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法上至高无上,统率一切的“八字真言”的出处及其意义
米芾指出,笔法的核心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语出自姜夔《续书谱/真书》: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如何?”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这句千古名言,强调写成标准的点画,用笔的起,行,收要有规范动作,“不可信笔”。不特指一个“垂露”竖,也不特指一个横画。是说任何点画,不论其长短,都必须具备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过程。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对米芾的这个论言评价至高。说: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
要写出标准的点画,就必须让它走出一个完整的变化的过程。这样的原则至高无上,统率一切,落实到具体书风的表现中,无论写正,行,草,篆,隶还是钟王颜柳 ,都必须遵守。
笔法理论,历史上有两种表述方法。唐以前是意象把握,而宋以后的笔法理论,论言,来了一个大的转折,变成理性的阐述。
唐代的笔法说主张“欲右先左 ,欲下先上”的逆入,强调“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回收,认为上一笔画的回收如同“飞鸟出林”,下笔的逆入如同”惊蛇入草”,两个动作都很迅速,连贯起来、正好能体现上下笔画的势感。他们用中锋行笔的方法来追求“屋漏痕”、“锥划沙”的质感、用起笔和收笔的顿挫表示“印印泥”的力感。
根据这种理论,点画的写法就是逆锋落笔, 然后按顿调锋,铺毫之后,中锋提笔运行,结束时再顿笔下按,回锋作收。米芾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不过是对唐人笔法理论和笔法基本原则的明确陈述和强调。
(关于“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等等术语的诠释,请查看本号上期文章)
二、对笔法原则的曲解和误导
笔法是个复杂微妙的运笔过程。用语言来表达,因为人的理解,接受程度不同,往往容易产生曲解和误导。
米芾”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笔法理论,在后世的理解上,就产生了极大的曲解和误导 。
米芾强调的笔法原则,本意是强调用笔不可简单的信笔而为。但后来的人,不能全面正确的理解,而是局限在笔画之内作静态分析,结果形成为起笔而“逆人”,为收笔而“回收”,回收与逆人不相连贯,割裂动态的书写过程,造成上下笔画缺乏联系,把写好笔画变成了画好笔画,把写字变成了画成的笔画的零件组装。
元代书论强调技法,图解唐人和米芾的笔法说。李溥光的《雪庵字要》煞费苦心的绘制了用笔图。他将逆人回收分解为八个步骤 :落、起、走、住、叠、围、回、藏,称之为“用第八法”,仔细分析,起笔被分解为“落,起,走”;收笔被 分解为“回、住、围、藏”,自然书写变成了刻意描画。
李溥光的《雪庵字要》,是死解笔法的始作俑者。
李溥光的《雪庵字要》“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示意图
李溥光:生卒年无考。元代高僧,书法家。又名释溥光,一作普光,字玄晖,号雪庵。大同人。喜读书,经传子史无不淹贯。早年出家为僧。至元、大德年间(1264~1307)以楷书大字名世。
早年出家的李溥光,其师承和学书的范本,无疑是社会底层的老师,教与学一定是碑刻或者刻本。那个时代的唐人墨迹,常人绝对难以亲见。由于刻本看不清楚笔路,造成对笔法上的理解是以猜侧为主,造成曲解,误解在所难免。
后人觉得此图还不够简明,改成下图模式,收笔竟然变成为:围一个圆圈,留一个白洞,回笔涂满。
近当代曲解笔法示意图
时至今日,如下面这样的图示,在一些书法教科书,导读资料,网络文章,网络视频中,几乎泛滥成灾。
这已经不是写字,而是在一笔一笔的描画笔画!这样描画出来的笔画,没有提按顿挫,不可能做到“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没有上下连绵的笔势,不可能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和“孤莲自振,惊沙坐飞”的气势。
这样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字,绝对不会有墨韵变化,一定是一团死黑。
这种曲解笔法的死解,时至今日,已经广泛流播,见惯不怪了。一些所谓的名家,在不自觉的,一本正经的,苦口婆心的劝导,演示,传播这种反书法精神和原则的错讹曲解,以至于流毒泛滥,害人不浅。
行书是楷书的便写,其主要特征,就是将逆人回收的笔势,从楷书的暗收,变成行书的明放。如果写楷书时没有笔势,写行书时,将不可能出现回环往复、牵丝映带和笔势,体势变化。难怪许多人用上述方法学习楷书之后,根本无法过渡到行书,甚至永远都不会写行书。
这种僵化刻板的笔法与书法艺术毫无关系,以这种方法写字永远也无法进入艺术的境界。
三、刻本和墨迹,古人难求,今人易得;两相比较,将无曲解
赵孟頫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可见古时人们得到好的书法刻本,已经相当不易,更不要说墨迹了。
现在,印刷技术的发达,人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几乎所有下真迹一等的名家真迹。
颜真卿的墨迹本《自书告身》和《多宝塔》,风格相近,但一为墨迹,一为刻本。两相比较,当见不到墨迹,而以刻本为范,因此造成对笔法的曲解,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颜真卿《多宝塔碑》
尤其是欧阳询的楷书,全部是为歌功颂德所作的纪念碑,或者为亡者所书的墓碑。这种书法的功用,要求写的规规矩矩,笔画收敛,泯灭书家的个人情感。加上刻石过程中的二次加工造成的变异,根本看不出来笔画起收的运笔轨迹,更是后世在笔法造型上,出现描画的根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智永是南朝人,晚年就曾以《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可见到了南朝,当时的识字范本,是具有书写性的,和刻帖笔画的起收不见笔路,完全不同。
《真草千字文》墨迹,到北宋时,宣和内府仅存七卷,南宋至今仅剩一卷。流传下来的《真草千字文》,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
刻本有“关中本”,为宋大观三年时薛嗣昌根据长安崔氏所藏真迹,于大观己丑(公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称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刻本和墨迹两相比较,判若两人所书。
智永《千字文》墨迹,刻本对照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颜真卿《自书告身》,褚遂良《大字阴符经》,智永《千字文》墨迹,当是唐人,南朝人楷书的本来面目。笔法,笔势自然,一笔书就,根本不存在画字的痕迹。
四、自然书写,是临学书法的关键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米芾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 所谓的“得势”就是:将起笔的“逆人”看做是上一笔画的继续,将收笔的“回收”看做是下一笔画的开始,也就是说只有在上下笔画笔势连贯的基础上,逆入回收才能成为“真言”。这和唐人所说的“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遥相接续,意义相同。
针对这种误区,清代汪沄的《书法管见》指出:“书诀中所谓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一着迹便死 矣。”主张逆入回收的笔法不宜说得太死板。
当前,一般人都不知道笔法的产生、作用和意义,将逆入回收当做笔画的一部分去理解,去表现, 为笔画而起笔,为笔画而收笔,无视笔势的存在,结果会千篇一律地为起笔而起笔,为收笔而收笔;回收与逆入之间没有笔势连贯、上下点画缺乏联系,如同积薪排算,甚至还把逆入与回收误解成封闭式的藏头护尾,在线条两端重重按顿,如同加上两个圆形的句号,截止 了点画线条的运动态势。
许多初学书法的朋友,不知所以然地如法炮制,写出来的笔画和字形,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机械呆板,毫无生气。
要想改变这种对笔法的曲解和误导,对书法点画的理解也应当回到唐人自然书写的状态中来,充分认识点画的两重性:它既是起笔、行笔和收笔的组合,是一个整体,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是结体的构成元素,是个局部,局部必须服从整体需要。
在学习研究中,不能只关注,只强调单个笔画的基本形状,就点画论点画,而要将它们放到整体结构中去考量,笔笔呼应,笔笔连贯,才是书法的本质要求。
从入门法帖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墨迹本,以方便精察,摹拟笔画的各种自然变形;尽量选择自然书写的经典作品,以方便精察,摹拟书法的自然书写状态。
在平时创作中,必须有明确的自然书写意识,对曲解和误导笔法的死法说“不”。
根据2018年中国福布斯富豪榜发布,47岁的马化腾财富统计453亿美元,正式成为2018年全球华人首富。
马云身家390亿美元紧跟其后,李嘉诚以349亿美元排第三。
这要是之前80斤一定长吁短叹一下,可是了解完和珅之后,我发现这三人加在一起也没和珅富啊....
据记载当年和珅被抄家,资产3千多万两现银,千百万亩土地,千间房产,加上数不清的古玩珍物,总价值折合白银约八到十亿两。相当于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仅供参考)
如果按今年中国财政收入15万亿元计算,15年全国财政收入约为225万亿元。
也就是说和珅当年贪污的8亿两白银放到如今,价值225万亿元人民币,要知道如今中国首富马化腾身价也才2950亿,是和珅家产的不到千分之一。(仅供参考)
是不是很惊讶?是不是很震惊?为什么一个贪官还能贪这些多?难道当顶级贪官也要看八字?
答案是:没错。
和珅八字
八字强宫坐子水,专气透出天干,食伤的聪明劲儿淋漓尽致。
这让他不需要太苦哈哈的努力,就能领悟到别人辛勤的学习成果,这就是传说中的悟性高;
地支四个字中,年支时支都是午火专气,双杀头尾相衔,运筹帷幄勤奋刻苦起来也能吓人一跳。
食伤官杀共同发力,给了这个年轻人天生的才华,如双驾马车一样冲锋向前。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历史来看看,他的好八字到底是如何发力表现的!
1.食官同发力,才华配能力
食伤给力,才华横溢悟性高:
和珅并不姓和,这是满语音译,他姓钮钴禄,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满族八旗的大姓和王族。
所以和珅出身并不差,但是他十岁左右父母就去世了,所以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背景不好。
和珅很清楚,要想出人头地,必须靠科举爬上去,所以他跟弟弟都非常刻苦读书。
青年时,他在皇家的贵族学校读书——咸安宫,里面大多都是富贵家的纨绔子弟。他可以说是里面,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的一个学生,还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
和珅的勤奋好学很快就传了出去,尚书英廉也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暗暗把他作为孙女婿的人选。这可以说是和珅能爬上上层的一个关键环节。
和珅18岁时,英廉就把和珅介绍到皇宫,做了乾隆的三等侍卫,有一次,乾隆听说犯人逃跑了,不自觉地吟诵了一段《论语》中的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下面的侍卫都不知道乾隆说的话,但是和珅《论语》倒背如流,于是他接茬了: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也?
这让乾隆大为吃惊,通过对话,乾隆对和珅的欣赏程度很高,于是破格把他提为一等侍卫。
这还真就是努力+运气的结果。
◆ ◆ ◆ ◆ ◆
官杀发力,做事认真能力好:
乾隆俗称“十全老人”,经历过十次战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武方面也算丰功伟绩,唯独就差著书立说。
当时《四库全书》的编撰工程浩大,从1773—1782经历了9年的时间,期间甚至有官员为此搭上性命也举步维艰。
这烫手的山芋,和珅仅用了2年全部著作完毕,共收录图书3470部,分为79016卷,共计36078册。
此著作超越了康熙的《古今图书集成》,比宋朝三本《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都要厚,对于传承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为康乾盛世加了完美的一笔,乾隆为此赞许不已!
2. 月令阳刃比劫掌权势
乾隆四地支为子午卯酉,和珅四地支为子午午酉,二人都缘分极深,又皆为专气清纯遍野桃花。(基友一生一起走)
尤其和珅月令,最重要的宫位由阳刃掌握,天生的强势掌权之势。
午火强盛又生生地把凶悍的阳刃制牢在月令,我们简直可以看到地支【比劫】【食伤】【官杀】错综交战的熊熊烈火。
所以在他的发迹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得到了富贵,还得到了最重要的权势!
和珅执政的29年间,重要的封官次数竟然高达47次之多。
十八岁一鸣惊人,娶直隶总督冯英廉之孙女冯氏,“凤凰男”开始展翅逆袭;
二十五岁正值青春弱冠之际,仪表堂堂,绝非毕业后的毛头傻小子,这一年的他平步青云,升为御前侍卫,并任命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全为京官正二品。(呵呵呵呵,明年80斤就25了,呵呵呵呵...)
二十六岁飞黄腾达,任命户部右侍郎(类似民政、财务部副部长)、军机大臣(相当于军事委员会委员)和总管内务府大臣(办公厅秘书长),任国史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赐紫禁城骑马。
三十而立掌管大权,任职议政王大臣,清朝内阁核心成员;御前大臣,如今总理的概念;理藩院大臣,掌管全国宗教、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
简直快到让人发指!没有命数的原因,光靠努力他是绝对没法达到这个高度的。
3. 日主好“财”,情商极高
和珅日主庚金,天干乙木贴身,日主好“财”。
在人际关系的表现上,和珅不仅仅有才华和能力打底子,在需要包装和迎合的时候,从来情商极高,不会犯别人书生气的毛病。
和珅30岁出头时就做了军机处行走,引起朝廷内外的轰动和人们的羡慕。
但他知道自己不是科举出身、地位低,因此在初期他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凡是找他办事的,他都公事公办,从来都不受贿,因此在官场初期和珅的口碑很好。
传到乾隆耳朵里,乾隆认为他选择的这个苗子很对,所以和珅对自己的包装对他仕途的飞腾是很重要的。
和珅还擅长揣摩皇上的心思,他的一举一动都深得乾隆欢心,还办事老到。
他第一次处理贪官,是封疆大吏李侍尧,曾任两广、湖广、云贵三任总督。
经常给乾隆进贡奇珍异宝,深得乾隆赏识。这样一个人,乾隆让和珅去处理他的贪污问题。
在查没的过程中,和珅发现李侍尧的大部分赃款是给乾隆办进贡送到宫里去了,于是他猜测,乾隆虽然恨贪官,但是对这个人,却并不希望他死。
所以在满朝文武都要杀李侍尧的时候,只有他上奏折求缓办。
第二年春天,李侍尧重被乾隆起用,直接派到甘肃当了总督。李侍尧认为自己能最终免罪,和和珅的帮忙有很大关系,所以在进贡时,给和珅的比给皇上的还要多。
你说,这样内外兼修,红白通吃的人还不成功,谁能成功呢?
4. 比劫克财,一生爱财
说到这一点,懂八字的同学一定也看出和珅“财”上的另一个亮点了。
贴着“乙木-财“的三个字,不是庚金就是酉金。
之前【比劫、食伤、官杀】的大作战已经够好看了;
结果这里除了食伤打了官杀,比劫扛住官杀,比劫生了食伤,又冒出来一个分量极重的“比劫制财”,还是三个劫死死制住了一个财。
这样的八字要是没有钱,不发达,没天理!
看了和大人的八字忍不住感慨,除了一丁点儿的印都没有,和珅的八字简直要把其他四大道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知道了他本性就是那么爱钱,现在看他贪污也就释然多了
大家都知道和珅贪财,可你想过如果光是收受贿赂,私吞国库,至于贪那么多吗?
他最大的财富来源,还是来自他强大的经商头脑。
1.地产大亨:和珅早就看出土地收售的这种谋利形式,而且还采取典当的形式,被抄家时房屋3000间,田地8千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
2.幕后大亨:和珅利用职权、资源,暗下违法经营多种行业,并且多为垄断形式独家销售商,比如杠房铺、马具店、军事用品、五金百货、灰瓦建材,还有出租行业马车,物流货运长途贩运等等,这不就是现代版的马云版图吗?
和珅最严重的贪不是搜刮民脂民膏,而是完全干涉了清朝的国库收入和晋升制度吗,贪到停不下来。
酒乡泗阳县令一直盼着升官,可这偏僻的小地方就是怎么折腾也折腾不出个花来,幸好他命中遇到贵人和珅。
和珅将一份园林设计图交给他,让他精心仿造,等待机会。乾隆南巡,身临一场童话般的园林奇遇记,甚是开心,再加和珅美言几句,县令被提拔为了道台,之后小县令几十万的银两全尽心意。
用钱就可以买到官,这等的好事,必定会带来无穷的财富。
多少人愿意知恩“银”报后飞黄腾达。
这样的买官制度让乾隆晚期时的税务、吏部、户部,所有的办事机构都充满了。以至于嘉庆帝后面想治贪都治不了。
其实纵观和珅的一生都会发现,他的确是一个好命的人,也是一个奇才,我相信如果给他换一个“起点”,他也能当一个不错的皇帝。
和珅最幸运的就是生在一个好的时代:
我们总会看到一些人命不好,运好(大运);
有些人命好运(大运)也好,但却没有碰上一个好时代。
而和珅却是一个命好,运好(大运),还生在一个好时代的幸运儿。
虽然雍正在位时间很短,但是给乾隆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提供了一个康乾盛世的基础。
在国库丰盈的乾隆时期,和珅把爱玩爱享受的乾隆伺候的非常好,且办事能力强,让乾隆有了很多放松时刻,也给了他很多上位的机会。
试想,这要是康熙或者雍正年间,和珅怎么可能走的了那么远?
一个好八字,一个好时代,一个好老板,足以让一个人走上人生巅峰;
也足以给他发挥自身优势(八字+努力)的空间和可能。
而他的八字也打脸了许多“口诀派”:
人言“伤官见官,为祸百端”
和珅是典型的伤官见官,却是极贵之命
又言“八字无财库,终生不得富”
和珅的地支毫无财根
只有天干一点浮财,依然是首富之名
所以算命是个学问,不是背口诀!
在农村,对于生辰八字的这几个字,虽谈不上如雷贯耳,但或多或少都有耳闻。中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生辰八字”留下了一笔浓重的色彩,直至流传至今,更需要我们铭记和传承。
生辰八字,我们通常又俗称为八字。它是根据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来算,分别对应四柱八字,即年柱,月柱,日主,时柱。同时一柱又分天干和地支两个字,所以四柱的延伸就是我们所要了解的“生辰八字”。
根据古人的总结:(十)天干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 )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为、申、酉、戌、亥。
比如(年柱)的算法:年份的干支算法以末位为天干,地支则是以该年份的数字除以12的余数。以1989年为例,1989除以10余为9,然后减去3,依此数天干排列,发现天干为己,1989除以12余数为9,然后减去3发现对应地支为巳,故1989年为己巳年。如果天干除以10后,再减去3为负数则加上10,再数天干排列. 还有月柱,日柱,时柱的算法相结合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生辰八字了。
古人一天按十二时辰来算的,想必看惯了古装剧的我们并不陌生,下面的是与现代时间的对应表:
子时:23点——凌晨0点59分 丑时:1点——凌晨2点59分
寅时:3点——凌晨4点59分 卯时:5点——早晨6点59分
辰时:7点——上午8点59分 巳时:9点——中午10点59分
午时:11点——下午12点59分 未时:13点——下午14点59分
申时:15点——下午16点59分 酉时:17点——下午18点59分
戌时:19点——晚上20点59分 亥时:21点——晚上22点59分
排出八字后在依据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制化规则,这其中浩瀚的知识量,我们只剩下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态了。由于这些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解释清楚,所以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搜索来更进一步的了解。我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历史的结晶需要我们去了解,去守候。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