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允字五行属什么 允字取名的寓意

发布时间:2024-05-26 06:13:21作者:煮酒送别来源:网友投稿

允字五行属什么 允字取名的寓意

本文目录一览:

“允”字释义

今日接着讲解一个与厶字有关的字“允”。允字也是《周易》古经中的曾用字,其演变历程如下:

来自百度百科

允字从厶从人,上厶下人,自古如此,其字形几无变化,只是笔划逐渐规整而已。那么这个允字本义究竟是什么,我们现在分析一下。

我们在前面的有关帖子里讨论过厶字意象,有两类。其一是兑卦意象,有河水汇集成湖的意象;其二是胚胎生长发育的震巽卦意象。那么拼成允字会有什么意象呢?

如果取厶字兑卦意象,则人上有泽肯定不合理。若取厶字为运动停止,则允字就有人停止活动的意义,甚至死亡之义。但此类意义后世没有演变出来,故不取。

取兑卦说话的意义,则已有兑字表示了。如果取厶为,则人的这样写显然也不太合适,故亦不取。

所以按厶字的兑卦类意象取义,似乎都没有合适的意义。

那么按厶字胚胎发育的巽卦意象来看又如何呢?

若取直观意象,则允字就可以是指成年人怀胎。当然这个意义显然不如“始”字更精确。但这个允字可以向其它字义上演变取用。比如女人怀胎了,身形变化明显,很容易看出来,别人问起来是否有喜了,自己也不好否认,故可引伸出肯定、认可、诚实回答这类的意义,即点头认可的意义。

将允字这种诚实不欺的态度用于官员管理和对待群众,就能做到公平,故允字引伸也有公平得当的意义。

“允”字基本含义有三种,如下:

【允 yǔn

1,答应,认可:~许。~诺。不~。

2,公平得当:~当。公~。

3,信,实:~恭克让(诚信,谦逊能够忍让)。】

以上三种基本含义都来自成人怀孕的象,如前所述,故不再赘述。

论语解读104、三个圣人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lài,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谨慎的统一规范度量衡等器具,审查修订各项法律制度,重新修建起各项被废置了的官事,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愉悦。

这一大段文字,记述了从尧帝以来历代先圣先王的遗训,中间或许有脱落之处,衔接不起来。后来的部分里,孔子对三代以来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对《论语》全书中有关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总结,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历史上尧舜禹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 。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

尧舜之时,发生滔天洪水,大禹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为治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因大禹平治天下,天下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大禹也因其显赫功德和人格被最尊为华夏最著名的圣王。

“梓”成为起名首选缺乏想象力?古人起名也跟风

近日,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佛山2020年新生儿取名热门名字,男孩取名为“梓睿”的最多,已连续两年排行榜首;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连续5年排行榜首。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在这份热门名字榜单上,“梓”字似乎成了这届家长取名的“首选”。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不少网友觉得,现在的家长缺乏“想象力”,连孩子的名字都趋同了。

但其实,类似的名字趋同现象古已有之。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流行的名字。

甚至,就连名字的格式,都因时代而不同。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疑问——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名为何绝大多数都是单字。

比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至于一些三字的姓名其实大多是因为姓是两个字,像诸葛亮是姓诸葛、名亮,司马懿是姓司马、名懿。

后世研究认为,这样的取名格式与西汉末年王莽推动“去二名”有关,也就是提倡人们以单个汉字为名。

当然,如果具体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明显受到了当时风气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去二名”与儒家“二名非礼”的观念有关。西汉昭帝、宣帝以后,儒学理念渐渐扩展开来,于是“单名”在官吏、儒生中愈发常见。

一直到东晋时,这种“单名”习惯才开始有所突破,一些虚字开始用于起名。

“之”字就是在这段时间成了人们喜欢用在名中的字。

“书圣”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几代人都有这个“之”字。可以说是,父子兄弟数代相袭,并不避讳。

具体来说,琅琊王氏之中,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八世有陋之、肇之、桢之、静之、裕之、镇之、弘之、韶之、纳之、瓖之、泰之;九世有悦之、悏之、瓒之、昇之、标之、唯之、逡之、珪之;十世有秀之、延之、舆之。

其喜爱用“之”字的程度,看起来不亚于今天人们对“梓”字的执念。

当然,这并非仅限于王羲之他家。其时,东海徐氏、琅琊颜氏、范阳祖氏、鲁郡孔氏、河间褚氏、陈留阮氏、南阳范氏、浔阳陶氏、东莞刘氏、平阳贾氏、南阳宗氏中均有数代名字用“之”的情况出现。

同时期,在“之”字外,“道”“僧”等字也颇常见于人名。

有研究认为,这些虚字或许在当时是作为“双名”中的信仰点缀,而并不具有实际人名功能。

及至唐末五代时,“彦”字成了风靡一时的取名用字。

这一点,清代赵翼已注意到了。他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写到“五代人多以彦为名”。

唐末有宰相徐彦章、左拾遗徐彦枢、供奉官史彦琼等等。一直到宋初,人名中带有“彦”的仍未在少数。如军校罗彦瓖、王彦昇,龙捷指挥使赵彦徽,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步军指挥使靳彦明,晋阳巡检穆彦璋等。

而到宋代,以“老”“叟”“翁”“父”等字命名成一时之风。

当代学者马叙伦在《读书续记》中就说,宋人自名叟老,可谓创一时之风气……

清人赵翼也说,宋人字名则好用老字。仅以“老”字为例,有研究就列举如下名字:胡唐老、王同老、孟唐老、苏元老、王廷老、陈朝老、赵学老、杜莘老、王涣老、刘唐老、高商老、刘德老、李商老等。

此外,宋代也有以五行命名的风尚。而这一风气在明朝时,因被皇族用到排辈中,更多见于史籍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规定了颇为复杂的起名方式——不仅每一支子孙拥有固定的辈分字,名字中的最后一字还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固定了该字的部首。

例如,朱元璋四子朱棣一支的辈分字是“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因此,明仁宗叫朱高炽,高字辈火字旁;宣宗朱瞻基,是瞻字辈土字旁;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是祁字辈金字旁;宪宗朱见深,见字辈三点水……

这种起名方式让朱家后代颇为头痛。每个人基本只有半个字是自己的,其余两个半字都规定好了。也因此,朱氏后人的名字中不乏生僻字。

以火字旁为例,周王系临安王朱勤烷、楚王系楚王朱孟烷、蜀王系永川王朱悦烯、岷王系安昌王朱定烷、唐王系唐王朱琼烃、伊王系伊王朱颙炔、郑王系郑王朱厚烷、衡王系玉田王朱厚烃……

从历史的维度看,名字终究是一个时代的表现。

近代以来,时代潮流在名字中体现愈加明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名字多用“军”“国”“兰”等字;“80后”中,“磊”“涛”“静”等单名盛行;“90后”则开始出现“琼瑶风”的名字……

你的名字,是否也有这样的时代烙印?(记者 宋宇晟)

参考资料:《中国人名研究》《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这届家长给孩子起名“没文化”?看古人如何取名》《汉魏人名考》《中国民间的字辈谱》

国学经典取名:200个智慧明达、淡泊宁静的好名字,值得一看

中华上下五千年,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国学经典。江南易林这里所说的国学经典是指《孟子》、《论语》、《大学》、《尚书》等文化经典。阅读经典,不仅增加自己的知识与文化素养,也能获得不少的感悟,能够为人生助益良多。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学习先人贤者的才德与智慧,能够从中获得一份宁静淡泊的高雅气质,那就为他取一个出自国学经典的好名字。江南易林从国学经典中整理了200个美名,需要为宝宝起名的家长朋友们可以阅读下文。

文安

出处: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尧典-尚书

此句指赞扬帝尧严肃恭谨、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宽宏温和、诚实尽职。“文”在此句中指的是有治理天下的才干,引申为知识渊博、文武全才。“安”在此句中指诚实、勤勉的品德,引申为仁义之心。江南易林认为“文安”是一个男孩名,寓意宝宝文武双全、安心乐意。

嘉允

出处: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大禹谟-尚书

“嘉言”指的是好的言论,“嘉”意为美好,引申为吉祥、幸福,寓意宝宝生活美满幸福。“允”本义是信、实,引申为公平、公正,使人信服、使人敬重的,寓意宝宝品德端正、正直。江南易林认为“嘉允”是一个具有美好品德的宝宝名字,寓意宝宝嘉言善行、允恭克让。

之斐

出处: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第03传 止於至善-大学

这句话意为:斐然文雅的君子,品德高尚,诚实善良,让人始终难以忘怀。“斐”形容有文采的样子,寓意宝宝才华横溢。江南易林认为“之斐”是一个才德兼备的宝宝名字,寓意宝宝有鸿渐之仪、文采斐然。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

知望

出处: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第01章 梁惠王上-孟子

“知”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和作战的经验,引申为真理、经验、知识,用在名字中,寓意宝宝聪明智慧。“望”本义是向高处、远处看,引申为希望的意思,寓意宝宝志向高远,有远大抱负。江南易林认为“知望”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宝宝名字,寓意宝宝知文达礼、才望高雅。

泽冬

出处: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第十五章-道德经

“泽”指水流聚集的地方,引申为雨露,润泽,用在宝宝名字中,寓意宝宝温和柔顺,性格很好。“冬”指冬天,气温较低,给人清新之感,寓意宝宝温和可敬。江南易林认为“泽冬”是一个符合男宝宝气质的名字,寓意宝宝温润而泽、冬日夏云。

文昭

出处: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洛诰-尚书

“文”指文化与知识,引申为文学才干,寓意宝宝腹有诗书、满腹文章。“昭”本义光明,引申为光明美好、显扬的意思。“文昭”可以理解为文采显扬。江南易林认为“文昭”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男孩名字,寓意宝宝文采斐然、金昭玉粹。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

长睿

出处: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全唐诗

“睿”的本义是深明、通达,引申为聪明、机智。“长”指长久,引申为深远。“长睿”可以理解为一直保持睿智之心,实现自己的理想。江南易林认为“长睿”是一个明智的宝宝名字,寓意宝宝浩气长存、聪明睿智。

家长朋友如果能够用国学经典为宝宝取一个智慧满满的名字,宝宝就能从中获得实现理想的勇气与力量。

你对起名有什么看法或建议吗?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交流。

允礼:父亲是皇帝,儿子是皇子,雍正死前,为何让乾隆善待果郡王

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胤禛于圆明园驾崩。内侍取出雍正遗诏(下图),宣布由皇四子弘历继承大统,是为乾隆帝。

雍正的这份遗诏,多达1200余字,其中,除了提及皇四子弘历的名字外,还提到了允禄、允礼、张廷玉和鄂尔泰等大臣。

允礼,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果郡王,不过,此时他已被封为果亲王。雍正在遗诏中这么说允礼: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这段话很长,有三层意思,第一,允礼是国家栋梁;第二,允礼身体不好;第三,要多照顾他,善待他,不能让他中途损伤了。

言下之意,是让继位的乾隆帝尊重允礼,善待允礼。

那么,历史上的允礼,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他为何值得雍正如此嘱托呢?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果郡王”允礼,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重新认识这位“英俊潇洒”的清朝王爷。

一、母亲和四哥一样大

允礼,原名胤礼,因雍正帝胤禛登基后,兄弟们要避讳“胤”字,因此改为允礼。根据《清史稿·诸王传》记载:

果毅亲王允礼,圣祖第十七子。

允礼本是康熙第二十七子,因前面有部分兄弟夭折,因此序齿第十七,人称十七爷。

允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初二,其母为汉军旗包衣勤嫔陈氏。

根据《八旗造送奏折事件清册》记载,允礼的母族陈姓族人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已经是满洲镶黄旗的包衣了。后来,抬入镶黄旗汉军旗,还曾短暂地改为“陈佳氏”。允礼的外公名叫陈希阂,是一个二等侍卫。这说明,允礼的母亲勤嫔陈氏的出身并不高。

康熙三十三年,陈氏通过选秀入宫,被康熙选中,成为一名庶妃。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陈氏的年龄,但由于清朝秀女的年龄一般在14-16岁之间,也就是说,陈氏很可能出生在康熙十七年到康熙十九年之间。

而根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帝胤禛是康熙十七年出生的。

也就是说,允礼的母亲和他的四哥胤禛的年纪是差不多大的。换个角度来说,若雍正的长子弘晖没有夭折,他正好和允礼是同一年出生的。

这也是为何雍正对允礼十分亲厚的原因之一,后面还会说到。

在清代后宫,一般生下皇子的庶妃很快就会被晋升为位份,但允礼之母陈氏却并没有如此。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康熙才封她为勤嫔。而这一年,允礼已经21岁了。和陈氏同时被晋升为嫔的还有十二阿哥允祹的母亲瓦刘哈氏,她当时被封为定嫔。

由此可见,勤嫔的出身不仅不高贵,她在皇宫中或许也不受宠。有不受宠的母亲,就会有不受宠的皇子,因此,允礼在康熙朝并不受重视。

《清史稿·允礼传》对于允礼在康熙朝的事件只记载了一句话:

康熙四十四年,从幸塞外,自是辄从。

意思是说,从康熙四十四年起,允礼跟随康熙到塞外出巡,此后每次康熙出巡,都会带着允礼。

需要说明的是,康熙每次都带着允礼,并非允礼有什么过人之处,而是康熙带着10岁以上的皇子出巡是惯例。

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允礼在康熙朝并不受重视,那就是康熙始终没有给允礼封任何爵位,康熙驾崩那年,允礼已经25岁了,他甚至连个“贝子”或“镇国将军”头衔都没有,在别人眼中,他只是一位皇子,一位低调且不受宠的皇子。

正是因为允礼不受宠,也没有在康熙朝办差,这才养成了他恬淡的性格。允礼在诗词、书法和音律方面都很有造诣,若放在士大夫家庭,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位翩翩君子。

综上所述,允礼贵为康熙的第十七子,然而,他和他的母亲并没有得到康熙的格外垂青。他没有爵位,没有差事,更没有资本参与夺嫡。这也是雍正后来会重用他的原因之一。

二、十七比十三小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玄烨在畅春园驾崩,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是一位优秀的封建统治者,同时,他也是一位睚眦必报的帝王。雍正登基后,立即擢升嫡系十三爷允祥为怡亲王,和隆科多、马齐一起总理事务。与此同时,雍正对自己当年的夺嫡对手采取了分化打击,他一方面封允禩(八阿哥)为廉亲王,一方面夺取允禵(十四阿哥)的兵权,将其幽禁于皇陵,对允禟(九阿哥)也出重拳打击,待雍正站稳脚跟,允禩也很快被扳倒。

虽说雍正残酷地打压了允禩集团,但他对其他没有参与夺嫡的兄弟还是比较有温度的。毕竟,雍正也需要兄弟来帮衬。这时,年轻的允礼便走进了雍正的视线。

为了检验允礼的能力,雍正先给允礼派了一个任务,让他去修饰康熙帝的景陵。第二年(雍正元年),雍正见允礼办事认真,下旨加封他为果郡王,并且让他管理理藩院。

雍正在加封允礼的圣旨上说道:

“景陵办理修饰甚好,十七阿哥、孙渣齐、萨尔那甚属尽心,敬谨效力。十七阿哥封郡王……”

从一个无官无爵的皇子,连升数级,直接成为郡王,还被任命掌管理藩院,这对当时的允礼来说,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清朝的理藩院原名为“蒙古衙门”,是负责管理清朝和蒙古各部以及其他藩国之间的关系。这个差事关系到帝国的形象,雍正把它交给允礼,也存在锻炼允礼的动机。

一个月后,允礼又添了新差事,雍正命果郡王允礼担任右翼前锋统领,而后又担任正黄旗蒙古都统。到了七月,允礼再兼任镶蓝旗汉军都统职务,并获赐一万两白银。

在短短的7个月内,允礼不仅有了郡王爵位、有了差事,更掌管了两旗旗务,受雍正倚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那么,雍正为何要对允礼格外垂青呢?笔者分析,可能存在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允礼并未参与夺嫡,他和雍正素无嫌隙。和允礼有相同情况的还有一人,那就是十二阿哥允祹,他也被雍正加封为履郡王。

第二,允礼的生母勤嫔的地位不高,这些意味着允礼对雍正产生不了任何威胁。

第三,雍正在处理允禟、允禵之后,背负了部分舆论压力,他需要和其他皇子搞好关系,以彰显皇家“兄友弟恭”的形象,而允礼和雍正年龄相差甚远,雍正长时间把他当孩子看,因此选择允礼来培养最为合适。

雍正二年,履亲王允祹因“治事不谨”被贬为贝子后,雍正身边得力的兄弟除了怡亲王允祥之外,也就果郡王允礼最为得力(当时雍正对三哥、五弟等人甚有戒心)。

所以,雍正开始有意抬举允礼,雍正不仅让允礼再兼任镶红旗满洲都统,还让允礼代替自己出席祭孔仪式。

到了雍正二年八月,允礼已经以郡王的身份享受亲王的俸禄。其入宫探视母妃,都是按亲王礼节。这一系列操作,提高了允礼在宗室中的声望。

在清帝中,雍正帝在拉拢人心方面绝对是佼佼者,雍正四年,雍正下旨晋封允礼的生母勤嫔为皇考勤妃,这让允礼感动不已。允礼是个至孝之人,母亲能晋升为妃,意味着母亲百年之后能够葬入先帝妃园前列,允礼入宫向雍正叩首,当场泪流不止。

到了雍正六年,允礼开启了他王爷生涯的高峰,因为这一年雍正正式晋封允礼为和硕果亲王。并且下旨,由允礼身兼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

这意味着,八旗24都统中,果亲王允礼一人占了六分之一。这种“掌四旗都统”的王爷,纵观清朝,也是极为罕见的。

雍正为何要如此破格提拔允礼呢?这在当时是有特殊背景的,因为雍正的肱股兄弟、十三爷允祥已经病重,体不能支,雍正急需要一个皇弟来接替允祥,他选中了允礼。

于是,在雍正六年,除了十三爷允祥之外,十七爷允礼是雍正诸弟中权力最高者。

三、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

雍正七年,允礼奉命管理工部,到了雍正八年的八月二十日,允礼统管户部三库事务。

注意,雍正八年的五月初四,雍正最爱的十三弟允祥病逝,年仅44岁,雍正不仅给十三弟配享太庙,还将十三弟的名字重新改为“胤祥”。而允礼统管户部三库,就发生在允祥的丧事结束之后。

不仅如此,在此后,允礼又接管了理宗人府。集旗务、军务、户部和宗室大权于一身。这样的允礼,实际上就是另一个允祥。

雍正十二年,雍正派允礼远赴西藏,代表朝廷会见第七世·格桑嘉措,允礼在四川和西藏驻留了9个多月。这期间,雍正帝已经逐渐病重。

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允礼回京向雍正复命,几个月后,雍正帝驾崩。

雍正帝驾崩的时间是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秋意正浓,当允礼接到消息赶到圆明园时,张廷玉、鄂尔泰以及弘历、弘昼等人已经到场。张廷玉按雍正生前所述,命内侍在正大光明牌匾后取出遗诏,鄂尔泰代为宣读。雍正的这份遗诏较长,也比较奇怪,遗诏中除了明确传位于宝亲王弘历外,还重点向乾隆提起5个人的名字,按照遗诏中的顺序,这5个人分别是:

(一)弘昼,雍正的第五子,封和亲王。在遗诏中,雍正对乾隆这么说起弘昼:

“与和亲王弘昼同气至亲,实为一体,尤当诚心友爱,休戚相关。”

言下之意,希望乾隆和亲弟弟同气连枝,不要做出残害手足之事。

(二)允禄,康熙第十六子,雍正之弟,被封为庄亲王。遗诏中说:

“庄亲王心地纯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意思是,庄亲王是个好叔叔,你用他办小事,他肯定不会出错。但办大事不行,他担当不足。

(三)允礼,康熙第十七子,雍正之弟,被封为果亲王。雍正对允礼的描述比较长,在本文开篇已经引用过,这里不再赘述,意思是:

你十七叔性格忠直,能力和见识都是一流的,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但是,他身体太弱,如果遇到大事,你要多体谅他。如果让他中途损伤了,那就太可惜了。

(四)张廷玉,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五)鄂尔泰,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雍正是把他俩放在一起说的。意思是: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都是我看好的治国老臣,我可以确保他们俩的忠贞,百年之后,你还要将他们俩配享太庙,以彰显我们父子对他们的礼遇。

雍正之所以重点对乾隆交代以上5人,其目的是要让乾隆学会使用他们。然而,我们纵向观察会发现,同样是亲王,雍正对允礼的评价比允禄要更正面,更详细。言语之中,多希望乾隆以后能够多依仗允礼,用好允礼,善待允礼。

那么,雍正临终前,为何要乾隆善待允礼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允礼在雍正末期已经身兼数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是可以依仗的皇叔。

第二,雍正担心乾隆登基之初,在宗室中身单力薄,因此希望他多借助皇叔的力量。正如雍正所说,允礼是个忠直之人,他从始至终都未参与过皇位的争夺,对雍正也非常恭谨和忠心,因此可以成为乾隆的肱股。

第三,特别提到允礼体弱,雍正希望乾隆保护好允礼,避免让他步怡亲王允祥英年早逝的后尘。

雍正是一位帝王,同时他也是一位父亲,雍正的遗诏,除了传位外,更像是“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从遗诏的字里行间里,能看出他对乾隆的拳拳之心和舐犊之情。

四、诸侯之剑何如?

是年,乾隆登基,按照雍正的遗愿,乾隆命允礼、允禄、张廷玉、鄂尔泰四人为顾命大臣,协理政务。

乾隆当时对允礼非常倚重,有时候允礼甚至一日要被乾隆传诏数次。允礼在乾隆面前也非常谨慎,不敢端着皇叔的架子,哪怕乾隆要给他赐座,他都要跪下来叩谢。允礼的表现让乾隆非常受用。

乾隆元年九月,乾隆赐允礼亲王双俸,并下旨:

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

乾隆的意思是说,果亲王允礼是先帝之弟,朕的叔辈,每次都给朕行礼,朕心里不安。免了允礼在非正式场合的叩拜之礼。同日,乾隆又给允礼之母勤妃加了徽号。

允礼“拿双份工资”,又在御前免跪,母亲又被加徽号,感动得不行,更加下定决心为乾隆卖死力。

接下来,他为乾隆制定《侵盗钱粮罪例》和编纂《世宗宪皇帝上谕》,同时,乾隆还让他打理刑部和宗人府。允礼忙得脚不沾地,然而,到了年底,麻烦来了,允礼身体越来越虚弱,逐渐病倒了。

作为一个食亲王双俸的清朝王爷,允礼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在病中持续给乾隆上疏,恳请乾隆减免江南诸省百姓所欠的漕项、芦课、学租、杂税等税赋,皆被乾隆允准。

另外,允礼在乾隆初年手握大权,也被很多投机者盯上,有许多人试图通过贿赂允礼而上位,都未得逞。允礼称得上是一位清廉的王爷。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有一句话: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允礼作为清朝的果亲王,身居高位,他能身正清廉,还不忘“泽加于民”,足见其并非一般的八旗勋贵可比。

允礼病倒后,在家中休养了一年,乾隆派太医多次上门为允礼诊治,但效果甚微。

乾隆三年的新春,允礼破天荒地没有入宫参加新春朝贺,乾隆知道不是十七叔傲慢,而是十七叔已经病重了。为此,乾隆特地派亲弟弟和亲王弘昼前去探望允礼的病情,弘昼回来后,说允礼不容乐观,于是乾隆亲自前往探望。

一个月后,允礼病逝,《清史稿》云“上震悼,即日亲临其丧”,乾隆非常伤心,亲临果亲王府祭奠,谥其号为“毅”。由于允礼膝下无子,乾隆特地让大阿哥永璜以孙子的名义为允礼戴孝。

允礼只有一妻一妾,生有一子一女,全部夭折。允礼去世后,乾隆下旨将弘曕过继给了允礼,继承果亲王爵位。

弘曕是乾隆的六弟,雍正的第六子,是名副其实的皇子身份,而今成了允礼之子。当然,乾隆这么做也有为自己扫清威胁之意。

当年,雍正遗诏中让乾隆善待果亲王,不要让他中途损伤,结果雍正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实在可惜。

在康熙的35个儿子中,允礼的结局算是不错的。他幼年并不受康熙重视,然而,他凭借自己的赤子之心和忠肝义胆,被雍正重用,并且迅速成为宗室中仅次于允祥的亲王。乾隆登基后,允礼也未失宠一日。在清朝,皇叔能做到如此地步,已是不易。

父亲是皇帝,儿子是皇子,掌四旗都统,拿亲王双俸,受两代帝王重用。

纵观允礼的一生,他有三大幸运:

第一是出生稍晚,没有参与夺嫡;

第二是忠孝赤心,为人恭谨,雍正乾隆用他而不疑;

第三是膝下一子一女全部夭折,这看似不幸,但作为皇叔,反而容易让人放下戒心。

《庄子·说剑》中说: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

允礼作为清代王爷,恰是一把完美的“诸侯之剑”,他的人生虽然只有短暂的41年,却是峥嵘的、无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