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九繁体字怎么写的(九繁体)

发布时间:2024-06-20 07:31:15作者:孤单的城来源:网络

九繁体字怎么写的(九繁体)

本文目录一览:

九九重阳节,说说“九”的寓意和书法写法演变

文:高天晨

今天是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所以重阳又称为\"重九\"。古代偶数为“阳”,奇数为“阴”,“九”是阳数中最大的,又和“久”谐音,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九”字具有深刻的寓意,本文就将带您了解“九”的文化寓意,了解“九”字的写法演变。

九的古汉字图示

九是阳数,固而重九亦叫\"重阳\"。九,甲骨文是“厷”(肱、臂)与“又”(抓、掏)的组合,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造字本义为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是“究”的本字。也有种说法,说九为龙的象形,夏朝以“龙”为图腾,故崇尚九,夏朝的音乐就叫九歌。而且九五之尊就是指君王。

甲骨文“九”

金文的“九”笔画变的更加有弧度,更加表示曲折之意。《説文解字》:“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金文“九”

小篆的“九”让这个字“站了起来”手的部分的弧度长度加长了。有了以后字形的雏形。

汉简的“九”,长的弧线有了折笔,用笔随意而有波势。

汉简“九”字写法

隶书《史晨碑》中的“九”,字形稳定而平整,笔画有了一定的规律性。九的写法和现代写法已经基本一致。表示曲折的弧线已经确定变成了两笔相连。

隶书《史晨碑》的“九”

欧阳询《虞恭公温彦博碑》,是唐楷的经典,其点画以方笔为主,铁画银钩,则劲不挠;其结体险峻严密,横势用仰,纵势用背。

欧阳询《虞恭公温彦博碑》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以九象征阳,或推论之以奇数象征阳,乃易学家通用之“公式”,我们大多只知道古人以此为规则,却少有人思考为何会有此规则。记得小时候学数学的时候,再大的数学家的公式,都会提供推导过程,而我们后来的易学研究者,少有去分析源头,而是太偏于实用了,时间长了,也就只会套用公式,而不明其真理源头了。

“九”的寓意,本身就蕴含的探索,这种主观的阳刚探索精神,表示阳,也就是九,因意为掏挖动作,后来相应的生理部位“肘”也来源于此字。古人说“六阴九阳”,之所以是这个数字,是有关系的。六也是指空间,和穴意思相近。若是探索洞穴,恰好是阳入阴的探索,洞穴自然是神秘玄奥的,是阴冷的。古代人修炼修炼也愿意选阴的地方,有的在墓地,有的在庙,有的在洞穴,都是极阴之地。由阴地而炼阳。

“六”字的字源图示

曲折的探索精神,本身就是阳刚的一种体现,古人观察蛇虫(龙)钻洞,表达“究”的意思也是可能的。这种曲折探索的阳刚精神,给人以启发,所以解释以手掏摸试探在意上也是对应的。这让我心中有了个场景图画,一个地质学家,举着火把,探索一个洞穴。这个场景就是“究”。人举着火把探索,这个活动是主动的,有思维的,性格坚定不屈的,阳刚的。洞穴是被动的,静止的,曲折的,阴冷的。

“穴”字的字源头图示

”六”(穴)和“九”,便合为“究”,它表示一个探索未知的积极过程。洞穴(六)厚德载物,探究过程(九)自强不息。

篆书“究”的写法

冬至到了,细看古人如何“数九”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每到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同时,冬至的到来也标志着我国各地已经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在我国北部地区,历来有“冬至逢壬数九”的说法,所谓的“数九”“交九”,就是民间百姓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

“数九”以九为单位,从冬至或冬至后的壬日开始,每逢九天便数一次九,直到数完九个九,共计81天。部分地区会在九九后再加一九,成十九之数,数至九十天,已然到了“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分节气。

“数九”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但起源何时缺乏明确的历史记载,南北朝时期,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这可能是最早关于“数九”的记载,表明“数九”自冬至当日开始。

至宋代后,“数九”亦有从冬至次日开始之说。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中记载:“古有数九九之语,盖自至后起数至九九,则春已分矣。”明朝田汝成作《西湖游览志余》称:“ 杭人以冬夏二至后数九,以纪寒暑。”《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提到:“冬至量日影以占丰凶,次日算九九以占寒暖。”无论如何,从古至今,都将冬至作为隆冬来临的信号。

实际上,有了暖气、电热毯、羽绒服、暖手宝等保暖黑科技,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早已不惧严寒,不论是出门在外还是家里窝着,人们的身上总能暖暖和和的。然而在古代,御寒条件较为简陋,人们的出行和娱乐受到极大的限制,为了排遣漫漫长冬的寂寞,古人根据“数九”创造出多种民俗文化活动,包括九九消寒歌和九九消寒图等。

“九九消寒歌”生动地反映了“数九”中天气的变化规律,应用广泛,世代相传,沿用至今。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较大,各地的“九九消寒歌”也大相径庭。如北方黄河流域的歌谣中,有着“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说法,而在浙江沿海地区,则传唱的是“八九七十二,猫狗寻荫地;九九八十一,飞爬一起出”,到了湖南一带,“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不同的气象背后,是各地不同的物候变化规律。2017年,“九九消寒歌”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后被编排为手势舞蹈,民间记忆得以继续延续。

这些年,“九九消寒图”也逐渐重回人们的视野。文字形式的“九九消寒图”为一幅写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双钩描红书法字帖。字帖中的九个字为繁体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作图者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便可以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这幅九九消寒书法图即为完成,因此也被称为“写九”。

图为“九九消寒图”文字样式

绘画形式的“九九消寒图”通常被称为“画九”,也更显诗情画意。古人在冬至这天画一枝开有九朵梅花的花枝,一朵对应一九,每朵梅花有九片花瓣,一片花瓣对应一天。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对“画九”有详细地描写:“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古人用一笔一花将春挂满枝头,为漫长枯寂的冬季增添了不少情趣。

图为“九九消寒图”梅花样式

“数九”承载着中华儿女对“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美好向往与期盼。看到这里的你,难道不想画上一幅九九消寒梅花图,挂在家中,开启你的“数九”春日倒数嘛?

(光明网实习记者 许晨)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