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寒命人适合什么颜色 寒命人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6-16 08:27:18作者:煮酒送别来源:网友分享

寒命人适合什么颜色 寒命人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学会辨别寒热,在疫情面前,才不会犯大错!

有中医在,心安而不惧。不论是中药汤剂、中成药、食疗,还是艾灸、刮痧、热敷、泡脚、推拿等各种中医外治法,在这次疫情面前,大家都发挥淋漓尽致,很多中医粉自己搞定健康问题,不用长时间忍受各种痛楚。

中医,关键就是辨证,这个辨证最基本的要掌握好寒热大方向,大方向错了,那么用错药,也会伤身体,甚至导致后期病程变长。

现在网络上有各种中医治疗或护理新冠的方法,用之前,一定要先辨别寒热,同一病毒株进入身体,不同体质的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完全不同,所以千万不要照搬别人的治疗方法,而是回归中医最基本的辨证,这个是根,千万不要漏掉。

我们简单认识下寒和热的各自特征:

寒的特征

1、寒性收引,寒在人体内捣乱,会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合,简单来说毛孔紧紧闭住了,身体就不出汗。

2、寒有凝聚的特点,想象下大冬天“水结冰”的样子,寒邪会让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就会出现各种疼痛。

3、寒在体内还会大大伤害阳气,阳气不足,我们会怕冷,爱喝热水,这个特别注意,有些人怕冷,同时伴随着喉咙痒、喉咙痛,就觉得喉咙痛都是热证,马上各种清热中成药用下去,导致问题变复杂了。

4、流清鼻涕、舌苔白、舌质比较淡,怕冷、不出汗、爱喝热水、全身乏力、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型、咳嗽吐白痰,都是寒的特点,特别注意寒也会导致发烧,不是发烧都是热。

遇到寒为主的症状,千万不要盲目用上各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比如连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片、板蓝根颗粒等。

护理注意事项

1、水果别吃

在护理寒为主的病症时,特别注意不要吃水果,煮熟后的水果也不建议。因为寒特别喜欢跟湿狼狈为奸,水果容易助湿,进入身体容易大量消耗阳气,此时吃水果,即便是煮熟的水果,都不养身体,咱们不要给身体添乱了。

2、口渴

如果遇到口渴,可以喝温热的米汤,帮助身体迅速生津,补充津液来解渴。千万不要过量喝水,喝水一定要以身体舒适为度,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人体才是最智慧的。有些人一点都不想喝水,那么就不要勉强自己多喝水。

3、酸痛、乏力

如果全身酸痛或者乏力,可以将粗盐炒热加点艾叶,热敷腰部或者疼痛的地方。如果没有粗盐袋可以用热水袋热敷,或者用生姜煮鸡蛋,用热鸡蛋热敷,记得热敷后的鸡蛋不能吃。

4、鼻塞难受

可以揉迎香穴、鼻通穴,也可以用鸡蛋热敷鼻子周围和印堂穴周围,会艾灸的小伙伴可以适度悬灸印堂穴(如果是寒热夹杂时,掌握不好时,不要艾灸),煮点生姜葱白粥,来解表通鼻窍。

热的特征

1、热为阳邪,火的特点是往上走,我们的人体上部容易出现这样症状,咽喉肿痛、牙痛肿痛、目赤肿痛等。

2、热邪伤津液,就容易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燥、小便黄短。

3、热邪会容易扰心神,会让人特别烦躁,心神不安,有些人严重时会胡言乱语。

4、怕热、舌质红、舌苔黄、吐黄痰、喉痛剧痛、躁动不安、呼出来的气感觉特别热、喜冷饮等,都是热证表现。

遇到这样的热证时,才可以用清热的药物或者食疗。但是特别注意,用清热药物也要根据体质和身体状态来选择适合的中成药或者处方。

如果热证比较弱,不是大热,或者平常是虚寒体质,就选择比较温和一些的清热药物,非必要不要马上用各种大寒的药,担心用药太猛,容易伤阳气,反而不容易恢复。

护理注意事项

1、不要疯狂喝水

水进入身体需要运化,要小口慢慢喝,这样身体好吸收,喝水量以身体舒适为度。任何方法,一定记得适度原则,身体舒适为度。

2、不要用雪糕类止痛

喉咙剧痛,喜欢吃凉的,有人吃雪糕后会感觉缓解,但是从中医角度来看,这样的隐形伤害更大,生冷的食物会大大消耗阳气,特别伤脾阳,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一受伤,气血不足,身体恢复更慢了。

3、可以适度刮痧、放血

刮痧和穴位点刺放血,是比较好的泻热方式,可以适度用起来,特别是刮痧,家庭护理热症比较安全,比如刮痧尺泽穴、孔最穴、肺腧、大椎穴等。刮痧后,注意不要吹风,不要洗澡。

4、不要盲目艾灸

家庭护理,艾灸处理寒症效果比较好,艾灸可以温阳祛寒通络,如果热症用艾灸,很多人处理不好,就容易伤津液,火上浇油,所以普通中医爱好者,遇到热证,最好不要用艾灸。

5、不要盲泡脚

遇到热证,不要盲目用艾叶、生姜这类热性的药材或者食材来泡脚。

有人寒热夹杂

有些人是寒热夹杂的状态,寒热护理或用药两个方面都需要兼顾,生病时,如果可以线上看中医,尽量线上咨询,遵医嘱用药,效果更好,恢复更快!

预防方也要辨证

许多地方中医机构、卫生机构都推出各种保健预防方,我们服用时,也一定要注意先辨别自己身体体质寒热大方向,这样才不会适得其反。

给孩子推拿不是肌肉放松,是一种触动和唤醒,父母用心推拿,可以唤醒孩子生命潜能,推拿效果非常好!

现在孩子多数身体太淤堵了,生命力被遏制,抵抗力被削弱,在目前这个疫情特殊期,可以适度推拿,增强孩子脾肺肾能力,让孩子元气满满,体质棒棒,心安而不惧!

兔年健康月历来了!农历1月-12月,不同节气各有重点!收藏对照,健康一整年!

农历新年开启新一轮养生序曲

2023年有两个立春

如何根据节气变化

来调整健康方案

这份“养生月历”请收好

农历一月:立春、雨水

1月22日-2月19日

农历一月,此时天气仍然寒冷,要注意保暖。但与此同时,露在外面的头部、脖子也得做好保暖工作。

■ 头部保暖若做得不好,很容易引发鼻炎、头痛等疾病,这也成了很多中老年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

■寒凉的空气容易让抵抗力较弱的人患上急性鼻炎。要避免被鼻炎袭击,除了戴围巾、口罩之外,回到家还可以用温水冲洗鼻腔。

养生推荐:

☑寒冬里养血补气离不开泡脚。可取桂枝10g、砂仁6g、吴茱萸6g、白豆蔻10g、淫羊藿30g、生姜10片、仙茅10g泡足。

☑热水泡脚,水温不要太高,用水量一定要淹没过脚腕以上。泡完脚还可以适当按摩足底,缓解疲劳,帮助睡眠。

农历二月:惊蛰、春分

2月20日-3月21日

2023年是癸卯兔年,按照“置闰法”来说,当年是闰二月。此时已经进入到初春,这个时候养生讲究“二早”。

养生推荐:

☑ 厚衣服别早脱。俗话说“春捂秋冻”,一下子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因不适应气候变化而易着凉得病。

☑ 早起晚睡更精神。立春后,开始昼长夜短,可以适当“晚睡早起”。当然,也并不是睡得越晚越好,晚睡不要晚于11点。

农历闰二月:清明

3月22日-4月19日

春天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尤其是一些传染病。首先要具备防病意识,提前做好预防接种。在家也要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外出不要去人多的地方逗留太长的时间。

养生推荐:

给家人准备桔梗菊花茶,有清咽利喉、止咳化痰的功效。茶料为胖大海、甘草、桔梗、金银花、菊花。

农历三月:谷雨、立夏

4月20日-5月18日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翻过谷雨即是初夏,养生越要注意柔和适度,这样才能固住健康、平稳过渡。

养生推荐:

☑这时可以多食山药。山药是健脾食物中最柔和的了,属于药食同源,非常健康。蜂蜜、大枣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些祛湿利水的食物也可渐渐增加,包括赤豆、黑豆、薏仁、山药、冬瓜、藕、海带、鲫鱼、豆芽等。

农历四月:小满、芒种

5月19日-6月17日

此时各地陆续进入夏季,小满节气的到来,让人体进入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此时应注意健脾祛湿,饮食调养以清淡为主,多吃点儿“苦”。

养生推荐:

☑民间一直有小满三候之“一候,苦菜秀”。苦菜是一种多年生菊科植物,清热、去火、开胃。

☑还可以常吃具有清热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莲子、山药等。

☑忌食海腥鱼类、羊肉、冷饮等,可多喝粥以调理脾胃,如绿豆粥、荷叶粥、赤小豆粥等。

农历五月:夏至、小暑

6月18日-7月17日

夏天人们很容易感到疲倦。夏天气温高出体温,体内的汗液无法发散出来,很容易中暑,人们常常没有食欲。所以,在饮食上面,一是清淡为主,二是切忌贪凉,三是苦夏“吃点苦”。

养生推荐:

夏季饮食应少荤多素,宜多食蔬果谷物类。明代李时珍认为粥是夏季最佳饮食:

☑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清心祛暑之品加入粳米中煮粥,凉后食用可健脾胃,祛暑热。

☑薏米赤小豆粥清热健脾,利湿养肝。

农历六月:大暑、立秋

7月18日-8月15日

此时,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天气渐渐炎热起来,人出的汗多了,体力消耗又大,很多人都觉得慵懒乏力。

养生推荐: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农历七月:处暑、白露

8月16日-9月14日

此时迎来了处暑,意味着炎热的暑天就要结束了,此时养生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燥则润之”,饮食应坚持祛暑清热。

养生推荐:

这时清补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食物,以益胃生津。

农历八月:秋分、寒露

9月15日-10月14日

农历八月迎来了秋分、寒露,此时日夜温差较大。如果这时穿得过于裸露,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睡卧不可贪凉。

养生推荐:

☑日常饮食中,应增加对芝麻、蜂蜜、枇杷、西红柿、百合、乌梅等柔润食物的摄入,以益胃、养肺、生津。

☑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农历九月:霜降、立冬

10月15日-11月12日

此时气候由热转寒,作为秋季的最后两个节气,热与冷交替,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但不要过早穿上棉衣。过早保暖,机体对寒冷没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得人体对寒冷的调节能力下降,真正到了严寒时节容易染上疾病。

养生推荐:

宜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此类饮食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洋葱、藕、百合、木耳、梨、苹果等都比较适宜这个时节食用。

农历十月:小雪、大雪

11月13日-12月12日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但“补冬”也不能“盲补”,应遵循“少咸多苦”的大前提。

养生推荐:

☑ 北方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肉等。

☑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北方要温暖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主,比如鸡、鸭、鱼类。

农历十一月:冬至、小寒

12月13日-2024年1月10日

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时更要注意“养藏”。

养生推荐:

深冬常泡脚可以刺激人体脚部的太冲、隐白、太溪、涌泉以及踝关节以下各穴位,促进新陈代谢及延缓衰老。

农历十二月:大寒、立春

2024年1月11日-2月9日

此时人体脏腑均处于寒凉状态,对体虚年老之人,若稍不留意容易使旧病复发或添增新病。养生要着眼于“藏”,此时特别要防寒、暖身。

养生推荐: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戴围巾穿立领装不但能挡住寒风,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还等什么

快把这份养生攻略转给亲朋好友

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元气满满~

编辑 / 张姗

来源/劳动报

阳虚怕冷?怕风?怕凉?送你两味药,强力温阳,助你不再寒冷

很多人都会有冬季怕冷,手脚冰凉的问题,脚丫放在被窝里一时半会也很难暖过来,还有的人会有后背怕风,怕凉,怕冷的问题,尤其是到了夜里更加明显,多盖几床被子也不行,风像是从骨头缝隙吹出来一样,还有腰酸背痛,尿频尿急,夜尿频多的表现。

为什么会怕冷、怕凉、怕风呢?

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温暖作用,阳气旺盛的人,不容易怕冷,甚至还经常感到燥热,而阳气虚弱的人,很容易怕冷,感觉自己像住在冰窟窿一样,不仅怕冷,手脚还会明显的比别人凉很多。阳气就像是体内的太阳,能扫清身体的阴霾,阳气一旦不足,体内就变成了“阴雨天”,严重者,会变成“冰冻天气”。肾为先天之本,全身的阳气都要靠肾阳来源源不断的温煦,所以阳气旺盛与否,与我们的肾气至关重要,肾气肾,则筋骨强劲,身体温暖,反之,则腰酸腿软,微寒怕冷,畏风尿频。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是阳气不足呢?

阳气不足的症状前面说了,怕冷、怕风,四肢冰凉,天气越冷越明显,而且舌头伸出来看一下,是淡白色,薄白苔。而还有一种四肢冰冷的情况,并不是阳气不足,而是阳气郁滞,堵在半路,到达不了四肢末梢,所以四肢末梢感觉冷,但没有明显的畏风,尿频,小便清长的情况。最重要一点,阳气郁滞导致的四肢冰凉并不会天气越冷越严重,春季往往更明显。

知道了自己阳气不足,该怎么办呢?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剂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子,温肾阳,散风寒,助你解决怕冷、怕风,手脚冰凉,夜尿频多的问题。分别是制附子和肉桂。

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看制附子

制附子味辛,性热,入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肾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阳虚证,尤其是肾阳虚,善于补火助阳,且肾、脾、心脏腑的阳气虚衰均适用。对于阳虚怕冷,畏风,肢冷,腰膝酸软,夜里尿频都有很好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制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寒湿,拘挛膝痛,不能步行。”

其次看肉桂

肉桂也是一个大辛大热的中药,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作用。肉桂最擅长补命门之火,温肾散寒,对于各种阴寒导致的怕冷,怕风,一剂尿频,阳虚腹泻都有很好的作用。肉桂还可以引火归元,对上热下寒也有很好的效果。

肉桂

《神农本草经》:“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现行通史。”

综上来看,制附子、肉桂配合起来,增强散寒温阳之功效,有效改善肾阳不足导致的怕冷、畏风,尿频、腹泻等问题。

如果有以上问题,可以收藏参考,在医生辩证下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