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 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 (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3500年之前便已出现了,在殷墟商古发现的六十甲子表的残片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开始,古人仅是用天干来纪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纪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纪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表示不同的日期。具体方法为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从申开始,地支从子开始,60年为一周期。
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倚着玉几坐着。后来,干支纪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纪年,纪月和纪时了。
干支纪年真正萌芽应该是在西汉初,始行于汉成帝末年,通行于东汉以后。虽然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 (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 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走过一辰,这叫作“超辰”。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 年) 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 (公元前95年) 从乙酉改变为丙戌。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
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汉章帝元和二年 (公元85 年) ,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
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份,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与干支纪年\"天道“五行不同,干支纪日是”地道“五行!
将干支相配的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 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
由于公历与干支纪法的体系和周期完全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换算问题比较复杂。尤其是求解公历任一日的日干支是十分困难的,需要看推算和背公式,个人觉得还是查询万年历解决吧。
干支纪时
干支纪时,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按照既定方式标记时间的纪时方法。是干支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定方式为把1天分为12个时辰,从晚上23点正开始,从甲子这个干支开始标注第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之后每两个小时接着顺序标注,60组干支不断循环往复。
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小结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度叫做干支历(甲子历或节气历),就是用这“六十花甲子”来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这里的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天分为十二时辰。
在干支纪时制中,纪年和纪月是基本的。在古代只要已知当年和当日的干支,是可推定当年各月干支或当年各日时辰的干支。而在当代,由于计算机、互联网、云技术的广泛应用,历法的计算和普及已经不成问题。
干支纪时制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60”这个纯粹的数为周期循环纪时,这个制度既不受天文水平提高、历法改进的影响,又不因朝代而中断,不因国家而混乱。中国历史很长,不同时期不同王朝的历法(包括皇朝年号纪年法)变化纷纭,但干支循环却始终不断,各地一致。据考证,2700多年以来,大约100万个日子,干支纪日无一天中断。
每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共需四个干支(共八个字)来表达。这八个字就是一个人的生辰八字。
好了,可以自己找到生辰八字了。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