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学富
根据我国农历的干支纪年法,2024年归属甲辰年。天干甲属木,为青色,地支辰属龙,所以甲辰是青龙得位,因此称为“青龙年”。
青龙,又称苍龙。在古代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四肢强壮,能够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龙为“天之四灵”之一的东方之神,具有操控天神雷电之力,是镇邪扶正、调和阴阳、守财护土、守江护海、呼风唤雨的祥瑞之兽。它代表东方和春季,常常被作为吉祥的象征和文化符号。三国时期魏人缪袭《青龙赋》序云:“盖青龙者,火辰之精,木官之瑞。”赋曰:“懿矣神龙,其知惟时。览皇代之云为。袭九泉以潜处,当仁圣而觌仪。应令月之风律,照嘉祥之赫戏……”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青龙的赞美之情。
民谚说:“甲辰迎青龙,四人穿红衣。”意思是属相为龙、狗、牛、兔的人在龙年里犯太岁,和龙有相冲、相害、相破、相刑的关系,这四种属相的人应该穿红背心、红裤衩、红袜子等,或者是在腰间系红腰带,俗称“扎红”。
民间有“灶马头”测年景的方法,天干地支是以正月初一为新的一年起点,接下来每一天对应一个天干地支日,古人为了讨个好彩头,便用正月开头12天来占卜年景。2024年正月初一为辰日,即“一龙治水”;正月初三为丙日,丙谐音饼,即“三人分饼”;正月初十为丑日,即“十牛耕田”。据此,2024年的年景为“一龙治水,三人分饼,十牛耕田”。民间有“龙多靠,龙少涝,五龙六龙,风调雨顺”的谚语,意思是龙多了,就会相互依靠,互相推诿,导致降雨减少,容易干旱。“一龙治水”为降雨较多,意味着新的一年将有充足的水源,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个好兆头。但是由于仅有一龙,有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形成雨水分布不平衡、旱涝不均的局面。饼代表粮食,分饼的人少,则年景丰收,吃喝有余;分饼的人多,则庄稼歉收,人多粮少。最多有十个饼,三人分饼是五谷丰登的象征。牛在古代是耕种的主要力量,耕田的牛越多,生产力越充足。农谚云:“牛多好耕田”“一牛耕田耕不撤,九牛耕田牛有歇”。“十牛耕田”不仅预示着农业生产的繁忙和丰收的前景,也暗示着勤劳的人们将会为了获取丰硕的成果而付出艰辛的劳动。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是说土地僵硬需要更多的牛来耕地。这种占卜年景的说法,只是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古人为了预判作物收成好坏而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并没有科学依据。
农历2024年为甲辰年,即龙年。龙年正月初十(2024年2月19日)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而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却留在了癸卯年的腊月二十五(2024年2月4日);2025年1月29日(乙巳年正月初一)是春节,而立春却在2月3日(乙巳年正月初六)。这意味着农历2024年没有立春节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无春年”。
“无春年”的产生,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的“阴差阳错”造成的。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而制定的历法,因古人称月球为“太阴”,故称“太阴历”,简称“阴历”。这样阴阳历出现了偏差,就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出现了某些年份一年有13个月的情形。这样,立春节气就有可能出现在上一年的腊月,或者下一年的正月,从而出现了“无春年”的现象。如农历2023年出现了“闰二月”,就有了两个立春节气,致使农历2024年没有立春节气。这在我国农历纪年中是很常见的,平均2至3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比如2019年猪年、2021年牛年、2024年龙年、2027年羊年都是“无春年”。
因为没有立春节气,即“寡春”,这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不齐全,所以民间又称为“寡年”。后来有人又根据“寡”字演绎出了“寡妇年”,这样长期讹传下去,民间就产生了“寡年无春,不宜结婚”“寡妇年,别成全”的说法,认为春不立,则生殖不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男欢女爱的象征,“无春”之年是无法怀春的,便有“寡年”不宜婚嫁之说。民间说的“无春年”并不是没有春天,而仅仅是没有立春节气,所以这种说法毫无科学道理。“无春年”与嫁娶是否吉祥没有任何联系,人们要保持理性、科学的态度,摒弃迷信思想,不被荒唐的无稽之谈所羁绊。
2024年是公历闰年。闰年的设立是为了弥补平年长度的误差,它和平年的区别在于每年的天数和2月的天数。平年有365天,2月有28天;闰年有366天,2月有29天。由于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为365.24天,多出的0.24天就是回归年。每4年累计下来会少差不多1天的时间,所以每隔4年就设置一个公历闰年,将这一天加在2月末,以弥补时间差。关于闰年还有一段顺口溜:“年号除以四,没余是闰年。天数三六六,二月二九天。年号除以四,有余一二三。平年三六五,二月二八天。二零零零年,特殊不好算。除数是四百,没余是闰年。”
闰年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治者恺撒大帝对历法加以改革,罗马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于是规定单数月为大月31天,双数月是小月30天。按古罗马的习俗,2月份是处决死囚的月份,认为这个月份不吉利,应该短些,于是只有29天。后来奥古斯都做了罗马皇帝,他发现前任恺撒是7月份生的,是大月,自己是8月份生的,居然是小月,于是下令把8月份也改为大月,同时把下半年的双月都改成大月,9月、11月两个月则改为小月,少了的1天仍从2月中扣掉。因此2月份便只剩28天了。
闰年的设立,使公历的日期与地球的运动周期更加一致,阳历更加完善和准确,保证了生日和纪念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人们的情感、记忆得以延续和传承。闰年还是农历和阳历的桥梁,使得阳历和农历同步,防止了二十四节气和四季的脱节,为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甲辰年之甲代表阳气始发,万事万物始生之意;辰为东方之龙,辰时又是上午七至九时,是七八点钟的太阳,所以甲辰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机遇的一年,“青龙举步行千里,休道蓬莱归路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1644年,清军入关,占据北京后,清朝权贵内部就是否要迁都北京,还是仍旧退回关外产生过争执。
多尔衮认为“京师乃天下之根本”,执意迁都,但阿济格等人表示反对,认为满汉无法齐心,不如任取财富,满载而归。
多尔衮抬出了皇太极生前说过的话“若得北京,当即徒都,以图进取。”否定了阿济格,立即送出奏折给盛京的顺治。
顺治于当年九月甲辰日下午进入紫禁城,标志着清朝经营天下的正式开始。
在此之前,无论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即汗位之初,并不敢考虑入主中原。
努尔哈赤在1622年迁都辽阳之后,就认为“大业已成”,建立八王共治制度,以让子孙“大福永享”。皇太极则说得更明确:以山海关为界,以西归明朝,辽河以东归后金,各自立国。
《圣武纪》:昔我师既克广宁,时诸贝勒将帅咸请入山海关,我皇考以昔日辽、金、元不居其国而入处汉地,易世之后,皆成汉俗,因欲划山海关以西汉人制之,辽河以东我制之,满、汉各自为国,故军未入关而返,原无争主中原之心也。
这点,在他们子孙康熙的实录中也有记载:“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
什么原因让皇太极之后发生了转变,并影响了多尔衮等人呢?转变开始于1629年的己巳之役。
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岁末,对大明帝国来说,新君即位二年,正锐意中兴,关内农民军还未燎原,关外后金已两年没有发动战事,似乎还算平静。
大变突然爆发,后金大汗皇太极率领十余万大军,不走寻常路,绕过山海关,借道蒙古,兵分三路从龙井关、大安口和洪山口突入长城。
史称“己巳之变”。
这是后金第一次入塞,之前他们闹得再凶,也只是局限于辽东,这次敢于大举入侵大明,原因何在?
表面原因似乎很简单——没吃的了。
这一年,关外发生严重饥荒,女真和蒙古都吃不上饭,
《清史稿·太宗本纪》:“是岁,大饥,斗米值银八两,银贱物贵,盗贼繁兴。”
然而深层原因,却远不止如此。从后金角度看,己巳之役是他们从政治到军事转变的开始,影响深远。
己巳之变破关地-龙井关
后金的发展路线在努尔哈赤时期,建州虽然通过战争手段统一了女真各部,又把势力扩展到辽东,但后金的本质还是部族统治,他们重视资源和财富,土地并不是最看重的。崇尚武力的满洲勇士认为,只要能打,哪里都是领土,随时能拿下。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后金社会从渔猎逐渐过渡到农耕,满洲贵族们的理念转变,却没有这么容易。
简而言之,之前后金出兵,以劫掠为目的,也就是一个“抢”字——“汉人闻我动兵,亦曰: ‘来抢我矣! ”。
抢可以抢一时,却很难抢一世,最好的参考就是邻居蒙古。
被朱元璋逐出中原后,蒙古各部落退回了游牧状态,也就失去了再争天下的资本。
退回游牧状态,蒙古各部落也恢复了之前的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对明朝作战的目的,也就逐渐恢复到了最初的掠夺。
从明初到明朝中晚期,蒙古与明朝始终在边境不断交战,这些战事里,却多半是以小规模的蒙古部落抢掠为主。
就算举世震惊的土木堡之变和俺答汗兵临北京的庚戌之变,其最终目的也还是抢掠,也先俘虏了明英宗,也只是作为交换更多资源的人质。
蒙古各部落就算偶有强人出现,也并没有重新进入中原争霸的野心。更多的反而是彼此之间的互相争斗。
带来的结果,是部落的不断衰落,只能成为边患而不是心腹大患,再也没法对明朝统治构成实质性威胁。
这时强盛的后金,之前也类似蒙古,女真各部彼此竞争,互相仇杀也是常事,如果没有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他们也就是类似蒙古一样的边患,在明朝羁縻政策下,被不断扶持又被不断打压。
作为大汗的皇太极,必须考虑后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继续一条道抢到黑,还是改变思维模式,以求长远统治。
努尔哈赤很强,皇太极也很强,但能否超过他父亲,还有待证实。就算皇太极也和努尔哈赤一样强,那么后金的第三代、第四代人是否也能和他们的祖辈一样?
指望代代出强人显然是不现实的,更聪明的是在理念上动脑筋,也就是对制度进行改革,使之更适合后金的发展,才能保证已征服部落不生异心,更好地团结在八旗框架里,保证可持续发展。
己巳之役,皇太极率领后金军长途转战四个多月,收获了大量人口财富,缓解了后金的饥荒。
但相比经济上,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收获要重要得多,它决定了后金之后的发展路线。
皇太极的政治算盘皇太极是个高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政治框架上,他首先要作出改变。
远征明朝腹地是后金历史上从来未有之事,诸多满洲贵族心中没底,皇太极要安抚他们,打消他们的疑虑,保证自己的威信。
十月二十日,军队已经出发半个多月,代善和莽古尔泰两大贝勒向皇太极发难,要求班师。
《清实录》:大军次喀喇沁之青城。大贝勒代善、莽古尔泰于途次私议,晚诣御幄,止诸贝勒大臣于外,不令入,密议班师。
皇太极的对策是利用其他贝勒请战的呼声,压制住了两大贝勒的班师要求——不与两大贝勒直接发生冲突,这是很聪明的一招。
岳讬、济尔哈朗众贝勒劝上决计进取。于是令八固山额真诣两大贝勒所定议。两大贝勒云: ‘我等所谋如此,今闻尔等言亦是,仰听上裁可耳。’是夜子刻议定,上遂统大军前进。”
皇太极初期,还是四大和硕贝勒一起执政时期,他们与皇太极并坐左右,分享权力,对皇太极的集权需求形成制约。
在他即汗位之初,八旗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四大贝勒执政制度下,其他贝勒心有不甘,时而和他意见相左。
皇太极亟需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来平息反对派的质疑。
安抚了两大贝勒,也就是对后金战争理念的一次升级。在之前,后金虽然在对明作战中一再取胜,但那都是在自己熟悉的辽东作战,如今要深入明境,就算是勇猛善战的八旗将领也并没有必胜把握,所以以代善和莽古尔泰为代表,保守派提出不同意见。
事实上,皇太极即位以来,已经在宁锦连吃败仗,对后金士气打击颇大,连他自己也认为“(明朝)虽师老财遗,然以天下之全力毕注于一隅之间,盖犹裕如也。”
皇太极力排众议主导的这次入塞,可称得上大获全胜,既给了明朝以军事打击,又收获丰盛。己巳之役的胜利,让皇太极树立了威信,之前反对的代善和莽古尔泰被压服。
二月十七日,皇太极收兵回师,永平、遵化、滦州、迁安四城仍然在后金手中,他从沈阳调阿敏前去防守。两个月后,在明军下,阿敏丢弃关内四城逃回关外,皇太极对他严厉斥责:
《满文老档》:我以尔等为人,用尔为全军统率,谓战必胜,谋必成,实信赖尔等。尔等不死于彼处而归,厚颜至此,可耻也!
没多久,皇太极就以此为理由,囚禁阿敏,直到他死于狱中。
除掉了阿敏,就只剩了两大贝勒。不久,莽古尔泰也被借故处罚,夺爵罚俸,抑郁成疾,很快病死,剩下的代善只敢俯首帖耳,皇太极大权独揽,四贝勒执政成为历史。
如果没有己巳之役,皇太极想顺利收回权力,恐怕还要多花不少功夫,它对后金的政治体制影响深远。
军事理念的进步八旗军的野战实力无需怀疑,如果是野战,很少有明军能抵挡他们,赵率教、满桂、孙祖寿这样的明军勇将也都在交锋中阵亡。
不过在一路进军中,也暴露出老问题——攻城不力。
一路上,后金军也占领了不少城池,不过大部分是靠的内应接应或是招降,比如在蓟州、三河等地,都是如此。
《满文老档》:十三日,大军至蓟州,获一生员,令持书往谕驻城道员、军官及庶民降。又获明兵之一人遂令持书往谕爱塔,桑阿尔寨来降。将行,谕之曰:“将书与彼,事若成,则授以职。”
十四日,大军至三河县,获一汉人,令持书招降。
如果要强攻,后金军的攻城能力就显得比较孱弱。
以昌黎城为例,后金从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四日,四次攻城,城内知县左应选坚决不降,誓死抵抗,结果后金军用尽办法,始终无法破城。
这实际上是努尔哈赤时代到皇太极初期的遗留问题,清军缺少攻城经验和重型火器,面对坚城往往采取靠内应、劝降、引诱明军出战等办法,努尔哈赤攻下开原、铁岭、广宁,都是用的这些办法,但在袁崇焕坚守的宁远,老办法失效后,绝对优势的后金军还是无法攻克宁远。
皇太极自己,也在宁远和锦州沿用努尔哈赤的办法,继续强攻,结果是连吃两次亏,损兵折将。
进入中原,后金军攻城能力的短板暴露地更加明显,昌黎这个县城都无法攻破,北京这样的巨城更加无法想象。
一路走来,皇太极对这个问题看得更加明白,他开始在战术上谋求解决之道。
己巳之变中后金军的攻城乏力,让皇太极在之后的战役里开发了新的战术——围点打援。
两年后,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战。他一改之前强攻的办法,连挖四道壕沟,严密围困。明军无法突围,援兵又被早有准备的八旗军连续歼灭——这就是“围点打援”。
“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于计为便。”
四个月后,城中粮尽,人互食,祖大寿终于不得已出降。
围点打援的战法,从此在后金军中成为一种模式。
在松锦之战里,清军也是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包围锦州,随时准备迎击增援的明军。
入关后,清军围点打援的战术也一再被运用。1649年,金声桓反清归明,清朝派谭泰领兵征讨,谭泰将金声桓围困在南昌,在城外挖掘一道宽达7米,深也达7米的壕沟,金声桓无法突围,长期围困数月后,城内守军粮尽,终于被攻破。
此后,李成栋反清,被清军突袭围在信丰城,清军挖掘壕沟,布置工事,李成栋半夜突围,落水而死,一度好转的南明永历朝局面也再次黯淡。
之前后金军缺乏攻城力量,也让皇太极对重型火器的需求相当迫切,到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在天聪七年投降而来,带来了皇太极急需的红衣大炮后,皇太极相当重视,将三人封王重用,发展起了清军的重炮部队——乌真超哈。
有了火器和战术的支持,入关后的清军面对坚城再也不是束手无策。武器上,清军从冷兵器为主的军队过渡到冷热兵器混用,战术上,既能攻坚,也能打援,支撑起一次次战役的胜利。
在战略上,深入中原使皇太极和八旗贵族掌握到了明朝边镇防务的虚实,对于关内的情况,有了身临其境的了解。之后清军又多次入塞,对关内情况一次比一次熟悉,对之后的统一战争大有裨益。
小院之观己巳之役让皇太极对内树立了威信,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集权之下,皇太极有能力转变努尔哈赤时期传下来的“大业已成”的政策。军事上,皇太极对明清双方实力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并着手加以解决。
以上转变的开始,正是来自己巳之役。
所以,也就有了本文开头所说的,多尔衮以皇太极遗命“若得北京,当即徒都,以图进取”,平息是否迁都的争论。
迁都北京,正是清朝得以立国的根本。
【生肖蛇的灵慧出生年份:生于此年,智慧彰显,运势如虹!】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情感作者,小蛇姐姐!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生肖蛇的灵慧出生年份,看看这个特别的年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和机遇!
首先,我们来看看出生年份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吧。我们都知道,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着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而生肖蛇的人通常具有聪明、机智、敏感、细致的特点。那么,生于特定的年份是否会给生肖蛇带来特殊的运势呢?
据我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生肖蛇在以下出生年份的人特别有智慧和灵气:
1. 农历辛巳年(即阳历1961年、2021年)
这个年份的生肖蛇通常非常聪明,思维敏捷,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他们具有很好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同时,他们也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品味,善于与人交往,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2. 农历乙巳年(即阳历1977年、2037年)
这个年份的生肖蛇通常非常机智、灵活,善于抓住机遇。他们具有很好的口才和沟通能力,能够轻松地与人打交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他们也很注重自己的健康和财富,善于理财和规划自己的财务。
3. 农历壬辰年(即阳历1992年、2052年)
这个年份的生肖蛇通常非常敏感、细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他们具有很好的情感智商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情绪和压力。同时,他们也很注重自己的事业和职业发展,善于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那么,生于这些年份的生肖蛇应该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灵气来提升自己的运势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保持自信和积极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其次,注重学习和成长。生肖蛇的人通常很聪明,但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人际交往能力,我们都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出色。
第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生肖蛇的人通常很细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这些美好时刻,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动力和灵感。当我们拥有更多的美好回忆时,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勇于尝试和冒险。生肖蛇的人通常很谨慎,但有时候过于谨慎会让我们错失很多机会。我们应该勇于尝试新事物、新领域,敢于冒险,才能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机会。
总之,生于特定年份的生肖蛇具有独特的智慧和灵气。只要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些优势,注重学习和成长、珍惜美好时刻、勇于尝试和冒险,我们就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好运和成功!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让我们一起迎接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记得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哦!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