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必然条件,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一件事。《论语.子路篇》第二十二章孔子提到人而无恒,连巫医也做不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还是说其原文本身就有疏漏呢?一起来看看吧,《论语》这一章的原文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南人”,朱熹注释为“南国之人”,钱穆注释为“南方之人”,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南国是指鲁国南方的宋国,其为殷商后裔,殷商重鬼神。也有人认为所谓南人是指南蛮地域之人,也就是还没有开化之地的人。
“巫医”,朱熹注释“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春秋之时,巫医正式分家,巫师负责问求鬼神,占卜吉凶。而医生则负责救死扶伤,悬壶济世。
对于本章比较传统的译文是,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无恒心,不可以作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保持恒久的德行,随着时间的流逝免不了要遭受羞辱。”孔子说:“(没有恒心的人)就用不着去占卜了。”
对于“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这句话,朱熹的注释为“故虽贱役,而犹不可以无常”,就是说如果人做事无恒心,即使巫医这样低贱的工作也做不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人并不以巫医为贱业,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记述“《周礼》司巫、司医,皆由士大夫为之”,不论是巫还是医都是由士大夫担任的,这句话只是在强调没有恒心的人,不能担任巫医的职务。
《礼记. 缁衣》中则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意思是南方人有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占卜也无法显示出吉凶”,这大概是古人留下来的谚语吧?龟筮那么神灵还不能定其吉凶,更何况是人呢?如果将本章“不可以作巫医”理解为“不可以为巫医”,也就是巫医也解决不了他的问题,与最后孔子的感叹“不占而已矣”从意思衔接的更好。
本章的译文则是,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无恒心,即使是巫医也解决不了他的问题。’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保持恒久的德行,随着时间的流逝免不了要遭受羞辱。”孔子说:“(没有恒心的人)就用不着去占卜了。”
我个人是比较赞同后一种解释的,占卜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了解未发生事物的可能走向,而古人认为通过占卜是可以得到相关结果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定的品性,恐怕占卜这么高深的东西对于这种人也没办法预测。一定要注意一点,孔子这段话所强调的是恒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巫医只是加以强调此重要性的,所以研读过程中不能偏离的侧重点。
再者,这里所说的恒心一定是指对于道的追求不变的决心,可不能是对于地位、财富的追求。故孔子才会强调“不恒其德”,要坚持的不仅是自己的那一点执念,而应该是对德行提升的不断追求。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名句的诞生
无恒1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2辟3,邪侈4,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5之,是罔6民也。
———梁惠王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恒:常、一定的。2﹒放:放荡。3﹒辟:同“僻”,与“邪”同义。4﹒侈:不依制度、胡行乱为。5﹒刑:动词,加以刑罚。6﹒罔:同“网”,罗网之意,此处意指张网罗织、陷百姓于绝路。
没有稳定的资产作为生活保证,却又要求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恐怕只有贤达之人才能做到这点。一般的民众,假如没有稳定的资产收入,便会心神动摇。一旦心神动摇,便会放纵、骄奢、奸诈、欺骗,无所不为。等人们真的犯了罪,国家便用严峻的刑罚加以惩罚,这其实等于是国家张网故意去引导民众犯错而后又逮捕他们。
名句的故事
孟子对齐宣王的“王道”课程,以分析当时的大势为始,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为终。
当其时,天下像齐国一样方圆千里的共有九个国家,齐国只占其中的九分之一,想单靠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去让其余八个国家臣服,自然是痴人说梦。正因如此,所以孟子的游说之辞———让天下做官的人都在齐国朝廷有立足之地、让天下种田的人都想在齐国的土地上耕种、让四方的商人都想在齐国的城市里做生意、让旅行的人都想走在齐国的大道上、让天下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跑来向齐宣王诉苦……在极大的程度上让齐宣王看到了希望,也造成了他心中对以“仁政”一统天下的向往。
至此,齐宣王已几乎完全接受了孟子的游说,因此便开始虚心地请教,希望孟子能将“仁政”该如何施行的方式一五一十告知他。眼见自己的“游说”工作已具成效,孟子自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前提便是:让老百姓保有自己固定的财产。因为人民没有固定的财产,就不会有固定的道德追求,而没有了道德追求,便会胡作非为,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温饱”,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与权利,若连这种最基本的权利都丧失,要求道德未免太苛刻。我们都知道,孟子一向提倡“性善”,也就是认为世上所有人本性都是纯善的,但这其实只是一种理念。因为若在生活都不得温饱之时,还要求坚守个人的道德操守,不仅过于苛刻,也是一种不实际的幻想,所以在这一点上,孟老夫子还是看得相当透彻的。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有恒产才有恒心”的说法,虽然无法概括社会动荡的所有原因,但却足以说明某些确实存在的问题。《管子·牧民》篇中所提及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之说,便与孟子的观点相契合,皆是认为若能先满足百姓的温饱问题,那么许多社会问题也有可能迎刃而解。
古希腊时代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中产阶级不发达是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因为当中产阶级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所以在政治上往往会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并由此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并且他还发现,古希腊的发达与中产阶级的崛起有很大关系。
姑且不论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异,但孟子与亚里士多德至少在“财富的平均分配足以维持社会稳定”这点上,看法是相类似的。
时至今日,孟子当年的观点依然让不少领导人深记在心。就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他在担任新加坡总理之初,着实为国民缺乏国识而苦恼不已。有一天,当他苦苦思索治国之道时,突然看见一个男人拼命地追赶一扇被台风刮跑的门板。这个画面让李光耀先生突然间有所体悟:这个男人家的门板能被风刮走,显然是个穷人,一个穷人为了一扇门板都能如此拼命,假如他有更多的家产,那一定会为维护这个国家而拼命。从此,李光耀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要让每个新加坡人都积累起财富,都有一栋美好的房子,如此一来,国家方能走向安定。
除了用在治国之道上,孟子“有恒产才有恒心”的观点也被不少人拿来作为“”也就是培养廉正官员的一个基本论点。因为这些人认为“高薪”可以“养廉”,只要能提供给官员优裕的生活条件,必能让官员们“不必”去犯某些罪恶。
当然,高薪是否真能养廉,而多高的薪水才能养廉都让人莫衷一是,但领导者在制订国策计划时,能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而先由富国、富民的角度出发,绝对会是全民之福祉、治国之良策。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名句的诞生
无恒1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2辟3,邪侈4,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5之,是罔6民也。
———梁惠王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恒:常、一定的。2﹒放:放荡。3﹒辟:同“僻”,与“邪”同义。4﹒侈:不依制度、胡行乱为。5﹒刑:动词,加以刑罚。6﹒罔:同“网”,罗网之意,此处意指张网罗织、陷百姓于绝路。
没有稳定的资产作为生活保证,却又要求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恐怕只有贤达之人才能做到这点。一般的民众,假如没有稳定的资产收入,便会心神动摇。一旦心神动摇,便会放纵、骄奢、奸诈、欺骗,无所不为。等人们真的犯了罪,国家便用严峻的刑罚加以惩罚,这其实等于是国家张网故意去引导民众犯错而后又逮捕他们。
名句的故事
孟子对齐宣王的“王道”课程,以分析当时的大势为始,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为终。
当其时,天下像齐国一样方圆千里的共有九个国家,齐国只占其中的九分之一,想单靠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去让其余八个国家臣服,自然是痴人说梦。正因如此,所以孟子的游说之辞———让天下做官的人都在齐国朝廷有立足之地、让天下种田的人都想在齐国的土地上耕种、让四方的商人都想在齐国的城市里做生意、让旅行的人都想走在齐国的大道上、让天下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跑来向齐宣王诉苦……在极大的程度上让齐宣王看到了希望,也造成了他心中对以“仁政”一统天下的向往。
至此,齐宣王已几乎完全接受了孟子的游说,因此便开始虚心地请教,希望孟子能将“仁政”该如何施行的方式一五一十告知他。眼见自己的“游说”工作已具成效,孟子自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前提便是:让老百姓保有自己固定的财产。因为人民没有固定的财产,就不会有固定的道德追求,而没有了道德追求,便会胡作非为,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温饱”,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与权利,若连这种最基本的权利都丧失,要求道德未免太苛刻。我们都知道,孟子一向提倡“性善”,也就是认为世上所有人本性都是纯善的,但这其实只是一种理念。因为若在生活都不得温饱之时,还要求坚守个人的道德操守,不仅过于苛刻,也是一种不实际的幻想,所以在这一点上,孟老夫子还是看得相当透彻的。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有恒产才有恒心”的说法,虽然无法概括社会动荡的所有原因,但却足以说明某些确实存在的问题。《管子·牧民》篇中所提及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之说,便与孟子的观点相契合,皆是认为若能先满足百姓的温饱问题,那么许多社会问题也有可能迎刃而解。
古希腊时代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中产阶级不发达是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因为当中产阶级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所以在政治上往往会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并由此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并且他还发现,古希腊的发达与中产阶级的崛起有很大关系。
姑且不论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异,但孟子与亚里士多德至少在“财富的平均分配足以维持社会稳定”这点上,看法是相类似的。
时至今日,孟子当年的观点依然让不少领导人深记在心。就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他在担任新加坡总理之初,着实为国民缺乏国识而苦恼不已。有一天,当他苦苦思索治国之道时,突然看见一个男人拼命地追赶一扇被台风刮跑的门板。这个画面让李光耀先生突然间有所体悟:这个男人家的门板能被风刮走,显然是个穷人,一个穷人为了一扇门板都能如此拼命,假如他有更多的家产,那一定会为维护这个国家而拼命。从此,李光耀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要让每个新加坡人都积累起财富,都有一栋美好的房子,如此一来,国家方能走向安定。
除了用在治国之道上,孟子“有恒产才有恒心”的观点也被不少人拿来作为“”也就是培养廉正官员的一个基本论点。因为这些人认为“高薪”可以“养廉”,只要能提供给官员优裕的生活条件,必能让官员们“不必”去犯某些罪恶。
当然,高薪是否真能养廉,而多高的薪水才能养廉都让人莫衷一是,但领导者在制订国策计划时,能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而先由富国、富民的角度出发,绝对会是全民之福祉、治国之良策。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名句的诞生
无恒1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2辟3,邪侈4,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5之,是罔6民也。
———梁惠王章句上
完全读懂名句
1﹒恒:常、一定的。2﹒放:放荡。3﹒辟:同“僻”,与“邪”同义。4﹒侈:不依制度、胡行乱为。5﹒刑:动词,加以刑罚。6﹒罔:同“网”,罗网之意,此处意指张网罗织、陷百姓于绝路。
没有稳定的资产作为生活保证,却又要求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恐怕只有贤达之人才能做到这点。一般的民众,假如没有稳定的资产收入,便会心神动摇。一旦心神动摇,便会放纵、骄奢、奸诈、欺骗,无所不为。等人们真的犯了罪,国家便用严峻的刑罚加以惩罚,这其实等于是国家张网故意去引导民众犯错而后又逮捕他们。
名句的故事
孟子对齐宣王的“王道”课程,以分析当时的大势为始,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为终。
当其时,天下像齐国一样方圆千里的共有九个国家,齐国只占其中的九分之一,想单靠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去让其余八个国家臣服,自然是痴人说梦。正因如此,所以孟子的游说之辞———让天下做官的人都在齐国朝廷有立足之地、让天下种田的人都想在齐国的土地上耕种、让四方的商人都想在齐国的城市里做生意、让旅行的人都想走在齐国的大道上、让天下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跑来向齐宣王诉苦……在极大的程度上让齐宣王看到了希望,也造成了他心中对以“仁政”一统天下的向往。
至此,齐宣王已几乎完全接受了孟子的游说,因此便开始虚心地请教,希望孟子能将“仁政”该如何施行的方式一五一十告知他。眼见自己的“游说”工作已具成效,孟子自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前提便是:让老百姓保有自己固定的财产。因为人民没有固定的财产,就不会有固定的道德追求,而没有了道德追求,便会胡作非为,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温饱”,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与权利,若连这种最基本的权利都丧失,要求道德未免太苛刻。我们都知道,孟子一向提倡“性善”,也就是认为世上所有人本性都是纯善的,但这其实只是一种理念。因为若在生活都不得温饱之时,还要求坚守个人的道德操守,不仅过于苛刻,也是一种不实际的幻想,所以在这一点上,孟老夫子还是看得相当透彻的。
历久弥新说名句
孟子“有恒产才有恒心”的说法,虽然无法概括社会动荡的所有原因,但却足以说明某些确实存在的问题。《管子·牧民》篇中所提及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之说,便与孟子的观点相契合,皆是认为若能先满足百姓的温饱问题,那么许多社会问题也有可能迎刃而解。
古希腊时代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中产阶级不发达是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因为当中产阶级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所以在政治上往往会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并由此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并且他还发现,古希腊的发达与中产阶级的崛起有很大关系。
姑且不论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异,但孟子与亚里士多德至少在“财富的平均分配足以维持社会稳定”这点上,看法是相类似的。
时至今日,孟子当年的观点依然让不少领导人深记在心。就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他在担任新加坡总理之初,着实为国民缺乏国识而苦恼不已。有一天,当他苦苦思索治国之道时,突然看见一个男人拼命地追赶一扇被台风刮跑的门板。这个画面让李光耀先生突然间有所体悟:这个男人家的门板能被风刮走,显然是个穷人,一个穷人为了一扇门板都能如此拼命,假如他有更多的家产,那一定会为维护这个国家而拼命。从此,李光耀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要让每个新加坡人都积累起财富,都有一栋美好的房子,如此一来,国家方能走向安定。
除了用在治国之道上,孟子“有恒产才有恒心”的观点也被不少人拿来作为“”也就是培养廉正官员的一个基本论点。因为这些人认为“高薪”可以“养廉”,只要能提供给官员优裕的生活条件,必能让官员们“不必”去犯某些罪恶。
当然,高薪是否真能养廉,而多高的薪水才能养廉都让人莫衷一是,但领导者在制订国策计划时,能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而先由富国、富民的角度出发,绝对会是全民之福祉、治国之良策。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