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秀字五行属什么(季字五行属什么)

发布时间:2024-06-16 08:25:17作者:陈情匿旧酒来源:互联网

秀字五行属什么(季字五行属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季-87

季「季」088

展季,◆指[柳下惠]。○《文選‧張衡<西京賦>》:“[展季]桑門,誰能不惑?”[薛綜]注引[韋昭]曰:“[柳下],[展禽]之邑;[季],字也。”○《文選‧謝靈運<述祖德詩>之一》:“[段生]蕃[魏國],[展季]救[魯]人。”○[李善]注:“[展季],[柳下惠]也。”

玉季,◆對人兄弟的美稱。○[前蜀][貫休]《杜侯行》:“金昆玉季輕三鼓,煮海懸魚臣節苦。”○[明][王九思]《錦上花‧壽康對山太史》套曲:“陽春白雪起歌聲,金昆玉季足怡情。”

陽季(阳季),◆指春季。○《南齊書‧樂志》:“陽季勾萌達,炎徂溽暑融。”

延陵季子,◆指[春秋]時[吳]公子[季札]。相傳[吳王][壽夢]有四子:[諸樊](或稱[謁])、[餘祭]、[餘眛](一作[夷昧])、[季札]。○[季札]賢,[壽夢]欲廢長立少。○[季札]讓不可。○[壽夢]卒,[諸樊]立,與[餘祭]、[餘眛]相約,傳弟而不傳子,弟兄迭為君,欲終致國於[季札]。○[季札]離國赴[延陵](一說封於[延陵]),終身不入[吳]國,故世稱[延陵季子]。事見《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史記‧吳太伯世家》。○《禮記‧檀弓下》:“[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亦稱“延陵子”。○[三國][魏][曹植]《贈丁儀》詩:“思慕[延陵子],寶劍非所惜。”○[晉][陸機]《吳趨行》:“穆穆[延陵子],灼灼光諸華。”參見“延陵”。

小季,◆1.最小的弟弟。◆2.成熟時期短的農作物。○[何士光]《鄉場上》:“去年沒有硬喊我們把爛田放了水來種小季,田裏的水是滿蕩蕩的。”

五季,◆1.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宋][葉紹翁]《南屏興教磨崖》:“[錢塘]自[五季]以來,無干戈之禍。”○《宋史‧地理志一》:“[唐]室既衰,[五季]迭興,五十餘年,更易八姓,宇縣,莫之能一。”○[清][惲敬]《西楚都彭城論》:“後世如[六朝]之割裂,如[五季]之紊亂,草澤英雄,崛起一時。”○[陳天華]《猛回頭》:“到[五季],又是個,外強中弱,俺同胞,遭殺戮,好不心傷。”◆2.中醫以四時配五行而為五季,即春屬木,夏屬火,長夏屬土,秋屬金,冬屬水。

危季,◆猶亂世。○《南史‧袁湛傳論》:“[昂]命屬崩離,身逢危季,雖獨夫喪德,臣節無改。”○《南史‧梁武帝諸子傳論》:“[南康]為政有方,居喪以禮,惜乎早夭,不拯危季。”

四季豆,◆菜豆。通稱蕓豆。豆科。一年生草本。蔓生或矮生。葉為具有三片小葉的複葉,小葉菱形。花白色、黃色或帶紫色,莢果較長,種子白色、褐色、藍黑色或絳紅色,有花斑。嫩莢作蔬菜。種子可作糧食,又可入藥,有利尿、消腫等作用。亦專指這種植物的莢果或種子。

四季調(四季调),◆民間曲調。也叫孟姜女調、唱春調。常為十二疊,每月一疊,也可按四季分為四疊。每疊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韻。○[清]代流行至今。今被有些戲曲劇種、曲藝曲種收為曲牌。

衰季,◆衰微末世。○《後漢書‧丁鴻傳》:“昔[周]室衰季,[皇甫]之屬專權於外,黨類強盛,侵奪主埶,則日月薄食。”○[宋][蘇軾]《議學校貢舉狀》:“庶幾得忠實之士,不致蹈衰季之風,則天下幸甚。”○[明][張居正]《答憲長周友山言弭盜非全在不欲書》:“論者乃不惟[舜][皋]之所以致理者,而獨用懦者姑息之說,衰季苟且之政以撓之,其無乃違明詔而詭國法乎?”

叔季,◆1.幼年時。○《淮南子‧繆稱訓》:“始乎叔季,歸乎伯孟,必此積也。”○[高誘]注:“言自少而至長。”◆2.弟輩;弟弟。○[唐][元稹]《唐故河陰留後河南元君墓志銘》:“沒之日,三子不侍,無一言之念,知叔季之可以教姪也。”○[宋][曾鞏]《蔡京起居郎制》:“而爾之叔季,並直同升,其於榮遇,世罕及者。”◆3.沒落;末世。○《魏書‧釋老志》:“叔季之世,闇君亂主,莫不眩焉。”○[宋][朱熹]《白鹿洞賦》:“在叔季而且然,矧休明之景運。”○[清][黃景仁]《雜詩》:“叔季交道薄,所往多干矛。”◆4.比喻事物不相上下。○[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六:“[明][唐伯虎]《報文徵明》,[王稚欽]《答余懋昭》二書,差堪叔季。”◆5.猶言差別。○[清][唐甄]《潛書‧居心》:“天地之氣有叔季,故其生人也有厚薄。”

時季(时季),◆季節。○[郭沫若]《羽書集‧長沙喲再見!》:“或者也怕是時季使然吧。假使是在春夏之交,綠葉成蔭的時候,或許感觸又有兩樣吧。”

石季倫(石季伦),◆[晉][石崇]字[季倫],以生活豪奢著稱。後世詩文中每用以喻指富豪。○[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他為你,生小[綠珠]花月身,尋一個[金谷]綺羅裏[石季倫]。”參見“石尉”。

三季,◆1.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國語‧晉語一》:“雖當三季之王,不亦可乎?”[韋昭]注:“季,末也。三季王,[桀]、[紂]、[幽王]也。”○《漢書‧敘傳下》:“三季之後,厥事放紛。”○[顏師古]注:“三季,[三代]之末也。”○[晉][陶潛]《贈羊長史》詩:“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黃][虞]。”○[唐][陳子昂]《感遇》詩之十七:“三季淪[周赧],七雄滅[秦嬴]。”○[清][方苞]《西鄰愍烈女》:“昔先王知民性……自三季以後,民抗敝以巧法。”◆2.指[春秋][魯昭公]時的[季孫氏]、[仲孫氏]、[叔孫氏]。○《呂氏春秋‧察微》:“以[魯國]恐不勝一[季]氏,況於三[季]同惡。”

群季,◆諸弟。○[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惠連],[謝靈運]([康樂])族弟。

末季,◆猶末世。謂衰微的時代。○[三國][魏][曹植]《釋愁文》:“方今大道既隱,子生末季,沈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纓彈冠,諮趣榮貴。”

樓季(楼季),◆1.[戰國][魏]時善於騰跳的勇士。○《韓非子‧五蠹》:“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逾者,峭也。”○[漢][桓寬]《鹽鐵論‧刺權》:“居編戶之列,而望卿相之子孫,是以跛夫之欲及[樓季]也。”◆2.複姓。見[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通志‧氏族四》。

陵季,◆末世,衰微之世。○[南朝][梁][沈約]《為南郡王侍皇太子釋奠宴》詩之一:“陵季相沿,訓隨世殆。政缺雅乖,風灕化改。”

季子,◆1.指[春秋]時[吳季札]。為[吳]王[壽夢]少子。不受君位,封於[延陵],號[延陵季子],省稱“季子”。歷聘各國,過[徐],[徐君]愛其劍,[季子]為使上國,未與。及返,[徐君]已死,乃係其寶劍於[徐君]冢樹而去。事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後人稱頌其高風亮節。○《陳書‧宣帝紀》:“詠[季子]之高風,思[城陽]之遠託。”◆2.借指情誼生死不渝者。○[唐][司空曙]《哭苗員外呈張參軍》詩:“[季子]生前別,[羊曇]醉後悲。”參見“延陵季子”、“延陵劍”。3.指[戰國]時[洛陽]人[蘇秦]。○[秦]早年外出游說,黃金耗盡,窮困而歸,家人皆恥笑之。後佩六國相印,又經[洛陽],兄弟妻嫂不敢仰視。○[秦]問其嫂:“何前倨而後恭也?”嫂答:“見[季子]位高金多也。”一說[蘇秦]字[季子],一說嫂呼小叔為“季子”。事見《史記‧蘇秦列傳》“見季子位高金多也”[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後借指窮困者或先窮後通者。○[唐][牟融]《贈歐陽詹》詩:“為客囊無[季子]金,半生蹤跡任浮沉。”○[唐][高適]《別王徹》詩:“離別未足悲,辛勤當自任。吾知十年後,[季子]多黃金。”○[明][沈鯨]《雙珠記‧並拜榮陞》:“嘆[李廣]侯封數奇,今做了腰印[季子]。”

季主,◆1.[漢]代卜筮者[司馬季主]。○《史記‧日者列傳》:“[司馬季主]者,[楚]人也。卜於[長安]東市。”後用以指代卜筮者。○[晉][張協]《雜詩》之四:“歲暮懷百憂,將從[季主]卜。”○[唐][李白]《尋陽紫極宮感秋作》詩:“嬾從[唐生]決,羞訪[季主]卜。”○[清][曹寅]《一日休沐歌》:“右鄰[季主]左[白墮],中有深巷無囂塵。巷深地僻秋苔綠,常時問飲不問卜。”◆2.季王。○[唐][高適]《同觀陳十六史興碑》詩:“季主盡荒淫,前王徒貽厥。”參見“季王”。

季月,◆每季的最後一月,即農曆三、六、九、十二月。○[漢][揚雄]《羽獵賦》:“於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自今選舉,每以季月,本曹與吏部銓簡。”○[唐][元稹]《春》詩:“季月行當暮,良辰坐難窮。”

季葉(季叶),◆猶季世。○[漢][揚雄]《司空箴》:“昔在季葉,班祿遺賢。”○[唐][李白]《贈常侍御》詩:“大賢有卷舒,季葉輕風雅。”○[王琦]注引[蕭士贇]曰:“葉,世也。季葉,猶季世也。”○《清史稿‧禮志一》:“[德宗]季葉,設禮學館,博選耆儒,將有所綴述。”○[鄭澤]《長沙謁烈士祠》詩:“季葉綿哀榮,羞彼眾生罔。”

季興(季兴),◆中興,復興。○《三國志‧蜀志‧呂凱傳》:“今[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遺託孤,翊贊季興。”○《北史‧僭偽附庸傳‧赫連定》:“使天假朕年,當與卿諸人建季興之業。”

季咸,◆傳說中的古代神巫名。○《莊子‧應帝王》:“[鄭]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鄭]人見之,皆棄而走。”○《隋書‧藝術傳序》:“語醫,則[文摯]、[扁鵲]、[季咸]、[華佗]。”○[宋][王安石]《答俞秀老》詩:“雖神如[季咸],終亦失而走。”

季王,◆王朝末代的君主。○[三國][魏][嵇康]《宅無吉凶攝生論》:“夫時日譴祟,古之盛王無之,而季王之所好聽也。”

季孫氏(季孙氏),◆[春秋]後期[魯國]掌權的貴族,“三桓”之一。○[魯桓公]少子[季友]的後裔。參見“三桓”。

季孫(季孙),◆複姓。○[春秋]時[魯]有[季孫宿]。

季隨(季随),◆複姓。○[春秋][宋]有[季隨逢]。見《世本》。

季叔,◆1.末世;衰世。○《魏書‧良吏傳序》:“後之為吏,與世沉浮,季叔澆灕,姦巧多緒。”○《北史‧薛辯薛道衡等傳論》:“[道衡]雅道弈葉,世擅文宗,令望攸歸,豈徒然矣,而運逢季叔,卒蹈誅戮,痛乎!”◆2.叔父。○[元][耶律楚材]《冬夜彈琴頗有所得亂道拙語三十韻以遺猶子蘭》:“[棲巖]有後人,萬里來相逐。能繼箕裘業,待予為季叔。”

季氏,◆即[春秋]時[魯]國[季孫氏]。○[莊公]季弟[季友]的後代。○《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朱熹]集注:“[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

季商,◆農曆九月。○《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末秋、暮商、季商、杪秋。”

季女,◆1.少女。○《詩‧小雅‧車舝》:“間關車之舝兮,思孌季女逝兮。”○[鄭玄]箋:“思得孌然美好之少女有齊莊之德者往迎之。”○[明][楊慎]《孌童崽子》:“[北齊][許散愁],自少不登孌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明][王世貞]《鳴鳳記‧仙游祈夢》:“當今小人得志,季女斯飢。學生雖得僥倖,未知究竟如何。”◆2.小女兒。○[唐][韓愈]《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銘》:“長安嫁[吳郡][陸暢],其季女後夫人之子。”

季路一言,◆《左傳‧哀公十四年》:“[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使[子路],[子路]辭。○[季康子]使[冉有]謂之曰:‘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對曰:‘[魯]有事於[小邾],不敢問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濟其言,是義之也。○[由]弗能。’”[楊伯峻]注:“[季路]即[子路],《論語‧顏淵》謂‘[子路]無宿諾’,足見[季路]之誠信素著,故[射]寧與[子路]相約,而不欲與[魯]盟誓。”後以“[季路]一言”指可以憑信的話。○[北周][庾信]《擬連珠》之三:“是以開百里之圍,用[陳平]之一策;盟千乘之國,須[季路]之一言。”○[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李伯言》:“余婢實價購之,今被誤控。此事君親見之,惟借[季路]一言,無他說也。”

季連(季连),◆複姓。○[春秋][晉]有[季連齊]。見《世本》。

季蘭(季兰),◆古少女名或字。○《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濟澤之阿,行潦之蘋藻,寘諸宗室,[季蘭]尸之,敬也,敬可棄乎?”[清][劉書年]《劉貴陽說經殘稿‧季蘭》:“按此數句非泛語,明據《詩‧采蘋》為言,[季蘭]蓋即季女之名或字。”一說,“季蘭”為佩蘭草的少女。參閱《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季蘭尸之,敬也。”○[杜預]注。○[漢][蔡邕]《太傅安樂侯胡公夫人靈表》:“﹝夫人﹞仁孝婉順,率禮無遺,體[季蘭]之姿,蹈《思齊》之跡。”

季節(季节),◆一年中按氣候、農事等劃分的某個有特點的時期。○[晉][夏侯湛]《雷賦》:“伊朱明之季節兮,暑燻赫以盛興。”○[巴金]《滅亡》第三章:“姑母一家人自然是很快樂的。只有他(還有她)底心有若在嚴冬的季節。”○[陳其通]《萬水千山》第四幕:“正是蒼松翠綠,百花爭艷的季節。”

季瓜,◆複姓。○[春秋][晉]有[祈邑]大夫[季瓜忽]。見《世本》。

季度,◆以一季為單位時稱為季度。如:今年的煤炭產量,第三季度又超過了第二季度。◆补证条目■以一季为单位时称为季度。○《文汇报》2007.10.10:“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44.7,比二季度略有回落,但高于去年同期8.0个点。”

季次,◆[公晰哀]的字。○[春秋][齊]人,[孔子]弟子。○《晏子春秋‧問上六》:“故臣聞[仲尼]居處惰倦,廉隅不正,則[季次]、[原憲]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公晰哀]字[季次]。○[孔子]曰:‘天下無行,多為家臣,仕於都;唯[季次]未嘗仕。’”又《游俠列傳序》:“及若[季次]、[原憲],閭H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後用作貧賤不移之典。○[清][陳睿思]《贈張永夫》詩:“君不見[季次]、[原憲]留清名,斯人今日常不死。”

季材,◆幼嫩的木材。○《周禮‧地官‧山虞》:“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鄭玄]注:“季,猶稚也。服與耜宜用稚材,尚柔忍也。”

季薄,◆澆薄。○《宋書‧禮志一》:“[漢文]以人情季薄,國喪革三年之紀。”

黃梅季(黄梅季),◆即黃梅天。

花季,◆指十五六岁的年龄期。○《青年报》1993.9.3:“‘追星’的主力是花季年龄的少男少女。”

漢之季(汉之季),◆[吳]鼓吹曲名。○《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三‧吳鼓吹曲》引[南朝][陳][智匠]《古今樂錄》:“《漢之季》者,言[孫堅]悼[漢]之微,痛[董卓]之亂,興兵奮擊,功蓋海內也。當[漢]《思悲翁》。”

二季,◆1.指[夏][殷]兩代的末世。○《晉書‧秦秀傳》:“[周公]弔二季之陵遲,哀大教之不行,於是作謚以紀其終。”◆2.指兄弟。○[唐][李白]《夏日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屈][宋]長逝,無堪與言。起予者誰,得我二季。”○[宋][陳師道]《贈二蘇公》詩:“一翁二季對相望,奇寶橫道驥服箱。”◆3.兩個季度。○《新唐書‧王彥威傳》:“坐祝辭誤,奪二季俸,削一階。”

東戶季子(东户季子),◆傳說中的上古君主。○《淮南子‧繆稱訓》:“昔[東戶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遺,耒耜、餘糧宿諸畝首。”○[高誘]注:“[東戶季子],古之人君。”亦省稱“東戶”。○[晉][陶潛]《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詩:“仰想[東戶]時,餘糧宿中田。”○[北齊][盧思道]《從駕經大慈照寺》詩:“玄風冠[東戶],內範軼[西陵]。”○[唐][李邕]《謝敕書及彩綾表》:“求[西山]之藥,願補聖躬;論[東戶]之人,以分帝念。”

冬季,◆一年的第四季。指立冬到立春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曆十月至十二月。

淡季,◆營業不旺盛的季節。跟“旺季”相對。如:貯存保鮮,是以旺補淡解決淡季蔬菜供應問題的一項措施。

春季,◆一年第一季。即從立春至立夏的三個月時間。習慣上亦指農曆正、二、三三個月。○《宋史‧選舉志三》:“每春季,太學、辟雍生悉公試,同院混取。”○[丁玲]《一九三○年上海(之一)》:“一些漂亮的王孫小姐,都換了春季的美服。”○[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本地蟋蟀原分春秋二季,春季的多在田間泥草裏,秋季的多在人家附近石罅裏瓦礫中。”

伯歌季舞,◆謂兄弟友愛和好。伯,兄;季,弟。○[漢][焦贛]《易林‧否之損》:“秋風牽手,相提笑語。伯歌季舞,燕樂以喜。”

標季(标季),◆末季,末期。○《漢書‧谷永傳》:“陛下承八世之功業,當陽數之標季。”○[顏師古]注引[孟康]曰:“陽九之末季也。”○[南朝][梁][沈約]《郊居賦》:“昔[西漢]之標季,余播遷之云始。”○[清][方文]《贈趙止安先生》詩:“高風扇區宇,穨波激標季。”○[林紓]《答蔡元培書》:“故辱公寓書,殷殷於[劉先生]之序跋,實隱示[明][清]標季各有遺民,其志均不可奪也。”

季「悸」035

悸悸,◆1.下垂貌。○《詩‧衛風‧芄蘭》“垂帶悸兮”[毛]傳:“垂其紳帶,悸悸然有節度。”○[陸德明]釋文:“悸兮,垂貌。”◆2.惶恐貌。○[唐][杜甫]《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之五:“內則拳拳然事親如有闕,外則悸悸然求賢如不及。”○[唐][孫樵]《出蜀賦》:“心悸悸而程不敢逸兮,徒憭慄而興嘆。”

悲悸,◆謂聲音悲傷得令人驚恐。○[柳殘陽]《斷腸花》第三一章:“其聲悲悸,蕩人魂魄。”

病悸,◆驚悸;驚心。○《漢書‧酷吏傳‧田延年》:“大將軍曰:‘誠然。實勇士也。當發大議時,震動朝廷。’[光]因舉手自撫心曰:‘使我至今病悸。’”[宋][蘇軾]《嚴顏碑》詩:“吁嗟斷頭將,千古為病悸。”○[明][李贄]《復劉肖川書》:“只公自來,他人我不喜也。如前年往湖上相伴令舅之輩,[真定][康棍]之流,使我至今病悸也,最可憾也!”

慚悸(惭悸),◆羞愧害怕。○[唐][蘇頲]《陳情表》:“臣志不動天,身容何地,周章慚悸,惶駭戰慄。”○《新唐書‧韓愈傳》:“罪犯至重,所處遠惡,憂惶慚悸,死亡無日。”

慘悸(惨悸),◆悲傷害怕。○《三國志‧蜀志‧郤正傳》:“合不以得,違不以失;得不克詘,失不慘悸。”○《新唐書‧藩鎮傳‧劉怦》:“晚年益慘悸,請剔髮,衣浮屠服,欲祓除之。”

顫悸(颤悸),◆因驚恐而顫抖。○[宋][洪邁]《夷堅丁志‧水陽陸醫》:“須臾大叫,痛不可忍,自床顫悸墜地。”○[馮德英]《苦菜花》第一章:“不由得渾身顫悸着,恐懼又無力地說。”

吃悸,◆因惶恐而口齒不清。○[唐][司空圖]《上譙公書》:“而小子雖吃悸,不能面發,願激揚於片時耳。”

膽悸(胆悸),◆膽寒,害怕。○[丁玲]《莎菲女士日記‧一月十二》:“回來時,我看到那黑魆魆的小胡同,真有點膽悸。”

動悸(动悸),◆1.謂感情受觸動而心跳加快。○《東觀漢記‧馮异傳》:“我夢乘龍上天,覺寤,心中動悸。”◆2.謂感情因受刺激而動蕩。○[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篇》二:“聽見一朵殘花墜地的聲音,使我化了石的心也時起動悸。”

發悸(发悸),◆因害怕而心跳動得厲害。○[唐][張九齡]《答嚴給事書》:“以孤特之身,處背憎之地,自怪既往,何幸而全,迫想寒心,怳怳發悸。”○[唐][李嶠]《謝撰懿德太子哀策文降敕褒揚表》:“仰高天而發悸,顧短札而成羞。”

顧悸(顾悸),◆顧慮害怕。○[清][曾國藩]《湘鄉昭忠祠記》:“忠誠者起而矯之,克己而愛人,去偽而崇拙,躬履諸艱而不責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遠遊之還鄉而無所顧悸。”

駭悸(骇悸),◆驚悸。○[宋][洪邁]《夷堅丙志‧楊抽馬》:“挑燈照之,女身首斷為三,鮮血橫流,如方被刑者,駭悸幾絕。”

寒悸,◆猶恐懼。○[殷夫]《孩兒塔‧監房的一夜》:“尤其是他的眼,他看你的時候,你是要寒悸的。”

荒悸,◆恐荒;驚慌。荒,同“慌”。○《新唐書‧文藝傳中‧宋之問》:“[之問]荒悸不能處家事。”

惶悸,◆驚恐。○[漢][王逸]《九思‧悼亂》:“惶悸兮失氣,踴躍兮距跳。”○[唐][韓愈]《順宗實錄五》:“聞人行聲,輒惶悸失色,以致敗死。”○[清][方苞]《聖主親征漠北頌》:“惟時在廷,小大惶悸,交章請留,至於再四。”

悸顫(悸颤),◆怕得發抖。○[殷夫]《孩兒塔》詩:“幽靈喲,發揚你們沒字的歌唱,使那荊花悸顫,靈芝低回。”

悸動(悸动),◆1.恐懼而顫動。○[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人家多有見赤白光為變怪者》:“夜半後,見東壁正白,如開門明,呼問左右,左右莫見。因起自往手抆莫之,壁白如故,還床,復見之,心大悸動。”○[晉][袁宏]《後漢紀‧光武紀三》:“王曰:‘我昨夢乘赤龍上天,覺悟心中悸動,此何祥也!’”[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章:“雖然土改的浪潮已經過去,村裏已經平靜下來;但是聽見[姚士杰]這個危險人物,嘴裏發出這樣爆炸性的論調,[郭世富]心中悸動。”◆2.猶激動。○[艾青]《火把》:“一個日子帶給我一次悸動。”○[梁斌]《紅旗譜》五八:“他有些氣憤,心頭有些悸動。”

悸駭(悸骇),◆驚懼。○《新唐書‧西域傳上‧高昌》:“﹝[文泰]﹞悸駭無它計,發病死,子[智盛]立。”

悸噤,◆害怕得說不出話。○[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路傍甲士》:“[韞甫]悸噤不敢出聲,翌日為余言之。”

悸恐,◆猶惶恐。○[宋][蘇洵]《上皇帝書》:“臣本田野匹夫,名姓不登於州閣,今一旦卒然被召,實不知其所以自通於朝廷,承命悸恐,不知所為。”○[宋][蘇軾]《杭州召還乞郡狀》:“今者忽蒙聖恩召還擢用,又除臣弟[轍]為執政,此二事皆非大臣本意,竊計黨人必大猜忌,磨厲以須,勢必如此,聞命悸恐,以福為災。”

悸栗(\悸慄),◆見“悸慄”。

悸罔,◆驚恐迷亂。○[三國][魏][阮籍]《東平賦》:“其居處壅翳蔽塞,窕邃弗章,倚以陵墓,帶以曲房。是故居之則心昏,言之則志哀,悸罔徙易,靡所寤懷。”

悸心,◆心懷恐懼。○[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王公家書》:“雷霆之下,笞箠慘并,百僚悸心,千夫隕涕。”

悸震,◆震驚。○[唐][元稹]《敘詩寄樂天書》:“僕時孩騃,不慣聞見,獨於書傳中初習理亂,萌漸心體,悸震若不可活,思欲發之久矣。”

驚悸(惊悸),◆驚慌而致心悸;十分擔心害怕。○[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五》:“仰惟爵高寵厚,俯思自效,憂深責重,驚悸累息,如臨于谷。”○《新唐書‧李祐傳》:“臣狂失心,惝怳驚悸。”○[明][伍餘福]《蘋野纂聞‧終南勇士》:“猿啼虎嘯,令人驚悸。”○[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多情的女孩子,被她朋友的痛苦嚇住了,她顯得比[道靜]更加驚悸不安。”

恐悸,◆驚慌。○[唐][柳宗元]《乞巧文》:“鬼神恐悸,聖智危慄。”○《舊唐書‧劉總傳》:“晚年恐悸尤甚,故請落髮為僧。”○[宋][郭彖]《睽車志》卷二:“此疾雖愈,而嘗怔忡恐悸,或遺亡顛錯,若失心狀。”

狂悸,◆突發心悸病。

心悸,◆1.心中害怕。○《後漢書‧梁節王暢傳》:“肌慄心悸,自悔無所復及。”○[宋][司馬光]《謝起居減拜表》:“欲辭則實所不支,欲受則自知非分,踧踖心悸,戰兢汗流。”○[清][吳偉業]《殿上行》:“公卿繇來畏廷議,上殿叩頭輒心悸。”○[冰心]《寄小讀者》六:“我們不必看見,只要聽人說了,就要心悸,夜裏要睡不着,或是說夢話的。”◆2.醫學上指由病理引起的心臟跳動加速、加強和節律不齊的症狀。正常人在運動或情緒激動時也可有這種現象。○[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用以治裏虛心悸,腹中急痛。”○《宋書‧何偃傳》:“[竣]時勢傾朝野,[偃]不自安,遂發心悸病,意慮乖僻,上表解職,告醫不仕。”

心有餘悸(心有余悸),◆事過以後,心裡還感到恐懼。○[峻青]《海嘯》序幕四:“[張景佐]嘆了口氣,低下頭來,想起他不久前對[昌濰]地區的一次進攻差一點兒全軍覆沒的情況,兀自心有餘悸。”◆补证条目■事过以后,心里还感到恐惧。吕剑《“悼”议》:“因袭和阻力,白眼和小鞋,广大四海之内,比比颇有。切莫怪人们心有余悸,如果不勇于将某种社会因素力予清除,‘反复’还是不难惠然光临的。”○徐铸成《读史随笔·求贤纳谏》:“他统治的二十九年中,经常恳切地求贤纳谏,但大臣们没有一个像魏徵那样敢于讲话的人。反而天天上书,歌功颂德,请加‘尊号’。为什么?因为经过海陵之后,人人心有余悸。”

虛悸(虚悸),◆因虛弱引起的心跳加速,心神不寧的病症。○[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紕漏》:“[殷仲堪]父病虛悸,聞床下蟻動,謂是牛鬥。”○《梁書‧蕭昌傳》:“[昌]為人亦明悟,然性好酒,酒後多過……屬為有司所劾,入留京師,忽忽不樂,遂縱酒,虛悸,在[石頭]東齋,引刀自刺。”

縈悸(萦悸),◆迷惑恐懼。○[漢][王符]《潛夫論‧浮侈》:“此長無益於吉凶,而空殘滅繒絲,縈悸小民。”○[汪繼培]箋:“‘縈’與‘熒’通。”

憂悸(忧悸),◆憂懼而心驚膽戰。○[漢][蔡邕]《上封事陳政要七事》:“是時,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憂悸失色。”○[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舒煥][堯文],[東坡公]客,[建炎]中猶在。有子為[湖南]一縣尉,遇盜燒死。○[堯文]年九十矣,憂悸得病而卒。”○《明史‧鄭賜傳》:“[賜]為人頗和厚,然不識大體,帝意輕之,為同官[趙羾]所間,六年六月憂悸卒。”

餘悸(余悸),◆事後還感到的恐懼。○[夏衍]《走險記》:“到今天回想起來似乎還有點餘悸。”○[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五反’時,他演了一齣‘火燒赤壁’,差一點過不了‘關’,現在回想起來,心中還有些餘悸。”○明毕自严《度支新饷司奏议序》:“天幸勿乏,追念猶有餘悸。”

戰悸(战悸),◆惶恐發抖。○《藝文類聚》卷七四引[三國][魏][曹丕]《彈棋賦》:“或雷抃以大噱,或戰悸而不能語。”○[宋][岳飛]《辭少保第三札子》:“干冒天威,臣不任戰悸恐懼之至。”○[清][顧炎武]《贈路舍人澤溥》詩:“擒魁獻行朝,逆黨皆戰悸。”

震悸,◆震驚恐懼。○《列子‧黃帝》:“怛然內熱,惕然震悸。”○[唐][李嶠]《為李景諶讓天官尚書表》:“寵命載臨,震悸交集。”○[宋][王安石]《謝執政啟》:“勢則便安,心焉震悸。”

季「鯚」001

鯚花,◆鱖魚的別稱。○[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三月‧時品》:“至於小蔥炒麵條魚、蘆筍膾鯚花、勒鮝和羹,又不必憶蓴鱸矣。”

“梓”成为起名首选缺乏想象力?古人起名也跟风

近日,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佛山2020年新生儿取名热门名字,男孩取名为“梓睿”的最多,已连续两年排行榜首;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连续5年排行榜首。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在这份热门名字榜单上,“梓”字似乎成了这届家长取名的“首选”。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不少网友觉得,现在的家长缺乏“想象力”,连孩子的名字都趋同了。

但其实,类似的名字趋同现象古已有之。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流行的名字。

甚至,就连名字的格式,都因时代而不同。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疑问——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名为何绝大多数都是单字。

比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至于一些三字的姓名其实大多是因为姓是两个字,像诸葛亮是姓诸葛、名亮,司马懿是姓司马、名懿。

后世研究认为,这样的取名格式与西汉末年王莽推动“去二名”有关,也就是提倡人们以单个汉字为名。

当然,如果具体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明显受到了当时风气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去二名”与儒家“二名非礼”的观念有关。西汉昭帝、宣帝以后,儒学理念渐渐扩展开来,于是“单名”在官吏、儒生中愈发常见。

一直到东晋时,这种“单名”习惯才开始有所突破,一些虚字开始用于起名。

“之”字就是在这段时间成了人们喜欢用在名中的字。

“书圣”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几代人都有这个“之”字。可以说是,父子兄弟数代相袭,并不避讳。

具体来说,琅琊王氏之中,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八世有陋之、肇之、桢之、静之、裕之、镇之、弘之、韶之、纳之、瓖之、泰之;九世有悦之、悏之、瓒之、昇之、标之、唯之、逡之、珪之;十世有秀之、延之、舆之。

其喜爱用“之”字的程度,看起来不亚于今天人们对“梓”字的执念。

当然,这并非仅限于王羲之他家。其时,东海徐氏、琅琊颜氏、范阳祖氏、鲁郡孔氏、河间褚氏、陈留阮氏、南阳范氏、浔阳陶氏、东莞刘氏、平阳贾氏、南阳宗氏中均有数代名字用“之”的情况出现。

同时期,在“之”字外,“道”“僧”等字也颇常见于人名。

有研究认为,这些虚字或许在当时是作为“双名”中的信仰点缀,而并不具有实际人名功能。

及至唐末五代时,“彦”字成了风靡一时的取名用字。

这一点,清代赵翼已注意到了。他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写到“五代人多以彦为名”。

唐末有宰相徐彦章、左拾遗徐彦枢、供奉官史彦琼等等。一直到宋初,人名中带有“彦”的仍未在少数。如军校罗彦瓖、王彦昇,龙捷指挥使赵彦徽,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步军指挥使靳彦明,晋阳巡检穆彦璋等。

而到宋代,以“老”“叟”“翁”“父”等字命名成一时之风。

当代学者马叙伦在《读书续记》中就说,宋人自名叟老,可谓创一时之风气……

清人赵翼也说,宋人字名则好用老字。仅以“老”字为例,有研究就列举如下名字:胡唐老、王同老、孟唐老、苏元老、王廷老、陈朝老、赵学老、杜莘老、王涣老、刘唐老、高商老、刘德老、李商老等。

此外,宋代也有以五行命名的风尚。而这一风气在明朝时,因被皇族用到排辈中,更多见于史籍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规定了颇为复杂的起名方式——不仅每一支子孙拥有固定的辈分字,名字中的最后一字还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固定了该字的部首。

例如,朱元璋四子朱棣一支的辈分字是“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因此,明仁宗叫朱高炽,高字辈火字旁;宣宗朱瞻基,是瞻字辈土字旁;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是祁字辈金字旁;宪宗朱见深,见字辈三点水……

这种起名方式让朱家后代颇为头痛。每个人基本只有半个字是自己的,其余两个半字都规定好了。也因此,朱氏后人的名字中不乏生僻字。

以火字旁为例,周王系临安王朱勤烷、楚王系楚王朱孟烷、蜀王系永川王朱悦烯、岷王系安昌王朱定烷、唐王系唐王朱琼烃、伊王系伊王朱颙炔、郑王系郑王朱厚烷、衡王系玉田王朱厚烃……

从历史的维度看,名字终究是一个时代的表现。

近代以来,时代潮流在名字中体现愈加明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名字多用“军”“国”“兰”等字;“80后”中,“磊”“涛”“静”等单名盛行;“90后”则开始出现“琼瑶风”的名字……

你的名字,是否也有这样的时代烙印?(记者 宋宇晟)

参考资料:《中国人名研究》《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这届家长给孩子起名“没文化”?看古人如何取名》《汉魏人名考》《中国民间的字辈谱》

季-87

季「季」088

展季,◆指[柳下惠]。○《文選‧張衡<西京賦>》:“[展季]桑門,誰能不惑?”[薛綜]注引[韋昭]曰:“[柳下],[展禽]之邑;[季],字也。”○《文選‧謝靈運<述祖德詩>之一》:“[段生]蕃[魏國],[展季]救[魯]人。”○[李善]注:“[展季],[柳下惠]也。”

玉季,◆對人兄弟的美稱。○[前蜀][貫休]《杜侯行》:“金昆玉季輕三鼓,煮海懸魚臣節苦。”○[明][王九思]《錦上花‧壽康對山太史》套曲:“陽春白雪起歌聲,金昆玉季足怡情。”

陽季(阳季),◆指春季。○《南齊書‧樂志》:“陽季勾萌達,炎徂溽暑融。”

延陵季子,◆指[春秋]時[吳]公子[季札]。相傳[吳王][壽夢]有四子:[諸樊](或稱[謁])、[餘祭]、[餘眛](一作[夷昧])、[季札]。○[季札]賢,[壽夢]欲廢長立少。○[季札]讓不可。○[壽夢]卒,[諸樊]立,與[餘祭]、[餘眛]相約,傳弟而不傳子,弟兄迭為君,欲終致國於[季札]。○[季札]離國赴[延陵](一說封於[延陵]),終身不入[吳]國,故世稱[延陵季子]。事見《公羊傳‧襄公二十九年》、《史記‧吳太伯世家》。○《禮記‧檀弓下》:“[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亦稱“延陵子”。○[三國][魏][曹植]《贈丁儀》詩:“思慕[延陵子],寶劍非所惜。”○[晉][陸機]《吳趨行》:“穆穆[延陵子],灼灼光諸華。”參見“延陵”。

小季,◆1.最小的弟弟。◆2.成熟時期短的農作物。○[何士光]《鄉場上》:“去年沒有硬喊我們把爛田放了水來種小季,田裏的水是滿蕩蕩的。”

五季,◆1.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宋][葉紹翁]《南屏興教磨崖》:“[錢塘]自[五季]以來,無干戈之禍。”○《宋史‧地理志一》:“[唐]室既衰,[五季]迭興,五十餘年,更易八姓,宇縣,莫之能一。”○[清][惲敬]《西楚都彭城論》:“後世如[六朝]之割裂,如[五季]之紊亂,草澤英雄,崛起一時。”○[陳天華]《猛回頭》:“到[五季],又是個,外強中弱,俺同胞,遭殺戮,好不心傷。”◆2.中醫以四時配五行而為五季,即春屬木,夏屬火,長夏屬土,秋屬金,冬屬水。

危季,◆猶亂世。○《南史‧袁湛傳論》:“[昂]命屬崩離,身逢危季,雖獨夫喪德,臣節無改。”○《南史‧梁武帝諸子傳論》:“[南康]為政有方,居喪以禮,惜乎早夭,不拯危季。”

四季豆,◆菜豆。通稱蕓豆。豆科。一年生草本。蔓生或矮生。葉為具有三片小葉的複葉,小葉菱形。花白色、黃色或帶紫色,莢果較長,種子白色、褐色、藍黑色或絳紅色,有花斑。嫩莢作蔬菜。種子可作糧食,又可入藥,有利尿、消腫等作用。亦專指這種植物的莢果或種子。

四季調(四季调),◆民間曲調。也叫孟姜女調、唱春調。常為十二疊,每月一疊,也可按四季分為四疊。每疊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韻。○[清]代流行至今。今被有些戲曲劇種、曲藝曲種收為曲牌。

衰季,◆衰微末世。○《後漢書‧丁鴻傳》:“昔[周]室衰季,[皇甫]之屬專權於外,黨類強盛,侵奪主埶,則日月薄食。”○[宋][蘇軾]《議學校貢舉狀》:“庶幾得忠實之士,不致蹈衰季之風,則天下幸甚。”○[明][張居正]《答憲長周友山言弭盜非全在不欲書》:“論者乃不惟[舜][皋]之所以致理者,而獨用懦者姑息之說,衰季苟且之政以撓之,其無乃違明詔而詭國法乎?”

叔季,◆1.幼年時。○《淮南子‧繆稱訓》:“始乎叔季,歸乎伯孟,必此積也。”○[高誘]注:“言自少而至長。”◆2.弟輩;弟弟。○[唐][元稹]《唐故河陰留後河南元君墓志銘》:“沒之日,三子不侍,無一言之念,知叔季之可以教姪也。”○[宋][曾鞏]《蔡京起居郎制》:“而爾之叔季,並直同升,其於榮遇,世罕及者。”◆3.沒落;末世。○《魏書‧釋老志》:“叔季之世,闇君亂主,莫不眩焉。”○[宋][朱熹]《白鹿洞賦》:“在叔季而且然,矧休明之景運。”○[清][黃景仁]《雜詩》:“叔季交道薄,所往多干矛。”◆4.比喻事物不相上下。○[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六:“[明][唐伯虎]《報文徵明》,[王稚欽]《答余懋昭》二書,差堪叔季。”◆5.猶言差別。○[清][唐甄]《潛書‧居心》:“天地之氣有叔季,故其生人也有厚薄。”

時季(时季),◆季節。○[郭沫若]《羽書集‧長沙喲再見!》:“或者也怕是時季使然吧。假使是在春夏之交,綠葉成蔭的時候,或許感觸又有兩樣吧。”

石季倫(石季伦),◆[晉][石崇]字[季倫],以生活豪奢著稱。後世詩文中每用以喻指富豪。○[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他為你,生小[綠珠]花月身,尋一個[金谷]綺羅裏[石季倫]。”參見“石尉”。

三季,◆1.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國語‧晉語一》:“雖當三季之王,不亦可乎?”[韋昭]注:“季,末也。三季王,[桀]、[紂]、[幽王]也。”○《漢書‧敘傳下》:“三季之後,厥事放紛。”○[顏師古]注:“三季,[三代]之末也。”○[晉][陶潛]《贈羊長史》詩:“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黃][虞]。”○[唐][陳子昂]《感遇》詩之十七:“三季淪[周赧],七雄滅[秦嬴]。”○[清][方苞]《西鄰愍烈女》:“昔先王知民性……自三季以後,民抗敝以巧法。”◆2.指[春秋][魯昭公]時的[季孫氏]、[仲孫氏]、[叔孫氏]。○《呂氏春秋‧察微》:“以[魯國]恐不勝一[季]氏,況於三[季]同惡。”

群季,◆諸弟。○[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惠連],[謝靈運]([康樂])族弟。

末季,◆猶末世。謂衰微的時代。○[三國][魏][曹植]《釋愁文》:“方今大道既隱,子生末季,沈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纓彈冠,諮趣榮貴。”

樓季(楼季),◆1.[戰國][魏]時善於騰跳的勇士。○《韓非子‧五蠹》:“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逾者,峭也。”○[漢][桓寬]《鹽鐵論‧刺權》:“居編戶之列,而望卿相之子孫,是以跛夫之欲及[樓季]也。”◆2.複姓。見[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通志‧氏族四》。

陵季,◆末世,衰微之世。○[南朝][梁][沈約]《為南郡王侍皇太子釋奠宴》詩之一:“陵季相沿,訓隨世殆。政缺雅乖,風灕化改。”

季子,◆1.指[春秋]時[吳季札]。為[吳]王[壽夢]少子。不受君位,封於[延陵],號[延陵季子],省稱“季子”。歷聘各國,過[徐],[徐君]愛其劍,[季子]為使上國,未與。及返,[徐君]已死,乃係其寶劍於[徐君]冢樹而去。事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後人稱頌其高風亮節。○《陳書‧宣帝紀》:“詠[季子]之高風,思[城陽]之遠託。”◆2.借指情誼生死不渝者。○[唐][司空曙]《哭苗員外呈張參軍》詩:“[季子]生前別,[羊曇]醉後悲。”參見“延陵季子”、“延陵劍”。3.指[戰國]時[洛陽]人[蘇秦]。○[秦]早年外出游說,黃金耗盡,窮困而歸,家人皆恥笑之。後佩六國相印,又經[洛陽],兄弟妻嫂不敢仰視。○[秦]問其嫂:“何前倨而後恭也?”嫂答:“見[季子]位高金多也。”一說[蘇秦]字[季子],一說嫂呼小叔為“季子”。事見《史記‧蘇秦列傳》“見季子位高金多也”[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後借指窮困者或先窮後通者。○[唐][牟融]《贈歐陽詹》詩:“為客囊無[季子]金,半生蹤跡任浮沉。”○[唐][高適]《別王徹》詩:“離別未足悲,辛勤當自任。吾知十年後,[季子]多黃金。”○[明][沈鯨]《雙珠記‧並拜榮陞》:“嘆[李廣]侯封數奇,今做了腰印[季子]。”

季主,◆1.[漢]代卜筮者[司馬季主]。○《史記‧日者列傳》:“[司馬季主]者,[楚]人也。卜於[長安]東市。”後用以指代卜筮者。○[晉][張協]《雜詩》之四:“歲暮懷百憂,將從[季主]卜。”○[唐][李白]《尋陽紫極宮感秋作》詩:“嬾從[唐生]決,羞訪[季主]卜。”○[清][曹寅]《一日休沐歌》:“右鄰[季主]左[白墮],中有深巷無囂塵。巷深地僻秋苔綠,常時問飲不問卜。”◆2.季王。○[唐][高適]《同觀陳十六史興碑》詩:“季主盡荒淫,前王徒貽厥。”參見“季王”。

季月,◆每季的最後一月,即農曆三、六、九、十二月。○[漢][揚雄]《羽獵賦》:“於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自今選舉,每以季月,本曹與吏部銓簡。”○[唐][元稹]《春》詩:“季月行當暮,良辰坐難窮。”

季葉(季叶),◆猶季世。○[漢][揚雄]《司空箴》:“昔在季葉,班祿遺賢。”○[唐][李白]《贈常侍御》詩:“大賢有卷舒,季葉輕風雅。”○[王琦]注引[蕭士贇]曰:“葉,世也。季葉,猶季世也。”○《清史稿‧禮志一》:“[德宗]季葉,設禮學館,博選耆儒,將有所綴述。”○[鄭澤]《長沙謁烈士祠》詩:“季葉綿哀榮,羞彼眾生罔。”

季興(季兴),◆中興,復興。○《三國志‧蜀志‧呂凱傳》:“今[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遺託孤,翊贊季興。”○《北史‧僭偽附庸傳‧赫連定》:“使天假朕年,當與卿諸人建季興之業。”

季咸,◆傳說中的古代神巫名。○《莊子‧應帝王》:“[鄭]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鄭]人見之,皆棄而走。”○《隋書‧藝術傳序》:“語醫,則[文摯]、[扁鵲]、[季咸]、[華佗]。”○[宋][王安石]《答俞秀老》詩:“雖神如[季咸],終亦失而走。”

季王,◆王朝末代的君主。○[三國][魏][嵇康]《宅無吉凶攝生論》:“夫時日譴祟,古之盛王無之,而季王之所好聽也。”

季孫氏(季孙氏),◆[春秋]後期[魯國]掌權的貴族,“三桓”之一。○[魯桓公]少子[季友]的後裔。參見“三桓”。

季孫(季孙),◆複姓。○[春秋]時[魯]有[季孫宿]。

季隨(季随),◆複姓。○[春秋][宋]有[季隨逢]。見《世本》。

季叔,◆1.末世;衰世。○《魏書‧良吏傳序》:“後之為吏,與世沉浮,季叔澆灕,姦巧多緒。”○《北史‧薛辯薛道衡等傳論》:“[道衡]雅道弈葉,世擅文宗,令望攸歸,豈徒然矣,而運逢季叔,卒蹈誅戮,痛乎!”◆2.叔父。○[元][耶律楚材]《冬夜彈琴頗有所得亂道拙語三十韻以遺猶子蘭》:“[棲巖]有後人,萬里來相逐。能繼箕裘業,待予為季叔。”

季氏,◆即[春秋]時[魯]國[季孫氏]。○[莊公]季弟[季友]的後代。○《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朱熹]集注:“[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

季商,◆農曆九月。○《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末秋、暮商、季商、杪秋。”

季女,◆1.少女。○《詩‧小雅‧車舝》:“間關車之舝兮,思孌季女逝兮。”○[鄭玄]箋:“思得孌然美好之少女有齊莊之德者往迎之。”○[明][楊慎]《孌童崽子》:“[北齊][許散愁],自少不登孌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明][王世貞]《鳴鳳記‧仙游祈夢》:“當今小人得志,季女斯飢。學生雖得僥倖,未知究竟如何。”◆2.小女兒。○[唐][韓愈]《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銘》:“長安嫁[吳郡][陸暢],其季女後夫人之子。”

季路一言,◆《左傳‧哀公十四年》:“[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使[子路],[子路]辭。○[季康子]使[冉有]謂之曰:‘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對曰:‘[魯]有事於[小邾],不敢問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濟其言,是義之也。○[由]弗能。’”[楊伯峻]注:“[季路]即[子路],《論語‧顏淵》謂‘[子路]無宿諾’,足見[季路]之誠信素著,故[射]寧與[子路]相約,而不欲與[魯]盟誓。”後以“[季路]一言”指可以憑信的話。○[北周][庾信]《擬連珠》之三:“是以開百里之圍,用[陳平]之一策;盟千乘之國,須[季路]之一言。”○[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李伯言》:“余婢實價購之,今被誤控。此事君親見之,惟借[季路]一言,無他說也。”

季連(季连),◆複姓。○[春秋][晉]有[季連齊]。見《世本》。

季蘭(季兰),◆古少女名或字。○《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濟澤之阿,行潦之蘋藻,寘諸宗室,[季蘭]尸之,敬也,敬可棄乎?”[清][劉書年]《劉貴陽說經殘稿‧季蘭》:“按此數句非泛語,明據《詩‧采蘋》為言,[季蘭]蓋即季女之名或字。”一說,“季蘭”為佩蘭草的少女。參閱《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季蘭尸之,敬也。”○[杜預]注。○[漢][蔡邕]《太傅安樂侯胡公夫人靈表》:“﹝夫人﹞仁孝婉順,率禮無遺,體[季蘭]之姿,蹈《思齊》之跡。”

季節(季节),◆一年中按氣候、農事等劃分的某個有特點的時期。○[晉][夏侯湛]《雷賦》:“伊朱明之季節兮,暑燻赫以盛興。”○[巴金]《滅亡》第三章:“姑母一家人自然是很快樂的。只有他(還有她)底心有若在嚴冬的季節。”○[陳其通]《萬水千山》第四幕:“正是蒼松翠綠,百花爭艷的季節。”

季瓜,◆複姓。○[春秋][晉]有[祈邑]大夫[季瓜忽]。見《世本》。

季度,◆以一季為單位時稱為季度。如:今年的煤炭產量,第三季度又超過了第二季度。◆补证条目■以一季为单位时称为季度。○《文汇报》2007.10.10:“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44.7,比二季度略有回落,但高于去年同期8.0个点。”

季次,◆[公晰哀]的字。○[春秋][齊]人,[孔子]弟子。○《晏子春秋‧問上六》:“故臣聞[仲尼]居處惰倦,廉隅不正,則[季次]、[原憲]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公晰哀]字[季次]。○[孔子]曰:‘天下無行,多為家臣,仕於都;唯[季次]未嘗仕。’”又《游俠列傳序》:“及若[季次]、[原憲],閭H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後用作貧賤不移之典。○[清][陳睿思]《贈張永夫》詩:“君不見[季次]、[原憲]留清名,斯人今日常不死。”

季材,◆幼嫩的木材。○《周禮‧地官‧山虞》:“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鄭玄]注:“季,猶稚也。服與耜宜用稚材,尚柔忍也。”

季薄,◆澆薄。○《宋書‧禮志一》:“[漢文]以人情季薄,國喪革三年之紀。”

黃梅季(黄梅季),◆即黃梅天。

花季,◆指十五六岁的年龄期。○《青年报》1993.9.3:“‘追星’的主力是花季年龄的少男少女。”

漢之季(汉之季),◆[吳]鼓吹曲名。○《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三‧吳鼓吹曲》引[南朝][陳][智匠]《古今樂錄》:“《漢之季》者,言[孫堅]悼[漢]之微,痛[董卓]之亂,興兵奮擊,功蓋海內也。當[漢]《思悲翁》。”

二季,◆1.指[夏][殷]兩代的末世。○《晉書‧秦秀傳》:“[周公]弔二季之陵遲,哀大教之不行,於是作謚以紀其終。”◆2.指兄弟。○[唐][李白]《夏日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屈][宋]長逝,無堪與言。起予者誰,得我二季。”○[宋][陳師道]《贈二蘇公》詩:“一翁二季對相望,奇寶橫道驥服箱。”◆3.兩個季度。○《新唐書‧王彥威傳》:“坐祝辭誤,奪二季俸,削一階。”

東戶季子(东户季子),◆傳說中的上古君主。○《淮南子‧繆稱訓》:“昔[東戶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遺,耒耜、餘糧宿諸畝首。”○[高誘]注:“[東戶季子],古之人君。”亦省稱“東戶”。○[晉][陶潛]《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詩:“仰想[東戶]時,餘糧宿中田。”○[北齊][盧思道]《從駕經大慈照寺》詩:“玄風冠[東戶],內範軼[西陵]。”○[唐][李邕]《謝敕書及彩綾表》:“求[西山]之藥,願補聖躬;論[東戶]之人,以分帝念。”

冬季,◆一年的第四季。指立冬到立春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曆十月至十二月。

淡季,◆營業不旺盛的季節。跟“旺季”相對。如:貯存保鮮,是以旺補淡解決淡季蔬菜供應問題的一項措施。

春季,◆一年第一季。即從立春至立夏的三個月時間。習慣上亦指農曆正、二、三三個月。○《宋史‧選舉志三》:“每春季,太學、辟雍生悉公試,同院混取。”○[丁玲]《一九三○年上海(之一)》:“一些漂亮的王孫小姐,都換了春季的美服。”○[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本地蟋蟀原分春秋二季,春季的多在田間泥草裏,秋季的多在人家附近石罅裏瓦礫中。”

伯歌季舞,◆謂兄弟友愛和好。伯,兄;季,弟。○[漢][焦贛]《易林‧否之損》:“秋風牽手,相提笑語。伯歌季舞,燕樂以喜。”

標季(标季),◆末季,末期。○《漢書‧谷永傳》:“陛下承八世之功業,當陽數之標季。”○[顏師古]注引[孟康]曰:“陽九之末季也。”○[南朝][梁][沈約]《郊居賦》:“昔[西漢]之標季,余播遷之云始。”○[清][方文]《贈趙止安先生》詩:“高風扇區宇,穨波激標季。”○[林紓]《答蔡元培書》:“故辱公寓書,殷殷於[劉先生]之序跋,實隱示[明][清]標季各有遺民,其志均不可奪也。”

季「悸」035

悸悸,◆1.下垂貌。○《詩‧衛風‧芄蘭》“垂帶悸兮”[毛]傳:“垂其紳帶,悸悸然有節度。”○[陸德明]釋文:“悸兮,垂貌。”◆2.惶恐貌。○[唐][杜甫]《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之五:“內則拳拳然事親如有闕,外則悸悸然求賢如不及。”○[唐][孫樵]《出蜀賦》:“心悸悸而程不敢逸兮,徒憭慄而興嘆。”

悲悸,◆謂聲音悲傷得令人驚恐。○[柳殘陽]《斷腸花》第三一章:“其聲悲悸,蕩人魂魄。”

病悸,◆驚悸;驚心。○《漢書‧酷吏傳‧田延年》:“大將軍曰:‘誠然。實勇士也。當發大議時,震動朝廷。’[光]因舉手自撫心曰:‘使我至今病悸。’”[宋][蘇軾]《嚴顏碑》詩:“吁嗟斷頭將,千古為病悸。”○[明][李贄]《復劉肖川書》:“只公自來,他人我不喜也。如前年往湖上相伴令舅之輩,[真定][康棍]之流,使我至今病悸也,最可憾也!”

慚悸(惭悸),◆羞愧害怕。○[唐][蘇頲]《陳情表》:“臣志不動天,身容何地,周章慚悸,惶駭戰慄。”○《新唐書‧韓愈傳》:“罪犯至重,所處遠惡,憂惶慚悸,死亡無日。”

慘悸(惨悸),◆悲傷害怕。○《三國志‧蜀志‧郤正傳》:“合不以得,違不以失;得不克詘,失不慘悸。”○《新唐書‧藩鎮傳‧劉怦》:“晚年益慘悸,請剔髮,衣浮屠服,欲祓除之。”

顫悸(颤悸),◆因驚恐而顫抖。○[宋][洪邁]《夷堅丁志‧水陽陸醫》:“須臾大叫,痛不可忍,自床顫悸墜地。”○[馮德英]《苦菜花》第一章:“不由得渾身顫悸着,恐懼又無力地說。”

吃悸,◆因惶恐而口齒不清。○[唐][司空圖]《上譙公書》:“而小子雖吃悸,不能面發,願激揚於片時耳。”

膽悸(胆悸),◆膽寒,害怕。○[丁玲]《莎菲女士日記‧一月十二》:“回來時,我看到那黑魆魆的小胡同,真有點膽悸。”

動悸(动悸),◆1.謂感情受觸動而心跳加快。○《東觀漢記‧馮异傳》:“我夢乘龍上天,覺寤,心中動悸。”◆2.謂感情因受刺激而動蕩。○[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篇》二:“聽見一朵殘花墜地的聲音,使我化了石的心也時起動悸。”

發悸(发悸),◆因害怕而心跳動得厲害。○[唐][張九齡]《答嚴給事書》:“以孤特之身,處背憎之地,自怪既往,何幸而全,迫想寒心,怳怳發悸。”○[唐][李嶠]《謝撰懿德太子哀策文降敕褒揚表》:“仰高天而發悸,顧短札而成羞。”

顧悸(顾悸),◆顧慮害怕。○[清][曾國藩]《湘鄉昭忠祠記》:“忠誠者起而矯之,克己而愛人,去偽而崇拙,躬履諸艱而不責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遠遊之還鄉而無所顧悸。”

駭悸(骇悸),◆驚悸。○[宋][洪邁]《夷堅丙志‧楊抽馬》:“挑燈照之,女身首斷為三,鮮血橫流,如方被刑者,駭悸幾絕。”

寒悸,◆猶恐懼。○[殷夫]《孩兒塔‧監房的一夜》:“尤其是他的眼,他看你的時候,你是要寒悸的。”

荒悸,◆恐荒;驚慌。荒,同“慌”。○《新唐書‧文藝傳中‧宋之問》:“[之問]荒悸不能處家事。”

惶悸,◆驚恐。○[漢][王逸]《九思‧悼亂》:“惶悸兮失氣,踴躍兮距跳。”○[唐][韓愈]《順宗實錄五》:“聞人行聲,輒惶悸失色,以致敗死。”○[清][方苞]《聖主親征漠北頌》:“惟時在廷,小大惶悸,交章請留,至於再四。”

悸顫(悸颤),◆怕得發抖。○[殷夫]《孩兒塔》詩:“幽靈喲,發揚你們沒字的歌唱,使那荊花悸顫,靈芝低回。”

悸動(悸动),◆1.恐懼而顫動。○[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人家多有見赤白光為變怪者》:“夜半後,見東壁正白,如開門明,呼問左右,左右莫見。因起自往手抆莫之,壁白如故,還床,復見之,心大悸動。”○[晉][袁宏]《後漢紀‧光武紀三》:“王曰:‘我昨夢乘赤龍上天,覺悟心中悸動,此何祥也!’”[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章:“雖然土改的浪潮已經過去,村裏已經平靜下來;但是聽見[姚士杰]這個危險人物,嘴裏發出這樣爆炸性的論調,[郭世富]心中悸動。”◆2.猶激動。○[艾青]《火把》:“一個日子帶給我一次悸動。”○[梁斌]《紅旗譜》五八:“他有些氣憤,心頭有些悸動。”

悸駭(悸骇),◆驚懼。○《新唐書‧西域傳上‧高昌》:“﹝[文泰]﹞悸駭無它計,發病死,子[智盛]立。”

悸噤,◆害怕得說不出話。○[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路傍甲士》:“[韞甫]悸噤不敢出聲,翌日為余言之。”

悸恐,◆猶惶恐。○[宋][蘇洵]《上皇帝書》:“臣本田野匹夫,名姓不登於州閣,今一旦卒然被召,實不知其所以自通於朝廷,承命悸恐,不知所為。”○[宋][蘇軾]《杭州召還乞郡狀》:“今者忽蒙聖恩召還擢用,又除臣弟[轍]為執政,此二事皆非大臣本意,竊計黨人必大猜忌,磨厲以須,勢必如此,聞命悸恐,以福為災。”

悸栗(\悸慄),◆見“悸慄”。

悸罔,◆驚恐迷亂。○[三國][魏][阮籍]《東平賦》:“其居處壅翳蔽塞,窕邃弗章,倚以陵墓,帶以曲房。是故居之則心昏,言之則志哀,悸罔徙易,靡所寤懷。”

悸心,◆心懷恐懼。○[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王公家書》:“雷霆之下,笞箠慘并,百僚悸心,千夫隕涕。”

悸震,◆震驚。○[唐][元稹]《敘詩寄樂天書》:“僕時孩騃,不慣聞見,獨於書傳中初習理亂,萌漸心體,悸震若不可活,思欲發之久矣。”

驚悸(惊悸),◆驚慌而致心悸;十分擔心害怕。○[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五》:“仰惟爵高寵厚,俯思自效,憂深責重,驚悸累息,如臨于谷。”○《新唐書‧李祐傳》:“臣狂失心,惝怳驚悸。”○[明][伍餘福]《蘋野纂聞‧終南勇士》:“猿啼虎嘯,令人驚悸。”○[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多情的女孩子,被她朋友的痛苦嚇住了,她顯得比[道靜]更加驚悸不安。”

恐悸,◆驚慌。○[唐][柳宗元]《乞巧文》:“鬼神恐悸,聖智危慄。”○《舊唐書‧劉總傳》:“晚年恐悸尤甚,故請落髮為僧。”○[宋][郭彖]《睽車志》卷二:“此疾雖愈,而嘗怔忡恐悸,或遺亡顛錯,若失心狀。”

狂悸,◆突發心悸病。

心悸,◆1.心中害怕。○《後漢書‧梁節王暢傳》:“肌慄心悸,自悔無所復及。”○[宋][司馬光]《謝起居減拜表》:“欲辭則實所不支,欲受則自知非分,踧踖心悸,戰兢汗流。”○[清][吳偉業]《殿上行》:“公卿繇來畏廷議,上殿叩頭輒心悸。”○[冰心]《寄小讀者》六:“我們不必看見,只要聽人說了,就要心悸,夜裏要睡不着,或是說夢話的。”◆2.醫學上指由病理引起的心臟跳動加速、加強和節律不齊的症狀。正常人在運動或情緒激動時也可有這種現象。○[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倍芍藥加飴糖,名小建中湯,用以治裏虛心悸,腹中急痛。”○《宋書‧何偃傳》:“[竣]時勢傾朝野,[偃]不自安,遂發心悸病,意慮乖僻,上表解職,告醫不仕。”

心有餘悸(心有余悸),◆事過以後,心裡還感到恐懼。○[峻青]《海嘯》序幕四:“[張景佐]嘆了口氣,低下頭來,想起他不久前對[昌濰]地區的一次進攻差一點兒全軍覆沒的情況,兀自心有餘悸。”◆补证条目■事过以后,心里还感到恐惧。吕剑《“悼”议》:“因袭和阻力,白眼和小鞋,广大四海之内,比比颇有。切莫怪人们心有余悸,如果不勇于将某种社会因素力予清除,‘反复’还是不难惠然光临的。”○徐铸成《读史随笔·求贤纳谏》:“他统治的二十九年中,经常恳切地求贤纳谏,但大臣们没有一个像魏徵那样敢于讲话的人。反而天天上书,歌功颂德,请加‘尊号’。为什么?因为经过海陵之后,人人心有余悸。”

虛悸(虚悸),◆因虛弱引起的心跳加速,心神不寧的病症。○[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紕漏》:“[殷仲堪]父病虛悸,聞床下蟻動,謂是牛鬥。”○《梁書‧蕭昌傳》:“[昌]為人亦明悟,然性好酒,酒後多過……屬為有司所劾,入留京師,忽忽不樂,遂縱酒,虛悸,在[石頭]東齋,引刀自刺。”

縈悸(萦悸),◆迷惑恐懼。○[漢][王符]《潛夫論‧浮侈》:“此長無益於吉凶,而空殘滅繒絲,縈悸小民。”○[汪繼培]箋:“‘縈’與‘熒’通。”

憂悸(忧悸),◆憂懼而心驚膽戰。○[漢][蔡邕]《上封事陳政要七事》:“是時,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憂悸失色。”○[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舒煥][堯文],[東坡公]客,[建炎]中猶在。有子為[湖南]一縣尉,遇盜燒死。○[堯文]年九十矣,憂悸得病而卒。”○《明史‧鄭賜傳》:“[賜]為人頗和厚,然不識大體,帝意輕之,為同官[趙羾]所間,六年六月憂悸卒。”

餘悸(余悸),◆事後還感到的恐懼。○[夏衍]《走險記》:“到今天回想起來似乎還有點餘悸。”○[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五反’時,他演了一齣‘火燒赤壁’,差一點過不了‘關’,現在回想起來,心中還有些餘悸。”○明毕自严《度支新饷司奏议序》:“天幸勿乏,追念猶有餘悸。”

戰悸(战悸),◆惶恐發抖。○《藝文類聚》卷七四引[三國][魏][曹丕]《彈棋賦》:“或雷抃以大噱,或戰悸而不能語。”○[宋][岳飛]《辭少保第三札子》:“干冒天威,臣不任戰悸恐懼之至。”○[清][顧炎武]《贈路舍人澤溥》詩:“擒魁獻行朝,逆黨皆戰悸。”

震悸,◆震驚恐懼。○《列子‧黃帝》:“怛然內熱,惕然震悸。”○[唐][李嶠]《為李景諶讓天官尚書表》:“寵命載臨,震悸交集。”○[宋][王安石]《謝執政啟》:“勢則便安,心焉震悸。”

季「鯚」001

鯚花,◆鱖魚的別稱。○[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三月‧時品》:“至於小蔥炒麵條魚、蘆筍膾鯚花、勒鮝和羹,又不必憶蓴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