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7日,农历腊月27号,离春节还有3天。随着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购置年货买新衣服,筹备走亲戚的礼物等,无不尽显一种节日的浓厚氛围感。
按照清江鹤寄居地民间习俗,人们吃过年夜饭,在春节的第一天开始,就可以给亲人朋友亲戚家“拜新年”了。世代传承中的“拜新年”这一习俗,年久弥新更是深入人心。
图片01):新年窗花,新春好年
拜新年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礼仪,更是一种传递祝福、增进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方式。
本期图文,清江鹤将与各位亲们各位老师重点关注和聊聊关于拜新年的那些事儿,希望你喜欢并积极参与互动评论,转发分享本期图文。
“拜新年”源于人们对一种“怪兽”的“岁首朝贺”:拜新年是中国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会穿着新衣,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这一习俗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但是这一“拜新年”的传统活动,源于人们对一种“怪兽”的岁首朝贺。
图片02):祝福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相传“年”是一种怪兽,常在大年三十天出来“残 害”人类。人们为了躲避被“年”残害,就在腊月三十日这天,准备些食肉等物品,放在家门口,等“年”来食肉。人们就关上门躲在家里,规避自己被“年”残 害。
直至第二天(大年初一的早上),大家都开门相互见面打了招呼以后,才表示自己己经安全了,没有被“年”残 食 掉,作揖道喜相互祝贺,新的一年里要万事如意,事事平安。据此,人们就将“年”的贺喜,变成了“岁首朝贺”。
拜新年是晚辈向长辈表达敬意和祝福的重要方式:在传统意义上的拜新年,是晚辈向长辈表达“辞旧迎新”,敬货新年如意吉祥,问候生活安好和祝福长辈美好生活的方式。
图片03):迎新年,辞旧迎新
通过拜年,晚辈要表达对长辈的尊重和关心,同时也祈求长辈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则要给予晚辈压岁钱或礼物,以示祝福和鼓励。
拜新年要从自家长辈开始。初一初二,要在自家岳父岳母,或自己的祖父母家拜年。初三以后才可以到亲戚家或朋友家拜年。
但有的地方则有不同习俗:亦即“腊八节”以后,就可以开始“拜新年”。“腊八节”至大年初一前的拜年,称为“拜早年”。又叫“应急性”拜年,是根据需要做出的“拜年”活动。
“大年初一”至初三间的拜新年,称为传统意义上的拜年。“初四”至元宵节间的拜新年,称之为“拜晚年”,又叫“补救性”拜年。所以,民间就有了“有心拜年十五都不迟”,“有心拜年,端午都不迟”的说法。
图片04):男女拜新年作揖式
自己家和亲戚家拜年与朋友家拜年是有区别的。朋友家拜年,只作少许“寒暄”,说点“客套话”,言好事称吉祥,不说“不吉利”的话即可回家。自家或亲戚家拜年,要行跪拜礼,而且要带上“适当”的礼物。
拜新年从“祝贺新年”逐渐演变为“联络感情,扩大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拜新年除作为民间普通民众相互祝贺新年外,还是增进亲情和友情,交流新思想,增进团结和交往,扩大人际交流的一种重要桥梁。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共同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展望未来一年的美好愿景。这种团聚的氛围有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图片05):小孩子在玩长龙“拉花”
拜新年始于对“年”的“岁首朝贺”,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朝代的迭代更替,拜新年也在不同时期发生着“历史的演绎”。
至宋代时,拜新年已从民间“祝贺新年”演变为上层社会“联络感情”,扩大社会交流(交往)的一种手段,并被沿袭和继承下来。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载:“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
“拜节”亦即“拜年”,又称“贺节”或“贺年”。从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可以看出,上层社会的“礼节性”拜年,已成为一种时尚。
朋友关系亲密的,拜年者要亲自到朋友家“当面”进行“祝贺”和“交流”,可以在朋友家留宿。朋友关系不亲密的,拜年者要委托“仆人”或家丁,手持“名刺”前往拜贺。
图片06):新年祝福
“名刺”亦即“拜贴”也就是“贺年卡”,也就是我们后来用的明信片。上面写有被拜货人的姓名,住址,拜货时间和新年祝福用语等。尤如“不正式”的公文般,有“固定的模式”,多为“礼节性”的朝贺。
拜贺时,男子要“右手作拳”“左手包位”,以表善意。不能弄反了顺序。女子要作“搭拱”状作辑,不握拳搭礼。
明诗人文征明在《贺年》中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说的就是拿着“拜贴”“贺岁卡”拜新年的事儿。
拜新年的时代变迁,己有了新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科技进入人们的工作生活,拜新年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现代社会中,人们除沿袭了传统的拜新年方式外,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登门拜访“拜新年”的活动方式,而是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方式来表达新年的祝福。
图片07):春节拜新年
网络拜年己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QQ,微信,视频电话等,人们可以轻松地发送电子贺卡、视频祝福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及时将新年的祝福传递给亲朋好友。这种方便快捷的拜年方式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跨越了地域的限制,让拜年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QQ兴起的年代,一到年关,各种QQ短信祝福“满天飞”,而且内容编辑“丰富多彩彩,曾经有人将这些“QQ”语言“结集出版”。使“QQ语言”成为人们社交场合重要的语言。
后来,微信迭代了“QQ语言”,成了“微信”纵横时代。现在“视频电话”拨得“头彩”。
图片08):新春佳节,新年快乐
此外团体拜年和集体庆祝活动也逐渐兴起。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等纷纷举办团拜会、联欢会等活动,让员工和居民在欢乐的氛围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人们的团结和凝聚力,还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拜新年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交流: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登门拜访,还是现代演绎中的网络拜年、团体庆祝,拜新年的核心意义都在于传递祝福、增进感情。它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交流。
拜新年让人们在新年的喜庆氛围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感恩过去、展望未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的挑战和机遇。
图片09):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写在后面的话:拜新年是中国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具有深厚的传统意义和现代演绎。它不仅仅是一种礼仪和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用真挚的祝福和热情的心意去拜访亲朋好友,共同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初七,开工!相信回到工作单位上的你一定听到有同事说“给您拜个晚年”。那么正月初几过后拜年才是“拜晚年”?“拜年”这种年俗文化又是何时开始形成的呢?
“小年”过后“拜早年” 有心不怕“拜晚年”
作为中国传统的年俗文化,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已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初一天一亮,拜年就开始了。传统民俗中,拜年的顺序是从家里到家外,首先是祭拜祖先,人们献上供品,烧香点烛。随后,儿孙们按照辈分从小到大的次序轮流给长辈拜年。给长辈拜完了年,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会说着吉祥话互相拜年。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碗盆,还要说一句“岁岁(碎碎)平安”,以图化解。
到了初二,人们走出家门开始给亲朋好友、左右邻居拜年;直到初五后就不拜年了,转为见面打招呼,说声“拜个晚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接受采访时表示,“一般说来,在前三天,该去拜年的对象都已经拜得差不多了;之后再去和稍微远一点的亲戚朋友拜年;再往后,和其他人见了面打招呼,就说声‘拜个晚年’。”可见,一般情况下,拜年越早越好,感情越深拜年越早。
与“拜晚年”相对,大年初一前有“拜早年”的说法。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有人便觉得腊八节过后就可以说“拜早年”。陈连山则认为,这句俗语其实只是说从腊八节开始为过年做准备,这时距离大年初一还有一段日子,“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也就是‘小年’之后可以说‘拜早年’。”当然,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有谚语说,“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繁文缛节的拜年形式逐渐淡去。但不论我们采用哪一种形式拜年,扎根的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表达的仍然是中国人的情感维系。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所说:“人情味正是中国人最深的年味。”
“飞帖”拜年送祝福 年味延续至元宵
岁首朝贺,古已有之。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亲族之间便会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据《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随着时代发展,拜年也不再局限于亲族之间。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唐代的时候还发明了一种“拜年帖”,类似于今天的贺年卡。宋代时,这种拜年帖开始盛行。宋代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这种名刺是用上面写着受贺人的姓名、居住地址和恭贺新年的吉利文字。倘或坊邻亲朋太多,就遣仆人带“名刺”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作盛放飞帖之用。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喜庆祥和的气氛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一直延续至元宵节。到了正月十二,人们开始准备元宵节的庆祝活动,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老舍先生曾在《北京的春节》里写道,“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陈连山表示,元宵节有很多习俗,比如耍龙灯、舞狮子等,这些活动已不局限于家庭内部、亲友之间,而是扩大到整个村庄甚至多个村庄,“过年从一开始只是与家人互相拜年,到后面走亲访友,一直延续至所有人一起参与的元宵节,体现着地缘关系的不断扩大。”大型的庆祝活动将过年的热闹氛围再度推向顶点,并为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元宵过后,许多地区的年节也就结束了。
来源: 人民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