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日月相冲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6-22 07:07:45作者:心若向阳来源:网友整理

日月相冲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豫斋读易|日月相推而生明,寒暑相推而成岁,人生就是迎来送往

《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起一落,就是一天。春种秋收,夏耘冬藏;一寒往一暑,就是一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就是人生。人生,其实就是不断地迎来送往。

当我们进入学堂,迎来了新的成长之路,却送走了童年时光。

当我们走入社会,迎来了新的职业生涯,却送走了青葱岁月。

人生,就是无数个迎来送往。朋友要迎送,同事要迎送,客户也要迎送……

而最大的迎送,莫过于生死。我们总是用最大的欢喜迎接新生,又以最大的悲痛送别逝去。所以有人说:你出生时,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时,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哭着!

迎来送往,既是人生,就有学问。“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所以,人要学会迎来送往,才能无往不利,才能应付自如。

很喜欢龙应台《目送》里的一句话,摘抄在文尾: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古汉语中的“望”字义项详解,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102.望

(1)远看,观察

【成语】

举头望明月

登高远望

戴盆望天

大眼望小眼

东张西望

冠盖相望

观望不前

极目四望

极目远望

迁延观望

胜利在望

首丘之望

望尘莫及

望风而逃

望而生畏

望穿秋水

望风披靡

望其项背

望闻切切

望文生义

犀牛望月

引颈而望

望门投止

望门大嚼

一望无际(垠)

这山望着那山高

望梅止渴

纵目远望

遥遥在望

望风承(希)旨:指说话行事见机迎合他人意旨。

望断白云:形容想念父母。

望峰息心:遇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倚门而望:靠着家门向远处眺望。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陟岵(hù )瞻望:陟:登、升。岵:有草木的山,指久居在外的人想念父母。

【例句】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玉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⑦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赤壁赋》)

⑧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

⑨望见相如,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2)盼望,期望

【成语】

不负众望

悲观失望

出人望外

大旱望云霓

得陇望蜀

大喜过望

得一望十

肩背难望

枯苗望雨

可望而不可及

觊觎非望

施不望报

时望所归

毋望之福

想望风采

物望所归

望子成龙

望眼欲穿

众望所归

大失所望

毋望之灾:平白无故受到的灾祸或损害。

项背相望:项:颈项。原指前后相顾。后多形容行人拥挤,接连不断。

终虚所望:终:最终;虚:虚空。最终愿望也无法实现。

【例句】

①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郗也,故愿望见太后。(《触龙说赵太后》)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④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赤壁之战》)

(3)祭祀山川。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例句】

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周礼·春官·大宗伯》)

(4)声望

【成语】

才望高雅

人望所归

人微望轻

德薄望浅

德高望重

德隆望尊

令闻令望(令:美好)

年高望重

名门望族

【例句】

①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滕王阁序》)

②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玛生序》)

(5)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例句】

①子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之战》)

③初婚三四个月,适冬日之望日前后。(《与妻书》)

(6)临近

【成语】

望秋先陨

【例句】

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朝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

(7)埋怨,责怪

【成语】

时人望之

百姓怨望

【例句】

敢用是为怨望!(《书博鸡者事》)

【注】

望洋(不可拆分的双音节单纯词):仰视的样子。成语有“望洋兴叹”。

【语义提示】

“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正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名誉、名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中而为“埋怨,责怪”;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

【思维导图】

皇家为何出“错字”?

来源:读特

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均属于明清皇家建筑,其建筑匾额、屏门上多有书法大字,或用于解读建筑名称和功能,或用于表达古代帝王的心境。这些大字的书写风格多属于楷体,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然而,有些字或添笔,或缺笔,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正体字明显不同,似乎为“错字”。

那么,这些皇家建筑为什么会出现“错字”呢?

“门”字不带钩,原来是怕火

按照楷体的书写惯例,“门”字须带钩。然而大家去故宫参观时,会注意到很多宫门匾额的“门”字并不带钩,最后一笔竖直而下即完成书写,似乎为“错字”。以紫禁城中轴线各宫门为例,无论是前朝的午门、太和门,还是内廷的乾清门、坤宁门等,其匾额上的“门”字均不带钩。

这些“门”字之所以被“错”写,其原因多与紫禁城防火避讳相关。从科学角度讲,建筑匾额上的“门”字是否带钩,与建筑本身是否着火不存在任何关联。然而据清代学者俞樾所撰《茶香室丛钞》卷十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玉牒殿某次遭受火灾,火势蔓延至殿门。有大臣向皇帝禀报,说是因为殿门匾额上的“门”字带钩才招致火灾。于是皇帝下令摘下殿门的匾额,扔到火里烧了,玉牒殿的大火很快被扑灭了。此后的明朝,无论是南京还是北京的宫城城门,其匾额上的“门”字都不带钩。

另据清代学者倪涛所撰《六艺之一录》之卷三百六十一及马扑《谈误》卷四记载,明代书法家詹希源在书写南京太学集贤门匾额时,将“门”字带钩,自认为可显笔画遒劲。不料明太祖朱元璋看后大怒,认为这一钩阻挡了圣人贤士发展之路,于是下令把“门”字的钩削掉,并将詹希源处死。

“门”字不带钩是否真的可以避免火灾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紫禁城最早的火灾发生地点就是午门。明代文学家沈德符所撰《万历获野编》卷二十九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元宵节,午门外举行鳌山灯会,不料有爆竹引燃鳌山,进而使午门着火,负责指挥救火的都督马旺被火烧死。而午门内的太和门在历史上数次遭受火灾,其中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火灾最为严重。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之《审讯贞度门值班官兵供情》记载,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贞度门(位于太和门西侧)值班的两名护军将洋油灯挂在贞度门的东山墙后檐柱上,灯火烤着了柱子,引发大火。火势很快向东蔓延,烧毁了太和门、昭德门及相邻的多座库房。

“光明昌盛”与“仁德大隆”

故宫储秀宫区域的前殿为翊坤宫,翊坤宫大门内有屏门一座,上书“光明昌盛”4个大字,其中“明”字多一横、“盛”字少一点。很多网友认为这两个字写错了,并认为原因在于“避讳反清复明”。另外,故宫皇极殿、慈宁宫均有“仁德大隆”的匾额,有人认为“德”字的“心”上面少一横,也写错了。

“光明盛昌”“仁德大隆”出自西汉哲学家焦赣所撰《焦氏易林》卷第三“日月相望,光明盛昌,三圣茂功,仁德大隆”。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君主治理的国家繁荣,因而有很高的功德。

皇极殿内的“仁德大隆”为慈禧书写,且与“光明盛昌”有着相似的书写风格。根据金易、沈义羚所撰《宫女谈往录》之“储秀宫与体和殿”记载,慈禧好大喜功,住在储秀宫区域时,常常把自己和乾隆的功绩类比。不难推测,“光明昌盛”这几个字很可能也是慈禧写的。

慈禧擅长书法。晚清文学家徐珂所撰《清稗类钞》之“艺术类·孝钦后善书画”章节,提及慈禧书法很好,而且喜欢写大字。美国画家凯瑟琳·卡尔所撰《禁苑黄昏——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西太后》第十五章“皇太后的文学趣味与才能”中,写到了“太后赐给臣下最珍贵的礼物之一,也是被臣下视为珍宝的,是她亲自写在卷轴上的单个大字。”“她的字是有名的,据说跟中国最好的书法家不相上下。”

“明”字多一横,属于我国古代的异体字。异体字与正体字有着相同的含义,但偏旁或笔画不相同。南京明孝陵、成都石碑及王献之的小楷书法《洛神赋》,其中的“明”字都多一横。另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中的“明”字均用“目”代替“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之卷七上载有“明,照也,从月,从囧”,意即“明”由“囧”与“月”组成。“朙”在汉字隶变后,变成“眀”。

类似的,“盛”字异体书写风格在清代以前已出现,如北魏神龟二年(519年)贾使君碑刻写的“盛”同样少一点,而唐代书法家李邕书写《云麾将军碑》中的“盛”字,其上部的点号巧妙地与横线融为一体。此外,“德”字少一横,亦属于古代书法家的异体字书写风格。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圣教序》、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北宋书法家米芾书写的《离骚经》,其中的“德”字均没有一横。这样看来,慈禧书写的“明”“盛”“德”等异体字,并非错字,而是其书写风格的体现。

避暑山庄的御笔“差错”

位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前身是热河行宫,为清代皇家园林。康熙于十六年(1677年)在热河巡查时,发现这里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合避暑,而且有利于让蒙古四十八旗王公有机会觐见皇帝,因而下令建造一座行宫。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这座行宫已初具规模。随后,康熙题写“避暑山庄”匾额,命人将其悬挂在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

“避暑山庄”四个大字笔法浑厚,遒劲有力,可谓书法中的精品。其中“避”的“辛”字多了一横,有人戏称这个“避”字为“天下第一错字”,因为这是康熙的御笔;还有人认为这个“避”字是康熙故意写错的,是为了避讳“逃避”之意。

笔者认为多了一横的“避”字并非康熙写错,而是属于康熙的书法风格。我国古代楷体书法的“避”字,其中“辛”字多一横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东方朔画像碑赞卷》等,其中的“避”字都多了一横,与康熙写法一致。

康熙自幼学习书法,是个大书法家。据《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五记载,康熙于四十三年(1704年)七月十七日,召集翰林、大学士等官员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即朕清字亦素敏速,从无错误。”由上可知,康熙酷爱书法,长期临摹书法大家笔法,使得自己的书法达到了“写得又快又好,从没有错字”的水平。因此“避”字多一横,并非康熙故意写错,而是属于书法界的“添笔”,是异体字的一种。

明清皇家建筑中“门”字被写“错”,属于避讳行为,是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条件下的一种唯心观点表现形式。对于今天的公众而言,这是解读紫禁城防火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而对于“明”“盛”“德”“避”等“错字”而言,其“添笔”或“缺笔”是我国古代汉字异体字的表达方式,异体字的巧妙选用,是书写者内心情感和审美价值的反映,更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魅力的体现。

(作者:故宫博物院 周乾)

(原题《皇家为何出“错字”?》)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