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东西六宫是哪六宫(六宫是哪六宫)

发布时间:2024-06-22 01:36:38作者:浮生若梦来源:网络

东西六宫是哪六宫(六宫是哪六宫)

本文目录一览:

嫔妃所居的地方称为六宫,皇后位居中宫,并统率六宫

嫔妃所居的地方称为六宫,皇后位居中宫,并统率六宫

古人把为皇帝提供服务的制度称为嫔御制度,把嫔妃所居的地方称为六宫。皇后是皇帝的正式配偶,位居中宫,并统率六宫,因此皇后便是六宫之长。嫔御制度和六宫制度是同一个意义。

六宫嫔御成为制度,就需要为皇帝提供服务的女性定立名号。周代天子确立六宫,设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共一百二十一人。周代这套后宫制度,与外朝六官制度相辅相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共同辅佐皇帝。

皇帝是天,皇后是地。天为乾,地为坤,皇天配后土。皇帝君临天下,皇后母仪天下,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中国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设立一个皇后(有些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例外)。皇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主宴寝。当然,这只是礼制上的关于嫔妃的分工。

事实上,在中国的宫廷中,无数的女人侍奉一个男人,这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一种残害。有得宠的,自然就有失宠的,有欢乐的,自然就有痛苦的,后宫于是成了无数女人争宠的无声的战场。这个战场中的胜利者荣华富贵,尊宠无比,而失败者则苦海无边,在血泪斑斑的日月中了此残生,或者遭受极刑,命运更惨。后宫是一个看不见的战场,这个战场摆在皇后与嫔妃、宫女之间。主要对垒者是皇后对嫔妃,至于成千上万的宫女,只有先得皇帝的“御幸”,才能介入这个战场中。

后宫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残害女性的制度,无数个女人共有一个丈夫,这怎么能使妻群安宁呢?忧怨、嫉恨的情绪在妻群中翻滚着。有得志的,便有失意的。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但她无法将皇帝拴在自己身边,除非是皇帝自愿。隋文帝、明孝宗这样的皇帝是极个别的,即使是他们,也有越雷池的时候。所以,皇后如果没有不妒忌的胸怀和修养,每天都会如坐针毡,然而,不妒忌是不可能的。

读史的人发现,历代皇后的平均寿命都不长,多数皇后都在四十岁以前殒命。嫉妒、心酸、期盼、失落,循环往复,度日如年。嫉妒的火焰如果不能烧死对手,就会烧死自己。有些修养较高的皇后,能够调节一些内心嫉妒的程度,将妒心藏得深一些,故作淡然。或者每天咏诵佛经、读书练字,来回避那些烦恼的问题。

少数德行较高的皇后,不必用他物排遣苦闷,似乎可以走出妒意的缠绕,去从皇帝的角度看问题,于是心胸豁然开朗,因为皇帝“御幸”其他的女人完全是应该的,皇帝至高无上,不应受到任何拘束。而且,皇嗣的繁衍极为重要,皇帝这样做也是为了广衍皇嗣。关键是,皇帝最讨厌嫉妒的皇后。于是,皇后就主动去后宫物色宫女,供给皇帝。皇帝自然要感动一番,为自己能有如此贤德的皇后而庆幸,然而,皇后这么做,将来的祸福她自己却无法预料。

事实上,皇后若能做到这一步实在太难了。她们的神经极敏感地为自己提示着:不能为别人提供机会,不能让皇帝见到比自己漂亮的女子。但是,又怎能阻止皇帝的自由?

妒情,在皇后的血液中疯狂地流动,她们要尽一切可能战胜对手。败下阵来,失宠的皇后,在暗地里诅咒得宠的妃子,把对手刻成小木人,写上名字,天天用乱针扎,同时用恶语诅咒。但是,现实中被诅咒的对象并未能受到任何伤害。势力较强的皇后不会这么做,她要直接伤害对手,如何伤害,方式各异。

帝王的一生中,是不是有过真正的爱情?有过撕心裂肺的苦恋?这是令人颇费思量的问题。帝王是人间的主宰,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地万物都是他的私产,衣、食、美女都是供他尽兴享乐的物质。美人在帝王的眼中,不是什么同等意义上的人,而是一种软体动物,供其恣意享受,其实质和一盘美味佳肴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他受用一次以后,依然喜欢,下次还可以照样端上来;如果不再喜欢,他的眼前也就永远再也不会出现。

历代帝王总是熏熏然陶醉于“御宇内”、“制六合”之中,为了显示自己天下独有的威仪,对于一切都要御,一切也都为帝王所御。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帝王独享专用的动名词。衣服是御服,饮食是御膳,帝王专用的门道是御道,女色即是帝王的嫔御。帝王和宫女发生性行为叫做御幸,女人被皇帝召来侍寝叫做进御。这种种的所谓御,尤其是女人,发展到后来,每夜将女人裹送到御床,这与一顿晚餐究竟有什么不同?而这一切又是被每一代王朝所谓的典章规则所法定。

帝王初得天下,往往要革除前朝积弊,收拢人心,其中,包括罢废前朝宫室苑囿,放还宫人,表明自己不好女色。江山稳固以后,天下太平,帝王们渐渐疏于政务,开始讲求享乐。享乐无非是声、色、犬、马。帝王们一旦开始寻欢作乐,便常常很快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帝王是天下的主宰,拥有一切,帝王想享受什么,自然就能得到满足。而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欲壑难填,极尽欢乐,必然会导致穷奢极欲、美人充栋,暗无天日。于是,又有真龙天子降世,解民于倒悬。人民刚刚在地上站稳,又渐渐被悄无声息地捆上绳索,不知不觉地又倒悬起来。如此周而复始,人民受尽苦难,又受尽欺骗,而帝王们则一代接着一代,满足淫欲,穷极欢乐,在冠冕堂皇的幌子下享有天下。这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封建帝王统治的历史。

(本篇完)

你知道紫禁城内廷东六宫都是哪六宫吗?

奉先殿:

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缮。奉先殿建筑面积1225.00㎡。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彩绘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按清制,凡遇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及国家大庆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行礼;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殿。

承乾宫:

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宫为两进院,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等都曾在此居住。

景仁宫:

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景仁宫明代为嫔妃居所。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

内廷东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宣统元年(1909年)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3层西洋式建筑--水殿。水殿四周浚池,引玉泉山水环绕。主楼每层9间,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隆裕太后题匾额曰“灵沼轩”,俗称“水晶宫”。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景阳宫:

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阳宫。明代为嫔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贮图书之地。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阳门,前院正殿即景阳宫,面阔3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与东六宫中其它五宫的屋顶形式不同。后院正殿为御书房,面阔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次、梢间为槛墙、槛窗,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和玺彩画。东西六宫年节张挂的《宫训图》原收藏于此。

永和宫:

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其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等先后在此居住。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

毓庆宫:

位于内廷东路奉先殿与斋宫之间,系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是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建筑群,前后共四进。正门前星门,门内为第一进院落,有值房3座,西墙开阳曜门与斋宫相通。过院北祥旭门为第二进院落,正殿惇本殿,东西配殿各3间。第三进院东西两侧各有围房20间,直抵第四进院,正殿即毓庆宫,建筑为工字殿。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为皇太子允礽所建,后作为皇子居所。同治、光绪两朝,此宫均作为皇帝读书处,光绪皇帝曾在此居住。

斋宫:

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所。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宫外进行。斋宫系前朝后寝两进的长方形院落。前殿斋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抱厦3间,明间、两次间开隔扇门,两梢间为槛窗。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前,皇帝致斋于此。遇皇帝宿斋宫,恭设斋戒牌、铜人于斋宫丹陛左侧。斋戒日,皇帝与陪祀大臣佩戴斋戒牌,各宫悬斋戒木牌于帘额。斋戒期间,不作乐,不饮酒,忌辛辣。

嫔妃所居的地方称为六宫,皇后位居中宫,并统率六宫

嫔妃所居的地方称为六宫,皇后位居中宫,并统率六宫

古人把为皇帝提供服务的制度称为嫔御制度,把嫔妃所居的地方称为六宫。皇后是皇帝的正式配偶,位居中宫,并统率六宫,因此皇后便是六宫之长。嫔御制度和六宫制度是同一个意义。

六宫嫔御成为制度,就需要为皇帝提供服务的女性定立名号。周代天子确立六宫,设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共一百二十一人。周代这套后宫制度,与外朝六官制度相辅相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共同辅佐皇帝。

皇帝是天,皇后是地。天为乾,地为坤,皇天配后土。皇帝君临天下,皇后母仪天下,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中国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设立一个皇后(有些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例外)。皇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主宴寝。当然,这只是礼制上的关于嫔妃的分工。

事实上,在中国的宫廷中,无数的女人侍奉一个男人,这本身就是对女性的一种残害。有得宠的,自然就有失宠的,有欢乐的,自然就有痛苦的,后宫于是成了无数女人争宠的无声的战场。这个战场中的胜利者荣华富贵,尊宠无比,而失败者则苦海无边,在血泪斑斑的日月中了此残生,或者遭受极刑,命运更惨。后宫是一个看不见的战场,这个战场摆在皇后与嫔妃、宫女之间。主要对垒者是皇后对嫔妃,至于成千上万的宫女,只有先得皇帝的“御幸”,才能介入这个战场中。

后宫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残害女性的制度,无数个女人共有一个丈夫,这怎么能使妻群安宁呢?忧怨、嫉恨的情绪在妻群中翻滚着。有得志的,便有失意的。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但她无法将皇帝拴在自己身边,除非是皇帝自愿。隋文帝、明孝宗这样的皇帝是极个别的,即使是他们,也有越雷池的时候。所以,皇后如果没有不妒忌的胸怀和修养,每天都会如坐针毡,然而,不妒忌是不可能的。

读史的人发现,历代皇后的平均寿命都不长,多数皇后都在四十岁以前殒命。嫉妒、心酸、期盼、失落,循环往复,度日如年。嫉妒的火焰如果不能烧死对手,就会烧死自己。有些修养较高的皇后,能够调节一些内心嫉妒的程度,将妒心藏得深一些,故作淡然。或者每天咏诵佛经、读书练字,来回避那些烦恼的问题。

少数德行较高的皇后,不必用他物排遣苦闷,似乎可以走出妒意的缠绕,去从皇帝的角度看问题,于是心胸豁然开朗,因为皇帝“御幸”其他的女人完全是应该的,皇帝至高无上,不应受到任何拘束。而且,皇嗣的繁衍极为重要,皇帝这样做也是为了广衍皇嗣。关键是,皇帝最讨厌嫉妒的皇后。于是,皇后就主动去后宫物色宫女,供给皇帝。皇帝自然要感动一番,为自己能有如此贤德的皇后而庆幸,然而,皇后这么做,将来的祸福她自己却无法预料。

事实上,皇后若能做到这一步实在太难了。她们的神经极敏感地为自己提示着:不能为别人提供机会,不能让皇帝见到比自己漂亮的女子。但是,又怎能阻止皇帝的自由?

妒情,在皇后的血液中疯狂地流动,她们要尽一切可能战胜对手。败下阵来,失宠的皇后,在暗地里诅咒得宠的妃子,把对手刻成小木人,写上名字,天天用乱针扎,同时用恶语诅咒。但是,现实中被诅咒的对象并未能受到任何伤害。势力较强的皇后不会这么做,她要直接伤害对手,如何伤害,方式各异。

帝王的一生中,是不是有过真正的爱情?有过撕心裂肺的苦恋?这是令人颇费思量的问题。帝王是人间的主宰,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地万物都是他的私产,衣、食、美女都是供他尽兴享乐的物质。美人在帝王的眼中,不是什么同等意义上的人,而是一种软体动物,供其恣意享受,其实质和一盘美味佳肴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他受用一次以后,依然喜欢,下次还可以照样端上来;如果不再喜欢,他的眼前也就永远再也不会出现。

历代帝王总是熏熏然陶醉于“御宇内”、“制六合”之中,为了显示自己天下独有的威仪,对于一切都要御,一切也都为帝王所御。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帝王独享专用的动名词。衣服是御服,饮食是御膳,帝王专用的门道是御道,女色即是帝王的嫔御。帝王和宫女发生性行为叫做御幸,女人被皇帝召来侍寝叫做进御。这种种的所谓御,尤其是女人,发展到后来,每夜将女人裹送到御床,这与一顿晚餐究竟有什么不同?而这一切又是被每一代王朝所谓的典章规则所法定。

帝王初得天下,往往要革除前朝积弊,收拢人心,其中,包括罢废前朝宫室苑囿,放还宫人,表明自己不好女色。江山稳固以后,天下太平,帝王们渐渐疏于政务,开始讲求享乐。享乐无非是声、色、犬、马。帝王们一旦开始寻欢作乐,便常常很快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帝王是天下的主宰,拥有一切,帝王想享受什么,自然就能得到满足。而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欲壑难填,极尽欢乐,必然会导致穷奢极欲、美人充栋,暗无天日。于是,又有真龙天子降世,解民于倒悬。人民刚刚在地上站稳,又渐渐被悄无声息地捆上绳索,不知不觉地又倒悬起来。如此周而复始,人民受尽苦难,又受尽欺骗,而帝王们则一代接着一代,满足淫欲,穷极欢乐,在冠冕堂皇的幌子下享有天下。这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封建帝王统治的历史。

(本篇完)

甄嬛和华妃为什么都想争夺协理六宫的权力?原来问题出在这儿

文|少年常乐游

在《甄嬛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皇后的身体不佳,所以皇上经常派得宠的妃子帮忙协理六宫。

最开始的时候是华妃,甄嬛传刚一开场,我们便知华妃是宫里最受宠的妃子,因为皇上的喜爱,拥有着协理六宫的权力。

就比如一开场最大的事情便是选秀,这件事便是由华妃协理操办的。

虽是协理六宫,但遇到重要的事时还是会和皇后支应一声的。就比如选上来的秀女的住宿问题,还是先由皇后定夺再给华妃看的。

当时皇上在选秀时看上了甄嬛,给她赐了封号“菀”,皇后为了讨皇上高兴,便把甄嬛放在离皇上近一点的承乾宫,结果被华妃截胡,给她安排到了偏远的碎玉轩。

华妃协理六宫时排场很大,因为为人风风火火,银子如流水一般开销也大,和皇后是两个极端,皇后一般为了显示自己的贤德,往往以节俭为主,不许铺张。

华妃就不一样了,哪怕皇上提前打了招呼不许铺张,她也看不惯这番穷酸的做派,定要办的体面一些,想想估计是拿自己的银子往里补贴了吧,不仅要给皇上选妃,还要掏银子,华妃这波既失了银子还失了人,想来都委屈极了。

当然,这协理六宫的权力还是来回转的,一般在华妃失宠的时候皇上就会剥夺她协理六宫,一旦年羹尧立了功,华妃协理六宫的权力就又回来了。

后来经手协理六宫权力的是沈眉庄,当时华妃家族日益显赫,皇上忌惮年羹尧,以沈眉庄性子沉稳为由,开始培养沈眉庄协理六宫的能力。

沈眉庄协理六宫和皇后的做派是一致的,都是节省开销,各宫只许吃素,害的华妃连最爱吃的蟹黄酥都没了,这让本就看沈眉庄不爽的华妃更加不爽,这才有了后期与曹贵人联手陷害沈眉庄假孕的事件。

后来华妃没了,甄嬛去了甘露寺,帮忙协理六宫的就是端妃和敬妃,她俩根本无法和皇后抗衡,所以实权还是在皇后那里的。

甄嬛从甘露寺回宫后,皇上便对其万分宠爱,直接将其抬到妃位,赐了钮钴禄大姓,还抬了旗,身份地位一下子便上来了。

当甄嬛生下龙凤胎后,不仅晋升为贵妃,皇上还命苏培盛传旨在她出月子后赐协理六宫的权力。

所以,到底怎样的人能协理六宫呢?

首先,六宫出自《周礼·天官·内宰》,里面有“以阴礼教六宫”的记载。

郑玄解释,皇后寝宫有六,其中一正寝,五燕寝,合起来即六宫。

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是泛指后妃了。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所言“六宫”皆指后妃。

而协理六宫,就是辅佐皇后或者皇太后处理后宫大小事务,权力大于一般的妃嫔,所以只要不是皇后,都不能主政六宫,只能称为协理,体现位份尊卑。

皇后不在,协理六宫的妃嫔默认为副后,是六宫的主导者。若后宫无后、皇后过于繁忙或因病不能处理后宫事务时,皇帝会从现有嫔妃中挑选,代理管理后宫事务。

因为后宫事务和前朝大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协理六宫人选多为家室显赫、受皇帝宠爱或位分较高的嫔妃。

清朝自顺治帝以来,后妃制度逐渐完善,清朝妃嫔共分为八个等级,分别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

皇贵妃在清朝后妃等级中仅次于皇后,有副后之称,皇室有一个惯例,一般皇后在位时不设皇贵妃,除非是作为贵妃临终前的一种安慰,比如说乾隆的慧贤皇贵妃和纯惠皇贵妃。不过,清朝有一种独特的皇贵妃,即摄六宫事皇贵妃。

摄六宫事皇贵妃实际上是“实习皇后”,她们对东西六宫具有统摄权,而且在皇贵妃册封诏谕上面会明确标出“摄六宫事”。

这样看来,华妃挣协理六宫的权力,是为了更高的荣耀和地位,毕竟当时华妃在世时差一点便成了皇贵妃,不过后来皇上在她死后由追封了敦肃皇贵妃。

不过甄嬛就不一样了,这次回宫甄嬛也是带了一些任务来的,一来是为了给父亲洗清冤屈,二来也是为了报仇,让曾经害过自己的人都尝到滋味,那么这个协理六宫的权力就很重要了,一些小事上甄嬛基本可以自己做主。

比如安陵容嗓子废了以后,浣碧便得了甄嬛的意,让各宫的娘娘们对付安陵容。

也正是有了协理六宫这张通行卡,甄嬛办事也就更加得力了,虽然累上一点,但不得不说,权力这东西,有还是比没有好的。

欢迎关注我@少年常乐游,从影视入手,讲些有趣的文化。

古代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指的是什么?

“三宫六院”一词是由故宫的建筑而来。故宫内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宫六院”都在故宫的内廷。“三宫”又称“后三宫”,指皇帝居住的乾清宫、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以及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交泰殿(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就立于此殿。) “六院”其实是十二院。“三宫”东、西两路各有六宫,“东路六宫”即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和永和宫;“西路六宫 ”为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长春宫、咸福宫和重华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东六院”和“西六院”。

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皇宫。从建筑布局来看,是按照古代所谓“前朝后寝”的规制,外朝为“大内正衙”,内迁即所谓的“三宫六院”。皇后居中(坤宁宫)。东、西各有六宫(皇害内建筑多以九为建制,这里用六不用九,显然是符合“后立六宫”之说),但是,究竟有多少后妃,各朝皇帝各有不同。

对于皇帝的后妃,俗言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其实这只是一种泛泛之谈,皇帝后妃的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然而在名目上和数量上并不相同。

三宫介绍:民间所谓的三宫,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宫和东西两宫,其实这是明清以后的体制,三宫最早乃是指诸侯大人所住之处、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六宫。《礼记》言:\"王后六宫,诸侯夫人三宫也。\"《周礼?天宫内宰》言:\"王后帅六宫之人。\"郑玄注六宫曰:\"正寝一, 燕寝五,合为六宫。\"六宫为皇后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诸侯的消亡,三宫的含义有了变化。汉代就以皇帝、太后、皇后合称为三宫,又称太皇太后、太后、皇后为三宫。唐代穆宗时又将两太后与皇后合称三宫。

六院介绍:六院作六苑,皆以后妃所居宫院(苑)代指后妃。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所言“六宫”皆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明以下遂泛称后妃为三宫六院。

七十二嫔妃介绍:所谓七十二嫔妃,不过是泛指皇帝后宫人数的众多,实际上皇帝后宫侍妾的数目远比七十二为多。《管子·小匡》即言:“九妃六嫔,陈妾数千”。《礼·昏仪》则言周代后妃制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可见早在诸侯时期,国君的妻妾已甚众了。秦汉之时秉承周制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妃制,以皇帝为中心,皇帝之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妻称皇后。由于秦的时代短暂,所以完备的后妃体制及其等级划分实际执行于汉代。汉代的后妃爵列八品:即1.皇后,2.夫人,3.美人,4.良人,5.八子,6.七子,7.长使,8.少使。自汉武帝、汉元帝始,后宫三千嫔妃又扩至十四个等级。即1.昭仪,2.婕妤,3.(女圣)娥,4.容华,5.美人,6.八子,7.充依,8.七子,9.良人,10.长使,11.少使,12.五官,13.顺常,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东汉时又化繁为简,六宫仅有皇后、贵人之称,其下只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三国魏晋时期后妃制又有所变化,自夫人以下魏定爵秩十二等。魏太祖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除去了顺成)三等。晋参照汉魏之制于皇后下设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又设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还有美人、才人等,其位亦在九嫔以下。 至此周之三夫人、九嫔便有了具体名称。

清朝的三宫六院:

以清朝为例,后妃定制为8个等到级,数额是“皇后1名,居中宫,主内治;皇后以下设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定数共14人。有牌位,分居东、西六宫居住。嫔以下还有3级,称:贵人、常在、答应。这3级没有固定数额。随皇贵妃等分居12害。虽然后妃定数明确,但实际上并未照章行事。如康熙帝的后妃至嫔5级中就有33个之多,贵人以下的还不在其中。皇后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其他贵妃、妃、嫔从来与规定数符,有多有少。清朝前期多,后期少,如康熙十六年一次就封了解个后,1个贵妃,7个嫔,而到清晚期的光绪皇帝,只有1后2妃。

清朝册封皇后,有三种形式,一是皇帝到年龄选立皇后,举行大婚,迎娶皇后入宫,册封为皇后。第二种是由皇贵妃、贵妃、妃、嫔晋升而产为皇后,第三种是追封皇后。可为清朝皇帝多不是正宫所生,他即位后,都国把自己的生母尊为圣母皇太后,或死后上谥号为“皇后”。

妃嫔的册封与皇后册封存基本相同,只是不举行典,主要是颁发金册、金印(封嫔有册无印)。在册封妃嫔时,常有越级加封,也有因失宠而降级,或打入难害的,所以妃嫔们的使运全掌握在皇帝一手之中,争得皇帝宠爱是她们唯一的出路,否则,貌似英华富贵,实则苦熬一生,甚至有的才十多岁,因皇帝驾崩就被赶至慈宁宫,做起太妃,寡居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