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查嗣庭与查良庸(查嗣庭)

发布时间:2024-05-23 03:14:05作者:旧事重提来源:网友分享

查嗣庭与查良庸(查嗣庭)

本文目录一览:

金庸祖上查嗣庭真是因为出错一道考题,就被雍正皇帝处死吗

提起金庸,可谓是鼎鼎大名。但提起查良镛这个名字,恐怕就没几个人知道了。查良镛正是金庸的真名,而他的祖上是雍正年间的礼部侍郎查嗣庭。坊间相传查嗣庭因为出了“维民所止”这样一道考题,竟然被雍正皇帝满门抄斩。那么,这件事是不是事实呢?其来龙去脉究竟如何?

看过《鹿鼎记》,我们都知道,双儿所在的主人庄家正是因为“文字狱”而获罪的。这场文字狱使得庄家满门几尽覆亡,只剩下几个寡妇在那里企图报仇。很多人都认为庄家的这个案子,其原型就是金庸的祖上查嗣庭,金庸在这里有影射之意。这一切看似合情合理,没什么毛病。看来,要想解开这个谜题,还得看看查嗣庭的生平。

上图_ 《鹿鼎记》

其实,早在雍正年间,这个故事就在民间传的沸沸扬扬了。当时人风传有一个叫查嗣庭的考官因为出了“维民所止”这样一道考题。“维”、“止”二字合在一起正好是去掉雍正之首的字谜。于是雍正皇帝龙颜大怒:“好你个查嗣庭,你要砍我的头,那我就让你满门抄家!”然而,很多学者查遍了清宫秘档也不见这个案子,很多史书也没有记载。可见这个案子是子虚乌有之事。那么,查嗣庭究竟是因为何事而获罪呢?

查嗣庭,字润木,号横浦,浙江海宁人。他在雍正年间先后任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等职。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乡试,时任礼部侍郎的查嗣庭被皇帝钦点为江西主考官。根据《清稗类钞·狱讼类》记载:“或曰,查所出题为‘维民所止’。忌者谓‘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二字之首也,遽上闻。······遂下严旨著拿问,交三法司审讯。”看似有鼻子有眼,但这毕竟是稗官野史,又是孤例,故不足为据。

上图_ 查嗣庭(?~1727)清朝大臣

如果有人提出异议,那我们再看看别的稗官野史有无“维民所止”的记载。同时期的《请秘述闻》也记载“江西考官:礼部侍郎查嗣庭·······题:‘君子不以’一节,‘日省月试’一句,‘山径之蹊之矣’。”

陈登原的《国史旧闻》也有类似记载,“雍正四年丙午,查嗣庭以‘君子不以言举人’两句,‘小径之蹊’一句命题。”这两种记载,虽略有出处,但大体相似。

此外,《永宪录》也记载,查嗣庭因“讥讪”而获罪,但并没有提到“维民所止”的只言片语。如此,可见查嗣庭因“维民所止”获罪不过是坊间传闻罢了,并非事实。但这并不能证明查嗣庭不是因言获罪的,我们找出查嗣庭当时出题的文献资料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根据资料显示,查嗣庭共出过三道题。

第一题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第二题为《山径之谿间,介然用之而为路,为间不用则茅塞矣,今茅塞子之心矣》。第三道题第一场《易经》第二题:为《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题《其旨远而词文》;《诗经》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以上是查嗣庭科考出的所有题目,根本没有“维民所止”四字。雍正皇帝虽然对这些试题提出过非议,但这都是查嗣庭获罪以后加上的罪名。清朝虽然盛行“文字狱”,但仅仅因为这些就让查嗣庭获罪,根本无法服众。那么,雍正皇帝究竟为何让查嗣庭获罪呢?

上图_ 查嗣庭 小楷万年宝历诗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一般对是比较容忍的,这也是土壤存在的一个原因。即便有过朱元璋、雍正帝这样用重典整顿吏治也是极少数的,往往也是劳而无功,虎头蛇尾。历史上一直存在一个怪现象:大部分官员其实是因为政治斗争而获罪的,但这个理由毕竟不是冠冕堂皇的。那怎么办呢?把他定性为贪官再好不过了,常在水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哪个当官的没有个经济问题呢?即便没有,也让他“莫须有”。这个罪名是最得民心的,老百姓最恨的就是贪官。

这样以整顿吏治的名义来除掉政治对手可以说是屡试不爽,不仅增加了政治实力,同时也收拾了民心。我们如果用这个办法来类推的话,也是如此。查嗣庭根本就不是因言获罪,这只是个由头,真正的原因是政治斗争。

我们知道,雍正即位以后,除了反贪,政治斗争也是极其激烈的。著名的惊天大案有“阿其那”案、“塞思黑”案,还有年羹尧、隆科多案。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以“朋党”的罪名株连一大片的。而查嗣庭正是和隆科多走的比较近,雍正帝自然认为他就是隆科多的“朋党”。

上图_ 佟佳·隆科多(?—1728年)

雍正四年(1726)9月26日,雍正帝下旨将查嗣庭革职查办。他给出的理由是:“查嗣庭向来趋附隆科多,隆科多曾经举荐,朕令在内廷行走,授为内阁学士及礼部侍郎。”这么一说不就清楚了,查嗣庭的仕途之所以顺利,不就是隆科多举荐的吗?而查嗣庭在士林里的名望又极其高,所谓“枪打出头鸟”,要想彻底扳倒隆科多,查嗣庭自然是首当其冲了。

雍正帝先以这个原因将查嗣庭革职查办,然后派兵搜查了其府邸,发现了几本日记。日记里所记多有“讥讪”、“大不敬”之语。此后又联系到他所出的试题“悖谬乖张”、“有意诅咒”。于是将查嗣庭交由三法司会审。说实话,单凭几道试题是不足以定罪的,因为这些都是出自《四书》、《五经》。试题顶多不过是附加罪名而已,是不能单独成证的。而日记则不然,最为私密,且查嗣庭在其中确实有对康熙皇帝的一些牢骚。这可是白纸黑字,赖不掉的。

经过三法司会审以后,查嗣庭的结案报告也出来了。查嗣庭“恶积如山,罪难悉述。嗣庭身为本朝之臣子,而事事敢于讥讪,深受君父之恩厚,而念念期于诋诅,处心积虑,大逆不道,实为臣民所共愤,天地所不容,擢发难数,万死奚辞!”看看这份罪状,多么的“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这样做无疑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查嗣庭进行审判,简直就是罪有应得!

上图_ 雍正皇帝

雍正帝认为惩罚首恶的目的也达到了,也该显示自己的“宽仁”了。因此对他的家人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判了流放。

说实话,查嗣庭并不是因言获罪的。其背后的真正罪名就是政治斗争,他只不过是充当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但如果以这个为罪名毕竟是上不了台面的。所以需要私密日记和试题,这些都是对皇帝、对朝廷的“讥讪”、“大不敬”。以这个为由头来让查嗣庭获罪,白纸黑字,自然就是铁证如山了。从查嗣庭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政治斗争的可怕性,我们即便没有亲身经历,单看这些文字就足够让人不寒而栗了!

文:甪里先生

参考资料:《清稗类钞·狱讼类》《请秘述闻》《永宪录》《国史旧闻》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庸并不姓金,大诗人穆旦和他同宗,本家海宁查氏,是中国的望族

金庸并不姓金,原名查良镛,这对许多金庸迷来说都是常识,但鲜有人对查氏家族有深入了解。事实上,这个位于浙江海宁的查氏家族,是一个明清以来便一直存在的名门望族,除金庸以外,海宁查氏还涌现出大量的学者、文人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可谓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名门大族。

一、位于海宁的查氏家族

自宋朝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之后,江浙一带就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区域,可谓是“江南风景独好”。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明清时期的江南涌现出相当数量的“科举世家”,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科举世家意味着一个家族可以世代保持繁荣,一个个大家族在江浙地区“破土而出”,其中有的家族绵延至今天还依旧充满活力,浙江海宁的查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据统计,海宁查氏明清以来一共出现过21位进士,举人76人,至于更低层次的生员数量更多,有800名查家人有着生员的头衔。

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小镇

查氏家族之所以能够涌现出这么多进士、举人,与查家重视教育的家风有密切关系。海宁隶属于杭州郡,在明清时期属于江南核心区域,经济富庶程度远超同时代其他城市。经济决定文化。海宁书院很多,如黄冈书院、安澜书院、东山书院等。书院的建立使海宁形成了一股尚学之风,在海宁的查家自然也会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黄宗羲曾在1676年来到海宁,并在此讲学五年,查慎行此时二十出头,他跟随黄宗羲学习并成为其入门弟子。在黄宗羲的教导下,查慎行的学识与功力突飞猛进。1693年,查慎行考中举人。1703年,他考中进士。查慎行将毕生大部分精力放在文学方面,是“东南诗坛领袖”以及清初“六家”之一。

查氏家族不但将家族子弟送入优秀书院学习,还在海宁建起藏书楼,为学子读书求知提供帮助。此外,查氏家族还十分注重塑造与发扬家风。查氏绵延数百年,涌现出无数优秀的人物,因此查氏首先要求子弟要向祖辈看齐,继承查氏荣光。其次,查氏家族还对族内贫苦子弟予以扶持,查氏家族设有“义田”,其收入专门资助查氏贫苦子弟。

查慎行书法

二、遭遇横祸的查氏家族

在查氏家族数百年发展史中,既有巅峰,也有无数次坎坷,在这些坎坷当中,最致命的应当是清代文字狱。文字狱并非是文人真的犯了什么错,而多是统治者借文字兴起大狱,打压士人,使之彻底臣服朝廷,维护统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最严重的的时代,而查家也正是在康熙与雍正两朝连续遭遇文字狱的冲击下,家族发展受到负面影响。

清朝文字狱

康熙元年(1662年),已经是65岁的查继佐被清廷抓捕入狱,他被牵扯到湖州南浔庄廷鑨《明史》案中,这也是清初第一文字惨案。在清初,还有许多明朝遗民继续在文化上反清,浙江富户庄廷鑨先是收购了一批明末尚未编完的《明史》,又聘请了许多有名气的文人来续写天启、崇祯两朝故事,其中便有大儒查继佐。因书中记载了很多明人抗清事迹,并明显表现出对朝廷的不满,此书很快便被查禁。朝廷下令抓捕和此书有牵涉的人,查继佐在《明史》修订人员名单中名列第一,被当作要犯打入大牢。

查继佐的书法

好在查氏家族在浙江地区是名门大族,在朝中也有不少人脉,查继佐在被关押数十天后就被放出,但查家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冲击。查继佐出狱后,甚至不敢再以真名对外,只能以“左尹”为名继续生活。尽管此次查家躲过一劫,但没想到在几十年后的雍正时代,查家再次遭遇文字之祸。

1726年,查嗣庭被任命为江西乡试主考官,但就在雍正查阅各省所出试题时,他觉得查嗣庭所出之题明显是居心叵测,题目中出现的“正”字和“止”字与他的年号雍正密切相关,将正拿掉一横就是“止”,意在说明大清朝会在雍正这里停止。

恰逢此时,雍正在处理年羹尧与隆科多案,牵涉到一大批朝廷官员,而查嗣庭则是受隆科多赏识才得以晋升的。雍正因此认为查嗣庭与年、隆一样,都反对他的统治。查嗣庭很快被逮捕,查家也被抄家,雍正龙颜大怒,禁止浙江士人六年内参加乡试。前边提到的查慎行又因此被牵连入狱,出狱时已经78岁了,不久便郁郁而终。与康熙年间的“侥幸”不同,雍正年间的这场文字狱对海宁查家造成了致命性打击,查家再也不复康熙年间“一门十进士”的荣光,但查家并没有被彻底打倒,而是顽强地生存下去。

唐国强版雍正

三、近现代历史上的查家

自经历雍正年间文字狱后,查家变得低调起来,他们在磨难中学会了如何隐忍度日,因此至晚清时代,查氏家族不但没有在危机中消亡,反而开始展现出复兴的趋势。1840年,战争爆发,中国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浙江本就是最早感受时代风气变化的地区,查家也开始出现新时代下的新人物。

出生于1887年的查人伟可以说给近代史上的查家开了个好头,他在青年时期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时又在浙江积极从事现代化运动,并致力于国共合作。在后期,他加入同盟,为中国的化事业奔走呼号,但因积劳成疾,他病逝于新中国成立的前夜。出生于1896年的查良钊同样是一位英雄人物,他从清华大学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与冯友兰是同学,跟随大师杜威学习。回国后,他担任河南大学校长兼河南教育厅主任,并在抗战期间成为西南联大教授,为西南联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50年,查良钊开始担任台湾大学教授,至1982年去世,查良钊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整整60年。

当然,在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查氏家族成员自然是著名诗人穆旦,他本名查良铮,比1924年出生的查良镛大6岁,可以说他与金庸是同代人。1937年,抗战爆发,穆旦跟随学校前往昆明并转入外文系,他写过诗、当过兵、打过仗。1949年8月,他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53年与妻子一同回到新成立的共和国。穆旦一生翻译著作、诗歌无数,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风格十分突出的诗人与文学家。当然,今天人们对查氏家族最为熟知的当然是查良镛即金庸,但金庸传奇的经历已经有很多人都讲过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金庸故居

文史君说:

查氏家族自明清以来便屹立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个家族出现过数十位的进士、举人以及数百位的有功名的读书人。尽管查氏家族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也没有查氏子弟在朝廷担任高官,但查氏家族在文化层面却有突出贡献。无论是清代的查慎行还是近代以来的穆旦、金庸,都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就这一点来说,查氏家族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可能要远远大过那些政治人物频出的家族。

参考文献

1、洪永铿等:《海宁查氏家族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吴梁:《金庸家世浅探》,《嘉兴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ABC之友)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