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蔡氏:世界蔡姓历史追索
2014年8月15日
本报记者 刘洋
核心提示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其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后人以国为姓,于是有了蔡姓。蔡姓得姓于蔡国,但却发展于济阳,故蔡姓人大多以济阳为郡望,济阳蔡氏成为蔡氏族中最兴盛显赫的望族。著名史学家、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朱绍侯研究发现,济阳蔡氏是由陈留蔡氏发展而来的,两者同根同系,实为一个支派。陈留蔡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推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书法家、经学家蔡邕,蔡邕的故里就在开封市境内。如今,蔡姓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第44大姓,蔡姓子孙已遍布海内外。但他们仍心怀故土,不忘根在中原,常回家看看。
得姓之始以国为姓
蔡姓以国为姓。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姬诵继位,由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蔡叔之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旦听说后,就派他到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上蔡县蔡氏宗亲会会长蔡国芳接受采访时介绍,因无法抵挡南方日益强大的楚国,蔡国历经多次迁移,也就有了上蔡、新蔡和下蔡这“三蔡”的说法。上蔡,即蔡叔度建立的蔡国。新蔡是楚国第一次灭掉蔡国后,蔡国的后裔蔡平侯南迁建立的都邑,称为新蔡。蔡平侯建都新蔡后,蔡国仍不稳定,在周边国家的联合攻打下再次迁都,迁入楚国境内。但好景不长,东面的吴国兵临城下,蔡国抵挡不住,被迫将官民和蔡侯的祖坟一起迁入吴国的州来(今安徽凤台县一带),后人称之为下蔡。
但是无论蔡国怎么迁都,最终都没能逃脱灭国的命运。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后人为了保留蔡姓,便“以国为氏”,四散分居。蔡国灭亡的时候,蔡国人的足迹已经到达今天的河北、安徽、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贵州、江苏、江西等地。不过在当时,绝大多数蔡国人仍留居在上蔡、新蔡和下蔡一带。
蔡氏郡望望在济阳
蔡姓得姓于蔡国,发展于济阳,故蔡姓人大多以济阳为郡望。宋人在《百家姓》当中记载:“蔡氏郡望,望在济阳。”
朱绍侯发表在1997年第1期《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文章《济阳蔡氏的历史追溯》中指出,蔡国由于3次迁都,其民或迁或留,分布面较广,其民分散到各地,皆以国为姓。晋有太史蔡墨,楚有大夫蔡鸠居,齐有大夫蔡朝,秦有燕人蔡泽。正如蔡氏《济阳通谱》所说:“千枝一本,万派同源。”其本源皆在上蔡,而在千枝万派之中,济阳蔡氏则为蔡氏族中最兴盛显赫的望族。
据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开封史志协会副会长沙旭升介绍,济阳历史悠久,战国时曾是魏国的城邑。秦统一六国之后,分天下为36郡,西汉初年置济阳县(今河南省兰考县境东北部),属陈留(郡)。西晋惠帝年间(公元291年—306年)分陈留郡治置济阳国,后改为郡,治所在济阳(今河南省兰考县境东北部)。宋、金之后,济阳多次遭洪水破坏,金朝初年改称济阳县,后县城毁于洪水。
沙旭升说,据《河南蔡氏始祖开支通谱》记载,济阳蔡氏是河南开支始祖秦昭王丞相蔡泽的后裔。蔡泽,战国时原为秦国大臣,长于辩议,曾献计东收周室,被昭襄王采纳,后为秦相。蔡泽裔孙蔡勋,汉平帝时为县令,王莽篡政后闻其名,欲授为官,勋拒不赴任,携家族出走他乡。蔡勋之曾孙蔡携,东汉顺帝时以司空封新蔡长。蔡携有二子,长子名棱、次子名质。蔡棱生子邕,邕字伯喈,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通经史,写定六经文字,创《熹平石经》,名扬千古。蔡邕幼年丧父,和叔父蔡质同财共聚。蔡邕成名后为董卓所用,后因同情董卓被司徒王允冤死狱中。蔡邕去世后,葬于开封。蔡邕女蔡琰,字文姬,博学多才,通音律,著《胡笳十八拍》,史称“一代才女”。
蔡邕被害后,三国时魏尚书蔡睦为避祸,举家迁居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蔡氏家族居考城后,日渐兴旺。“自北魏考城蔡氏出了尚书蔡睦至唐朝初年的近500年间,蔡氏家族在济阳、考城繁衍生息,后世名人辈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济阳名门望族。”沙旭升说,如今,济阳蔡氏后裔遍布于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
蔡邕父女 故里开封
蔡邕故里在开封市境内,具体在何处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杞县,一说在尉氏县,两处仅相距50公里。
杞县的蔡邕故里在杞县圉镇镇蔡白街。汉时宅院早已不存,只留一片废墟,后人在此废墟上曾建庙建房。1926年元宵灯节扎鳌山时,在此遗址地下发现两个汉砖旗杆墩子,证明此处确实曾经存在过一座汉代宅第。现建为蔡邕、蔡文姬纪念馆。镇北关现建有文姬广场,广场中央有蔡文姬雕像。
尉氏县蔡邕故里在尉氏县县城南17.5公里的蔡庄镇蔡庄村,蔡庄镇过去又名蔡相乡。1987年在此地出土的一方明代嘉靖年间墓志称其祖上“洪武初徙居尉氏蔡相乡,乃蔡邕之故里也”,说明此地在明初就已被称为蔡邕故里。据清康熙年间《开封府志》记载,蔡家庄在尉氏南35里,汉蔡邕并其先世之墓皆在此。另据《尉氏县志》,蔡(邕之父)墓在县南40里隗村保,相传邕附其墓侧。蔡庄镇南面的大朱村原有邕墓及祠宇,上世纪60年代损坏,现尚余古柏一棵。
开封县陈留镇南1.5公里的桃花洞村(现属开封县半坡店乡)有一座蔡邕墓。桃花洞村距杞县圉镇镇35公里,距尉氏蔡庄镇50公里。桃花洞村蔡邕墓尚保存完好,现有墓冢一座,墓前有一个碑楼,碑楼里有两块石碑,一块为“汉蔡中郎墓碑”,是1926年陈留县知事王福恭所立,由王福恭撰文,开封书法家许钧篆额并书丹。另一块为“继立蔡中郎墓碑”,是1931年陈留县县长徐馥田所立,由胡味因撰文并书丹。此墓在新中国成立前由蔡氏后人奉祀,且有墓碑。1986年由开封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根同系 相同支派
“追溯济阳蔡氏的历史,首先必须先谈陈留蔡氏,因为济阳蔡氏是由陈留蔡氏发展而来的,两者同根同系,实是同一个支派。”朱绍侯说,陈留蔡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推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大经学家蔡邕。《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六世祖勋,好黄老,平帝时为眉阝令。王莽初,授厌戎连率(陇西太守)。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可事二姓哉!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父棱,亦有清白行,谥曰贞定公。”这里主要记载的是蔡邕六世祖及其父棱的事迹,据此可将陈留蔡氏的世系又上推六世。《后汉书集解》引惠栋根据《汉书·功臣表》的考证,认为曾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肥如敬侯蔡寅是蔡邕的始祖,而《蔡邕集》载《让高阳侯表》则称“臣十四世祖肥如侯佐命高祖,以受爵赏”。据此又可把陈留蔡氏的先祖上推到十四世。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了肥如侯蔡寅,子蔡戎,孙蔡奴,曾孙蔡福四代传承关系。《通志·氏族》找到了新的线索,即《汉书·公功表》肥如侯演,演元孙丞相义,义元孙勋为长安邸长,累召不至,勋曾孙携。朱绍侯说:“这里说的肥如侯演,即蔡寅,元孙丞相义,即玄孙昭帝时丞相蔡义。查《汉书·蔡义传》,蔡义河内温人,昭帝为宰相,封节侯,无子国除。《通志》说‘义元孙勋’可能另有所据,姑存疑。但自蔡携以后,蔡氏的世系是基本清楚的。”
“陈留蔡氏家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周初蔡叔度,往下可追溯至西汉初年的肥如侯蔡寅,再往下就是蔡勋、蔡携、蔡棱等。在汉以前世系不清,可以不论,入汉以后可以说代代为官,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官宦世家。”朱绍侯指出,除蔡文姬外,蔡邕还有一女,不为世人所熟知,实际也曾显赫一时。她就是司马师的岳母、晋景献羊皇后的母亲蔡氏,据《晋书·景献羊皇后传》记载,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晋武帝泰始九年,“追赠蔡氏济阳县君”。朱绍侯认为,陈留蔡氏转为济阳蔡氏,这可能也是个契机,从而也说明了陈留蔡氏与济阳蔡氏的渊源关系。
枝繁叶茂 源远流长
蔡氏是什么时候定居在圉县的呢?圉县,春秋时郑地,《左传昭公五年》“韩宣子如楚送女反,郑伯劳诸圉”,后属魏,汉置圉县,晋废,后魏复置,后改曰圉城,北齐废,隋复置圉城县,唐废,故城在今河南杞县南50里。现在是杞县的一个乡镇,起名为圉镇。
朱绍侯介绍道,蔡邕在《琅岈王傅蔡朗碑》中说:“君讳朗,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蚀,王室遂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此碑文简单介绍了蔡国的历史及得姓的由来,最值得注意的是后三句:“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这说明在昭侯迁都下蔡的时候,蔡国的部分公族就由新蔡迁居于圉县了。同时也说明春秋末期蔡氏已迁居于陈留圉县。
朱绍侯说,据史书记载,到东汉时期居住在圉县的,不仅是世代为官的蔡邕一支,而且还有与高氏齐名,“并皆富植,郡人畏而事之”的蔡氏富人。这说明陈留蔡氏在东汉已成为族人众多、有钱有势的大户。正是这一支蔡氏大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地位仅次于王、谢、袁、萧四大门阀而以济阳为郡望的显赫士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陈留蔡氏得到迅速发展的是蔡邕叔父蔡质一支。蔡质不仅官至卫尉,而且还是一位学者,《汉官典职仪》就是他的名著。蔡质在蔡氏族中有很高的威信。魏晋时期的蔡氏谈家史时,一般都会追溯到蔡质。《晋书·蔡谟传》:“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也,世为著姓,曾祖睦,魏尚书。祖德,乐平太守。父克,少好学,博涉书记,为邦族所敬。”朱绍侯认为,这段文字值得注意的有两个地方,一是蔡谟的籍贯为陈留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这是陈留蔡氏籍贯第一次变化,说明在蔡谟时其家已由杞县迁至兰考。二是说蔡谟“世为著姓”。如果从蔡谟算起,甚至包括其父蔡德在内,都不能说“世为著姓”,只有上推至蔡质以上,才能称为“世为著姓”。据此可知,晋人也是把圉县蔡氏与考城蔡氏当作一门看待的。据《晋书·蔡谟传》记载,蔡谟是蔡氏随晋室渡江南下的第一代,是东晋的开国元勋。蔡谟在平苏峻之乱中立了大功,被封为济阳伯,成为济阳蔡氏的开山祖,后历迁太常,帮助东晋建立礼仪制度。康帝时,官至侍中、司徒,在政治上达到顶峰。蔡谟的后代历宋、齐、梁、陈、隋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家势经久不衰。济阳蔡氏也成为南朝历史上几家著名的高门士族之一。
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是济阳蔡氏的上升时期,济阳蔡氏第一个代表人物就是蔡谟的曾孙蔡廓。《宋书·蔡廓传》记载:“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也。曾祖谟,晋司徒。祖系,抚军长史。”朱绍侯指出,这一段记载有个问题值得注意:《晋书·蔡谟传》所记的陈留考城,在此已改为济阳考城,完成了陈留圉县到陈留考城,再到济阳考城的演变过程。
蔡氏后裔 根在中原
根据史书和蔡氏族谱的记载,在此之后,蔡姓的迁移就和中原其他姓氏的播迁融合在一起了。蔡氏向中国南方各地迁徙的原因和时间与客家人的5次大迁徙基本一致。沙旭升说,据历史记载,济阳蔡氏在东晋、唐代和北宋末年先后有过3次南迁。此外,还有不少入仕者迁居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都繁衍成为当地的蔡氏大族。
东晋“永嘉之乱”时,济阳蔡氏魏尚书蔡睦曾孙蔡谟自济阳考城举家南迁,被视为南渡的蔡姓始祖。蔡谟侨居江南,传至十四世时,其后裔迁往浙江诸暨。明代后,其后人再度迁居福建、广东,后辗转至海外。今天,大多数南方的蔡氏后裔认为自己的祖根地在济阳,在他们家族的祠堂里,都还挂着“济阳堂”的匾额。
济阳蔡氏第2次南迁为蔡勋之后于唐中叶迁闽,蔡君智居兴化莆阳,君智长子用元五世孙蔡襄于宋仁宗时,进士及第,知泉州时建洛阳桥(一名万安桥),累官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其后人散处泉、漳、潮各府。明、清以来,先后迁至我国台湾省及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济阳蔡氏第三次南迁于北宋末年。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开封,宋徽宗长公主驸马直学士蔡源,为避金乱,护宋高宗赵构南渡,初居杭州,清白传家。南宋时,其后世隐居不仕,先后迁居德清、苏州。元代以后,其后人入仕为官,迁居福建,后裔中不少辗转至海外。
蔡姓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第44大姓,蔡姓子孙已遍布海内外。蔡氏在我国台湾省是名门望族,名列台湾百家姓第8位,人口超过60万。台湾省的蔡氏不但人数多,而且经济实力雄厚,还出了几个世界级的富豪。根据1989年美国《财星》杂志调查,当时台湾的蔡万霖家族是世界第三富豪。蔡万霖主持的霖园关系企业集团,10多年前的资产总值就高达3000亿新台币;他的弟弟蔡万才经营的富邦集团,资产也超过150亿新台币。除了蔡万霖家族,台湾省的蔡志勇、蔡鸿文、蔡进季、蔡绍华等都是国际上知名的企业家,而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祖根在中原。
据文献资料中记载,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已有蔡姓人移居台湾。清康熙、乾隆年间,进入台湾垦荒的大陆蔡姓人也不在少数。据漳州的史志记载,明清时从漳州府7县赴台的蔡姓共48人。经过历代繁衍,今台北市区、台北金山乡、万里乡、基隆市一带的望族多为蔡氏。
蔡氏后裔辗转奔逃,历尽艰辛,流落于世界各地,而追根思源,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原,对祖居地一直抱有深深的眷恋情怀。最近几年,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蔡氏后裔经常组团回来寻根谒祖,港、澳、台地区的蔡氏后裔更是常回家看看。
“蔡”字,从文字学上看,本义是指一种野草,形容野草丛生、繁茂之状。许慎《说文解字》说:“蔡,草丰也,从草,祭声。”段玉裁注:“此曰蔡,是为转注,草生之散乱也。”“故蔡当为草名。”古人卜卦的时候常使用一种名叫“蓍草”的野草。相传,古帝伏羲氏画卦于今天的河南上蔡一带,这里的蓍草生长茂盛,其地遂名之曰“蔡”,后人因此也称蓍草为“蔡”。《汉书·食货志》又说:“元龟为蔡,非四民所得居”,颜师古注:“是大龟之名也”。就是说,蔡地出产的大龟又叫蔡。《河南通志》、《图考》上蔡蓍草图记载:“蓍草台在上蔡县东三十里,近台有水曰蔡沟,有元龟,素甲缟身,浮游其中。”
从上可以看出,蔡的本义是草,而后以为地名,该地又产大龟,故又称大龟为蔡龟。由于蓍草和大龟均是古人用作占卜的神器,而蔡地又是生产蓍龟的胜地,当然也就与八卦的形成有了直接的联系。现在的上蔡依然蓍草丛生,蔡城南门旧有“羲画孔辙坊”及东汉蔡邕所题的“伏羲画卦碑”,县城东的胿(龟)庙村有伏羲画卦亭。
“蔡”字作为姓氏的标识,是以国名为氏,其来源主要有两个。最早一支蔡姓来源于姞姓蔡国,最主要的来源则是姬姓蔡国。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蔡氏,文王第五子(一说第十四子)叔度之国也。自昭侯以下,春秋后相承二十六氏,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蔡姓最早一支源自黄帝支裔。《国语·晋语》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姞姓蔡氏在黄帝后数代建国,经过尧舜夏商一千余年的发展,至商代已较强盛。卜辞说:“壬寅卜,蔡其伐归?击北缶又用?”归即商代归方,距商都殷(今河南安阳市)不远。蔡能伐归,当与归相近,地在今豫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大封天下诸侯于各地,纣王之子武庚被封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防止武庚率领殷人叛乱,武王封三弟叔鲜于管、五弟叔度于蔡、八弟叔处于霍。《史记·正义》引《地理志》曰:“河内,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邶、鄘、卫是。” 邶以封纣之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蔡叔度始封于蔡而居于卫地,卫为姞姓之蔡故地,所以二姓之蔡由此合而为一。
周武王死后,子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辅政。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篡夺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于是,胁迫武庚,又联合徐、奄、薄姑等东方部落,起兵反周。周公秉承王命,出兵东征,击溃了叛军。武庚被诛,管叔自杀,蔡叔被囚迁。
蔡叔迁后不久就死去。其子胡,“率德驯善”,被周公荐为鲁国卿士。鲁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胡在鲁国辅政,鲁国大治。伯禽奏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祀。”是为蔡仲。蔡仲所封之国,乃今上蔡。《路史·国名记戊》云:“蔡,今治上蔡,伯爵。”另据考古工作者考证,上蔡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城关一带。城址平面略成南北长方形,周长10490米。城墙系夯土筑成,保存基本完好。故城内有蔡侯宫殿区,为沟渠环绕中的高台,面积120万平方米。台上有很多古井及陶制的排水管道。城北古塚罗列,其中就有蔡侯墓,曾出土有编钟、鼎、剑、戈等青铜器。
蔡仲传至17代,蔡景侯被世子般弑杀,般自立为灵侯。蔡灵侯十二年(公元前531年),楚灵王诱蔡灵侯会宴于申(今南阳),乘其酒醉,便以杀父的罪名将蔡灵侯杀死。接着,楚灵王命公子弃疾率兵灭蔡,任弃疾为蔡公,居蔡镇守。
弃疾为楚国公子,觊觎王位已久,灭蔡三年后,便在陈、蔡、许、叶等国帮助下,入楚郢都发动,得胜即位,为楚平王。为了报答蔡人相助之功,楚平王便复封蔡国,立景侯少子芦为蔡平侯。
蔡平侯即位,国都残破,只得另择新都立国。因平侯为楚所立,便选择靠近楚国的古东吕之地为都城。《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汝宁府上蔡县条下云:“新蔡县,古吕国,春秋,蔡平侯徙都于此,故曰新蔡,汉置县,晋武帝分立新蔡郡,东魏置蔡州。”《汉书·地理志》亦载:“新蔡,古吕国,平侯迁至吕以近楚也,因非故都,故名新蔡。”
平侯死后,其子朱刚登位,遭到东国的攻击,东国自立为悼侯。悼侯之弟蔡昭侯时,为报朝楚扣留之仇,联合吴、唐军队从淮河经豫章,大败楚军,一举攻破楚国郢都,从此结怨于楚。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楚队围蔡,强逼蔡国迁至江汝之间。蔡权且听命,楚才收兵。
此后,吴派大将泄庸率兵到蔡,胁迫东迁。蔡昭侯不得已而举国迁入吴过境内的州来。州来因地在上蔡的下游,故称为下蔡。
蔡国东迁州来,遭到国民的普遍反对,国人纷纷逃亡。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派兵灭蔡,蔡侯齐出奔,蔡亡。
蔡由叔度开始,历经23代,26君,共599年。自蔡仲至蔡灵侯,即由西周至春秋初年500年的时间里,蔡国都城一直在上蔡。蔡灵侯晚年蔡为楚所灭。三年后,楚允许蔡景侯之子芦(平侯)复国,国都迁至新蔡,从此蔡就听命于楚国。至蔡昭侯时,为投吴反楚,又将国都迁至州来,即下蔡(安徽凤台县)。至蔡侯齐时,为楚所灭。国人离散,多以国为氏,姓蔡。
祖地:蔡姓的祖地上蔡县近年来发展迅速,以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秀丽的新资而遐迩闻名。
蔡姓,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蔡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55位。
截至2013年,当代蔡姓总人口达到552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6%,人口总数在中国姓氏中位列第44位。
姓氏来源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
源自姞姓。出自黄帝支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源自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朝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为汉姓蔡。
得姓始祖蔡仲,姬姓名胡,又称蔡仲胡,周文王之孙,蔡叔度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蔡国第二任国君。
周武王灭商后,将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
成王继位后,蔡叔联合管叔等进行反叛,失败后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
蔡叔之子胡,一改其父旧行,尊德向善。周公听说后,举荐他做鲁国的卿士,鲁国大治。
周公向成王建议,又把胡封在蔡地,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迁徙传播春秋战国时期,蔡氏足迹已经遍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北、安徽、山东、湖南、贵州地区。
战国时,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发向南进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进入贵州,与当地土著混居,成为当今苗、土家、瑶、布依等族蔡姓先民。
秦汉时期,蔡姓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在豫东与鲁西一带形成了济阳蔡姓,这是蔡姓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名人辈出,影响深远。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中原民众大量南迁。蔡姓开始大规模进入江浙地区。
唐朝时期,中原两次大规模移民福建,蔡姓为主要姓族之一,这为蔡姓成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础。
到宋朝时,蔡姓已经散布于江南各地,蔡姓主力已经在福建形成。明末清初蔡姓进入了台湾。
人口分布宋朝时期,蔡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六位。
福建为蔡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蔡姓总人口的21.2%。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山东、河南,这三省蔡姓占蔡姓总人口的51%,
其次分布于江西、浙江、河北、湖北、江苏五省。全国形成了闽赣浙苏东南沿海区域、鲁豫冀鄂中原地区两个蔡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蔡姓大约有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六位姓氏。浙江为蔡姓第一大省。
宋元明期间,蔡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特别是向沿海地区移民。
当代蔡姓的人口已达552万,为全国第四十四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大约占蔡姓总人口的35%。
姓氏名人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造纸术改进者。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
蔡文姬: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东汉才女,擅长文学、音乐、书法。
蔡元定: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理学创建者之一。
蔡锷: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中华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蔡和森:湖南省双峰人。中国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蔡振华:江苏无锡人,前国家乒乓球运动员,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蔡依林:出生中国台湾,华语乐坛女歌手。
蔡少芬:出生中国香港,女演员,模特。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