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意无边
季云手里拿着一张浅黄色的信笺纸,默默地站在石阶上。他低下头,又一次看了看信笺上的字,然后再一次抬起头望了望台阶上的大殿,年轻稚嫩的脸上露出一丝无言又思虑的神情。
这是一张手写的信笺。上面的字都是竖着写的,写得十分得工整,一笔一画都透着狼毫的力锋,细看上去,颇有书法大家的道行。
这是一处偏远的寺庙,位于僻壤的山里深处,没有他处的喧嚣,不见萦袅的香火。石台上的大殿,已见破旧却透着岁月的沧桑,檐梁上赭红色的木漆显纹斑驳,边角边落的门窗开裂微斜。只有殿内不时传出来的木鱼声,在告诉前来的芸芸众生,这里是佛家清静之地,凡因缘至此,必持心诚之意,否则即是尘俗,当不得求签之行、问卦之举。
“览读诗书方可见,阅尽人生亦可书。”
“书中自有悟道处,何必在意书外事。”
季云明白此签的禅意,但对此签是上上签的眉注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这座寺庙不大,从山门进来,就是一个北方四合院的布局。两边各有一排侧殿,左殿是经堂,右侧是僧房,中间立一石彻的八角佛塔;塔后是九级石阶,石阶上就是“大雄宝殿”。
寺庙虽小,地处又远,但名声蜚然,虔诚佛拜者经年往来,络绎不绝。相传,此庙建于东晋朝,当时佛教隆盛,都城周境寺庙林立,主持者皆为佛家名僧,论法辩义、讲禅译说,形成众多不同主旨的门派。穆帝年间,建康城外有弘乘寺,主持慧思曾师从法显,道行深厚,门徒千余,首意者名司书,传乃前康帝之子,自幼以皇子身入寺出家,二十岁时受大戒,次年从师命,至江乘会山建寺主持,于山门处题“弘书寺”,旨在弘法立善、授书启智之意。
司书大师持院期间,在后殿建藏经阁,并设书院。平日坐禅诵经、批经注文,晨经前启书院立灯火,集山下村民子弟,教授四书五经。久之,渐有“书僧”之誉传至建康,更有穆帝亲临山门,在寺内听经斋戒三日,祈风调雨顺、万民福祉,弘书寺渐成东晋名寺。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千百年间已是数度春秋。弘书寺也在这朝兴朝亡的世事年轮中几重沉浮,最终生存了下来,日见天高云淡,夜听风起叶落,不期香火袅绕庙宇间,只求经诵禅坐平淡时。即便是在名望鼎盛的东晋、宋明朝,弘书寺也只有住寺主持一人,庙内僧徒数十人,另有挂单游僧几人,渐成寺规训诫。
至初期,军阀混战,世事维艰,百姓更是流离失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时任主持星书大师以苍生为念,闭关余月,滴血执笔,作《罪己经》,跪叩于佛祖前,乞慈悲之意,在寺内首开香炉,凡缴香火钱者,皆可求签问卦,俱得因果。
很快,星书大师的神签灵卦便被传遍百里之域,百姓誉称“弘星双书”。年余间,近至江乘村民、中至南京城,远至镇江、扬州的达官显贵、乡绅富商,皆携家眷入寺叩拜,缴香火、求签卦。问前程者有,问富贵者有,问子嗣者有,星书大师皆遂其愿。
所得钱财,星书大师于寺庙山脚设粥铺,置米添柴,一日两餐,救济于民;邀聘城中良医,于粥铺旁立乡间医馆,问诊治病,救死扶伤。其善心德行于劳苦大众间口口相传、耳耳相闻,渐有“弘星双书、恩泽江南”之名。
这一年,有上海滩巨商季天成携家母妻儿专程前来,叩香跪磕于佛祖前,乞世事太平、生意兴隆、家族富贵、子嗣繁盛,虔诚求佑季氏家业创三世之运,历五世之势。其时,季天成与星书大师商榷,捐赠数万,向星书大师提出扩建弘书寺、重塑金佛,续千年名刹之誉。
星书大师婉言谢绝,季天成问之为何,大师手指签卦于前,季天成双手摇之,得一签,上写“书智天下”。季天成求问星书大师,大师言,“金值千贯,终不及万民之食;银有百钱,尚不如民众之智”,建议季天成办教育,兴学育民,救民族于战争之外,解国家于危难之时,尽百姓于贫瘠之苦,则家国之幸、民生之福。
季天成敬服,于翌年在弘书寺山脚建了一所中小学,题名“弘书学校”,免费招授附近的农家学童,聘请南京城里的名家大师授教,不多年便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子,考入北京燕京、上海同济、南京大学者有之,后历抗日、解放战争,投笔从戎者也不在少数。
至新中国成立时,军中已有师生成为军长师长等开国将领的;商界已有师生成为大资本家、大银行家、大企业家的;更有享誉全球的科学家和各个领域的专家。至此,弘书学校桃李天下,誉满长江南北,名震神州华夏,弘书寺也因其公心为民、广施恩泽的慈悲胸怀,为千年望寺再添盛名,民间中俨然已有“金陵首刹”之称,经年香客不绝,香火不断。
又一年,季天成闻星书大师病重,立马携妻儿亲往探望,走至山门,见一年少佛家弟子立于阶台之上,面容幼嫩却神态淡然,眉清目秀却深和穹远,合掌静待,举止已然道行有年。季天成急忙上前拜问,弟子未言,展开手掌,季天成盯眼一望,是一封书信。季天成见此,知星书大师已归天界,内心悲悸,长叹痛失佛家知己,叩拜于山门之前,祈大师庇护于己,祷佛祖保佑于家。
“商,于家有利,于国少益;书,于家少利,于国多益。观天下古今,家国原本一体,国贫家瘠,国富家盛。商者,利字首之;书者,亦是国之根基。”
星书大师在信中附上此签,建议季天成从儿辈起弃商从文,言此举可延续季氏荣耀。季天成虽有犹豫,但对星书大师心存敬仰,几经斟酌之后,他将十岁的小儿子送到了英国,自己和大儿子留在上海继续季氏的生意。
时光岁月,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季家的生意在经历了坎坷起伏之后,最终湮灭在时代的步履之中。已近生命之尾的季天成终于读懂了星书大师的生前信言,对大师的预知和远视深感敬佩,弥留之际,给大儿子写下四字遗言——书香传家。
季天成的大儿子季家明从小受家族商业熏陶,具有生意人的所有特质,敏锐的洞察力、果敢的判断力,加上灵活的交际能力和精明的谈判技巧,早年在上海滩就有“季家少掌柜”之名,生意做得是风生水起。当父亲听了星书大师的建议,有意退出商界,并将弟弟季家言送到国外时,季家明从心里是反对的。在他的认知里,金钱才是最具现实价值的,是人世间衡量地位、名誉、权势的根本,至少在他的世界里,因为他和家族的富有才能在上海滩的名利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迁,季家明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挤压,渐渐明白了星书大师的真签善言,为父亲的理智和决择深感敬佩,决意遵从父亲的遗训,亦是信崇佛家指引,以书香持家,延续宗氏之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家打开了国门,迈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远在英国的季家言收到国家有关部门的信函,邀请他回国主持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为今后的经济建设建言献策。当年的季家言已是国际上知名的经济学家,有机会报效国家,欣然接受,携妻儿回到中国,后定居在南京。
一日,季家两兄弟闲来无事,随意间聊起了父亲和星书大师间的渊源,颇有感悟。季家明提出去弘书寺叩拜,让季家别子、季家言的孙子季云问签占卦,一来是乞佛护佑,二来是看看数十年前星书大师给季家留下的签卦是否一以贯之。
季云正上高三,也在为高考志愿烦心,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学什么,以后要做什么。听闻祖爷有如此佛缘,自然很有兴趣,更想看看自己的佛缘所在何处,能否得到佛家指引,规划自己的未来。
当季家明、季家言看到季云的签卦后,两个人不由地相视而笑,默而不言,站在山门前,双手合掌,虔诚躬拜。此时,春意正深,夕霞晚晕,徐风轻拂,小小的弘书寺静居在山林间,悠远深邃……(本篇完)
佛意无边
季云手里拿着一张浅黄色的信笺纸,默默地站在石阶上。他低下头,又一次看了看信笺上的字,然后再一次抬起头望了望台阶上的大殿,年轻稚嫩的脸上露出一丝无言又思虑的神情。
这是一张手写的信笺。上面的字都是竖着写的,写得十分得工整,一笔一画都透着狼毫的力锋,细看上去,颇有书法大家的道行。
这是一处偏远的寺庙,位于僻壤的山里深处,没有他处的喧嚣,不见萦袅的香火。石台上的大殿,已见破旧却透着岁月的沧桑,檐梁上赭红色的木漆显纹斑驳,边角边落的门窗开裂微斜。只有殿内不时传出来的木鱼声,在告诉前来的芸芸众生,这里是佛家清静之地,凡因缘至此,必持心诚之意,否则即是尘俗,当不得求签之行、问卦之举。
“览读诗书方可见,阅尽人生亦可书。”
“书中自有悟道处,何必在意书外事。”
季云明白此签的禅意,但对此签是上上签的眉注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这座寺庙不大,从山门进来,就是一个北方四合院的布局。两边各有一排侧殿,左殿是经堂,右侧是僧房,中间立一石彻的八角佛塔;塔后是九级石阶,石阶上就是“大雄宝殿”。
寺庙虽小,地处又远,但名声蜚然,虔诚佛拜者经年往来,络绎不绝。相传,此庙建于东晋朝,当时佛教隆盛,都城周境寺庙林立,主持者皆为佛家名僧,论法辩义、讲禅译说,形成众多不同主旨的门派。穆帝年间,建康城外有弘乘寺,主持慧思曾师从法显,道行深厚,门徒千余,首意者名司书,传乃前康帝之子,自幼以皇子身入寺出家,二十岁时受大戒,次年从师命,至江乘会山建寺主持,于山门处题“弘书寺”,旨在弘法立善、授书启智之意。
司书大师持院期间,在后殿建藏经阁,并设书院。平日坐禅诵经、批经注文,晨经前启书院立灯火,集山下村民子弟,教授四书五经。久之,渐有“书僧”之誉传至建康,更有穆帝亲临山门,在寺内听经斋戒三日,祈风调雨顺、万民福祉,弘书寺渐成东晋名寺。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千百年间已是数度春秋。弘书寺也在这朝兴朝亡的世事年轮中几重沉浮,最终生存了下来,日见天高云淡,夜听风起叶落,不期香火袅绕庙宇间,只求经诵禅坐平淡时。即便是在名望鼎盛的东晋、宋明朝,弘书寺也只有住寺主持一人,庙内僧徒数十人,另有挂单游僧几人,渐成寺规训诫。
至初期,军阀混战,世事维艰,百姓更是流离失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时任主持星书大师以苍生为念,闭关余月,滴血执笔,作《罪己经》,跪叩于佛祖前,乞慈悲之意,在寺内首开香炉,凡缴香火钱者,皆可求签问卦,俱得因果。
很快,星书大师的神签灵卦便被传遍百里之域,百姓誉称“弘星双书”。年余间,近至江乘村民、中至南京城,远至镇江、扬州的达官显贵、乡绅富商,皆携家眷入寺叩拜,缴香火、求签卦。问前程者有,问富贵者有,问子嗣者有,星书大师皆遂其愿。
所得钱财,星书大师于寺庙山脚设粥铺,置米添柴,一日两餐,救济于民;邀聘城中良医,于粥铺旁立乡间医馆,问诊治病,救死扶伤。其善心德行于劳苦大众间口口相传、耳耳相闻,渐有“弘星双书、恩泽江南”之名。
这一年,有上海滩巨商季天成携家母妻儿专程前来,叩香跪磕于佛祖前,乞世事太平、生意兴隆、家族富贵、子嗣繁盛,虔诚求佑季氏家业创三世之运,历五世之势。其时,季天成与星书大师商榷,捐赠数万,向星书大师提出扩建弘书寺、重塑金佛,续千年名刹之誉。
星书大师婉言谢绝,季天成问之为何,大师手指签卦于前,季天成双手摇之,得一签,上写“书智天下”。季天成求问星书大师,大师言,“金值千贯,终不及万民之食;银有百钱,尚不如民众之智”,建议季天成办教育,兴学育民,救民族于战争之外,解国家于危难之时,尽百姓于贫瘠之苦,则家国之幸、民生之福。
季天成敬服,于翌年在弘书寺山脚建了一所中小学,题名“弘书学校”,免费招授附近的农家学童,聘请南京城里的名家大师授教,不多年便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子,考入北京燕京、上海同济、南京大学者有之,后历抗日、解放战争,投笔从戎者也不在少数。
至新中国成立时,军中已有师生成为军长师长等开国将领的;商界已有师生成为大资本家、大银行家、大企业家的;更有享誉全球的科学家和各个领域的专家。至此,弘书学校桃李天下,誉满长江南北,名震神州华夏,弘书寺也因其公心为民、广施恩泽的慈悲胸怀,为千年望寺再添盛名,民间中俨然已有“金陵首刹”之称,经年香客不绝,香火不断。
又一年,季天成闻星书大师病重,立马携妻儿亲往探望,走至山门,见一年少佛家弟子立于阶台之上,面容幼嫩却神态淡然,眉清目秀却深和穹远,合掌静待,举止已然道行有年。季天成急忙上前拜问,弟子未言,展开手掌,季天成盯眼一望,是一封书信。季天成见此,知星书大师已归天界,内心悲悸,长叹痛失佛家知己,叩拜于山门之前,祈大师庇护于己,祷佛祖保佑于家。
“商,于家有利,于国少益;书,于家少利,于国多益。观天下古今,家国原本一体,国贫家瘠,国富家盛。商者,利字首之;书者,亦是国之根基。”
星书大师在信中附上此签,建议季天成从儿辈起弃商从文,言此举可延续季氏荣耀。季天成虽有犹豫,但对星书大师心存敬仰,几经斟酌之后,他将十岁的小儿子送到了英国,自己和大儿子留在上海继续季氏的生意。
时光岁月,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季家的生意在经历了坎坷起伏之后,最终湮灭在时代的步履之中。已近生命之尾的季天成终于读懂了星书大师的生前信言,对大师的预知和远视深感敬佩,弥留之际,给大儿子写下四字遗言——书香传家。
季天成的大儿子季家明从小受家族商业熏陶,具有生意人的所有特质,敏锐的洞察力、果敢的判断力,加上灵活的交际能力和精明的谈判技巧,早年在上海滩就有“季家少掌柜”之名,生意做得是风生水起。当父亲听了星书大师的建议,有意退出商界,并将弟弟季家言送到国外时,季家明从心里是反对的。在他的认知里,金钱才是最具现实价值的,是人世间衡量地位、名誉、权势的根本,至少在他的世界里,因为他和家族的富有才能在上海滩的名利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迁,季家明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挤压,渐渐明白了星书大师的真签善言,为父亲的理智和决择深感敬佩,决意遵从父亲的遗训,亦是信崇佛家指引,以书香持家,延续宗氏之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家打开了国门,迈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远在英国的季家言收到国家有关部门的信函,邀请他回国主持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为今后的经济建设建言献策。当年的季家言已是国际上知名的经济学家,有机会报效国家,欣然接受,携妻儿回到中国,后定居在南京。
一日,季家两兄弟闲来无事,随意间聊起了父亲和星书大师间的渊源,颇有感悟。季家明提出去弘书寺叩拜,让季家别子、季家言的孙子季云问签占卦,一来是乞佛护佑,二来是看看数十年前星书大师给季家留下的签卦是否一以贯之。
季云正上高三,也在为高考志愿烦心,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学什么,以后要做什么。听闻祖爷有如此佛缘,自然很有兴趣,更想看看自己的佛缘所在何处,能否得到佛家指引,规划自己的未来。
当季家明、季家言看到季云的签卦后,两个人不由地相视而笑,默而不言,站在山门前,双手合掌,虔诚躬拜。此时,春意正深,夕霞晚晕,徐风轻拂,小小的弘书寺静居在山林间,悠远深邃……(本篇完)
祭祀在当时可是个正经的国家大事,并且儒家就是从商代的巫师发展出来的,当时的巫师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跳大神的巫师,是古代占卜与祭祀的神职人员。这也是孔子所说的“礼”当中级别最高的“礼”。
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人们都有占卜的需求,占卜技术也不是我们中国特产,只不过我们的占卜术在当时是走在世界的最前沿的。
《史记》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1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释意:蛮、夷、氐、羌,虽然没有华夏式的君臣上下等级,但也有决断疑惑的占卜习俗。有的用金石,有的用草木,各国占卜习俗不同。但都可以用来指导战争行动,研究、获取战争的胜利。各自崇信卜筮的神灵,借以预测未来事务。
古人是用什么来做占卜的呢?乌龟:大家都比较熟悉了,甲骨文也是因为当时占卜后要把占卜的结果记录在龟甲上才留下来的。
蓍草:这个可能有点陌生,史记龟策列传里有详细的介绍
据说蓍草枝梗长满一百根时,它下面就有神龟守护,上面常有青云笼罩。古书上说:“天下和平,王道实现,蓍草就能长出一丈长的茎,一丛能长满一百条梗枝。”当今寻找蓍草,不能达到古书上的要求,找不到长满百茎长一丈的。寻取八十茎以上八尺长的就难得了。人们喜好用卦的,找到满六十茎以上、长满六尺的就可以用了
看看这两样东西可谓是世间珍品,假如我们谁有幸能觅得这神龟或者极品蓍草,那一定是传世珍宝咯,让子孙万代一起沾光吧。但可惜的是《龟策列传》又告诉我们:
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
释意:夏、殷时期,临到要卜筮时,才找来蓍龟,用完就丢弃,因为他们认为,龟甲蓍草,收藏久了,就丧失神灵了。
所以这些占卜材料是有保质期的,保质期过了就不灵了。
不光是占卜材料有讲究,占卜的人员也是有条件的,不是谁占卜都有用的:
夫摓策定数,灼龟观兆,变化无穷,是以择贤而用占焉,可谓圣人重事者乎!周公卜三龟,而武王有瘳。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君子谓夫轻卜筮,无神明者,悖;背人道,信祯祥者,鬼神不得其正。
释意:由于布列蓍草推定吉凶,烧灼龟甲来观察朕兆,变化无穷,因此要选用贤人担任卜官,这可说是圣人对卜筮大事的重视吧!周公连卜三龟,武王的病就好了。纣王暴虐,用大龟也得不到吉兆。君子认为,那些轻视卜筮不信神明的人,是糊涂;背弃人谋只信从吉祥之兆,鬼神也得不到应有的对待。
总结一下,占卜准不准,灵不灵取决于用的材料好不好,占卜的人是不是“贤人”。过去的贤人就是懂“礼”的人,懂礼了其实就是你认可这一套占卜,也就是心诚不诚,善不善。其实再通俗一点就是:灵不灵决定因素在“灵媒”和你信不信。
占卜为什么要用乌龟和蓍草?我们都听过这些谚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姜还是老的辣”在那个时代,语言还不发达,文字几乎没有,知识的获得完全靠经验,经验丰富,知识就广博,那在部落群体里越有话语权,年轻人想要在认知上超过年长的人几乎不可能。
不但人越老越精,东西越放也越值钱,这个观念对于今天的我们都不陌生。
万物皆有灵,日久会成精。年头越久,灵力越强。假如我们可以找到一只千年狐狸精,请它代我们穿梭于阴阳两界,向年寿更久的天神地祇与祖先亡灵寻求帮助,这当然属于聪明人的聪明选择。但我们马上就会遇到一个难题:无论是千年狐狸精也好,万年鸡精也罢,理论上虽然都是存在的,但在现实世界里实在不好找。那么根据现实世界万事万物的优先级排序:动物貌似比植物精,植物貌似比无生物精,显然最合理的策略就是在动物当中找出最长寿的一种。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乌龟——当然,古人并不了解水母其实更长寿,甚至还有返老还童的本领。俗话说“千年王八万年龟”,这话虽然夸张,但它充分说明了乌龟的长寿在古人的头脑里留下了一个何等惊人的印象。所以动物里就敲定乌龟是最灵的占卜工具。至于蓍草,古人也给了它这么苛刻的生长条件,也是为了能够让它有稀缺性,来提升它的占卜灵性价值。
现在的我们还会相信占卜,或者用现在的话来说相信算命吗?让我们来做个假设:
我今天出门前去找大师算了下,大师说我今天要是向北走有血光之灾,向南走没事
假设我信大师
两种可能,一种我因为有客户在北边,约了今天去,我必须往北走,大师说往北有血光之灾,哎烦不了了,自己多留神吧,结果在进客户办公楼的时候不小心绊倒了,膀子上蹭破了皮,流了点血,大师太神了,果然有血光之灾。
第二种可能我听了大师话向南走,结果出车祸,腿骨折了,幸亏听了大师的话向南走了,要是向北走估计小命就交代了
假设我不信, 当然不信你就不会去算了,那就还是上面的情况不信的人会怎么想
一种我因为有客户在北边,约了今天去,我必须往北走,大师说往北有血光之灾,结果在进客户办公楼的时候不小心绊倒了,膀子上蹭破了皮,流了点血,然后晚上回去一脸鄙视地跟大师讲,看我活着回来了
第二种可能向南走,结果出车祸,腿骨折了,你估计要去砸他的招牌了,听了你的鬼话成这样了。
所以你说这个大师算的准不准呢?我说准,而且是百分之百准,应为他不可证伪!
占卜算命不会给你算你明天我要去跟女朋友表白了,我是成功还是失败?正确的问法是:明天我要去表白了,这次是凶是吉?我相信这样随便我这么说我都不会错吧
成功了
凶:你觉得你就找到人生中最合适的人了吗?也许你的真命天子还没有出现
吉:不用说,都成功了还不吉
失败了
凶:不用说,都失败了还不凶
吉:恭喜你有等来你真命天子的机会了!
是不是你也会求签问卦了佛意无边
季云手里拿着一张浅黄色的信笺纸,默默地站在石阶上。他低下头,又一次看了看信笺上的字,然后再一次抬起头望了望台阶上的大殿,年轻稚嫩的脸上露出一丝无言又思虑的神情。
这是一张手写的信笺。上面的字都是竖着写的,写得十分得工整,一笔一画都透着狼毫的力锋,细看上去,颇有书法大家的道行。
这是一处偏远的寺庙,位于僻壤的山里深处,没有他处的喧嚣,不见萦袅的香火。石台上的大殿,已见破旧却透着岁月的沧桑,檐梁上赭红色的木漆显纹斑驳,边角边落的门窗开裂微斜。只有殿内不时传出来的木鱼声,在告诉前来的芸芸众生,这里是佛家清静之地,凡因缘至此,必持心诚之意,否则即是尘俗,当不得求签之行、问卦之举。
“览读诗书方可见,阅尽人生亦可书。”
“书中自有悟道处,何必在意书外事。”
季云明白此签的禅意,但对此签是上上签的眉注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这座寺庙不大,从山门进来,就是一个北方四合院的布局。两边各有一排侧殿,左殿是经堂,右侧是僧房,中间立一石彻的八角佛塔;塔后是九级石阶,石阶上就是“大雄宝殿”。
寺庙虽小,地处又远,但名声蜚然,虔诚佛拜者经年往来,络绎不绝。相传,此庙建于东晋朝,当时佛教隆盛,都城周境寺庙林立,主持者皆为佛家名僧,论法辩义、讲禅译说,形成众多不同主旨的门派。穆帝年间,建康城外有弘乘寺,主持慧思曾师从法显,道行深厚,门徒千余,首意者名司书,传乃前康帝之子,自幼以皇子身入寺出家,二十岁时受大戒,次年从师命,至江乘会山建寺主持,于山门处题“弘书寺”,旨在弘法立善、授书启智之意。
司书大师持院期间,在后殿建藏经阁,并设书院。平日坐禅诵经、批经注文,晨经前启书院立灯火,集山下村民子弟,教授四书五经。久之,渐有“书僧”之誉传至建康,更有穆帝亲临山门,在寺内听经斋戒三日,祈风调雨顺、万民福祉,弘书寺渐成东晋名寺。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千百年间已是数度春秋。弘书寺也在这朝兴朝亡的世事年轮中几重沉浮,最终生存了下来,日见天高云淡,夜听风起叶落,不期香火袅绕庙宇间,只求经诵禅坐平淡时。即便是在名望鼎盛的东晋、宋明朝,弘书寺也只有住寺主持一人,庙内僧徒数十人,另有挂单游僧几人,渐成寺规训诫。
至初期,军阀混战,世事维艰,百姓更是流离失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时任主持星书大师以苍生为念,闭关余月,滴血执笔,作《罪己经》,跪叩于佛祖前,乞慈悲之意,在寺内首开香炉,凡缴香火钱者,皆可求签问卦,俱得因果。
很快,星书大师的神签灵卦便被传遍百里之域,百姓誉称“弘星双书”。年余间,近至江乘村民、中至南京城,远至镇江、扬州的达官显贵、乡绅富商,皆携家眷入寺叩拜,缴香火、求签卦。问前程者有,问富贵者有,问子嗣者有,星书大师皆遂其愿。
所得钱财,星书大师于寺庙山脚设粥铺,置米添柴,一日两餐,救济于民;邀聘城中良医,于粥铺旁立乡间医馆,问诊治病,救死扶伤。其善心德行于劳苦大众间口口相传、耳耳相闻,渐有“弘星双书、恩泽江南”之名。
这一年,有上海滩巨商季天成携家母妻儿专程前来,叩香跪磕于佛祖前,乞世事太平、生意兴隆、家族富贵、子嗣繁盛,虔诚求佑季氏家业创三世之运,历五世之势。其时,季天成与星书大师商榷,捐赠数万,向星书大师提出扩建弘书寺、重塑金佛,续千年名刹之誉。
星书大师婉言谢绝,季天成问之为何,大师手指签卦于前,季天成双手摇之,得一签,上写“书智天下”。季天成求问星书大师,大师言,“金值千贯,终不及万民之食;银有百钱,尚不如民众之智”,建议季天成办教育,兴学育民,救民族于战争之外,解国家于危难之时,尽百姓于贫瘠之苦,则家国之幸、民生之福。
季天成敬服,于翌年在弘书寺山脚建了一所中小学,题名“弘书学校”,免费招授附近的农家学童,聘请南京城里的名家大师授教,不多年便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子,考入北京燕京、上海同济、南京大学者有之,后历抗日、解放战争,投笔从戎者也不在少数。
至新中国成立时,军中已有师生成为军长师长等开国将领的;商界已有师生成为大资本家、大银行家、大企业家的;更有享誉全球的科学家和各个领域的专家。至此,弘书学校桃李天下,誉满长江南北,名震神州华夏,弘书寺也因其公心为民、广施恩泽的慈悲胸怀,为千年望寺再添盛名,民间中俨然已有“金陵首刹”之称,经年香客不绝,香火不断。
又一年,季天成闻星书大师病重,立马携妻儿亲往探望,走至山门,见一年少佛家弟子立于阶台之上,面容幼嫩却神态淡然,眉清目秀却深和穹远,合掌静待,举止已然道行有年。季天成急忙上前拜问,弟子未言,展开手掌,季天成盯眼一望,是一封书信。季天成见此,知星书大师已归天界,内心悲悸,长叹痛失佛家知己,叩拜于山门之前,祈大师庇护于己,祷佛祖保佑于家。
“商,于家有利,于国少益;书,于家少利,于国多益。观天下古今,家国原本一体,国贫家瘠,国富家盛。商者,利字首之;书者,亦是国之根基。”
星书大师在信中附上此签,建议季天成从儿辈起弃商从文,言此举可延续季氏荣耀。季天成虽有犹豫,但对星书大师心存敬仰,几经斟酌之后,他将十岁的小儿子送到了英国,自己和大儿子留在上海继续季氏的生意。
时光岁月,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季家的生意在经历了坎坷起伏之后,最终湮灭在时代的步履之中。已近生命之尾的季天成终于读懂了星书大师的生前信言,对大师的预知和远视深感敬佩,弥留之际,给大儿子写下四字遗言——书香传家。
季天成的大儿子季家明从小受家族商业熏陶,具有生意人的所有特质,敏锐的洞察力、果敢的判断力,加上灵活的交际能力和精明的谈判技巧,早年在上海滩就有“季家少掌柜”之名,生意做得是风生水起。当父亲听了星书大师的建议,有意退出商界,并将弟弟季家言送到国外时,季家明从心里是反对的。在他的认知里,金钱才是最具现实价值的,是人世间衡量地位、名誉、权势的根本,至少在他的世界里,因为他和家族的富有才能在上海滩的名利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迁,季家明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挤压,渐渐明白了星书大师的真签善言,为父亲的理智和决择深感敬佩,决意遵从父亲的遗训,亦是信崇佛家指引,以书香持家,延续宗氏之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家打开了国门,迈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远在英国的季家言收到国家有关部门的信函,邀请他回国主持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为今后的经济建设建言献策。当年的季家言已是国际上知名的经济学家,有机会报效国家,欣然接受,携妻儿回到中国,后定居在南京。
一日,季家两兄弟闲来无事,随意间聊起了父亲和星书大师间的渊源,颇有感悟。季家明提出去弘书寺叩拜,让季家别子、季家言的孙子季云问签占卦,一来是乞佛护佑,二来是看看数十年前星书大师给季家留下的签卦是否一以贯之。
季云正上高三,也在为高考志愿烦心,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学什么,以后要做什么。听闻祖爷有如此佛缘,自然很有兴趣,更想看看自己的佛缘所在何处,能否得到佛家指引,规划自己的未来。
当季家明、季家言看到季云的签卦后,两个人不由地相视而笑,默而不言,站在山门前,双手合掌,虔诚躬拜。此时,春意正深,夕霞晚晕,徐风轻拂,小小的弘书寺静居在山林间,悠远深邃……(本篇完)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