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签诗】
欲待身安动泰时 风中灯烛不相宜
不如收拾深堂坐 庶免光摇静处明
【智慧】
此签有“漠不关心”之意,提醒当事人勿太独善其身。有些人不喜涉入是非,也不贪图它物,更不愿高攀,因此本身信誉极佳。须知洁身自律是一件好事,但遇到需要帮助之时,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不沾锅”的处世态度,虽可远离是非,也有清高之嫌。谨记行事勿独来独往,在顾好自己的同时,请别忘了兼善天下。
【典故】管幼安避隐辽东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 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人。
东汉末经历黄巾之乱和州牧割据,天下大乱,管宁打算向北而非向南避乱,以示不离北方故土之意。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人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开始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
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地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签诗】
欲待身安动泰时 风中灯烛不相宜
不如收拾深堂坐 庶免光摇静处明
【智慧】
此签有“漠不关心”之意,提醒当事人勿太独善其身。有些人不喜涉入是非,也不贪图它物,更不愿高攀,因此本身信誉极佳。须知洁身自律是一件好事,但遇到需要帮助之时,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不沾锅”的处世态度,虽可远离是非,也有清高之嫌。谨记行事勿独来独往,在顾好自己的同时,请别忘了兼善天下。
【典故】管幼安避隐辽东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 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人。
东汉末经历黄巾之乱和州牧割据,天下大乱,管宁打算向北而非向南避乱,以示不离北方故土之意。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人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开始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
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地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签诗】
欲待身安动泰时 风中灯烛不相宜
不如收拾深堂坐 庶免光摇静处明
【智慧】
此签有“漠不关心”之意,提醒当事人勿太独善其身。有些人不喜涉入是非,也不贪图它物,更不愿高攀,因此本身信誉极佳。须知洁身自律是一件好事,但遇到需要帮助之时,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不沾锅”的处世态度,虽可远离是非,也有清高之嫌。谨记行事勿独来独往,在顾好自己的同时,请别忘了兼善天下。
【典故】管幼安避隐辽东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 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人。
东汉末经历黄巾之乱和州牧割据,天下大乱,管宁打算向北而非向南避乱,以示不离北方故土之意。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人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开始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
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地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签诗】
欲待身安动泰时 风中灯烛不相宜
不如收拾深堂坐 庶免光摇静处明
【智慧】
此签有“漠不关心”之意,提醒当事人勿太独善其身。有些人不喜涉入是非,也不贪图它物,更不愿高攀,因此本身信誉极佳。须知洁身自律是一件好事,但遇到需要帮助之时,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不沾锅”的处世态度,虽可远离是非,也有清高之嫌。谨记行事勿独来独往,在顾好自己的同时,请别忘了兼善天下。
【典故】管幼安避隐辽东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 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人。
东汉末经历黄巾之乱和州牧割据,天下大乱,管宁打算向北而非向南避乱,以示不离北方故土之意。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人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开始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
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地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
这是电视剧《包青天》主题曲里开头一句,这句话描述的便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形象。
然而,世人却多数只知道包拯办案时的形象,而很少有人知道,晚年时,他曾遭遇丧子之痛。他的长子,即他与继室董氏所生的儿子包繶,在婚后的第二年便病逝了。包繶之子,也在五岁时便夭折了。
直到六十岁时,以为自己绝后的包拯,才意外得知:被自己遣送回娘家的小妾孙氏竟为自己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包綖,即包绶。正是包拯这个“老来子”,保住了包家的血脉。
也是从包绶开始,包家人丁兴旺,仅包绶一人,就有儿子四个。之后,包家的族系也越来越庞大。
1918年,包拯的第29代孙包玉刚出世,他的父亲包兆龙是浙江宁波一个普通的纸业商人。幼年时,包玉刚并不知道自己是包拯的后人。因身在乱世,他的大学都没能读完。无奈之下,包玉刚去了一家银行做职员。
此时,他的父亲包兆龙依旧想让儿子继续学业,以求将来做官,为民谋利。包兆龙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自然与他骨子里流淌的包家血脉有关。
也因为对儿子寄予厚望,包兆龙很重视对儿子的德行教育,他从小便教导儿子:君子,当以厚德载物。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一身正气的包玉刚慢慢成长为了一个正直的小伙。
影视剧中的包拯与包玉刚
在银行工作期间,包玉刚凭借着踏实肯干和诚实的品性赢得了行长的信任,几年后,他甚至成为了上海市立银行的业务部经理。所有人都确定:再过几年,他就将接过银行行长的交椅。
可包玉刚偏偏在这个时候选择了离开银行,可他并非如父亲想的那样,去大学继续深造,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做出决定这年,包玉刚年31岁。离开上海后,他抵达了香港,他开始与人合资开设华人行,经营进口贸易。
几经辗转后,他在37岁这年,再次做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决定:去发展船业。
决定发展船业时,他手里的全部积蓄:是和父亲一起攒下的数十万元。为了说服父亲支持自己的选择,他这样对父亲说道:
“航运是世界性的业务,资产可以移动,范围涉及财物、科技、保险、经济、政治、贸易,几乎无所不包!”
这句话彻底打动了包兆龙,他觉得:既然无所不包,那它和从政也是差不多的。
说干就干,打定主意后的包玉刚便开始四处了解有关船舶和航运的情况了,他开始认真研读相关书籍。
包玉刚选择船业作为创业方向的另一个原因,也与他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关。童年时期,父亲经常带他去海边,第一次被父亲带到海边时,他就喜欢上了辽阔的大海。他喜欢在海边捡贝壳、堆泥人,每次有船经过时,他都屏息听着扬帆启航的鸣笛声。
在包玉刚的心里: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声音比船舶发出的汽笛声更加动听了。
也因为对大海有了特殊的情感,13岁去上海求学时,包玉刚选择的竟是上海海事大学,而专业则是船舶专业。
所以,在银行业混得风生水起的包玉刚,离开后,摸爬滚打无数后,最终选择船业,实际是必然,或者说:它压根儿就是冥冥中的注定。
做船运得有船,可包玉刚手里的钱却不够,这怎么办呢?找朋友借钱被拒后,他只得设法向银行贷款。好容易凑足了77万美元后,他便欢天喜地地前往英国买下了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
年轻时的包玉刚
包玉刚买来的第一艘二手船,到他手里时已经被使用了28年,它的排水量也只有8200吨。但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头,一切都好说。
正式开始涉足船业时,包玉刚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干任何一行,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所以,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时,他极其看重对方的德行。他认为:真正互赢的基础,是双方都是好人。
所以,在所有船老板都采用传统短期方式出租船舶时,包玉刚却选择了长租。相比长租,短租不仅结算快(跑一次结一次),还具有收费标准高且可随时提价的优点。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和尼亚可斯、美国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云,都是这样做的。
当包玉刚把自己的船以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给别人时,一些同行都讥笑他是门外汉。可包玉刚却有自己的想法,他有自己的盘算,他当时的想法是:只有长租,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而信任的建立,则是做生意的最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包玉刚也觉得:将船长期租给别人,获得的收入持续且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腾出手来去学习航运业务。
包玉刚涉足船业的第二年,苏伊士运河因埃及战争而关闭,航运费用猛涨。当年年底,他那艘二手船为他赚下了足够买7艘新船的钱。
1957年下半年,航运业出现萧条,运价跌到了最低点,短期出租的船主生意惨淡,他们每天都要赔老本。可包玉刚却凭着合约稳收租金,如此一来,人们便不得不承认:包玉刚这个人们眼里的“门外汉”才是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人。
运营船业时间越久,包玉刚与各方建立的各种信任也越多了,慢慢地,因为对他的极其信任,日本船厂竟常常要包玉刚“先把船开走,再慢慢付款”。
因为宽厚待人,包玉刚的身边也有了一批追随他的人。影视剧中的包拯,其身边总有七侠五义追随,而包玉刚的身边,跟了他几十年的,也大有人在。
在包玉刚的精心经营下,他创办的环球公司船队迅速壮大。
有钱、有名了以后,包玉刚的身边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可无论何时,他心里眼里都只有心爱的妻子黄秀英。为了让妻子放心,他经常主动将自己的行踪报告给妻子。
几十年来,包玉刚从未与任何女子传出过任何绯闻。也因此,很多商界大佬表示不解,他们为此打趣他说:“你就从来不惦念别的女人?”
包玉刚听了却哈哈大笑道:“我家里已经有五个女人了,我还有时间惦记别的女人吗?”
包玉刚口中的“五个女人”,实际是他的妻子黄秀英和他们的四个女儿,即长女包陪庆,次女包陪容,三女包陪丽,四女包陪慧。
包玉刚与家人
包玉刚非常重视自己的家庭,他除了会经常抽空陪伴妻子外,还十分重视对四个女儿的教育。包玉刚觉得:“人,最重要的就是德行,只要德行没问题,一切都好说。”
所以,很小的时候,包玉刚就开始教长女包陪庆如何谦以待人,为了让长女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他还规定:衣服、鞋子都不能多,尤其鞋子,一双鞋子没穿烂以前,不能换新的。
有一次,包陪庆看中了一款漂亮的鞋子,于是,她想再买一双。包玉刚看了她脚上穿的那双鞋,那是妻子亲手为她做的帆布鞋。看了一会后,他对女儿说:“我们都只有一双脚,所以一个阶段只需要一双鞋,如果买两双,不是就浪费了吗?”
包玉刚还要求长女自立自强,每次考试,他都要求女儿尽可能地拿第一,有时候,女儿若没有拿到第一,他还会责罚她。女儿在一次被责罚后觉得委屈时,包玉刚曾这样对她说道:
“陪庆,在这个世界上,男也好,女也好,都要学会独立,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光靠父母或家庭背景,更不能依赖丈夫和别人为生。要做到这点,你必须多读书,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增强智慧,日后才能谋生立业。”
在父亲的影响下,包陪庆不仅各方面成绩优异,而且也比同龄人更加低调、朴素、有爱心。最重要的是,任何时候,她都信守父亲给她的教诲:厚德载物!
包玉刚对长女严格,对其他的三个女儿,亦是如此。
包玉刚还有一个理念,他觉得:子女将来的婚姻,与父母婚姻关系很大。所以,为了让孩子们将来有信心建立完美婚姻,他总是和妻子各种“花式秀恩爱”。他经常说:“婚姻里,只要找的是个好人,自己也能是个好人,不管怎么变,这样的婚姻都不会太坏。”
果然,后来,他的四个女儿的婚姻都非常完美。后来,这四个人品非常过硬的女婿,都被包玉刚招揽到了他的公司,并担任要职。包氏集团在包家四个女婿的经营下,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并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国际性的大集团。
包玉刚与妻子、女儿包陪庆
事业越做越大以后,即将60岁的包玉刚,开始反复琢磨一个一直盘旋在脑子里的问题:富了以后,如何帮助贫困中的祖国取得发展。
帮助国家发展,是包玉刚的心愿,也是父亲包兆龙的心愿。可随着父亲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意识到:他得抓紧了。没错,他想让父亲看到自己去完成他们的共同心愿。
过了虚岁60岁以后,包玉刚越来越想家了,他开始频繁关注国内的报纸,有关国家的一点一滴的报道,他都不想错过。
1978年,正在沙发上读报的包玉刚读到了一则令他激动不已的消息:《卢绪章被任命为国家旅游管理局局长》。读到这则消息后,他当即激动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道:“太好了,太好了!”
原来,卢绪章正是包玉刚的表哥。他当即便对妻子说:“我们终于可以回内地探亲了,找到亲人了。”妻子黄秀英听了后,也喜不自胜。
年轻时的包玉刚与妻子黄秀英
当即,他便差秘书给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发去信函:“我和夫人期望早日回内地,探望表哥卢绪章。”发出电报后,他便在心里道:“终于可以回国看看国家有什么需要我们帮的了,终于可以出手了。”
此时的包玉刚迫切想要知道:自己离开30年的家乡,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人都说,若衣锦不还乡,则犹如锦衣夜行。想回家看看的想法,在此前的几十年里,一直在他心里揣着。如今终于有了机会了,他怎会不激动呢!
电报发出后不久,一直非常重视侨务工作的立即让廖承志复电:热情欢迎包玉刚夫妇回内地探亲。
1978年深秋,离开内地整整30年的包玉刚终于回到了祖国。抵达北京探亲的当晚,包玉刚却遇到了尴尬:他们竟找不到像样的酒店。他当即决定:投资1000万美元,引进国际化的管理技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旅游饭店。
包玉刚表示,这个饭店他全部捐献给国家,包括产权和管理等都由国家负责,但他同时提出一个请求:想用父亲的名字将该饭店命名为“兆龙饭店”,只要中方同意,资金即可送到。
包玉刚之所以想用父亲名字命名,是因为:他想给父亲尽孝。
可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中,相关人员面对这张1000万美元的支票竟不知如何是好。两年多后的1981年7月6日,经过考虑后,决定亲手接过这张没人敢接的支票,并决定在北京繁华的东三环长虹桥畔,建立兆龙饭店。
得知这个好消息后,病中的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自然十分欣慰,他一辈子热心公益,曾在香港捐助了多所学校,更曾资助过无数贫寒学子,他总觉得:身为包家子孙,不能从政为民为国谋利,能用商业上挣来钱,帮助国家和人民,实是大幸。
正是在这一年,包玉刚的船队总吨位达到了2100万吨: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包玉刚
1981年7月,包玉刚和年已86岁的父亲包兆龙回到了北京,他们还一同参加了建设兆龙饭店的开幕仪式。因为父亲年岁已高且有病,全程,包玉刚都悉心陪护父亲身边。
1982年,还未等到兆龙饭店落成,包兆龙便因病辞世了。父亲的离世,对包玉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是在这之后,已经没有太多顾虑的包玉刚开始全心投入为国家献力的各种工作中,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也正是父亲最想做的。
包玉刚对父亲的孝顺,是耳濡目染的结果,也是包家的传统。包家人,包括包拯,都极重孝道。他们世代秉承“百行孝为先”的理念,他们觉得:如果孝字做不到,其他便都是假的。
包拯的“孝”,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为了尽孝道,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曾经无数次放弃自己的前程。包拯是安徽人,眼见父母年迈,他便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后来,他果然舍弃了高官侯爵,为了能就近照顾父母,改任小小的和州(今和县)监税。
在和州做官时,因父母也觉得他离他们太远且太忙,他便干脆辞去官职,专门在家里赡养父母。
包拯画像
直到父母相继离世,亲自给他们送终后,包拯依旧不肯离开他们二老。他甚至在父母双亲的墓旁筑起了一个茅草屋,为他们守丧。直到守丧期满后,他依旧不肯离开。
最后,是在同乡父老多次劝慰勉励后,包拯才抹泪离开了茅庐,并在很多年后,担任了当时的国都开封府尹。
祖辈包拯的这些故事,包玉刚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他甚至还知道包拯死前留给后世包家人的遗言: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包玉刚都在琢磨这句遗言的深意。
包玉刚和妻子黄秀英都认同一个观念:一个人如果连孝道、连家国情怀等都不讲,这个人即使爬得再高,也随时会摔下来,因为他们的根基不稳。
一心念着国家的包玉刚和黄秀英及众亲友十多人,于1984年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故乡浙江宁波。
包玉刚(左一)和亲朋合影
回故乡后,包玉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祭祖。在祖辈的坟前,他们完全按照旧时的规矩祭祖,他们在包家祖坟前摆满了水果美酒,还点上了香烛,一切准备妥当后,包玉刚率家族成员齐刷刷跪在了坟前……
跪下磕头的瞬间,包玉刚有种想哭的冲动,他这时候才发现:这些幼年、少年做过无数次的祭拜动作,让他恍惚回到了过去。
在老家,包玉刚还有幸吃到了少年时吃过的糕点,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味道,在刺激他味蕾的同时,也勾起了他无限的回忆。
回到家乡的第二天,包玉刚一行还回到了他们位于钟包村的祖屋。那天,包玉刚像个孩子一样,他在每个房间都仔细查看,每一个角落他都不放过。每看到一个能引起他童年回忆的地方,他都会细致地向妻子讲述那些小趣事。
包玉刚(中)
来到当年他和黄秀英洞房花烛的新房时,他轻轻把妻子扶到了梳妆台前,看了看镜中的妻子后,他用双手紧紧揽住了妻子的肩头。恍惚间,这对花甲老人,又回到了新婚的那天!
回到家乡宁波的第三天,包玉刚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捐资2000万美元,在宁波捐建宁波大学。他说:
“宁波比香港大几倍,人口也跟香港差不多,可还没有自己的大学。我到外国去,看见人家在进步,就很希望自己国家早日跟上,而要现代化,教育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事情我一定会很高兴地把它办好。”
宁波大学
此后,他又不断为宁波的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捐资。
包玉刚这趟回宁波,也带动了后来众多海外“宁波帮”人士的回归。他们纷纷踏着他的脚步回到故土,并响应“把全世界的‘宁波帮’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报效桑梓。
包玉刚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中国船舶工业公司打入了国际市场。改革开放刚开始时,中国船舶工业在世界上根本没有地位。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包玉刚决定让中国船舶工业公司为自己的环球航运集团建造6艘散装货轮。
经过540天的努力后,中国第一艘“长城号”货轮试水成功,那一刻,包玉刚热泪盈眶。这个消息在世界引发了极大反响,也从那时起,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世界。
相比帮助中国发展,包玉刚还十分牵挂祖国统一。为了帮助香港回归,包玉刚提前做了大量工作。
包玉刚利用自己和英国政府高层的良好关系,协助中国政府和英国方面积极沟通。在拜访撒切尔夫人时,他甚至故意在英国亏本定了两艘船,他还邀请撒切尔夫人到上海参加剪彩。
包玉刚与撒切尔夫人
中国政府也及时向撒切尔夫人发出正式邀请,不得不说,包玉刚为两国协商香港回归事宜拉开序幕,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就在包玉刚正筹备新的报国计划时,他不幸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他离世这年,是1991年,当年,他年83岁。
包玉刚
今天,包玉刚已经辞世整整30年了,然而,他的名字依旧时常被世人提及。每每提及他时,人们都感叹:身为包拯的第29代孙,他是无愧于祖辈的!
【签诗】
欲待身安动泰时 风中灯烛不相宜
不如收拾深堂坐 庶免光摇静处明
【智慧】
此签有“漠不关心”之意,提醒当事人勿太独善其身。有些人不喜涉入是非,也不贪图它物,更不愿高攀,因此本身信誉极佳。须知洁身自律是一件好事,但遇到需要帮助之时,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不沾锅”的处世态度,虽可远离是非,也有清高之嫌。谨记行事勿独来独往,在顾好自己的同时,请别忘了兼善天下。
【典故】管幼安避隐辽东
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 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人。
东汉末经历黄巾之乱和州牧割据,天下大乱,管宁打算向北而非向南避乱,以示不离北方故土之意。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人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开始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
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地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
焚香来告复何辞 善恶平分汝自知
屏却昧公心里事 出门无碍是通时
【典故】
宋。邵雍。字尧夫。年三十。从父徒居河南。于书无所不读。精易理天文术数。居慎。凡所祝香。皆为国为亲之事。未尝私祷及己也。初除试。将作监主簿不起。继除颖州团练推官不就。卒赠秘书省。著作郎元佑问。谥康节。
【圣意】
讼和吉。病祷安。求财少。问名难。
婚可合。行人遣。宜向善。保团栾。
【东坡解】
作善降祥。作恶降殃。何必祷神。当自揣量。
公心莫昧。勉为善良。前程远大。可保安康。
【碧仙注】
尔欲陷人而自陷。欺心暗里鬼神知。
若能改善求天福。转祸为祥事事宜。
【解曰】
此签显然说。主人家人有害人之心。而又受人之害。若能悔过则吉。讼宜和。病祈福。求财。名利难。婚可合。只要心正。无事不吉也。
【释义】
人之为善为恶。人虽不知。己所独知。若使欺其不知。而欲害之。不惟不能害人。抑反为人防害。不可不戒。占者当公平正大。不可暗昧欺人。则凡事亨通。而无阻滞。大抵此签戒人为恶。勉人为善也。
【解说】
烧香祷告有什么用呢?天道善善恶恶,你自己心里有数。只要你能够公平正大,不暗昧欺人,出门做事,自然亨通而无阻滞。
这首签诗,在戒人为恶,勉人为善,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要认为为恶无人知道,最少你自己心里明白,你的良心就不会放过你。因此,只要你心正,无事不吉,无时不通也。
正如碧仙所说:「尔欲陷人而自陷,欺心暗里鬼神知,若能改善求天福,转祸为祥事事宜。」
【释字词】泮─学宫;古称学宫为泮宫。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