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春风拂柳。
杨柳青青,是春天最美的风景。
柳树是春天的信使,每当春回大地,万物还在沉睡之际,柳树就最先感知春的讯息。
柳芽嫩黄新绿,远远望去充满勃勃生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描写春天离不开柳树。
小学生优秀作文欣赏:《柳树》三篇,烟柳青青,正是春天好风景。
范文欣赏一:《春天的柳树》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桃树、梨树、玉兰树------都吐出嫩绿的新芽,为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这么多的绿树当中,我却唯独钟情于柳树。
最让我佩服的是柳树的根。它虽然没有像松柏一样“立根原在破岩中”,但是柳树的根也深深扎在泥土里,虬劲有力,把它的身躯牢牢地固定在那里。还有许多树根盘根错节,高高地突出地面,十分醒目,好像在宣示着它的不可动摇,也一样的“任尔东西南北风”。
柳树最迷人的莫过于它的枝条和柳叶了。柳树站在那里,那里就是最美丽的风景,那随风飘动的枝叶,给你无限的温柔、无限的遐想。柳树与苍松翠竹的刚劲、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春天的柳树有她独特的风格——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是一种独特的美。你看,湖岸边的柳丝低垂,婀娜多姿;湖水中柳树的影子轻轻摇曳,随着碧波涟漪翩翩起舞,影随柳动,柳随影舞,那是怎样的一种风情!好像天境瑶池中的仙女,在那随风飘动的柳烟中,展示最妩媚的风姿。我不禁陶醉在这迷人的美景中,驻足观望,久久不愿离去------
我赞美柳树,还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别的花木展示美,多是昂扬向上,多少有一种骄傲和炫耀。而柳树的美,却是低头下垂,何等的谦虚和羞涩,正如害羞的少女,让人油然而生垂怜和疼爱之情。
我喜欢柳树,喜欢它的柔美而不是羞涩!
范文欣赏二:《春天的柳树》春暖花开,黄鹂鸟在翠柳间婉转鸣叫,唱着美妙的歌,大地充满了无限生机,柳树也从沉睡中渐渐苏醒过来。
初春时节,柳条一点点儿变绿,变软。再过些日子,绿色渐浓,还吐出浅黄色的小嫩芽来,像削尖的小铅笔头。又过了几天,小嫩芽变成了浅绿色,慢慢舒展成嫩叶。
才下过几阵蒙蒙细雨,春风便吹拂着无数条嫩绿的柳丝,开始了春天的狂欢。春风是个画家,用精心调制的颜料,染绿了柳树的叶子;春风又是个舞蹈家,摆动柳树的枝条,跳出最美的舞蹈。柳絮从柳枝之间轻轻飘出来,漫天飞舞,毛茸茸的,像棉絮一样洁白轻盈。散学归来的孩子,追着柳絮吹泡泡奔跑,开心地笑着,高兴极了。兴致来了,还可以拿柳枝做成柳笛当哨子吹。柳树用它的美丽装点着春天,春天更把它的快乐送给可爱的孩子。
我喜欢柳树,更喜欢春天的柳树。
范文欣赏三:《柳树》我喜欢柳树,喜欢它一年四季不同的多姿多彩。
明媚的春天,温柔的春姑娘轻轻抚摸着柳树细嫩的枝条,嫩绿的新芽悄悄地冒出来。一个,两个------像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过了一阵便成了嫩绿的叶子,尖尖的,细细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只有春风姑娘才能剪出这么柔嫩可爱的叶片,像一叶叶轻舟舟。春风吹过,柔嫩的枝条在风中随风飘舞。欢快的小鸟在柳枝间飞来飞去,演奏一首轻快的曲子,宣告着春天的讯息。
炎热的夏天,热情似火的夏姐姐就像一位画家,用浓墨重彩把柳叶涂得更加艳丽,一片片柳叶密密地斜织着,把柳树撑起了一把大大的遮阳伞,为人们遮蔽炙烤的阳光。
金色的秋天,顽皮的秋妹妹像一位魔术师,把柳树变得五彩缤纷,片片柳叶轻轻飘落到地面,给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毯子。走在上面,悉悉索索地发出温柔的响声,舒服极了。
寒冷的冬天,和蔼的冬爷爷吹了几口气,天空中就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朵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又换上了一身银装素裹,站在寒风中像一位圣洁的仙子。
虽然柳树不怎么引人注目,但在我心中它是多么的温柔可爱,我喜欢柳树。
感谢您曾经来过,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评论,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刘老师谈特殊教育
中唐诗人刘禹锡,其实也是一个金句小王子。不仅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讽喻金句,写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正能量金句,也留下诸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样的爱情金句。
刘禹锡的爱情诗可以说是不写则已,一写惊人。这首《竹枝词》后两句一语双关,看似写天气,实则将恋爱中少女怀春的婉曲心事写得精妙绝伦,一咏成经典。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中,有一道题就与这首诗相关,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让选手在“闻郎江上唱歌声”与“闻郎江上踏歌声”中划去一个错误选项,答案给的是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但不少友友认为,这句诗到底是“唱歌声”还是“踏歌声”本身是有争议的,像这样有争议的诗句不应出现在正误二选一的题型中。实不相瞒,当时我也是这个想法。
但今天细读这首诗的时候,却有了不同的看法。我们先重新来读读这首诗。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的《竹枝词》不止两首,他在夔州三年间,总共留下十一首《竹枝词》,包括《竹枝词九首并序》以及《竹枝词二首》,内容从羁旅思乡情到淳朴的爱情到人世情的讽喻都有,我们所熟知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也出自这一题目之下。
而这首《竹枝词二首·其一》则是当中最为有名的爱情诗。在此诗当中,他将当地山清水秀的宜人风物描写出来,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天气,晴雨共有,且将谐音双关的技巧用到了纯熟的境地,以“晴”写“情”,道出少女春心,读之令人心动不已。
其实在第二句中,无论是“唱歌声”或是“踏歌声”,重点都是在动听而有情的歌声,是少女耳中听到继而产生揣摩心理的基础。
《竹枝词》本是三峡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歌,在刘禹锡前,顾况就写道“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而刘禹锡自己,也是能唱竹枝词的,白居易有:“几时红烛下,闻唱竹枝歌?”而在刘禹锡同题诗其二中首两句为“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这里用的是“唱”。所以,“唱歌声”这一用法肯定是正确的。
那“踏歌声”又是否正确呢?现在能查到的是有少数版本是这样写,二则我们印象中的确有过“踏歌声”的诗句,李白《赠汪伦》里就有名句曰“忽闻岸上踏歌声”,所以在此诗中“踏歌声”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我们对比下刘禹锡诗与李白诗就会发现,两首诗中歌者处于的地点是不同的,李白诗中汪伦踏歌是在“岸上”,而刘禹锡诗中少女的对象唱歌的地方是在“江上”。
什么是“踏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一种是边走边唱的行吟歌者。无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在岸上都可实现,而在江上则不太好实现。
刘禹锡诗中,情郎是划着小舟在江上,如何边走边歌呢?那画面有点无法想象。所以诗词大会给的答案是划掉“踏歌声”,我个人觉得是合理的,你觉得呢?
不过,我还是觉得,遇到这种多数人答错、争议较大的情况,节目组还是应该留点时间给嘉宾作下权威解读,而不是匆匆略过。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