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九月九、“踏秋”节。重阳之说,与“九”相关,源自《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重阳。九又与久重音,因此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个值得庆祝的节日,取亲情、友情长久之意。九为单数大者,故重阳又与敬老、老人合意,所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在民众生活中,重阳是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在这一时节的感受展开。
重阳起源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重阳九事重阳糕重阳食糕,是很重要的传统,糕与“高”同音。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重阳糕品种很多,主要有菊花糕、万象糕、狮蛮糕、食禄糕和花糕等,各具特色。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九月九为重阳,酒又为阳水,重阳的酒更是最好的阳水,能壮筋骨、补髓延年、益寿耐老。菊花酒因而被视作重阳必饮,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长命酒”。
用菊花酿酒,自汉魏起就有成法。以炼丹著称的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密封置室中,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是为民间最寻常普遍的做法。
佩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春天开白花,秋天结紫黑色果实,气温强烈,可入药,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还可治霍乱,根可杀虫,佩茱萸可以防蚊虫叮咬。
重阳节前秋雨连绵,时常整日不见阳光,阴霾的天气容易让人精神萎靡,衣物也易霉变。茱萸结果正当重阳,又有消毒、防虫的功效,于是佩茱萸就成重阳习俗的一部分。
迎霜宴关于“迎霜宴”的最早记载始于明代,《明宫史》记载:“九日,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登高。喫(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
至于为何要吃麻辣兔,有种说法是“霜为素白,霜兔即为白兔”,重阳常在霜降之前,故要迎霜,吃迎霜兔。另一种说法是,重阳吃兔的习俗源于契丹,《燕北杂记》载:“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宴席。射罢,于地高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切生,以鹿舌酱拌食之。”
放纸鸢风筝又名纸鸢、鹞子。自古相传,重阳时有放风筝的习俗。在北方,春秋两季都是少雨时节,天晴多风,以清明、重阳为界,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候。而在南方,春季多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大半放不了风筝的,只有重阳时,天高云淡,风轻日明,风筝才可乘风而上。
清嘉庆《澄海县志》载:九月重阳,“是月竞放风筝”,清光绪《潮阳县志》也说:重阳,“儿童多放纸鸢”。
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两宋时期,民间重阳赏菊的风气极盛,无论皇族还是百姓,皆倾城出动,北宋东京菊花品类之繁,达七八十之多。酒家还会把菊花扎成门户,招徕客人。到了明清,菊花更是成为市井必备,被堆砌成山纷列于商铺酒肆门前,终究要去争奇斗艳了。
归宁相传,每年重阳时,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省亲,父母则会在家里准备米糕、菊花酒,和女儿一叙离别。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有记:“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
古时女子成婚后,轻易不能回娘家,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相夫教子,服侍公婆,一年下来,难免烦恼,重阳回家省亲,正好抽身而歇,在家人处寻些慰藉。在当时,这甚至成为妻子的一种权利,“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
登高古人于重阳时登山,往往是与“踏秋”联系在一起。所谓“踏秋”,不外乎饮酒作乐。因而登山是野游,戴茱萸是游戏,喝菊花酒吃菊花糕,更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重阳之于古人,游乐成分居多,而由于必饮酒,更是有狂欢的意思。“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风落帽而不觉,月下醉而起舞。
重阳品诗九日龙山歌
唐 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宋 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文章来源:新华网)
每逢重阳佳节,我们便会想到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古人过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茱萸这种植物。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几种落叶乔木或灌木的通称。茱萸的叶片有香气,开伞形小黄花,果实成熟后呈红色椭圆形,可以入药。王维诗中的“遍插茱萸”,指的是古人在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除了佩戴茱萸,古人过重阳节,还有登高、饮酒、赏菊花、写诗作赋等活动。
这些重阳节的固定活动约起源于东汉时期,南朝梁代有一本古书《续齐谐记》记载了一个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他善于占卜之术,能够替人推算祸福。汝南人桓景是费长房的徒弟之一,跟随他学习方术已经好几年了。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对桓景说:“今年的九月九日那一天,你家中会遭灾,你需要马上赶回家去。”桓景听了师父的话,感到很诧异,费长房接着说:“如果想避免这场灾祸,就要让你家人制作几个红色的布袋子,里头盛满茱萸,把袋子系在他们的胳膊上。然后你带着他们爬到山上去,登上山顶后喝下菊花泡的酒,这场祸事就可以免除了!”桓景对师父的话深信不疑,急忙回到老家,按照师父所说的做。等到傍晚回家,果然看见家里养的鸡、狗、牛、羊等牲畜都死掉了。费长房知道了桓景家的遭遇后,说:“正是牲畜替代了你家人原本可能遭受的灾难啊。”
《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一开始,人们佩戴的是茱萸,比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写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也开始插戴菊花,因为重阳节前后,正是菊花盛开的时期,晚唐诗人杜牧曾经在重阳节赋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说的就是唐代人佩戴菊花的现象。宋代以后,民间越来越流行重阳节时采摘菊花插戴在头发间。宋人刘季孙曾经写诗询问苏东坡说:“今天重阳,广大人民群众都头戴菊花,不知您是否也这样?”(原诗《寄苏内翰》:“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费长房的故事虽然属于传说,那茱萸辟邪究竟有没有科学道理呢?其实所谓佩戴茱萸能够躲灾避祸,是古人对茱萸药用价值的夸张化说法。茱萸入药的部分是其成熟的果子,它的果实晒干后,称为萸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书之一《神农本草经》里面,就已明确记录了“山茱萸”的特性,后来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茱萸肉有“久服轻身”“强阴益精”“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等妙效。所以古人在重阳节不光佩戴茱萸,也用茱萸来泡酒喝。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书中说“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是月”就是指九月,“都人 ”就是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城中的人们,“泛萸”指的是把茱萸果子放在酒杯中浸泡,然后饮用。
(本文节选自《古诗词里的动物植物》)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古诗词里的动物植物》
古诗词里的博物志【全5册套装】古诗词里的地理名胜+动物植物+科学现象+历史典故+衣食住行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吟咏重阳的众多诗词中,王维的这首七言绝句无疑是知名度极高的一首。那么,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要“遍插茱萸”?茱萸究竟长什么样?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协会副会长黄南津介绍,古人在头上佩戴茱萸,或者是用茱萸制作成香囊,取祛病驱邪之功效,此后逐渐形成民俗。关于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至少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西汉末《西京杂记》中,就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的记载。
重阳节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名重阳,也叫重九。在古人看来,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重阳节其实是一个大凶的日子,需要辟邪消灾。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重阳的关注重点,渐渐由避邪驱灾转向延年益寿。
茱萸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王强介绍,茱萸主要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和草茱萸四种。山茱萸和吴茱萸常用于入药,两者药用价值不尽相同。山茱萸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涩精固脱;吴茱萸主要用于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诗人白居易在《九日登巴台》中提到的“茱萸杯”也许正是以茱萸为原料的补酒。
重阳节前后,气候渐凉,气候干燥,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人体生理功能趋于平静,阳气逐渐衰退。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不宜选择运动量过大、出汗较多的锻炼项目,宜选用平缓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太极拳等。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古人会登高以辞青踏秋。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九”在数字中有长久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 新华社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