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洋历和阳历 洋历是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2024-06-11 17:33:44作者:龙行天下来源:网友上传

洋历和阳历 洋历是怎么来的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文明」“洋历”为什么替代了农历

现代人多用“洋历”,传统“农历”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只有到春节等传统节日时,才会被人们想起。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农历”是明代来华传教士庞迪我、熊三拔、汤若望制定的,后经1929年修订,成为今天的样子,它也是“洋历”的一种。说“阴历”“农历”其实都是一种误会,因为该历是阴阳合历,且中国幅员广阔,一个历法根本不可能适应各地农时。

“阴历”的优点在于比传统历法更准确,特别是在推测日食等方面完胜此前旧历,但缺点也很明显,闰年(384天)与平年(354天)差别太大。

最早呼吁改用“洋历”的是高梦旦(出版家,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发明人),1896年,他在《万国公报》上撰文,主张“正朔服色,既为列国所同,而一国必欲立异,则交际往来,不免存歧异之心”。

1903年,单士厘在《癸卯旅行记》中说:“世界文明国,无不用格勒阳历(即格里高利历)。”单士厘是晚清奇女,出身名门,29岁才嫁给钱玄同的哥哥、外交家钱恂,多次随夫出访日本,《癸卯旅行记》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女性游记。

后梁启超、刘师培也呼吁改历,梁启超提出“孔子纪年法”,以孔子诞生年为初元,但高梦旦撰文反驳,认为不应将佛教徒、道教徒排斥在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间并未真正接受阳历。

1928年,刘大白出任第三中山大学(后改名浙江大学)秘书长后,在他推动下,蒋梦麟提请国民政府发起“废历运动”。1930年,蒋升任教育部长,刘是次长,两人刚上任,便力促“废历运动”,产生重大社会影响。

蒋梦麟曾说:“刘大白先生是一位诗学、文学、佛学、史学、行政、政治都有兴趣的人。这种多方面兴趣的人,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时代是不多见的。”

刘大白急于废农历,原因可能有二:首先,刘好击剑,性格慷慨激昂,时时担心自己保守。早在1923年,便有署名为“大白”的文章称农历为“废历”。

1916年1月1日,袁世凯盗国,以本年为洪宪元年。上海各报不以为然,依然只刊阳历和农历,不提年号。袁政府内务部、交通部立刻发出警告:“如再沿用公历及纪元,不奉中央政令,即照《报纸条例》严行取缔,停止邮送。”各报无奈,只好用极小号字排上“洪宪元年”。

1917年6月,张勋复辟,再度废除阳历。

其实,刘大白等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即阳历未必符合科学。

竺可桢先生曾批评说:“在20世纪科学昌明的今日,全世界人们还用着这样不合时代潮流、浪费时间、浪费纸张、为西洋中世纪神权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格里高利历,是不可思议的。”

1926年李景汉先生在北京郊区调研发现,农民没钱买日历,“没有每七天休息一天的福气,也不用精确计算日子,看看月亮也就够了”。

采用西历,可能最大的方便在于和国际接轨,竺可桢先生也同意:既然世界都在用,中国也不宜例外。

农历就是阴历?阳历和阴历究竟有啥不同?最全的科普来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今天明明不是自己的生日,却意外收到了来自朋友的惊喜。

产生这样误会的原因其实都是因为没分清农历和阳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农历和阳历,给你整明白了!

原来,阳历和太阳有关,起源于西方,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大家都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但是精准一点,就是365天5时48分46秒。这么算下来,为了补上时间差,每四年就会有一个闰年。

而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这都是因为阴历和阳历之间差了十几天,如果按照阴历一年过完了,四季还没过完,这地还怎么种?

所以智慧的古人就想了个办法,把这两种历法融合了一下,在阴历的基础上,把每三年多出来的一个月加到了下一年,这个月就是闰月,这一年就是闰年。

小伙伴们,懂了吗?

如果还没懂,那就再看一遍!

来源:新华号 科普中国

农历和阳历的区别

在当今世界,有两种主要的日历系统被广泛使用,它们分别是农历和阳历。这两种日历系统虽然都是用于标记时间,但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显著的区别。

首先,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日历系统。农历,又称为阴历,源自于古代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日历系统,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另一方面,阳历,也被称为格里高利历,是为了纪念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改革日历而得名的。与农历相比,阳历的历史相对较短。在结构上,农历和阳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农历通常包含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根据月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最特别的是,农历包含了24个节气,这些节气对于指导农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阳历的12个月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天数,总共有365天(闰年为366天)。除了在结构和起源方面的不同之外,这两种日历系统在文化和宗教方面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在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农历被广泛应用于庆祝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特殊的活动和仪式,如放烟花、赏月、吃团圆饭等。而在西方世界,阳历则与圣诞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相关联。这些节日对于徒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通常会进行隆重的庆祝活动。除了以上的区别外,农历和阳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包含周末和公共假日,这些日子在两种日历系统中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名称和意义。此外,无论是农历还是阳历,都有助于人们规划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活动。

综上所述,农历和阳历虽然都是用于标记时间的日历系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不仅体现在历史、结构和文化方面,还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通过了解这些区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