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书的后妃开篇里,史家们讲到“三代之政,莫不以贤妃开国,嬖宠倾邦”,话虽有点绝对,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至少在唐代后妃们身上,这话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唐国皇帝李渊之所以能当皇帝,有许许多多的原因,比如他本身出身关陇贵族集团,有被集团推出来话事的可能,比如他在隋朝的官场地位很高,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他为人处世特别圆融,躲过前皇帝杨广对他的各种攻击,比如他的子女们都很优秀,不但儿子们个个出色,就是女儿也有如平阳公主这样的巾幗……种种机缘,他就成了唐高祖。
在这种种机缘里,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即李渊的妻子窦氏的聪明才智,长远目光,让他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窦氏出身名门,父亲窦毅是北周时代的上柱国,定州总管,在军界影响力相当大,她母亲是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在北周时代,窦氏的地位一点都不比皇帝的女儿差。
窦氏出生,天生异秉。没有红光降临,没有长虹贯日,但是她除了长得貌相端庄之外,更有一项过人之处,那就是她一出生头发就长到了脖子以下,她三岁时,头条就已经和她的身高一样了!
这种事情,放到现代,在有雪亮双眼的人们眼里,立马可以辨明真假,找到原因,但放在遥远的北周时代,没办法查证了,毕竟都一千多年前的人了。
当时,窦家出了个长头发的大小姐,不得了,还有奇怪的就是这位大小姐,只要是她读过的书,什么《女诫》,什么《列女》啊,那都是过目不忘的。
天降祥瑞,她不出名都没天理了。
宇文邕对这个天赋异禀的外甥女格外看重,把她养在宫中——很明显就是另有所图嘛。窦氏也没让舅舅失望,她生活在宫中,不但带给了宇文邕许多的快乐,也给他出了不少主意,最特别的就是劝他善待突厥来的阿史那皇后。
宇文邕时代,突厥是异常强盛的。阿史那氏的父亲木杆可汗在位二十年,灭柔然,讨契丹,征服吐谷浑,开创了突厥的强盛局面。
难得是这位可汗也有居安思危的想法,可汗大人为了保证江山永固,一面把位子传给自己最有能力的侄子佗钵,另一面也和北齐、北周联姻。刚好,这两家也都都希望与突厥联盟,结为儿女亲家,共同开创新世界。于是,阿史那皇后与宇文邕的政治联姻也就自然而然了。
宇文泰的意思,宇文邕当然懂,可是明白归明白,感情这东西也没办法控制,宇文泰活着的时候宇文邕和阿史那还好,宇文邕上位后,对阿史那就不怎么样了,各种冷落,连小小的窦氏都能看出来这个异族皇后不受宠。
在一个隐秘的时间,窦氏对她舅说:“吾国未靖,虏且强,愿抑情抚接,以取合从,则江南、关东不吾梗。”在她看来,北周边疆还未能平定,周围又有强敌环伺,无论是江南还是关东,都没能荡平,一统天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突厥是最好的联盟,别人还捞不着结交的机会,现在待阿史那皇后好一点,不就什么都有了嘛。
宇文邕未必看不懂这里面的门道,但他却没有这么做。群臣中也必然有这种想法的人,只是奈何身份受限,不好表态,窦氏小小年纪,却能说出如此一番话来,着实不简单。要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局势,走向,可不是一般人看得透的,窦氏六七岁的深闺小姑娘,却能看清,并提出解决之道,见识非凡。
北周武帝驾崩,窦氏极为伤心,杨坚代周而建立隋朝,窦氏得知消息,深恨自己不是男子,不能救舅舅家的灾难。窦毅掩住她的嘴,不让她再说出什么来,他感叹女儿的勇气,却也怕惹出灭族大祸来。
窦氏的婚事,做法也和别人不太一样。她们家没有完全按门第来把年龄相当的人排排队挑一个(当然了,能有资格参选的,必然也是门当户对的),而是搞了个射箭活动。
招亲会场,画有二只孔雀,求婚的男青年们人手二支箭,射中孔雀眼睛的,就当选为窦家姑爷了。参加活动的共有几十人,但只有李渊一人,一箭射中一只孔雀眼睛,就这样,李渊成了窦家女婿。
窦氏能选中李渊,看中的,并不全然是李渊的自身本领,真要选百步穿杨的好手,军队里不多但也不会少。事实上,李渊的出身很不简单,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是唐国公、柱国大将军、安州总管李昞,他的母亲是隋朝独孤皇后的姐姐。
嫁给李渊后,窦氏上赡养公婆,下抚养子女,做得很出色。李渊的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毛病也不小,妯娌们都不怎么敢靠近,这样的婆婆自然是难相处的。但是窦氏忍耐了下来,尽力做到最好。
窦氏的出色,并不仅仅是做个能干的主妇。在她的身上,有着成熟政治家的影子。
李家不比杨家差多少,同样是关陇军事集团里根正苗红的子弟,李渊本人在朝中,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尤其是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传得沸沸扬扬时,李渊的日子并不好过。
平常时节,窦氏有空的话,也会写写文章,她很善于模仿李渊的笔迹,起初有三四分相似,后来,把她写的内容和李渊手书的内容放在一起,人们根本分不出来。
李渊多有人家进献的好马,窦氏劝李渊说,皇帝喜欢的就是好马,为什么不干脆借花献佛,万一因为这个得罪了皇帝,就不好了。李渊哪里肯听,好东西自然得自己留着嘛。
不久,李渊就被皇帝给抓了个小辫子,整了一顿。
窦氏为了帮助夫君脱离险境 ,除了做李渊的军师外,她还派人四处寻找神奇宝贝,什么神奇鹰犬,什么宝马良驹,只要有可能,她搜罗来让李渊进献给皇帝。
李渊的官因此越做越大,终至于有了一战之力。
隋朝大业年间,窦氏死在涿郡,死时才四十五岁。后来,李渊称帝,对着儿子们感叹,“早用而母言,得此久矣!”窦氏生下的子女不少,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阳公主,唐朝的建立窦氏功劳不小,她被追封追尊自然不在话下。
贤妻旺三代,窦氏于李家,功大矣。
同样是隋唐时著名的皇后,萧皇后则让人略感可惜。
在杨广成为太子称帝之前,萧氏也是一个很合格的妻子,她和丈夫共同进退,装得傻充得愣,为杨广成为太子立下不少功劳。后来杨广称帝,她也能积极劝谏。但是到后期,她的话就起不到什么作用,杨广南游,她也南游,杨广纳后宫,她也没意见,甚至杨广越来越暴怒,萧氏则怕得要死,连面君直言都不敢,只能作作文章劝一劝,可那有什么用呢?
同样是贵族夫妻,窦氏早死,李渊念着她的好,如果萧氏死在杨广前,杨广会不会念她的好?恐怕不会。当然了,杨广死在萧氏前,咱们也没有办法观看杨广的反应。不过,杨广死后,萧氏在数位豪杰间辗转,换成窦氏,只怕仍会喊出“我若是男子,当如何如何”的豪言来。
光武帝之所以能够复兴东汉王朝,是因为得到了出生地南阳豪强势力(阴家、邓家)和河北豪强势力(梁家、马家、窦家、耿家)的援助。这和高祖刘邦与杀狗的庶民一起创建前汉是根本不同的。因此,一般认为东汉王朝是豪强地主大族联合。和惟一的皇帝掌握强大权力的西汉相比,东汉时代皇权较弱,具有与豪强大族协力联合行政的意义。所以,东汉一代,从一开始政治上就是皇权和世家豪族两种势力并存。皇帝手中集中着权力,世家豪族有着尊贵的政治、社会地位。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内部不可能没有矛盾斗争。刘秀在对待世家豪族采取了这样的政策:一方面尊重豪族们在政治上的地位,给他们高官厚禄,请他们作三公大臣;一方面又紧紧地把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左右的小官尚书权力大起来,成为实际上总理国政的机关。《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刘秀依靠豪强势力建立的东汉王朝,代表豪强地主的利益。豪族大姓往往世代高官,有众多的“门生”、“故吏”和私家武装,实际上控制着中央和地方的,但其积极的一面是东汉帝国由于这一批人的存在,使得其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
窦融家族—东汉举足轻重的外戚名门世家豪族窦融(公元前16~公元62)东汉初大臣。字周公。新莽当政时,为强弩将军司马。窦融历任冀州牧、凉州牧、大司空、代行卫尉事,兼领将作大匠、河西五郡大将军,祖上三代世居于西北。窦氏一门贵宠,前后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计,当时贵戚功臣都无法相比,其弟兄窦士、窦友皆在凉州,拥有数万凉州精骑,班固之父班彪曾做其谋臣,窦融子孙放纵,多行不法。永平二年(公元59),从兄子窦林因罪处死,汉明帝刘庄诏令窦融归第养病。
【汉章帝皇后窦氏(?—97年)】,汉章帝皇后。曾祖窦融(官大司徒);父窦勋,母沘阳公主,东汉章帝刘炟的皇后,貌美,性悍妒。窦氏出生于显贵的家庭,到了她的父亲窦勋,因罪伏诛,家道中落,父窦勋,追爵安成息侯;母为东海恭王刘强女沘阳公主。公元78年被立为皇后。窦氏六岁能作文章,而且天生丽质。建初二年(77年)八月,窦氏及其妹妹被选入长乐宫。由于她貌美、举止言谈非凡,得到了马太后的赏识,更得到了章帝的喜爱。尔后,马太后病逝,宫内权力最大的莫过于窦后。
【窦宪(?—92)】,字伯度,窦融之曾孙。祖父窦穆,父窦勋均以罪被诛。
公元88年,东汉章和二年,洛阳。宗室子弟、都乡侯刘畅在洛阳的一个卫所被刺身亡。这一年汉章帝刚刚驾崩,年方十岁的太子刘肇继位,是为和帝,由母亲窦太后垂帘听政,汉朝的中枢逐渐被窦太后的几个兄弟,侍中窦宪,虎贲中郎将窦笃等人所控制。惨死的刘畅虽然只是皇室疏宗,但最近因为章帝驾崩来京吊唁国忧,连连被窦太后召见,俨然已是太后的新宠。他的死无疑具有很大的政治敏感性。窦太后大怒之下,严令彻查此事,中间却遇到了很不正常的阻力。在一批正直官吏的不懈追查下,最后真相大白:买凶杀人的,竟然是太后的哥哥窦宪,动机是惧怕刘畅得到太后的宠信,会和自己分享权力。
窦太后显然也没有想到这个结果,一时犯了难。从法律上来说,窦宪谋杀皇族,早已犯了死罪,铁板钉钉;但窦太后毕竟手足情深,再加上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当然不能处死兄长,只有先将他关在宫中再想办法,名为囚禁,实为保护。朝野间巨大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机会,给了窦宪一根救命稻草:南匈奴使者前来朝见,请求朝廷出兵讨伐北匈奴。
匈奴曾经是汉朝最可怕的劲敌,但在几百年的反复打击下,东汉初年已经衰落并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朝称臣,关系良好,北匈奴僻处漠北,对汉朝的威胁也不大。近年来,北匈奴饥荒惨重,人民流亡,所以南匈奴请朝廷出兵征讨。窦宪及时抓住了这个机会,上书请求带兵征讨北匈奴以将功赎罪。
显然,胜利是十拿九稳的,否则窦宪也不会将此作为救命稻草。但对朝廷来说,当下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打赢,而是有没有必要去打。大多数官员都反对出兵,指出消灭北匈奴,漠北的土地人民不能为朝廷所有,势必被南匈奴或其他胡族占领,等于是朝廷帮助匈奴统一或其他蛮族坐大,效果适得其反。还不如保持匈奴目前的,对本朝更加有利。如果在平时,窦太后当然会慎重考虑这些意见,结果多半不会出兵。但现在,一场预期中的军事胜利可以挽救兄长的性命,也能帮助整个家族渡过丑闻的危机,这比虚无缥缈的长远利益要现实得多。窦太后于是利用摄政太后的权力力排众议,下诏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率领凉州十二郡的骑兵以及羌、胡军,出塞讨伐北匈奴。
第二年,汉永元元年,窦宪和南匈奴军会师。经过在蒙古高原上的艰苦跋涉,汉军在稽落山(今蒙古国西南)与北匈奴的主力相遇,并如预料之中取得了大胜,斩首一万三千多人,俘获牲畜达一百万头以上,北匈奴八十一个部落二十多万人投降。此后几年,窦宪继续清剿北匈奴残部。永元三年,汉军在金微山(阿尔泰山)下击溃北匈奴最后的抵抗力量,连单于的母亲也被俘虏,北单于率数万部众远遁西域,从此不知所踪。汉朝三百年来对匈奴的战争达到了胜利顶点。窦宪恢复了权力和声望,得意洋洋地回到洛阳,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权。
窦宪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历史,因此在极北的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上勒铭纪念,但他无法想象自己创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上,他引起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徙。北匈奴的远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不久东胡的鲜卑族便乘虚而入,成为草原的新主人,在鲜卑的压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纷纷内迁汉朝境内,成为日后“五胡之乱”的远源。而北匈奴的西迁更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西方世界搅得天翻地覆,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窦宪恰似传说中的那只蝴蝶,翅膀的一下扇动,无意中促成了遥远国度的狂风暴雨——这场暴风雨倾泻在近三百年后的欧洲。
窦宪荡平北匈奴后,威名大振,“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弟窦笃进位特进,窦景为执金吾、窦瓌为光禄勋。窦宪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并以忤意,相继自杀。由是朝臣震慑,望风承旨。窦氏骄纵,以窦景为甚。元四年(公元92年),受封为穰侯的邓叠与其弟步兵校尉邓磊、窦宪的贵婿射声校尉郭举等,相互交结,邓叠母与郭举得幸于太后,遂共谋杀害和帝。和帝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欲诛郭举等。
因窦宪在外,恐其惧祸作乱,故忍而未发。不久窦宪、邓叠班师还京师。和帝诏使大鸿胪持节郊迎,赏赐将吏。窦宪到来,和帝幸北宫,令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官,闭城门,收诛邓叠、邓磊、郭举、郭璜,皆下狱诛,家属徙合浦。遣谒者仆射收窦宪大将军印缓,更封为冠军侯。窦宪与弟窦笃、窦景、窦瓌皆遣就国,和帝以太后故,不欲有诛窦氏之名,选严能相督察之。窦宪、窦景、窦笃至国,皆被迫自杀,受株连者也都免官还乡。
【窦武(?~168)东汉末年外戚﹑大臣】,字游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窦融玄孙。其父窦奉是定襄太守。他少时以“经行”著称,显名于关中。永康元年(167)﹐他为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遭党锢一事上书﹐请求贬黜掌权的宦官﹑李膺﹑杜密等人以此得到赦免。同年冬﹐桓帝死﹐窦武以拥立灵帝故﹐拜大将军﹐更封闻喜侯。他与太傅陈蕃共秉朝政﹐引用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窦武是汉灵帝时为反宦官的领袖。
【汉桓帝窦皇后名妙】,是章德皇后从祖的孙女,父亲郎中窦武。延熹八年,桓帝废邓皇后,窦皇后被选入宫中,立为贵人。当时,桓帝对采女田圣特别宠爱,想立田圣为皇后,但朝臣以田圣出身微贱而强烈反对。桓帝无奈,只好策立窦妙为皇后,封窦武为槐里侯、特进,拜城门校尉。但尽管如此,桓帝对窦皇后仍不甚宠幸,所爱还是田圣等女。永康元年(167年),桓帝病重,就封田圣等九女皆为贵人。由于桓帝的薄情,窦皇后对田圣等人一直有气。桓帝去世,窦皇后称皇太后,即与父亲窦武临朝定策,迎立解犊亭侯刘宏,是为灵帝。临朝听制后,窦太后立即发难,桓帝的棺材尚在前殿,就派人杀了田圣,并且还想把其他桓帝的贵人全都杀掉。在中常侍管霸、苏康的苦谏下,方才作罢。不久,窦武和陈蕃等人谋诛宦官事露,中常侍曹节等矫诏杀死窦武,即把太后迁于南宫云台,其家属迁于比景(今越南南部)。灵帝念及太后曾援立自己,对窦太后比较照顾。建宁四年(171年)十月初一,曾率领群臣朝见太后,并亲自为她祝酒。以后又听从黄门令董萌的劝告,增加太后的供养。但太后心中悲愤,熹平元年(172年),终因母亲死在比景,感伤而死。死后与桓帝合葬宣陵,谥“桓思皇后”。
据《窦氏族谱》载:维扬东乡窦氏“肇自夏代,当有穷之乱,后缗方娠,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其后因地为氏,此窦氏所由昉也。”
所谓“有穷之乱”,系指上古时,夏帝太康沉于游乐,荒废政亊,不理民情,受到有穷氏部落首领的拦阻与抵御的事。其时,太康的妃子后缗逃出避难的窦,生下少康。
又据《窦氏重修族谱序》载:“少康后居九五之尊,仁孝英明,佳声闻于列国,慈和恭俭,大德播于中邦”,后世便以其所生之地“窦”为姓氏。
扬州东乡窦家桥窦氏一脉,其先世系出自燕山,历经宋元,而分派于南阳,绵延传至元末。元末时,干戈四起,南阳为用武之地,兵荒马乱,民无定所,于是,民众纷纷弃故土而散之。
南阳窦氏这一支派经受风尘之苦,跋涉之劳一路向东迁徙。他们“到苏州,过阊门,步之丹阳”,于丹阳湖口落脚定居。
明初,朱元璋一统天下后,民便商通,窦氏伯七公贸易于大江南北,多次来到广陵。他见东乡六十里之蔡家庄一带地广人稀,为“江浒要津,架梁利涉”,且俗朴风淳,便带领丹阳湖口窦氏约四分之一族人渡江北迁卜居焉,并名之窦家桥。
明洪武三年,一次,“太祖巡狩茲土,幸其宅,奖其勤,亲给勘合为一里之长”,“蒙朝廷拓地开疆,田连阡陌”,此窦氏”本源所自始也”。族谱中并印有洪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以洪武帝聖旨名义的“户帖收执”(扬字83号)。
在《窦氏族谱》中,记载了窦氏的族训:“敬父兄,慎交友,和乡里,时祭祀,力农桑,勤课读,工文字,习礼教,立名节,赒贫乏,恤患难,能力行”。窦氏作为耕读世家,是十分注重族人知书识礼,仁义慈善的。由于“祖之所以培之者,深且厚歟”,故“其子若孙,振振强强,勤胼胝而力耕耘,敦诗书而讲揖让”。先辈中就有毓甫,聖卿两先生,由于家学渊源,弱冠即以诗文名世。然却淡泊功名,在乡间教导窦氏子孙,“吾乡桃李大半出自两先生之门”,所以,窦氏一族,在当地曾是名门望族,为地方乡民所推崇与信赖。(殷泽利,朱毓麒)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