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申酉戌亥的拼音 申酉戌亥对应12生肖

发布时间:2024-06-24 16:49:15作者:痴人痴梦来源:互联网

申酉戌亥的拼音 申酉戌亥对应12生肖

本文目录一览: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申”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系列 第九讲 “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天干”所代表的是天道,“地支”所代表的是地道,天干地支组合而成的,就是“天地大道”,也是古人认为的“宇宙之道”,故而古人曾说:“圣人动效天道,静法地道,行由人道”。一动一静,一阳一阴,万物万理皆包含其中,而“人”是集“阴阳”于一体的“最灵性”的生命存在,所行之道,当然也就集天地之道于一体了。

在《周易.乾.文言》中也有这么一句经典名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里的“大人”,并非指那些位高权重的人,而是指明“道”理的人。这样的人物才能与天地合德,做到自强不息,厚载万物;他们的人格魅力就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泽被苍生;他们布政行事,会遵从四时运行的规律而井然有序;他们会对鬼神心存敬畏,无论吉凶祸福,都能泰然处之。

这些章句,都能很明确地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最顶端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只有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无上智慧。

在今天讲“申”字之前,广老师先带大家来复习一下前面所讲过的八个地支所代表的含义,看看他们之间是如何形成关联的:

1,子:代表草木的种子,吸取泥土中的水气,准备萌芽生长;代表农历的十一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夜里的11:00-01:00。

2,丑:古意同“纽”,代表种子发芽后,弯曲的芽儿即将冒出地面;代表农历的十二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夜里的23:00-03:00。

3,寅:即“引”,芽儿引而向上;也有“演”的意思,种子遇水则“演变”,迎着春天的阳光伸展身体。代表农历的一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凌晨的03:00-05:00。

4,卯:即“茂”,很多汉字同音即同意,表达已经“引”伸到地面上的芽儿茂盛生长。代表农历的二月,天气也暖和了,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早晨的05:00-07:00。古人上班要“点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上班打卡,由此可见,古人上班是要在早上7点以前到岗的,当易啊,4、5点就得起床准备了。

5,辰:即“震、伸”,此时阳气已经生发过半,万物苏醒,震起而生。代表农历的三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上午的07:00-09:00。(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无论是在一年当中,还是在一天当中,地支所代表的内涵都是和天地大道非常契合的。)

6,巳:即“起”,万物生长而起,此时阴气消除殆尽,纯阳无阴。“巳”为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在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画的就是一条蛇的样子,它是象形字,请看下图。

商 · 殷墟甲骨文

周 · 大盂鼎铭文

像一条尾部盘起,头部高昂的眼睛蛇。这或许也是它为什么表示“起”的意思来源吧!它代表农历的四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上午的09:00-11:00,这个时候黑夜的阴气已经完全散尽,阳气充沛。

7,午:即“仵”,有“逆反”之意。此时阳气充盛到极致,阴气开始萌生(阳极而阴)。万物也是丰满生长,即将结果。它代表农历的五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中午的11:00-13:00,这个时候也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同时也是由热转凉的时候。

8,未:即“味”,果实即将成熟,有了香味,同时也代表万物皆成长到有滋味的阶段。它代表农历的六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下午的13:00-15:00,品味下午茶的时候到了。

由以上八个地支综合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无上智慧,将复杂的天地之道用最简单的字来描述出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地支的第九位:“申”

申,即“身”,指果实都已经长成,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它代表农历的七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下午的15:00-17:00。

《说文解字》中许慎解“申”字说:

申,神也。七月时,天上阴气形成,它的体态任自伸展、收束。

“申”字有“伸展”之意我们能理解,为何还有“收束”之意呢?这就要从“申”字的甲骨文和篆书演变上来寻找答案了。

“申”字金文

“申”字篆书

我们从“申”字的篆书上寻找到了答案:

篆书“申”字,由左右两只“手”加上中间的“丨”组成,左右两只“手”组成现代的字就是“臼”,有约束自持之意,而中间的“丨”(读音同“滚”),之前广老师也讲过,是有贯通之意,可以自下而上(比如“上”字中的“丨”就是自下而上,引而上行,所以表示“向上”的意思),也可以自上而下(比如“下”字中的“丨”就是自上而下,引而下行,所以表示“向下”的意思)。

而“丨”字在“申”字中,是指上下贯通之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左右两只手想要约束住它,而它又在中间努力的上下贯通,这样创造出来的“申”字是不是很有内涵呢?

所以“申”字既有约束又有伸展之意。

举例说明一下:

第一,表示舒展、伸直之意。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在《北征赋》中有这么一个词:“行止屈申。”这里的“申”就同我们现在用的“伸”是一个意思。

第二,表示约束、告诫之意。我们现在有个常用词“三令五申”,这里的“申”就是指约束、告诫。

接下来,我们再看几个跟“申”有关的衍生字:

1,伸:加了单人旁,表示伸展更加形象;

2,呻:加了口字旁,本意表示诵读;在古文《礼记》中有“今之教者,呻其佔毕”,“佔毕”就是指现代的书本。

3,绅:加了绞丝旁,表示绅士的绅。为什么加了绞丝旁就表示绅士了呢?因为在我们华夏古代,士大夫都系一根大带子,这个带子或许就是用丝绸制作的,而“绅”的本意就是指这根大带子,这下明白了吧?

4,神:加了“示”字旁,我们之前也讲过,凡是跟“鬼神”有关的字都是加“示”字旁,比如“社、祀、祖、祝、祈、福、祠”等等等等。

5,审:加了宝盖头,宀读音同“棉”,它的本意是指房屋,引申为覆盖之意,所有“审”字就是表达在屋子里弄清楚是非曲直。

在十二生肖中,“申”代表的是猴子,至于为什么如此安排,大约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下午三至五点时,猴子变得异常的活跃,不断地伸展它的四肢啼叫;

另一种说法是最初的“申”字字形像猴子的脸,好像也有那么点道理。

“申”字甲骨文

最后再稍带着普及一个小知识:上海为什么称为“申城”?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江浙沪”中的沪是指上海,那么上海又为什么称为“申”呢?其实很简单,是因为在战国时期,上海这个地方是春申君的封邑,那时只是个小渔村而已,故而别称为“申”。后来在晋朝时,因渔民用来捕鱼的工具称为“扈”,后又改成了“沪”,故而现在又简称“沪”了。上海著名的黄浦江,又称“春申江”、“申江”。

最后,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中国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我会不断地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申”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系列 第九讲 “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天干”所代表的是天道,“地支”所代表的是地道,天干地支组合而成的,就是“天地大道”,也是古人认为的“宇宙之道”,故而古人曾说:“圣人动效天道,静法地道,行由人道”。一动一静,一阳一阴,万物万理皆包含其中,而“人”是集“阴阳”于一体的“最灵性”的生命存在,所行之道,当然也就集天地之道于一体了。

在《周易.乾.文言》中也有这么一句经典名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里的“大人”,并非指那些位高权重的人,而是指明“道”理的人。这样的人物才能与天地合德,做到自强不息,厚载万物;他们的人格魅力就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泽被苍生;他们布政行事,会遵从四时运行的规律而井然有序;他们会对鬼神心存敬畏,无论吉凶祸福,都能泰然处之。

这些章句,都能很明确地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最顶端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只有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无上智慧。

在今天讲“申”字之前,广老师先带大家来复习一下前面所讲过的八个地支所代表的含义,看看他们之间是如何形成关联的:

1,子:代表草木的种子,吸取泥土中的水气,准备萌芽生长;代表农历的十一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夜里的11:00-01:00。

2,丑:古意同“纽”,代表种子发芽后,弯曲的芽儿即将冒出地面;代表农历的十二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夜里的23:00-03:00。

3,寅:即“引”,芽儿引而向上;也有“演”的意思,种子遇水则“演变”,迎着春天的阳光伸展身体。代表农历的一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凌晨的03:00-05:00。

4,卯:即“茂”,很多汉字同音即同意,表达已经“引”伸到地面上的芽儿茂盛生长。代表农历的二月,天气也暖和了,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早晨的05:00-07:00。古人上班要“点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上班打卡,由此可见,古人上班是要在早上7点以前到岗的,当易啊,4、5点就得起床准备了。

5,辰:即“震、伸”,此时阳气已经生发过半,万物苏醒,震起而生。代表农历的三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上午的07:00-09:00。(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无论是在一年当中,还是在一天当中,地支所代表的内涵都是和天地大道非常契合的。)

6,巳:即“起”,万物生长而起,此时阴气消除殆尽,纯阳无阴。“巳”为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在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画的就是一条蛇的样子,它是象形字,请看下图。

商 · 殷墟甲骨文

周 · 大盂鼎铭文

像一条尾部盘起,头部高昂的眼睛蛇。这或许也是它为什么表示“起”的意思来源吧!它代表农历的四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上午的09:00-11:00,这个时候黑夜的阴气已经完全散尽,阳气充沛。

7,午:即“仵”,有“逆反”之意。此时阳气充盛到极致,阴气开始萌生(阳极而阴)。万物也是丰满生长,即将结果。它代表农历的五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中午的11:00-13:00,这个时候也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同时也是由热转凉的时候。

8,未:即“味”,果实即将成熟,有了香味,同时也代表万物皆成长到有滋味的阶段。它代表农历的六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下午的13:00-15:00,品味下午茶的时候到了。

由以上八个地支综合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无上智慧,将复杂的天地之道用最简单的字来描述出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地支的第九位:“申”

申,即“身”,指果实都已经长成,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它代表农历的七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下午的15:00-17:00。

《说文解字》中许慎解“申”字说:

申,神也。七月时,天上阴气形成,它的体态任自伸展、收束。

“申”字有“伸展”之意我们能理解,为何还有“收束”之意呢?这就要从“申”字的甲骨文和篆书演变上来寻找答案了。

“申”字金文

“申”字篆书

我们从“申”字的篆书上寻找到了答案:

篆书“申”字,由左右两只“手”加上中间的“丨”组成,左右两只“手”组成现代的字就是“臼”,有约束自持之意,而中间的“丨”(读音同“滚”),之前广老师也讲过,是有贯通之意,可以自下而上(比如“上”字中的“丨”就是自下而上,引而上行,所以表示“向上”的意思),也可以自上而下(比如“下”字中的“丨”就是自上而下,引而下行,所以表示“向下”的意思)。

而“丨”字在“申”字中,是指上下贯通之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左右两只手想要约束住它,而它又在中间努力的上下贯通,这样创造出来的“申”字是不是很有内涵呢?

所以“申”字既有约束又有伸展之意。

举例说明一下:

第一,表示舒展、伸直之意。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在《北征赋》中有这么一个词:“行止屈申。”这里的“申”就同我们现在用的“伸”是一个意思。

第二,表示约束、告诫之意。我们现在有个常用词“三令五申”,这里的“申”就是指约束、告诫。

接下来,我们再看几个跟“申”有关的衍生字:

1,伸:加了单人旁,表示伸展更加形象;

2,呻:加了口字旁,本意表示诵读;在古文《礼记》中有“今之教者,呻其佔毕”,“佔毕”就是指现代的书本。

3,绅:加了绞丝旁,表示绅士的绅。为什么加了绞丝旁就表示绅士了呢?因为在我们华夏古代,士大夫都系一根大带子,这个带子或许就是用丝绸制作的,而“绅”的本意就是指这根大带子,这下明白了吧?

4,神:加了“示”字旁,我们之前也讲过,凡是跟“鬼神”有关的字都是加“示”字旁,比如“社、祀、祖、祝、祈、福、祠”等等等等。

5,审:加了宝盖头,宀读音同“棉”,它的本意是指房屋,引申为覆盖之意,所有“审”字就是表达在屋子里弄清楚是非曲直。

在十二生肖中,“申”代表的是猴子,至于为什么如此安排,大约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下午三至五点时,猴子变得异常的活跃,不断地伸展它的四肢啼叫;

另一种说法是最初的“申”字字形像猴子的脸,好像也有那么点道理。

“申”字甲骨文

最后再稍带着普及一个小知识:上海为什么称为“申城”?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江浙沪”中的沪是指上海,那么上海又为什么称为“申”呢?其实很简单,是因为在战国时期,上海这个地方是春申君的封邑,那时只是个小渔村而已,故而别称为“申”。后来在晋朝时,因渔民用来捕鱼的工具称为“扈”,后又改成了“沪”,故而现在又简称“沪”了。上海著名的黄浦江,又称“春申江”、“申江”。

最后,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中国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我会不断地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因果循阴阳承负,合家欢月朗星空

游戏三千日月情,逍遥生活潮海承。吾问乾坤何所戏?天钟地鼓人打更。鸡兔黄昏回巢穴,初更枭鸟鼠出洞。猛虎下山饕餮食,夜半三更七星灯。五更梦醒观黎明,旭日升腾东方红。晨炼吞吐彩霞炁,正午烈日玄空中。申酉戍亥日下山,往复岁月叙人生。为国为民合家欢,独善兼善世界同。藏奸贪牢狱现形,公千古永世恒鸣。石榴笑万子千孙,月饼香甜满世行。传家宝勤俭持家,千技万艺渡营生。诗书礼乐歌春秋,琴棋书画写太平。

半夜三更的“三更”,到底是几点?是凌晨的三点还是五点?

许多古装剧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桥段,每逢夜深人静时,大街上总是会传来梆子敲铜锣的声音与“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喊声。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中国古人就发明出一种名为“漏刻”的计时装置,“漏刻”是利用水滴流速来测算时间。

漏刻

到了隋唐时节,为了更准确掌握时间规律,古人还发明出日晷等计算时间的装置。

可古人计算时间的方式和今天不一样,比如午夜12点,放到古代对应的是子时。凌晨1:00~3:00,则为丑时。由于古代夜晚消遣活动极少,更有严厉禁止的宵禁制度。

大晚上不在家睡觉,不是坏人就是公差。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成语“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夜里3点,还是5点呢?

日晷

据清代《古今纪史统考》一书记载:“轩辕氏始用漏刻,周公始分更、点,则更点始于周。至于用鼓用钟则始于唐……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

周朝时期,周公首次发明计时规律,用来掌握四季更替,每日轮转流程。大家熟知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是到唐代才开始出现的。

池州造刻漏记——杜牧:“牧尝佐沈吏部江西府,暇日公与宾吏环城,见铜壶银箭,律如古法,曰:“此建中时,曹王皋命处士王易简为之。”

公曰:“湖南府亦曹王命处士之所为也。”后二年,公移镇宣城,王处士尚存,因命工就京师受其术,创置于城府。池州造刻漏记。”

到了后世的元明时期,每座城市的中心还建有钟鼓楼。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

钟鼓楼作为都城的报时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钟鼓楼

每到固定的时间点,守楼兵卒会采用“撞钟”、“敲鼓”等报时方法,提醒人们现在是几时几分。

尤其到了宵禁时间,天刚擦黑,钟鼓楼便会传来响声,这是提醒大家不要外出。

《西游记》中就曾对这种情况有过描写:“玉兔高升万籁宁,天街寂静断人行。银河耿耿星光灿,鼓发谯楼趱换更。”

因为钟鼓楼覆盖范围不广,便催生出更夫。在古代,更夫不仅要为大家报时,每到夜间,还要走街串巷,兼有治安、巡逻、防火等职责。

古代宵禁制度极为严苛,大家夜里无法随意出门。万一哪里出现火情或是来了贼人,百姓们还在家蒙头大睡,那就要出大事了。

而有更夫定点巡逻,便能及时处理好各种险情,防患于未然。在军营、乡下庄寨,还有皇宫里,都有更夫,但所属职能部门与职责范畴又稍有不同。

更夫

资治通鉴曾有记载,王建部将王宗涤,用疑兵之计,带领本方大获全胜。(后军尚未集,涤以数百人夜去昭营数里,多击更鼓,昭以为蜀军大至,引兵宵遁。)

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也有提及:“遇夜,中军发擂,楼铺一齐发擂;中军打更,遇夜铺处处打更。一处断绝更鼓,依临阵军法连坐本管官旗。”

所以钟鼓楼与更夫相辅相成,无论军营、乡镇、州府治所,都会有报时需求。

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即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辛亥革命结束,西方钟表传入中国,我们将中西时点分为“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中国人则沿用小时至今。

西方钟表

弄清楚了古代十二时辰的具体由来,更方便大家理解三更半夜中的“三更”,到底是几点?

大家要清楚这点,历朝历代的更夫,每天晚上至多会巡逻5~6次,也就是打6次更。

从戌时始,经过亥时、子时、丑时,直至寅时结束。古人按照日落到次日日出计算,减去黄昏、黎明时间,计算一昼夜时间。所谓日出、日落,便是白天与黑夜。

再辅以漏刻、日晷等报时装置。每天晚上,更夫需要巡逻5次,至少敲6次锣。而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指的就是子时。

子时是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按道家学说,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间(迷信学说,大家姑妄听之)。

由于古代每个夜晚分为五更天,一更便是戌时,亥时为二更,子时就是三更,直到寅时五更结束。

子时对应的是晚间11点到凌晨1点,属于一夜中的一半,所以古人便将子时称为“半夜三更”。

打更人

当然,我这里说的“三更”,是非常笼统的一种说法。具体到细节上,唐朝、宋朝、明朝等各个朝代,对十二时辰的准确定义都稍有不同。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规定“五鼓三点”,唐代计算时辰是,昼长55刻,夜长45刻。五而分之,则一更长9刻,约为129.6分钟。一点长25.92分钟。

春秋分昼夜平分,是指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各为50刻。一夜时间长度为日落到次日日出时长,减去晨昏蒙影时间,即5刻。

刻度用箭尺计算,通常白天一箭,夜间一箭,加起来共计100刻。一更的长度,就取决于钟鼓楼的夜箭长短。另外,根据每个城市的经纬度不同,各个地方对十二时辰的具体时间划分,还稍有不同。

唐宋时期,官员每天五更(凌晨3点)上朝。宋朝都城在开封汴梁,五更大约是5:12。唐朝都城在长安,五更大约就是5:02左右。若遇上春分、夏至等二十四节气,时间还另有计算。

据《晋书·天文志》、《新唐书》均有记载:“夫天之昼夜以日出没为分,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而昏。据历法,晨初迨日出差二刻半。”

而晚上的时间为什么叫做“更”,其实是因为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夜晚时间还称为“鼓”。

所谓“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因为我国古代计算时间,并不像现在用时分秒,将全天共分为12个时辰。为方便计算,每个夜晚共有5个更次。

晚上8:00放到古代便是戌时,到了戌时,更夫开始正式工作,敲一遍锣,两下梆子。晚上10:00便是亥时,更夫敲两遍锣,两下梆子。

到了午夜子时,便是三更天。直到丑时、寅时又分为四更、五更,敲完五更后,更夫收工回家。

除了夏季,春秋冬三个季节,每天凌晨5:00~6:00还会敲一次梆子。因为这三个季节日出时间,相比较于夏季有所延长,更夫还得额外“加班”一个小时。

归根结底,五更是将一夜时间平均分为五份,每份一更。因为昼夜长短的季节性变化,所以不同季节,更点长度也是不同的。

同时,一夜定义不用日出日落算,而用日落后二刻半到次日日出前二刻半这段时间。

如此说来,“三更”指的不是3点,也不是5点,而是子时,即深夜23时至凌晨1时。

参考资料:《古今纪史统考》《晋书·天文志》《新唐书》《纪效新书》

农村俗语“正月遇三亥,猪肉贵如金”,啥意思呢?明年猪肉贵吗?

导读:农村俗语“正月遇三亥,猪肉贵如金”,啥意思呢?明年猪肉贵吗?

距离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年味也开始逐渐地浓郁起来,随着腊八蒜的腌制,家里家外也要开始着手收拾收拾。过年是按照农村老人的说法也是过关。要在年底之前把全年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到完美的结实,按照俗语来讲叫做腊月忌尾,也就是说在腊月该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事情是不能留到过完年的,随着大年的临近,农村的很多过年俗语也被逐一地提起,其中就有一句俗语叫做“正月遇三亥,猪肉贵如金”。说的就是来年猪肉的价格走势。

按照民间的天干地支算法,农历的月份是有大小月之分。每天的都会根据十二地支的顺序,出现不同的变化,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每天不同的地支对应不同的事物,其中亥日对应的就是猪,辰对应的是龙,午对应的是马,从大年初一开始计算,根据农村俗语的说法,如果在正月之中出现了三个亥日,那么猪肉价格将会飞涨,价格贵的犹如黄金一般。

2019年的正月,就出现了三次亥日,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原本价格很稳很低的猪价,开始逐渐地上扬,一直延续到现如今的“天价”猪肉,猪肉的价格现在依然处于很高的位置,跟原本的价格有太大的差别,作为日常生活之中食用量最大的肉类,猪肉的价格上涨,对于生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明年的正月会出现几次亥日呢,根据农历的演变,明年正月初九是乙亥日,十二地支轮换的话,在正月的二十一将会出现第二个亥日,所以是不会出现三次亥日的,根据民间俗语的说法,明年的猪肉将会出现稳中带落,逐渐走低的好局面。

农村不止有正月遇三亥的说法,根据民间灶马头的算法,由于明年的正月出九是亥日,也被喻为是九屠共猪。讲的是猪少屠夫多,猪肉明显的不够吃,所以明年猪肉价格虽然很难再有大幅度的上扬,但生猪的稀缺程度依然的紧张,虽然今年大力地发展了生猪养殖,生猪的存栏量和出栏量也有明显的提升,但明年上半年的生猪,依然很难恢复到原有的正常水平,猪肉还将会持续一段紧缺的局面。所以根据民间的这些俗语描述,还是有一些道理存在的。

明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二,分别都有不同的民间说法,像在初四是甲午日,也被喻为是甲田四分,按照这样的说法,明年是四人分田,数量不算多也不算特别的少,总体来说还算是不错的年景,四个人去分甲田,也算是上中等的水平,对于这些民间说法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