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不但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意味着团圆,每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湛江人,往年过年的时候湛江会有很多庆祝活动,其中最隆重、最重要的就是做“年例”。
每年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底,湛江各地陆续开始做”年例”,不但上过央视,有些地方的年例活动还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外出打工的人,春节可以不回来,但是做“年例”的时候必须回来,因此在粤西地区还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一、什么是“年例”年例是指每年都会举行的大型群体祭祀活动,是粤西地区传统的过年庆祝方式。
主要是敬神、游神、摆宗台(有的地方叫做醮或摆醮),还有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宴客。
活动的目的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各地做年例的时间不一定,大部分地方是一天,有些地方可能要三天。
在年例开始前,各家各户准备好鸡、猪、肉、鱼、茶酒果品,有的地方专供果品,等游神队伍和醒狮队伍到各个固定点"摆钟"或"摆灶"。
到了年例当天,大家会聚在一起敬神祈福,然后是醒狮舞龙等活动,活动结束后放鞭炮。
刚开始盛行做年例的时候,主要是骑马、射箭、比武等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主要活动演变成 “游神”,就是把“神像”请出来,让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抬着在各村的大街上游行,热闹非凡。
二、 年例的由来关于年例的起源说法有很多,有的民俗学家把年例追溯到宋朝,因为《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代信谊地区“谷熟时里间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高歌。”,
他们认为这是年例的起源,但是这也有可能是古代的劳动人民庆祝丰收的一种方式,仅凭这句话当作年例的起源有点牵强。
还有一种说法是可能和冼夫人有关。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两点:一是有史料显示,“年例活动最初由冼氏家族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
二是湛江有很多冼夫人庙,在湛江各地的年例游神中经常能见到“冼夫人”。
冼夫人生于高凉,即现在的茂名电白人,曾助隋平定岭南势力,率领汉、俚各族民众归附隋朝,她对粤西及海南等地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粤西大多数的居民是明朝搬迁过来的,而且关于年例的记载最早是明朝,和冼夫人所在的年代相差甚远,所以这个说法也不太靠谱。
根据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记载:“雷州府于元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写的是当时雷州府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
光绪年间的《茂名府志·风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
光绪年间的《茂名县志》记载“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还有光绪《信谊县志》中记载“家设糕果祭神,曰供养。或悬先象,设糕果礼拜,是日,不杀牲,多素食,三日内不市。”
这些历史记载说明年例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驱鬼纳福。
古代人民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同一宗族发展而来的村子或者部落在初春或者清明农闲的时候,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当时物资匮乏,生活比较艰苦,用来祭拜神灵的三牲、糕点、水果等,在结束活动后人们也会享用,有时还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
这种风俗活动慢慢地演变成一种包括祭祀、饮食、戏曲、民俗等在内的文化体,这就是年例。
三、具有湛江本地特色的年例活动湛江各地的年例都很有自己的特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麒麟村爬刀梯
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麒麟村年例活动主要有:祭祀、请火、走轿、祭梯、立梯、爬梯、收梯、巡游、酬神演戏、过火海等。
而其中的重头戏就是“爬刀梯“,同时也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爬刀梯也称为“上刀山“,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源于一个古代传说。
传说在2000多年前,张兴武大将军率领部下攻打罗汉城鬼门关,因为城墙又高又厚,很难攻打。
他命令36名勇士搭成人梯,将士们拿着钢刀踩着人梯跃入城内,斩妖除魔,百姓从此得到安宁。张兴武大将军声名远扬,为百姓敬仰。
麒麟村先民为了纪念智勇双全的张兴武大将军,建立寺庙供奉他,并且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十二日,当地的老百姓还会表演爬刀梯,用来纪念先人。
“刀梯”是将36把锋利的钢刀绑在两根长约18米的杉木上组成,刀的摆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平放,一种是两刀交叉。
梯子的顶端用几根粗绳拉紧捆绑在木桩或树干上,使其直立,然后穿着统一制服的爬手们赤足踏着锋利的大刀往上爬,直到登顶。
2. 吴川三绝
吴川有三绝:花桥、泥塑和飘色,被称为“海陆空“的艺术。曾经被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及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报道过。
花桥始于明代。原本是吴川市梅菉镇隔海村居民为了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据说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后来因为浮桥危险,改用竹木搭桥。
因为过去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所以搭了男女两座桥,还把女桥盖起来,用花装饰一新,便成了“花桥”。
桥的尽头有一个泥塑天姬送子,白色花寓意生男孩,红色花寓意生女孩,求了花之后到河边洗手,寓意一年顺顺利利,添丁发财。
泥塑起源于唐末宋初。在元宵节吴川人会制作泥塑用来庆祝、展览,这个传统习俗大约有近千年的历史。
吴川泥塑造型逼真、塑工精细、形神兼备、艺术性很高,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传说和喜庆风俗。
其精湛的工艺为吴川赢得了“中国泥塑民间艺术之乡”和“粤西小敦煌”的美称,在2007年11月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飘色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一般由小孩扮成戏剧中的角色,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凌空而立,故而叫飘色。
飘色始于清末。据说当时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经常举行游神赛会,为了赢得比赛,林文杰与他的父亲林清老艺人别出心裁地在一个木箱上,设计了《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飞飘,一经演出,轰动全县。
2008年,吴川飘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穿令箭
“穿令箭”又叫穿腮,是雷州半岛流传已久的一种年例,敬拜祭祀神灵的一种傩技活动。
“穿令箭”之人要沐浴净身,至少要斋戒吃素三天,否则穿令箭时会疼痛难忍,有血流出。
在表演前三天,先将令箭打磨清洗,然后恭敬地放进庙宇封令。取令时要态度恭敬,香烛拜祭。
令箭由金属制成,有铜、铁、银、不锈钢等各种材质的,上粗下细,实心,尾部呈针状,长度大约有一米左右。
等到年例时,先拜神,让神选出人选。人选必须是男性,而被选中的人,据说会得到神灵庇佑,逢凶化吉。
村民把令箭穿过被神选中的人的脸颊或舌头,神奇的是,他们穿令箭时感觉不到疼痛,也不会流血,据说一年只有年例这一天会这样。
活动完后,把令箭拨出来,用些香灰擦在伤口上,一周内伤口会完好如初,不会留下疤痕。
4. 东海岛“人龙舞”
人龙舞和一般的舞龙不一样,从龙头到龙尾都是由真人接架组合而成,舞起来刚劲有力,动作粗犷而又威猛雄壮,活灵活现。
这种“人龙舞”一般长十来米,由五、六十人组成,有的长几十米,需要数百人。
2006年,湛江“人龙舞”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
5. 遂溪“醒狮”
逢年过节当然少不了舞狮,而湛江醒狮最著名的则是遂溪,有“中国醒狮之乡”的美称。
遂溪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过去的人们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所以每到节日庆典、有喜事时都喜欢用醒狮助兴。
遂溪的民间舞狮表演形式,一般分为传统狮和高桩狮,特别注重狮的形神、步法和动作,把狮子憨态可掬、喜怒惊疑、跳跃翻腾等动作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6.廉江“傩戏”
傩舞起源于明崇祯年间,至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是由说、唱、舞相融合形成独特的戏曲样式,是廉江民间最古老且独具特色的传统戏剧,被称为“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也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雷州“下火海”
也称过火场,是雷州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祈福仪式,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将刚砍伐的树木燃烧七八个小时,直到完全炭化变为“火场”后,当地村民纷纷光脚踏火场,火炭被踢得火花四溅,场面非常壮观。
时至今日,年例不仅是湛江人重要的传统庆祝活动,也变成了一种文化传承,希望它们能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看到属于湛江独有的风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