肩髃、曲池、支沟、阳陵泉、五枢、巨虚下兼七穴。服药九剂,针刺九次,李即逐渐痊愈。 安康公患水胀,小便不利。甄权治以茯苓丸,药未吃完,而胀渐消。(见《千金要方》水肿门)

贞观十七年(643年),甄权102岁,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去他家探望,慰问他的饮食起居,并咨询药性。因此甄权著《药性论》四卷上报太宗,太宗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当年甄权去世(见《旧唐书·本传》)。

人物评价

甄权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由于甄权原著均已侠失,而唐宋医书引录者颇多,且内容亦互有出入,所以有必要在这方面加以认真地考证分析。

声明:文章转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侵权立删。

编辑:半夏

审核:虫哥

「古代医家」 甄权

甄权

出生日期: 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年)

逝世日期: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

所在朝代: 唐代

出生地: 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

代表作品: 《针经钞》、《明堂人形图》

擅长: 针灸

目录人物简介主要经历著作学术内容临床应用轶事典故人物评价

人物简介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享年103岁。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当年寿终。

甄权撰有《针经钞》三卷、《脉经》、《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俱见《新唐志》、《脉经》)。《通志·艺文略》作二卷,《脉诀赋》一卷(见《通志 艺文略》),《本草音义》七卷(见《通志·艺文略)。

主要经历

甄权因为母亲常年体弱多病,所以与他弟弟甄立言一道潜心学医,广泛涉猎方书,并行医济世,经他救治的病人很多,同时他在针术与脉理方面的造诣颇深。隋开皇初(公元581年),甄权曾官至秘书省正字,后来称病辞职,一直专心研究医学并诊治疾病直至去世。

隋开皇初(公元581年)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

贞观年中,奉修《明堂》、校定《图经》。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探望,视其饮食起居,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他将所著《药性论》上报,太宗授其朝散夫,并赐寿杖衣物。权当年寿终。甄氏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l卷;撰有《针经钞》3卷、《针方》《脉诀赋》各1卷,《药性论》4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供。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甄氏的《明堂人形图》当时流传很广。唐代孙思邈根据其所绘《明堂》重新修订了人体经脉俞穴彩图(已佚),对针灸学发展有一定贡献。

著作

甄氏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图》在当时流传广泛,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根据其所绘图形重新绘制修订为“人体经络俞穴彩图”(已佚)。

学术内容

甄权在针灸学术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图示穴,编绘明堂图

《明堂人形图》是一部以图为主,同时有详细文字说明的著作。据《千金翼方》记载,对于这部《明堂人形图》的编绘,甄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甄权是以秦承祖所绘的针灸图为蓝本,并用《甲乙经》等著作对秦图进行了校定,发现了许多错误之处,因而甄权在纠正和补充秦图的基础上,新撰了明堂针灸经。

(2)厘定孔穴,扩大腧穴归经

据《千金要方》记载,“明堂三人图以仰、伏、侧三人形分类,依照由上而下,以内到外,先阴后阳的次序记录腧定,共有穴名三百四十九、单穴四十九、双穴三百(孙思邈误将会阴穴记入双穴)。每穴记有穴名、别名、定位、取法等内容,四肢分经穴位间见有穴性、禁刺、禁灸等,全篇没有主治症。

此书是在“头身分部,四肢分经”的基础上,以“仰人、伏人、侧人”三位绘图,可以依图知穴,推经识分”,清晰明了,有条不紊,便于掌握腧穴定位。因此编成后很快取代了秦图,成为唐代以来较长时期针灸医生的必读本,并为许多著名医家所推崇,以至被反复参用和转录。正如孙思邈所言“尔后缙绅之士,多写权图,略遍华裔。”

(3)针术精妙,验案流传百世

从散在的文献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甄权治病的病案,从中窥知甄权针术的精妙。

如隋鲁州刺史库狄嵌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莫能疗,权谓日:但将弓箭向垛,一针可射矣针其肩髑一穴,应时即射。时有深州刺史成君绰,忽患颈肿如数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甄)权救之,针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啖如故。

仁寿宫各患脚,奉敕针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阳辅,即起行。

安平公(苏孝慈)患偏风,甄权用防风汤兼以针刺风池、肩髑、曲池、支沟、阳陵泉、五枢、巨虚下廉七定,服药九次,苏即逐渐痊愈。

安康公患“水肿”、小便不利,甄权治以茯苓丸,药未尽而肿渐消。

由此可见,甄权治疗疾病方法简单,疗效好、恢复快。史书也称“权之疗疾,多类此也”。

临床应用

隋唐鲁州(今山东)刺史库狄嵚患了风痹症,痛苦难忍,两手不能随意活动,更不能拉弓射箭,请了许多医生医治,均未奏效。甄权仔细诊查病情后,对库狄嵚说,你只管拿起弓箭,对准箭靶,只须一针,保你应时能射。说着即针刺他肩隅一穴位,针到病除,挽弓一射,正中靶心,众人喝彩。深州(今河北深县)刺史成君绰,突然发生颈部肿胀,喉中闭塞,水米不能进。三天后,经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推荐,转由甄权治疗。甄权针刺成君绰左手次指末端,片刻病人气息通畅,次日饮食恢复正常。

轶事典故

仁寿宫备身(宫人)患脚病,甄权奉敕治疗。甄刺她的环跳、阳陵、巨虚下廉、阳辅四穴,即能起行。大理寺卿赵某患风,腰脚不便,不得跪起。甄权为他针刺上窌、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四穴,即能跪起(见《千金要方》卷八)。

安平公(李德林)患偏风,甄权治以防风汤(方见《千金要方》),兼针刺风池、肩髃、曲池、支沟、阳陵泉、五枢、巨虚下兼七穴。服药九剂,针刺九次,李即逐渐痊愈。 安康公患水胀,小便不利。甄权治以茯苓丸,药未吃完,而胀渐消。(见《千金要方》水肿门)

贞观十七年(643年),甄权102岁,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去他家探望,慰问他的饮食起居,并咨询药性。因此甄权著《药性论》四卷上报太宗,太宗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当年甄权去世(见《旧唐书·本传》)。

人物评价

甄权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由于甄权原著均已侠失,而唐宋医书引录者颇多,且内容亦互有出入,所以有必要在这方面加以认真地考证分析。

声明:文章转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侵权立删。

编辑:半夏

审核:虫哥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周口地区文化:甄权、甄立言及其医学成就

隋唐时期,许州扶沟(今扶沟)人甄权、甄立言兄弟二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甄权(540年~643年),列隋唐名医之首。甄权18岁时母亲有病,便与弟甄立言立志学医。他们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针灸术和脉理造诣尤深,兼通药治,一生行医,活人众多。他曾仕隋,后以病辞官。他针灸治病,往往只需一针,即使病者随手而愈。甄权还精通摄生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素餐清淡,自能增长气,减少秽浊,使胃气调和,百病不生。

唐贞观中入为少府,与承务郎司马德逸、太医令谢季卿、太医丞甄立言等校定《图经》。甄权所绘制的彩色人体经络《明堂人形图》,当时影响甚大,是针灸史上杰出的成就。书成后甄权已是年逾百岁的老寿星,唐太宗李世民亲到甄权家探望,与甄权讨论《明堂人形图》,探索长寿经验。为表彰甄权对医学发展的页献和祝贺他长寿,特授予甄权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这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太宗皇帝亲临行医之家,授官衔、予寿杖,与曹探视华佗为鼠辈,真是有天地之别。甄权寿终103岁,是中国古代寿龄最大的医学家。

甄权像

甄权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整理《古今录验方》50卷。这些著作均佚,部分内容见于《备急十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明堂人形图》当时流行很。唐代医学家孙思邀的人体经脉俞穴彩图就是根据甄权的《明堂人形图》重新校订的。

《旧唐书•方伎》载:“甄权,许州扶沟人也。尝以母病,与弟立言专秘方,得其旨趣。隋开皇初,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疾免。隋鲁州刺史库狄嵚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莫能疗。权谓曰:‘但将弓箭向垛,一针可射矣!’针其肩髃一穴,应时即射。权之疗疾,多此类也。”“贞观十七年(643年),权一百三岁,太宗幸其家,视其饮食,访以药性,因授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其年卒。撰《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各1卷。”清光绪十九年《扶沟县志》卷十二方伎中也有类似记载。

甄立言,出生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去世于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自幼与兄甄权学习医学,对疾病诊断和药物研究有独到见解。他与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官至太常丞。立言医术娴熟,精通本草,善治各种疑难杂症。据《旧唐书•方伎》记载:甄权“弟立言,武德中累迁太常丞。御史大夫杜淹患风毒发肿,太宗令立言视之,既而奏曰:‘从今更十一日午时必死。’果如其言。时有尼明律,年六十余,唐心腹鼓胀,身体羸瘦,已经二年。立言诊脉曰:‘其腹内有虫,当是误食发而为之耳。’因令服雄黄,须臾吐一蛇,如人手小指,唯无眼,烧之,犹有发气,其病乃愈”。《新唐书•方伎》、清光绪十九年《扶沟县志》有类似记载。

甄立言在长期医学实践中,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首次发现糖尿病尿甜现象,给消渴病即糖尿病下了一个准确定义。他的《古今录验方》《外台秘要》所引述“消渴小便至甜”是中国有关糖尿病的最早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对糖尿病的理论阐述,比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廉1674年发现糖病患者的尿“甜如蜜”要早1000多年。

甄立言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见到。

甄氏兄弟二人均葬故里今扶沟包屯镇郝岗村附近。甄权墓在郝岗村北,甄立言墓在郝岗村东。二墓冢因长年淤积几平,唯显墓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