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1390年什么朝代 1390年是洪武多少年

发布时间:2024-06-03 07:01:48作者:痴人痴梦来源:用户分享

1390年什么朝代 1390年是洪武多少年

本文目录一览:

公元1390年,朱元璋要把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

公元1390年,朱元璋要把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想最后一搏,拿出朱元璋给他的免死金牌。他以为朱元璋会念旧情,谁知,朱元璋冷笑一声:“你好好看看金牌上写的是什么?”李善长看完,吓得脸色都变了。

 

对于“免死金牌”,这是帝王赏赐给自己喜欢的大臣最高的一种奖赏。毕竟古代的忠君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有了免死金牌,就等于有了一张保命符,只是很可惜,金牌最终的解释权还在皇帝手中。

 

朱元璋是乞丐皇帝,他家到底有多穷,大家可能都想象不出来。当年,他父母去世之后,他和兄长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后来还是遇到一个好心人,把家里的地给设施了两个土坑给他们安葬父母。

 

朱元璋的家人相继饿死,他为了活命,只能出家做了和尚。可是后来寺庙里也养不起这么多和尚了,所以他只能离开寺庙,靠着化缘过日子,基本上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他人生中的最大的转折,是出现在25岁那年,他的发小汤和在郭子兴手下办事,将他引荐了过去。

 

朱元璋因为吃过苦,所以他非常珍惜当兵的机会。他奋勇杀敌,郭子兴对他非常看重。只是朱元璋的优秀,引起郭子兴儿子的忌惮,他故意说朱元璋的坏话。郭子兴听了也没有追究,但是朱元璋还是决定自己出去单干。

 

朱元璋就带着徐达、汤和等离开了濠州城,他们攻占了定远作为都城。李善长刚好投奔朱元璋而来。朱元璋等人都是武将,就缺有智谋的军师,李善长的到来,就是如虎添翼。

 

李善长和朱元璋分析了天下局势,李善长认为现下天下混战,住院应该像汉高祖刘邦学习,“知人善任,不乱杀人”,这样就能积累人才,平定天下。朱元璋觉得李善长说得有道理,就请李善长做了军师,一起共谋大业。

 

在此期间,朱元璋的另外一个谋士朱升给他献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朱元璋就开始休养生养息。他低调地扩张土地,积累粮食。

 

这段时间不打仗,需要处理的很多都是政务,李善长对这些得心应手,他也在这段时间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

 

时机成熟,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争霸,朱元璋带着士兵在前方厮杀,李善长就负责镇守后方,李善长把所有的事情都打点得很好,让朱元璋能够专心应战。

 

朱元璋得胜后,在他心中,虽然李善长没有上战场,可是他的功劳却不比大将少。

 

朱元璋大胜后建立了明朝,对众人论功行赏,要选出六个人封为国公,朱元璋第一个选择的人就是李善长,他的位置山吃被大将徐达的地位都高。就是在此时,朱元璋还赏赐给李善长一块“免死金牌”。

 

李善长身居高位,就算他自己不犯错,也难免会受到朋友的波及。

 

公元1380年,朱元璋要处死丞相胡惟庸,还要借机除掉与他相关的人,这件事一共波及到3万多人被处死。其中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关系匪浅,胡惟庸当丞相是他推荐的,他们二人还是亲家。

 

按理来说,李善长一定会受到波及,可是朱元璋对他很信任没有怪罪他,但是李善长脑子却偏偏不开窍,他认为自己本来就没有参与胡惟庸的事,所以不降罪也是常事,所以他并没有对朱元璋很感激。

 

他的不领情,让朱元璋从此对他有了忌惮之心。好巧不巧,李善长老宅的墙壁倒了,他此时已经快到80岁了,心中害怕就想汤和借300个士兵希望帮忙修理一下房屋。

 

汤和担心私自借兵,将来被朱元璋知道,他自己会受到怀疑,毕竟李善长和胡惟庸的牵扯很深。而且对于他们这些老臣,朱元璋一直都很忌惮,所以汤和就把这件事上报给朱元璋。

 

朱元璋听到这件事,他没有立即向李善长发难,而是按兵不动,想要等到李善长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时,数罪并罚。

 

到了1390年,李善长真的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胡惟庸的案子虽然已经过去10年,可是朱元璋对于牵涉此事的人还是采取杀无赦的方式。李善长却始终还是没有学会明哲保身。

 

他有个晚辈丁斌犯了错误,被朱元璋判令流放,李善长居然大胆为他上书求情。李善长真的倒霉,丁斌居然找出,当年他才胡惟庸家里干活,他曾经听到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经常和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这一次没有再选择原谅,他直接下令逮捕了李存义,李存义也是个软骨头,他不仅招了所有的事情,还把李善长也牵涉其中。李存义说:“当年曾请求李善长帮忙,可是李善长没有同意。”

 

听到这话,一般人都觉得李善长是正义的,只站在朱元璋这一方的,可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朱元璋就认为李善长“知情不报”,包庇谋反,罪不可赦!

 

朱元璋就下令要处死李善长一家70余口,李善长想到手中还有朱元璋当年赏赐的“免死金牌”,他还想挣扎一下,可是没想到朱元璋却冷笑一声:“你好好看看,上边还写了什么?”

李善长就看到七个字:“免死,除谋反大逆。”

 

李善长看到这里,就知道在劫难逃,他们一家只能心甘情愿地赴死。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皇上的性情是任何人都猜不透的,在皇帝身边,随时都会有被杀头的可能。所以功成身退,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1390年,李善长手持免死铁券、大叫数声而亡,朱元璋:杀掉他全家

1390年,77岁的李善长在应天被斩首示众。李善长死后,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朱元璋,为他喊冤:

“李善长跟随陛下出生入死,勋爵位列第一,生前为公,死后为王,已是位及人臣,又有什么理由跟随胡惟庸造反呢?”

然而,朱元璋不为所动。除李善长外,陆仲亨、赵庸等朝廷勋略也一并处死。在说到李善长时,朱元璋仍旧怒气冲冲:

“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知道胡惟庸谋逆却不举报,首鼠两端,朝秦暮楚,大逆不道。”

自1354年跟随朱元璋后,李善长就成了朱元璋最信任的部下,明初大封功臣时,朱元璋甚至将李善长比作当代萧何。然而,36年的朝夕相处,李善长得到的却是全家七十余人被杀于菜市口。那么,李善长是不是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朝秦暮楚”,他被杀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他的死又是否与朱元璋“杀功臣以保社稷”有关呢?

六公之首

李善长是朱元璋麾下第一位文臣。1354年,受到郭子兴排挤的朱元璋带领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进占滁州时,李善长主动来投。李善长虽无功名厚望,却饱读诗书,晓古通今。当时,朱元璋麾下皆是武将,李善长的到来,令他大喜过望,当即封李善长为文书。

文人虽不像武将那样冲锋陷阵,打出明眼可见的功勋,但却极为重要。朱元璋占领滁州后,陷入迷茫,不知未来如何时,只有李善长能为他出谋划策,指定前途。李善长曾告诫朱元璋,说道:

“秦末乱世时,布衣刘邦胸怀大度、知人善任、法令严明,五年就成就帝业。而将军只需效仿刘邦,不日定将问鼎天下。”

在这之后,朱元璋的思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最初的抗元、红巾军内斗转而志在夺取天下。而李善长也开始着手组建“文官系统”,打造独属于朱元璋的文人体系。

当时,孙德崖将郭子兴赶出濠州,朱元璋念及往日恩情,将郭子兴迎回滁州。然而郭子兴贪心不足,竟打起了朱元璋兵马的主意,甚至挖角朱元璋麾下文臣、谋士。在金钱、地位的诱惑下,唯有李善长不为所动,仍旧一心跟随朱元璋。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李善长的做法令朱元璋极为感动,自此以后,朱元璋对他更为倚重,事无巨细,皆要通过李善长。

1355年,朱元璋倾巢而出攻打和州,只留下李善长驻守滁州,护卫家眷。当时,元兵收到朱元璋离开的消息,立刻疾驰奔向滁州。然而,元军刚刚抵达滁州城下,就被李善长设计埋伏,损失惨重。等到朱元璋慌慌张张归来时,元兵早已被李善长打得抱头鼠窜,狼狈逃走了。

因此,在朱元璋的心中,李善长早已不是单纯的一名谋士,他的地位远远地超过了其他人。尽管宋濂、刘伯温等名士陆续投入到朱元璋的麾下,可与“从龙”时间早、救过他家人的李善长相比,这些人要逊色了不少。

自1355年,李善长虽再未参与任何战事,却着实扮演着萧何的角色。刘邦曾说:“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

而朱元璋更不如李善长。昔年,萧何推荐韩信等将领,李善长也将胡惟庸、宋思颜等文人拉至朱元璋麾下,为他效力。萧何制定《九章律》,李善长定鱼税、开冶铁。萧何极善安抚人心,李善长与他相比,不遑多让。萧何凭借出色的后勤保障能力,位列刘邦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仍是如此。

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将李善长排在第一,位列徐达、李文忠等名将之前。他说:

“李善长虽未参与战事,却给粮饷,保供给,功劳甚大。”

然而,李善长能够排名“六公”之首,要多亏遇到了一个猜忌心极重的朱元璋。在朱元璋称吴王,吞并天下时,李善长并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善长的身前,还有左丞相徐达。可在天下安定,四方归心后,朱元璋为了压制武将,重用文臣治世,反而将徐达排在了李善长之后。无论徐达是否忠心于朱元璋,以文臣对他形成制约,是朱元璋帝王术的集中体现。

骄傲自大的李善长

与淮西诸将一样,功成名就后的李善长逐渐走向堕落的深渊。朱元璋一向极为厌恶那些骄傲自大的臣子,可偏偏跟随他打天下的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如此。功勋位列第一的李善长,也难逃其外。

李善长看似为人宽和厚重,内心却极为刻薄。当他势小力微时,又极善于隐藏,不会对反对他的人造成伤害。可在他得势以后,就会疯狂报复。参政李饮冰因事与李善长发生纠纷,就被他上奏朱元璋,随后割去双乳,惨死当场。杨希圣也因为得罪李善长,被割去了鼻子,沦为残废。而李善长的亲信李彬因罪遭到刘伯温斩杀时,李善长前来说情未果,就对刘伯温怀恨在心,以致刘伯温惊吓到告病还乡。

可见,李善长内心是一个极为自大,唯我独尊的人。他与朱元璋一样,崇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然而,在最初的几年,朱元璋却给予了李善长极大的恩宠。李善长因病回乡时,朱元璋特意为他在濠州建立宫殿,迁江南富户十四万家到濠州,让李善长管理,并赐予他佃户一千多家,仪仗二十多家。纵观历史,异姓功臣能达到李善长如此待遇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对李善长的亲属,朱元璋也是大肆封官任用。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娶临安公主,授予驸马都尉。他的弟弟李存义被封太仆寺丞,李存义的两个儿子也相继为官。

可是,朱元璋的恩宠并未换来李善长、李祺父子的感恩戴德,反而致使他们恃宠而骄。在朱元璋病重之时,十余日不见李善长身影,他的儿子李祺更是狂悖至极,因琐事当众顶撞朱元璋。

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爆发,牵连者多达数万人。胡惟庸本是李善长推荐的,又是在他的护佑下,青云直上,执掌中书。而李善长与胡惟庸在朝时还结为姻亲,关系紧密。因此,按照朱元璋往日的性格,李善长必定会受到牵连。那些朝中大臣也纷纷上书,请求诛杀李善长。

可朱元璋却拒绝了群臣的要求,他说道:“李善长是我起兵时的股肱之臣,我不忍心责怪他,以后你们就不要再过问了。”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将李善长重新召回应天,再次委以重任。可见,以“杀功臣以保社稷”来定性李善长的死亡并不准确。在胡惟庸案时,李善长无论被贬黜、被杀都在情理之中。但朱元璋不计前嫌,仍旧重用李善长的行为,足以表明,他并非是朱元璋想要清洗的目标。

1385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牵扯到胡惟庸案中。极度厌恶臣子之间相互勾连的朱元璋再次展现了他对李善长的大度,不仅没有诛杀李存义父子,反而只是将他们流放崇明岛。

然而,盲目自大的李善长却以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并未向朱元璋道谢。古时,帝王通过恩惠、赦免等手段拉取臣子之心,将他们依附在自身利益上,从而效忠。可李善长却冷淡处理李存义之事,连口头上对朱元璋的感谢都没有,这足以让朱元璋对他怀恨在心,猜忌日重了。

应天被杀

5年后,朱元璋抓捕了胡惟庸的旧部丁斌。李善长护犊情深,穷尽各种手段,非要救出丁斌这位远方亲属。古语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善长得势后,正是应了这句话,对于犯罪的亲属、部下,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和威望,也要冒险一救。

可在朱元璋的严刑拷问下,丁斌却爆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胡惟庸想要谋反,让李存义劝说李善长,遭到拒绝后,又派遣李善长的好友杨文裕前去游说,得知李善长有些心动后,胡惟庸则亲自出马,但李善长最终没有应承下来。”

当时,李善长已经位及人臣,没有上升空间了。可胡惟庸许诺事成之后,将淮西之地尽数赠送给李善长,子孙世代承袭。纵然李善长早已年逾花甲,这样的诱惑对他还是非常大的。

而让李善长最终丧命的原因,却是他知情不报。当时,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已经明确参与胡惟庸谋反事件,一旦他将此事上报朱元璋,按照规定,不仅李存义会身首异处,李善长及其家人也会受到连累,轻则流放,重则被杀。因此,李善长并非不愿意上报,而是不敢上报。同时,他对胡惟庸开出的条件也极为心动,故而只能不闻不问,假装不知情。

1390年,77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召回应天,圈禁审判。在家奴陆仲谦的揭发下,御史连番上书弹劾李善长。最终,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长及其家人70余口,尽数诛杀。在行刑前,李善长手持朱元璋赏赐的免死铁券,大叫数声后,随即身亡。

李善长死后,虞部郎中王国用为他喊冤。然而,朱元璋不闻不问,也未处置王国用。但在说到李善长时,朱元璋大骂:

“李善长知谋逆而不揭发,朝秦暮楚,大逆不道。”

可见,朱元璋虽对李善长的死倍感惋惜,却毫无愧疚之心。

纵观朱元璋执政的31年间,1392年是一个分水岭。那一年,正值盛年的太子朱标突然亡故,朱元璋不得不扶持年仅16岁的孙子朱允炆作为继任者。而为了保住大明江山社稷,朱元璋开启了血腥,将蓝玉、冯胜、傅友德等对朱允炆未来帝位形成威胁的悍将尽数铲除。

但是,李善长与冯胜、傅友德的情形却并不相同。李善长、胡惟庸、杨宪的死完全是他们咎由自取,在朝中结党营私,构建以自己为核心权臣体系,压制皇权,想要一家独大,彻底触及了朱元璋的底线。因此,朱元璋杀李善长,不仅是为了铲除了他的势力,更是给于那些想要在朝中唯我独尊的后起之秀一次严重的警告。

明朝开国皇帝无比勤政,那他的举措都是以什么为目标呢?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汉族。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政治

• 政治改革

参见: 胡惟庸案、蓝玉案、锦衣卫、巡检司

一、中央改革和清理权臣

朱元璋的明孝陵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 ,懈怠政事 。 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祥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朱元璋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有一次,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曾经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果未骗朕。”

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废除了锦衣卫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

二、地方改革

在地方废除行省制,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

• 打击贪官

参见: 郭桓案、空印案、大诰

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又鉴于胡元的政治混乱,以猛治国。 所以,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明朝官服

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 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

其次,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

朱元璋在位处理的贪污案:

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府勾结,采取预先空白报表盖印后私自填充虚假支出数额营私肥己贪污财物。朱元璋发现后,立即将各地衙门管印的长官全部处死;副长官打百棍边疆充军。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接受一死囚家贿银万两,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还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钱物,并导致一家二十口人全部自杀。

洪武十八年:。又查出户部侍郎郭桓和各司郎中、员外郎与各地到中央缴纳课税的官员结成贪污团伙,采取多收少纳、捏报侵欺手段贪污国库物资折合粮食达两千四百万石的犯罪事实。朱元璋将这些贪官统统处死,各省、府、县牵连人员无一幸免。

洪武十八年:工部许多官员借营建宫廷之机,采取虚报工匠工役人数天数多领工银,发放时克扣工匠银两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就查处侍郎韩铎、李桢贪污受贿案,并且带出中央专门派去监督工部的工科给事中。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王志把征兵之机当作生财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袭军户所送贿银达23万两。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断头台。

洪武十九年:

一、刑部郎中、员外郎受贿虚报死亡并私放两死囚。这些贪官都被朱元璋斩首。

二、礼部侍郎章祥,伙同员外郎辛钦,私自侵吞皇帝赏赐公主婚礼的银两,被朱元璋拿了个正着。朱元璋为了监督各级官吏行为,专设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

三、都察院御史刘志仁奉命去淮安处理一宗案件。到达后他故意拖着案子不审,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两家许多钱物,还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个给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贪污受贿行为,一一做了处理。

洪武二十五年:户部尚书赵勉伙同老婆内外受贿十几万银两东窗事发,结果夫妻二人被斩。

第三,朱元璋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 “剥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明朝殿阁大学士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进士和监生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钞和土特产品。对于那些受贿人员全部处理。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 和《醒贪简要录》。《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第六,允许民间百姓上访。明朝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对于封建时代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惯例。赋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权力,是中国几千年法治史中破天荒的政治创举。 上访,在明朝受到了朝廷的保护,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处。

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

朱元璋以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未根除,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叹。

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

• 勤政廉政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称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 。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地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

• 任用官吏

• 宰相:李善长(凤阳府定远县人,今属定远县)、胡惟庸(凤阳府定远县人,今属定远县)。

• 封公爵:徐达、常茂、邓愈、冯胜、李文忠、李善长、汤和。

• 封侯爵:蓝玉、傅友德、康茂才、金朝兴、郭英、丁德兴、冯国用、耿再成、胡大海、费聚、廖永忠、陆仲亨、唐胜宗、王弼。

• 封伯爵:孟善、刘伯温、耿炳文、陈桓、周德兴、华云龙、郑遇春、谢成、李新、俞通源。

• 其他:文豫章、何文辉、花茂、缪大亨、武德、宁正、王铭、叶旺、袁兴、袁义、郑用、刘成、郭云、章存道。

• 参谋:刘基、章溢、宋濂、朱升、叶兑。

• 在位年号

洪武是朱元璋在位年号,从1368年到1398年,共使用31年。

经济

• 与民休息

明朝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县官进京,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朱元璋还鼓励开垦荒地,1370年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和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 轻徭薄赋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 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 兴修水利

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 移民政策

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河水连连泛滥,中原人口锐减,而山西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相加,还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为此,朱元璋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史称“洪武大移民”。

军事

• 军事建制

明代武士塑像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 北伐残元

明太祖北征是明朝建立后针对北元的八次军事行动。

次数时间
明北伐灭元之战1367年—1369年
明太祖第一次北伐1370年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1372年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1380年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1381年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1387年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1387年—1388年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1390年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1396年
文化

• 复兴汉文化

参见: 明初礼俗改革

元朝时期,中原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影响和冲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定《大明集礼》,力图恢复汉族礼仪文化,并采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服饰方面“复衣冠如唐制” ,并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级严格的冠服制度;礼仪方面革除胡跪,恢复汉族传统的稽首、顿首、空首的跪拜方式,并按等级实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礼;姓名方面严禁胡姓,甚至连汉族复姓都遭池鱼之殃 ;语言方面杜绝胡语,钦定《洪武正韵》;婚姻方面禁止收继婚。通过复兴汉文化,朱元璋成功驱除了蒙元的阴影,并建构了新的合法性。

• 紧抓教育

朱元璋从元朝灭亡中看到,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登基后,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

朱元璋墨迹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

对待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有一次朱元璋召儒臣谈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能与皇帝议论国事,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

• 兴科举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 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

社会

• 养老政策

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 朱元璋怕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

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的《郑氏规范》是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

• 社会福利

朱元璋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之一。免费养老院(养济院) 、免费医院(漏泽园) 和免费公墓(养济院) 统统出现。朱元璋还曾经试验过“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 抑制商人

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限制。

民族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诏令衣冠如唐,禁胡语、胡服、胡姓名,蒙古色目纷纷改名换姓,与华人无异。在听从大臣曾秉正防患于未然的建议后,又以“有悖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为由,禁止蒙古色目改换姓名,以便识别。 并颁布法令,限制其内部通婚,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只有在“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的情况下,才允许他们自相嫁娶。

外交

• 朝鲜

唐朝以来秉持着中华正统观的朝鲜一直都是以“藩国”自居,尊中原王朝为宗主国,但在历代王朝中,朝鲜最为心悦诚服的却是明朝。 1372年,朱元璋给高丽王颁发了一道敕书,命令其遵循中国古代的惯例,每三年来朝见中国天子,贡献方物。 1392年,高丽王朝大将李成桂发动,建立了李朝。之后,李成桂参考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并上书朱元璋要求赐予“国号”,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而且“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 朝中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 日本

朱元璋登基之初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 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朱元璋知道后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但最终并未真正出兵,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规定日本为“不征之国”。

• 暹罗

1377年,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称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 有明一代,暹罗遣使臣到中国访问112次,中国也派使臣访问阿瑜陀耶19次。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用户2149794967371、小可爱是谁6、芜史、万鼎星辰娟、改名字多麻烦参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