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陈十四娘娘个人简历 陈十四娘娘诞辰

发布时间:2024-06-30 23:17:14作者:倚势凌人来源:网友分享

陈十四娘娘个人简历 陈十四娘娘诞辰

本文目录一览:

陈十四:比妈祖还早的保护神

作者:田中娟(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妈祖,诞生于宋朝,是沿海区域民众广泛信仰的女神。你知道吗?早在唐代,东南地区就有了一位女神,对她的信仰至今仍在东南沿海、东南亚地区广泛流传。她就是陈十四。

福建古田临水宫图片为作者摄/光明图片

在我国众多的地方神中,东南女神陈十四夫人可谓是具有特殊魅力的妇幼保护神。

由人到神的信仰形成

据考证,陈十四“原为闽县下渡人”,祖上世代为巫。她生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正月十四日子夜,故名陈十四;卒于唐贞元六年(公元790年),终年24岁。相传她少时即聪慧灵异,14岁上闾山学法,精通天文、地理、武术、医术,学成下山后奔走于闽浙赣各地,一路斩妖除恶、驱瘟除疫、祈雨禳灾、驱邪镇煞,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敬仰。在她24岁时,闽地大旱,禾苗干枯,为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她不顾怀有身孕,决意行罡做法,脱胎祈雨,终因流血过多,寒侵六腑而身亡。临终时留下誓言:“吾死后必为神,救人于产难”。民众深受其惠,感其恩德,遂立庙祀之。宋淳祐年间被朝廷封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庙额“顺懿”;元延祐年间敕封“淑靖”;清雍正七年敕封“天仙圣母”;咸丰年间加封“顺天圣母”;道光年间御称“临水陈太后”。后又加封“通天圣母、碧霞元君”等。由于得到朝廷的认可和赐封,陈十四由地方神上升为国家神而进入国家祀典,经历代数次加封,其神格和神阶登峰造极,在民间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极大地提高。

信仰传入各地后对她的尊称叫法不一,不仅有顺懿夫人、慈济夫人、天仙圣母、顺天圣母、通天顺母、临水夫人等宫廷封号,而且有陈靖姑、陈静姑等俗名,民间又有陈十四娘娘、奶娘、大奶夫人、注生娘娘之称。陈十四因其有昭惠慈济、扶危解厄、赐麟送子、保赤佑童、驱瘟除疫、禳灾祈福、护国安邦、保域安民之灵应,而得到无数民众的崇仰与膜拜。唐中期以来便香火旺盛,在东南沿海,尤其闽、浙、赣、粤等地流行,比诞生于宋朝的妈祖信仰还要早。此后,陈十四信仰又随华人的足迹漂洋过海,遍及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和欧美各国的华人集居地。福建古田临水宫是陈十四夫人的祖庙,在全球各地有4000多座分宫分庙,信众多达1亿多人。

作为一个集儒、释、道、巫为一体的多重信仰神灵,陈十四信仰涉及人生礼仪、地方习俗、地域文化等多个领域。表现在习俗方面就有祈子、保胎、临产、诞生、养育、婚嫁等。历朝历代民间文学的创作,更是大大推动了该信仰文化的流传,各地五花八门的民俗演绎形式,使得陈十四信仰成为中国东南地区影响最广泛的民俗文化现象之一。

异彩纷呈的信仰演绎

以陈十四神迹为题材的民间文化意蕴深厚,展演陈十四神界故事的神话和艺术演绎形式多彩多姿,有民间口头文学、神话传奇小说、地方戏曲曲艺、畲汉民歌巫舞、雕塑壁画、庙宇建筑等艺术类种。

(一)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以陈十四神迹故事为主要线索的文学样式有话本小说、文史随笔、地方志书等。如《闽都别记》《临水平妖传》《海游记》《灵经大传》《陈十四传奇》《陈十四宝卷》等;还在各地方志、府志中出现,如《闽都志》《福州府志》《长乐县志》《台湾县志》等。《闺都别记》中的陈十四是一个多教合一、本土化、多功能、实用性的女神形象,描述她的神话故事曲折离奇,色彩斑斓。关于陈十四信仰以民间口头传承为主,经历代传播形成一个强大的信仰圈,伴随和影响着一代代民众的生活。

(二)民俗展演与艺术表演。陈十四信仰习俗是独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代演绎伴随着信仰文化而步入艺术殿堂。民俗展演是该信仰习俗的主要表达形式,温州的“唱《灵经大卷》”、丽水的“唱夫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们是瓯江流域祭坛颂歌的经典之作,唱词都以陈十四神界故事为线索,将鼓词艺术与宗教仪式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除了习俗展演,以陈十四的故事为蓝本创作的艺术作品亦种类繁多,代表性作品有畲族叙事长歌《洛阳桥》共224句,《奶娘传》长达1260句;演绎最多的是戏曲形式,如松阳高腔《九龙角》又称《夫人戏》,莆仙戏《陈靖姑》、《收红蛇精》,大腔傀儡戏《海游记》,四平傀儡戏《奶娘传》;还有闽剧、芗剧、高甲戏、词明戏等剧种,也以陈十四出身、学法收妖、祈雨斩蛇等为题材,创作了诸多剧目。还有《奶娘踩罡》巫舞,其奇特的舞步和舞姿蕴涵了诸多的原始神秘色彩。

超越时空的信仰价值

陈十四信仰以古田、福州为信仰中心,以江域为纽带,历史与地域为经纬,以文人士大夫为推手,向外层层推进,遍及中国南方各省、台湾、东南亚地区,逐步形成向四面辐射之信仰圈,已成为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民族意识连接纽带,展现出超越时空的信仰魅力及当代价值。

首先,她闪烁着人性的崇高,神性的光辉。她爱国护民、慈善济人、舍己救人,这种舍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凸显其人格魅力;她除暴安良、伸张正义、正直无私、勇敢睿智,对大善与大爱的追求,尽显其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她死后到闾山补学“扶胎护产、保赤佑童”之术,东奔西走忙于保护妇女儿童的生命安全,彰显其伟大的母爱意识,展现其神性的光辉。她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扬善惩恶美德的个体显现。陈十四信仰作为一种文化有着特定的历史和时空的积淀,这种“乐于奉献、仁慈博爱、正义无畏、孝悌从容”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当代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对它的弘扬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其次,她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神圣使者”,是海峡两岸人民交流的重要载体和精神纽带。陈十四信仰在东南亚各国和台湾地区影响广泛。通过信仰文化交流促进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弘扬开放、进取、奋斗的创业精神。将信仰文化融入到对“海丝”沿线各国的交流合作中,纳入“一带一路”核心建设规划中,发挥其在世界广泛流布的载体作用,使其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神圣使者”。通过与台胞共同展演民俗信仰活动,强化两岸文化认同和交流,为海峡两岸架起一座沟通亲情、铸造和平统一的桥梁。

陈十四信仰的种种演绎包含着这位妇幼保护神生命至上的观念,及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护国佑民之精神。她的精神品质在人们心中引起无限共鸣,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我们当超越其宗教文化之传承范畴,提升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层面来发扬光大。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16NBJC012Z“浙江陈十四夫人信仰及其艺术演绎形式研究”研究成果)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9日12版)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割三不割四,割四出秃子” 啥意思

今天是农历的正月十四,明天就到了元宵节了,时间过得飞快,半个月即将过去了。正月十四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的风俗的,比如说吃麦流、祭拜临水娘娘等风俗。

在民间,把农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的诞辰,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是一位神仙,姓氏陈,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在民间立祠奉祀,把这位陈姓的神仙称为“临水娘娘”或“顺天圣母”。其实,在古代妇女没有地位,科学也不发达,妇女就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为自己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

农村俗语:“割三不割四,割四出秃子。”这句俗语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句俗语的含义与元宵节有直接的关系,元宵节在古代就有观灯风俗。对于有钱人家的灯比较漂亮,可以用灯笼来替代,多种多样。非常的繁华,七彩缤纷,非常好看,也增加了元宵节的欢乐气氛。或者是用棒槌面和小麦面粉来制作面食等。

但是对于古代的农村家里是比较贫穷的,吃不饱穿不暖,更没有那漂亮的灯笼了。根据民间习俗过元宵节的晚上,需要用这个灯笼来照照牙齿就不会掉,照照耳朵不会聋,照照眼睛不会花等。所以古代人用萝卜挖个灯来替代灯笼。就是把萝卜挖空,然后中间插上一个棉花心作为灯芯子,倒上花生油或者是辣油等等。这样一个萝卜灯就做成了,主要是为了过元宵节用。

“割三不割四”的意思是说正月十三可以制作这个萝卜灯,正月十四不能制作萝卜灯了。这里面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正月十四这一天,禁忌动剪刀等利器。毕竟正月十四是临水娘娘诞辰,动剪刀等利器不吉利。因为泪水娘娘被民间称之为接生的神仙,是新生命的到来,当然不能够动这些利器了。

另一个传说就是在民间正月十三就开始上灯了,也就是开始点灯了。正月十三要上3盏灯,正月十四要上4盏灯,正月十五把全部的灯都上上,表示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前途光明。这样就使得正月十四如果再准备灯的话,时间就不够了。所以在民间正月十三有制作萝卜灯,正月十四不能制作了。

现在农村好多老人还是过元宵节家里挖一个萝卜灯,这是用玉米面和小麦面粉制作过元宵节的灯。在农村过元宵节,蒸的灯花样非常多,至少每一个月都要蒸一个灯,每个灯上捏上几个褶就代表几月份的灯。还要制作一些小狗、龙、牛灯等等,主要是为了庆祝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割四出秃子”的意思是说在正月十四挖萝卜灯,就会出现家里人有秃头的,也就我们所说的光头。所以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农历的正月十三可以挖萝卜灯,但正月十四不能挖萝卜等或者不吉利,或者时间赶不上正月十五闹花灯。

总之,对于一些农村习俗只是为了增加过节日的气氛而已,有一些规矩约束着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但对于一些民间的俗语或者谚语,在过去是非常实用的,可在现在也有一部分是实用的,有一部分是含义发生的变化。所以一些传统好的传统过节习俗,大家还是要遵守和继承,至少过节有一个仪式感,不那么空虚。大家说对吗?

观音灵签 第十四签

【签诗】

宛如仙鹤出凡笼 脱得凡笼路路通

南北东西无阻隔 任君直上九霄宫

【智慧】

此签有“公私分明”之意,提醒众人豁达大度。当我们面临与不睦之人共事的时候,如何化解不快与尴尬,才是最难的问题,并且非常考验当事者的智慧。其实很多争执都是在不得已或无心的情况下发生的,应该先抛开成见,勿预设太多立场,然后尽释前嫌就事论事,只要心中坦然,必可无所覊绊。

【典故】管仲三熏三沐见齐桓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管仲和鲍叔牙各为其主,成了敌对的好友。鲍叔牙拥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成为齐桓公后,要抓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以解射钩之恨。鲍叔牙反而对齐桓公建议到,如想成就大业管仲是不可缺少的。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选择吉日三薰三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迎接,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桓公与管仲聊得句句投机,斋戒三日后拜了管仲为相,并称之为“仲父”。

三薰三沐:三次用香料涂身,三次沐浴,以示对人的礼遇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